《水滸傳》第八十回

《水滸傳》第八十回

高俅移改詔書,吳用識破詭計,眾頭領大戰一場而歸。

高俅聽從葉春之計,造海鰍船。張順等鑿漏海鰍船,高俅落水,宋江對高俅以禮相待,盡述委屈之情,表示招安之意。酒醉,高俅與燕青相撲,高俅出醜。蕭讓、樂和承高俅進京見天子,以求招安,高俅留聞煥章於梁山為信。

回目

張順鑿漏海鰍船 宋江三敗高太尉

簡介

高俅移改詔書,吳用識破詭計,眾頭領大戰一場而歸。
高俅聽從葉春之計,造海鰍船。張順等鑿漏海鰍船,高俅落水,宋江對高俅以禮相待,盡述委屈之情,表示招安之意。酒醉,高俅與燕青相撲,高俅出醜。蕭讓、樂和承高俅進京見天子,以求招安,高俅留聞煥章於梁山為信。

正文

水滸傳水滸傳

話說高太尉濟州城中帥府坐地,喚過王煥等眾節度使商議:傳令將各路軍馬,拔寨收入城中;教現在節度使俱各全副披掛,伏於城內;各寨軍士,盡數準備擺列於城中;城上俱各不豎旌旗,只於北門上立黃旗一面,上書“天詔”二字。高俅與天使眾官,都在城上,只等宋江到來。
當日梁山泊中,先差沒羽箭張清,將帶五百哨馬,到濟州城邊,周迴轉了一遭,望北去了。須臾,神行太保戴宗,步行來探了一遭。人報與高太尉,親臨月城上,女牆邊,左右從者百餘人,大張麾蓋,前設香案。遙望北邊宋江軍馬到來,前面金鼓,五方旌旗,眾頭領簸箕掌,栲栳圈, 翅一般,擺列將來。當先為首,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在馬上欠身,與高太尉聲喏。高太尉見了,使人在城上叫道:“如今朝廷赦你們罪犯,特來招安,如何披甲前來?”宋江使戴宗至城下回覆道:“我等大小人員,未蒙恩澤,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冑。望太尉周全。可盡喚在城百姓耆老,一同聽詔,那時承恩卸甲。”高太尉出令,教喚在城耆老百姓,盡都上城聽詔。無移時,紛紛滾滾,盡皆到了。宋江等在城下,看見城上百姓老幼擺滿,方才勒馬向前。鳴鼓一通,眾將下馬。鳴鼓二通,眾將步行到城邊,背後小校,牽著戰馬,離城一箭之地,齊齊地伺候著。鳴鼓三通,眾將在城下拱手,聽城上開讀詔書。那天使讀道:
制曰:人之本心,本無二端;國之恆道,俱是一理。作善則為良民,造惡則為逆黨。朕聞梁山泊聚眾已久,不蒙善化,未復良心。今差天使頒降詔書,除宋江、盧俊義等大小人眾,所犯過惡,並與赦免。其為首者,詣京謝恩;協隨助者,各歸鄉閭。嗚呼,速沾雨露,以就去邪歸正之心;毋犯雷霆,當效革故鼎新之意。故茲詔示,想宜悉知。
宣和年月日
當時軍師吳用正聽讀到“除宋江”三字,便目視花榮道:“將軍聽得麽?”卻才讀罷詔書,花榮大叫:“既不赦我哥哥,我等投降則甚?”搭上箭,拽滿弓,望著那個開詔使臣道:“看花榮神箭!”一箭射中面門,眾人急救。城下眾好漢,一齊叫聲“反!”亂箭望城上射來,高太尉迴避不迭。四門突出軍馬來,宋江軍中,一聲鼓響,一齊上馬便走。城中官軍追趕,約有五六里回來,只聽得後軍炮響,東有李逵,引步軍殺來,西有扈三娘,引馬軍殺來:兩路軍兵,一齊合到。官軍只怕有埋伏,急退時,宋江全伙,卻回身卷殺將來;三面夾攻,城中軍馬大亂,急急奔回,殺死者多。宋江收軍,不教追趕,自回梁山泊去了。
卻說高太尉在濟州寫表,申奏朝廷說:“宋江賊寇,射死天使,不伏招安。”外寫密書,送與蔡太師,童樞密,楊太尉,煩為商議,教太師奏過天子,沿途接應糧草,星夜發兵前來,並力剿捕群賊。
卻說蔡太師收得高太尉密書,逕自入朝,奏知天子。天子聞奏,龍顏不悅云:“此寇數辱朝廷,累犯大逆。”隨即降旨,教諸路各助軍馬,並聽高太尉調遣。楊太尉已知節次失利,再於御營司選撥二將,就於龍猛、虎翼、捧日、忠義四營內,各選精兵五百,總計二千,跟隨兩個上將,去助高太尉殺賊。
這兩員將軍是誰?一個是八十萬禁軍都教頭,官帶左義衛親軍指揮使,護駕將軍丘岳,一個是八十萬禁軍副教頭,官帶右義衛親軍指揮使,車騎將軍周昂。這兩個將軍,累建奇功,名聞海外,深通武藝,威鎮京師,又是高太尉心腹之人。當時楊太尉點定二將,限目下起身,來辭蔡太師。蔡京吩咐道:“小心在意,早建大功,必當重用!”二將辭謝了去。四營內,一個個選揀身長體健,腰細膀闊,山東河北,能登山,慣赴水,那一等精銳軍漢,撥與二將。這丘岳、周昂,辭了眾省院官,去辭楊太尉稟說:“明日出城。”楊太尉各賜與二將五匹好馬,以為戰陣之用。二將謝了太尉,各自回營,收拾起身。次日,軍兵拴著馬行程,都在御營司前伺候。丘岳、周昂二將,分做四隊:龍猛、虎翼二營一千軍,有二千餘騎軍馬,丘岳總領;捧日、忠義二營一千軍,也有二千餘騎軍馬,周昂總領。又有一千步軍,分與二將隨從。丘岳、周昂到辰牌時分,擺列出城。楊太尉親自在城門上看軍。且休說小校威雄,親隨勇猛。去那兩面繡旗下,一叢戰馬之中,簇擁著護駕將軍丘岳。怎生打扮?但見:
戴一頂纓撒火,錦兜鍪,雙鳳翅照天盔。披一副綠絨穿,紅綿套,嵌連環鎖子甲。穿一領翠沿邊,珠絡縫,荔枝紅,圈金繡戲獅袍。系一條襯金葉,玉玲瓏,雙獺尾,紅 釘盤螭帶。著一雙簇金線,海驢皮,胡桃紋,抹綠色雲根靴。彎一張紫檀靶,泥金梢,龍角面,虎筋弦寶雕弓。懸一壺柴竹桿,朱紅扣,鳳尾翎,狼牙金點鋼箭。掛一口七星裝,沙魚鞘,賽龍泉,欺巨闕霜鋒劍。橫一把撒朱纓,水磨桿,龍吞頭,偃月樣三停刀。騎一匹快登山,能跳澗,背金鞍,播玉勒胭脂馬。
丘岳坐在馬上,昂昂奇偉,領著左隊人馬,東京百姓,看了無不喝采。隨後便是右隊,捧日,忠義兩營軍馬,端的整齊。去那兩面繡旗下,一叢戰馬之中,簇擁著車騎將軍周昂。怎生打扮?但見:
戴一頂吞龍頭,撒青纓,珠閃爍爛銀盔。披一副損槍尖,壞箭頭,襯香綿熟鋼甲。穿一領繡牡丹,飛雙鳳,圈金線降紅袍。系一條稱狼腰,宜虎體,嵌七寶麒麟帶。著一雙起三尖,海獸皮,倒雲根虎尾靴。彎一張雀畫面,龍角靶,紫綜繡六鈞弓。攢一壺 鵰翎,鐵木桿,透唐猊鑿子箭。使一柄欺袁達,賽石丙,劈開山金蘸斧。駛一匹負千斤,高八尺,能沖陣火龍駒。懸一條銀桿四方棱,賽金光劈楞簡。
這周昂坐在馬上,亭亭威猛。領著右隊人馬,來到城邊,與丘岳下馬,來拜辭楊太尉,作別眾官,離了東京,取路望濟州進發。
且說高太尉在濟州,和聞參謀商議:比及添撥得軍馬到來,先使人去近處山林,砍伐木植大樹;附近州縣,拘刷造船匠人,就濟州城外,搭起船場,打造戰船;一面出榜,招募敢勇水手軍士。
濟州城中客店內,歇著一個客人,姓葉名春,原是泗州人氏,善會造船。因來山東,路經梁山泊過,被他那裡小伙頭目,劫了本錢,流落在濟州,不能夠回鄉。聽得高太尉要伐木造船,征進梁山泊,以圖取勝,將紙畫成船樣,來見高太尉。拜罷,稟道:“前者恩相以船征進,為何不能取勝?蓋因船隻皆是各處拘刷將來的,使風搖櫓,俱不得法;更兼船小底尖,難以用武。葉春今獻一計,若要收伏此寇,必須先造大船數百隻。最大者名為大海鰍船。兩邊置二十四部水軍,船中可容數百人,每軍用十二個人踏動;外用竹笆遮護,可避箭矢;船面上豎立弩樓,另造□車,擺布放於上。如要進發,垛樓上一聲梆子響,二十四部水車,一齊用力踏動,其船如飛,他將何等船隻可以攔擋!若是遇著敵軍,船面上伏弩齊發,他將何物可以遮護!其第二等船,名為小海鰍船。兩邊只用十二部水車;船中可容百十人;前面後尾,都釘長釘;兩邊亦立弩樓,仍設遮洋笆片。這船卻行梁山泊小港,擋住這廝私路伏兵。若依此計,梁山之寇,指日唾手可平。”

51、地暗星錦豹子楊林51、地暗星錦豹子楊林

高太尉聽說,看了圖樣,心中大喜。便叫取酒食衣服,賞了葉春,就著做監造戰船都作頭。連日曉夜催併,砍伐木植,限日定時,要到濟州交納。各路府州縣,均各合用造船物料。如若違限二日,笞四十,每三日加一等;若違限五日外者,定依軍令處斬。各處逼迫守令催督,百姓亡者數多,眾民嗟怨。
且不說葉春監造海鰍等船,卻說各處添撥水軍人等,陸續都到濟州。高太尉分撥各寨節度使下聽調,不在話下。只見門吏報導:“朝廷差遣丘岳,周昂二將到來。”高太尉令眾節度使出城迎接。二將到帥府,參見了太尉,親賜酒食,撫慰已畢,一面差人賞軍,一面管待二將。二將便請太尉將令,引軍出城搦戰。
高太尉道:“二公且消停數日,待海鰍船完備,那時水陸並進,船騎雙行,一鼓可平賊寇。”丘岳,周昂稟道:“某等覷梁山泊草寇,如同兒戲,太尉放心,必然奏凱還京。”高俅道:“二將若果應口,吾當奏知天子前,必當重用。”是日宴散,就帥府前上馬,回歸本寨,且把軍馬屯駐聽調。
不說高太尉催促造船征進,卻說宋江與眾頭領自從濟州城下叫反殺人,奔上梁山泊來,卻與吳用等商議道:“兩次招安,都傷犯了天使,越增得罪惡重了,朝廷必然又差軍馬來。”便差小嘍羅下山,去探事情如何,火急回報。不數日,只見小嘍羅探知備細,報上山來:“高俅近日招募一水軍,叫葉春為作頭,打造大小海鰍船數百隻;東京又新遣差兩個御前指揮,俱到來助戰。一個姓丘名岳,一個姓周名昂,二將英勇;各路又添撥到許多人馬,前來助戰。”
宋江便與吳用計議道:“似此大船,飛游水面,如何破得?”吳用笑道:“有何懼哉!只消得幾個水軍頭領便了。旱路上交鋒,自有猛將應敵。然雖如此,料這等大船,要造必在數旬間,方得成就。目今尚有四五十日光景,先教一兩個弟兄去那造船廠里,先薅惱他一遭,後卻和他慢慢地放對。”宋江道:“此言最好!可教鼓上蚤時遷、金毛犬段景住,這兩個走一遭。”吳用道:“再叫張青、孫新,扮作拽樹民夫,雜在人叢里,入船廠去。叫顧大嫂、孫二娘,扮作送飯婦人,和一般的婦人,雜將入去,卻叫時遷、段景住相幫。再用張清引軍接應,方保萬全。”前後喚到堂上,各各聽令已了。眾人歡喜無限,分頭下山,自去行事。
卻說高太尉曉夜催促,督造船隻,朝暮捉拿民夫供役。那濟州東路上一帶,都是船廠,趲造大海鰍船百隻,何止回人數千,紛紛攘攘。那等蠻軍,都拔出刀來,恐嚇民夫,無分星夜,要趲完備。是日,時遷、段景住先到了廠內,兩個商量道:“眼見的孫張二夫妻,只是去船廠里放火,我和你也去那裡,不顯我和你高強。我們只伏在這裡左右,等他船廠里火發,我便卻去城門邊伺候,必然有救軍出來,乘勢閃將入去,就城樓上放起火來,你便卻去城西草料場裡,也放起把火來,教他兩下里救應不迭。這場驚嚇不小。”兩個自暗暗地相約了,身邊都藏了引火的藥頭,各自去尋個安身之處。
卻說張青孫新兩個來到濟州城下,看見三五百人,拽木頭入船廠里去。張孫二人,雜在人叢里,也去拽木頭,投廠里去。廠門口約有二百來軍漢,各帶腰刀,手拿棍棒,打著民夫,盡力拖拽入廠裡面交納。團團一遭,都是排柵;前後搭蓋茅草廠屋,有二三百間。張青、孫新入到裡面看時,匠人數千:解板的在一處,鈳船的在一處,船的在一處:匠人民夫,亂滾滾,不記其數。這兩個徑投做飯的笆棚下去躲避。孫二娘顧大嫂兩個穿了些醃腌臢臢衣服,各提著個飯罐,隨著一般送飯的婦人,打哄入去。看看天色漸晚,月色光明,眾匠人大半尚兀自在那裡掙趲未辦的工程。當時近有二更時分,孫新、張青在左邊船廠里放火,孫二娘、顧大嫂在右邊船廠里放火。兩下火起,草屋焰騰騰地價燒起來。船廠內民夫工匠,一齊發喊,拔翻眾柵,各自逃生。
高太尉正睡間,忽聽得人報導:“船場裡火起!”急忙起來,差撥官軍,出城救應。丘岳、周昂二將,各引本部軍兵,出城救火,城樓上一把火起。高太尉聽了,親自上馬,引軍上城救火時,又見報導:“西草場內又一把火起,照耀渾如白日。”丘周二將,引軍去西草場中救護時,只聽得鼓聲振地,喊殺連天,原來沒羽箭張清,引著五百驍騎軍,在那裡埋伏,看見丘岳,周昂引軍來救應,張清便直殺將來,正迎著丘岳、周昂軍馬。張清大喝道:“梁山泊好漢全伙在此!”丘岳大怒,拍馬舞刀,直取張清。張清手執長槍來迎,不過三合,拍馬便走。丘岳要逞功勞,隨後趕來,大喝:“反賊休走!”張清按住長槍,輕輕去錦袋內,偷取個石子在手,扭回身軀,看丘岳來得較近,手起喝聲道:“著!”一石子正中丘岳面門,翻身落馬。周昂見了,便和數個牙將,死命來救丘岳。周昂戰住張清,眾將救得丘岳上馬去了。張清與周昂戰不到數合,回馬便走。周昂不趕,張清又回來。卻見王煥、徐京、楊溫、李從吉四路軍到。張清手招引了五百驍騎軍,竟回舊路去了。這裡官軍,恐有伏兵,不敢去趕,自收軍兵回來,且只顧救火。三處火滅,天色已曉。
高太尉教看丘岳中傷如何。原來那一石子,正打在面門唇口裡,打落了四個牙齒;鼻子嘴唇,都打破了。高太尉著令醫人治療,見丘岳重傷,恨梁山泊深入骨髓;一面使人喚葉春,吩咐教在意造船征進;船廠四圍,都教節度使下了寨柵,早晚提備,不在話下。
卻說張青孫新夫妻四人,俱各歡喜;時遷,段景住兩個,都回舊路:六人已都有部從人馬,迎接回梁山泊去了。都到忠義堂,具說放火一事。宋江大喜,設宴款待時遷六人。自此之後,不時使人探視。
造船將完,看看冬到。其年天氣甚暖,高太尉心中暗喜,以為天助。葉春造船,也都辦完,高太尉催趲水軍,都要上船,演習本事。大小海鰍等船,陸續下水。城中帥府招募到四山五嶽水手人等,約有一萬餘人。先教一半去各船上學踏車,著一半學放弩箭。不過二十餘日,戰船演習已都完足了。葉春請太尉看船。
是日,高俅引領眾多節度使,軍官頭目,都來看船。把海鰍船三百餘只,分布水面。選十數隻船,遍插旌旗,篩鑼擊鼓,梆子響處,兩邊水車,一齊踏動,端的是風飛電走。高太尉看了,心中大喜:似此如飛船隻,此寇將何攔截,此戰必勝。隨取金銀緞疋,賞賜葉春;其餘人匠,各給盤纏,發放歸家。次日,高俅令有司宰烏牛、白馬、豬、羊、果品,擺列金、銀、錢、紙,致祭水神。排列已了,眾將請太尉行香。丘岳瘡口已完,恨入心髓,只要活捉張清報讎。當同周昂與眾節度使,一齊都上馬,跟隨高太尉到船邊下馬,隨侍高俅,致祭水神。焚香贊禮已畢,燒化楮帛,眾將稱賀已了,高俅叫取京師原帶來的歌兒舞女,都令上船作樂侍宴。一面教軍健車船,演習飛走水面,船上笙簫謾品,歌舞悠揚,遊樂終夕不散。當夜就船中宿歇。次日,又設席面飲酌,一連三日筵宴,不肯開船。忽有人報導:“梁山泊賊人寫一首詩,貼在濟州城裡土地廟前,有人揭得在此。”其詩寫道:
幫閒得志一高俅,
漫領三軍水上游。
便有海鰍船萬隻,
俱來泊內一齊休。
高太尉看了詩大怒,便要起軍征剿。“若不殺盡賊寇,誓不回軍!”聞參謀諫道:“太尉暫息雷霆之怒。想此狂寇懼怕,特寫惡言恫嚇,不為大事。消停數日之間,撥定了水陸軍馬,那時征進未遲。目今深冬,天氣和暖,此天子洪福,元帥虎威也。”高俅聽罷甚喜,遂入城中,商議撥軍遣將。旱路上便調周昂王煥,同領大軍,隨行策應。卻調項元鎮、張開,總領軍馬一萬,直至梁山泊山前那條大路上守住廝殺。原來梁山泊自古四面八方,茫茫蕩蕩,都是蘆葦煙水。近來只有山前這條大路,卻是宋公明方才新築的,舊不曾有。高太尉教調馬軍先進,截住這條路口。其餘聞參謀,丘岳,徐京,梅展,王文德,楊溫,李從吉,長史王瑾,造船人葉春,隨行牙將,大小軍校隨從人等,都跟高太尉上船征進。
聞參謀諫道:“主帥只可監督馬軍,陸路進發,不可自登水路,親領險地。”高太尉道:“無傷!前番二次,皆不得其人,以致失陷了人馬,折了許多船隻。今番造得若干好船,我若不親臨監督,如何擒捉此寇?今次正要與賊人決一死戰,汝不必多言!”聞參謀再不敢開口,只得跟隨高太尉上船。高俅撥三十隻大海鰍船,與先鋒丘岳、徐京、梅展管領,撥五十隻小海鰍船開路,令楊溫同長史王瑾,船匠葉春管領。頭船上立兩面大紅繡旗,上書十四個金字道:“攪海翻江沖巨浪,安邦定國滅洪妖。”中軍船上,卻是高太尉,聞參謀,引著歌兒舞女,自守中軍隊伍。向那三五十隻大海鰍船上,擺開碧油幢,帥字旗,黃鉞白旄,朱蓋,中軍器械。後面船上,便令王文德,李從吉壓陣。此是十一月中時。馬軍得令先行。水軍先鋒丘岳、徐京、梅展,三個在頭船上,首先進發,飛雲卷霧,望梁山泊來。
當下三個先鋒,催動船隻,把小海鰍分在兩邊,擋住小港;大海鰍船,望中進發。眾軍諸將,正如蟹眼鶴頂,只望前面奔竄,迤邐來到梁山泊深處。只見遠遠地早有一簇船來,每隻船上,只有十四五人,身上都有衣甲,當中坐著一個頭領。前面三隻船上,插著三把白旗,旗上寫道“梁山泊阮氏三雄”;中間阮小二,左邊阮小五,右邊阮小七。遠遠地望見明晃晃都是戎裝衣甲,卻原來盡把金銀箔紙糊成的。三個先鋒見了,便叫前船上將火炮,火槍,火箭,一齊打放。那三阮全然不懼,料著船近,槍箭射得著時,發聲喊,齊跳下水裡去了。
丘岳等奪得三隻空船,又行不過三里來水面,見三隻快船,搶風搖來。頭只船上,只見十數個人,都把青黛黃丹,土朱泥粉,抹在身上,頭上披著發,口中打著胡哨,飛也似來。兩邊兩隻船上,都只五七個人,搽紅畫綠不等。中央是玉蟠竿孟康,左邊是出洞蛟童威,右邊是翻江蜃童猛。這裡先鋒丘岳,又叫打放火器,只見對面發聲喊,都棄了船,一齊跳下水裡去了。又捉得三隻空船。再行不得三里多路。又見水面上三隻中等船來。每船上四把櫓,八個人搖動,十餘個小嘍羅,打著一面紅旗,簇擁著一個頭領坐在船頭上,旗上寫“水軍頭領混江龍李俊”。左邊這隻船上,坐著這個頭領,手執鐵槍,打著一面綠旗,上寫道“水軍頭領船火兒張橫”。右邊那隻船上,立著那個好漢,上面不穿衣服,下腿赤著雙腳,腰間插著幾個鐵鑿,手中挽個銅 ,打著一面皂旗銀字,上書“頭領浪裏白條張順”。乘著船,高聲說道:“承謝送船到泊。”三個先鋒聽了,喝教:“放箭!”弓弩響時,對面三隻船上眾好漢,都翻筋斗跳下水裡去了。此是暮冬天氣,官軍船上,招來的水手軍士,那裡敢下水去?
正猶豫間,只聽得梁山泊頂上,號炮連珠價響,只見四分五落,蘆葦叢中,鑽出千百隻小船來,水面如飛蝗一般。每隻船上,只三五個人,船艙中竟不知有何物。大海鰍船要撞時,又撞不得。水車正要踏動時,前面水底下都填塞定了,車輻板竟踏不動。弩樓上放箭時,小船上人,一個個自頂片板遮護。看看逼將攏來,一個把鐃鉤搭住了舵,一個把板刀便砍那踏車的軍士。早有五六十個爬上先鋒船來。官軍急要退時,後面又塞定了,急切退不得。前船正混戰間,後船又大叫起來。高太尉和聞參謀在中軍船上,聽得大亂,急要上岸,只聽得蘆葦中金鼓大振,艙內軍士一齊喊道:“船底漏了。”滾滾走入水來。前船後船,盡皆都漏,看看沉下去。四下小船,如螞蟻相似,望大船邊來。高太尉新船,緣何得漏?卻原來是張順引領一班兒高手水軍,都把鐵鑿在船底下鑿透船底,四下里滾入水來。
高太尉爬去舵樓上,叫後船救應,只見一個人從水底下鑽將起來,便跳上舵樓來,口裡說道:“太尉,我救你性命。”高俅看時,卻不認得。那人近前,便一手揪住高太尉巾幘,一手提住腰間束帶,喝一聲下去,把高太尉撲通地丟下水裡去。堪嗟赫赫中軍將,翻作淹淹水底人!只見旁邊兩隻小船,飛來救應,拖起太尉上船去。那個人便是“浪裏白條”張順,水裡拿人,渾如瓮中捉鱉,手到拈來
前船丘岳見陣勢大亂,急尋脫身之計,只見傍邊水手叢中,走出一個水軍來。丘岳不曾提防,被他趕上,只一刀,把丘岳砍下船去。那個便是梁山泊錦豹子楊林。徐京、梅展見殺了先鋒丘岳,兩節度使奔來殺楊林。水軍叢中,連搶出四個小頭領來:一個是白面郎君鄭天壽,一個是病大蟲薛永,一個是打虎將李忠,一個是操刀鬼曹正,一發從後面殺來。徐京見不是頭,便跳下水去逃命,不想水底下已有人在彼,又吃拿了。薛永將梅展一槍,搠著腿股,跌下艙里去。原來八個頭領,來投充水軍,尚兀自有三個在前船上:一個是青眼虎李雲,一個是金錢豹子湯隆,一個是鬼臉兒杜興。眾節度使便有三頭六臂,到此也施展不得。
梁山泊宋江、盧俊義,已自各分水陸進攻。宋江掌水路,盧俊義掌旱路。休說水路全勝,且說盧俊義引領諸將軍馬,從山前大路,殺將出來,正與先鋒周昂、王煥馬頭相迎。周昂見了,當先出馬,高聲大罵:“反賊,認得俺麽?”盧俊義大喝:“無名小將,死在目前,尚且不知!”便挺槍躍馬,直奔周昂,周昂也掄動大斧,縱馬來敵。兩將就山前大路上交鋒,戰到二十餘合,未見勝敗。只聽得後隊馬軍,發起喊來。原來梁山泊大隊軍馬,都埋伏在山前兩下大林叢中,一聲喊起,四面殺將出來。東南關勝、秦明,西北林沖,呼延灼:眾多英雄,四路齊到。項元鎮、張開那裡攔擋得住?殺開條路,先逃性命走了。周昂、王煥不敢戀戰,拖了槍斧,奪路而走,逃入濟州城中;扎住軍馬,打聽訊息。
再說宋江掌水路,捉了高太尉,急教戴宗傳令,不可殺害軍士。中軍大海鰍船上聞參謀等,並歌兒舞女,一應部從,盡擄過船。鳴金收軍,解投大寨。宋江、吳用、公孫勝等,都在忠義堂上,見張順水淥淥地解到高俅。宋江見了,慌忙下堂扶住,便取過羅緞新鮮衣服,與高太尉重新換了,扶上堂來,請在正面而坐。宋江納頭便拜,口稱“死罪!”高俅慌忙答禮。宋江叫吳用,公孫勝扶住拜罷,就請上坐。再叫燕青傳令下去:“如若今後殺人者,定依軍令,處以重刑!”號令下去,不多時,只見紛紛解上人來:童威童猛解上徐京;李俊、張橫解上王文德;楊雄、石秀解上楊溫;三阮解上李從吉;鄭天壽、薛永、李忠、曹正解上梅展;楊林解獻丘岳首級;李雲、湯隆、杜興,解獻葉春、王瑾首級;解珍、解寶擄捉聞參謀,並歌兒舞女,一應部從,解將到來。單單只走了四人:周昂、王煥、項元鎮、張開。宋江都教換了衣服,重新整頓,盡皆請到忠義堂上,列坐相待。但是活捉軍士,盡數放回濟州。另教安排一隻好船,安頓歌兒舞女,一應部從,令他自行看守。
當時宋江便教殺牛宰馬,大設筵宴,一面分投賞軍,一面大吹大擂,會集大小頭領,都來與高太尉相見。各施禮畢,宋江持盞擎杯,吳用、公孫勝執瓶捧案,盧俊義等侍立相待。宋江開口道:“文面小吏,安敢叛逆聖朝,奈緣積累罪尤,逼得如此。二次雖奉天恩,中間委曲奸弊,難以縷陳。萬望太尉慈憫,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銘心,誓圖死保。”高俅見了眾多好漢,一個個英雄猛烈,林沖,楊志怒目而視,有發作之色,先有了五分懼怯。便道:“宋公明,你等放心!高某回朝,必當重奏,請降寬恩大赦,前來招安,重賞加官,大小義士,盡食天祿,以為良臣。”宋江聽了大喜,拜謝太尉。
當日筵會,甚是整齊;大小頭領,輪番把盞,殷勤相勸。高太尉大醉,酒後不覺放蕩,便道:“我自國小得一身相撲,天下無對。”盧俊義卻也醉了,怪高太尉自誇“天下無對”,便指著燕青道:“我這個小兄弟,也會相撲,三番上岱嶽爭交,天下無對。”高俅便起身來,脫了衣裳,要與燕青廝撲。眾頭領見宋江敬他是個天朝太尉,沒奈何處,只得隨順聽他說;不想要勒燕青相撲,正要滅高俅的嘴,都起身來道:“好,好,且看相撲!”眾人都哄下堂去。宋江亦醉,主張不定。兩個脫了衣裳,就廳階上,宋江叫把軟褥鋪下。兩個在剪絨毯上,吐個門戶。高俅搶將入來,燕青手到,把高俅扭得定,只一交,顛翻在地褥上,做一塊半晌掙不起。這一撲,喚做“奪命撲”。宋江、盧俊義慌忙扶起高俅,再穿了衣服,都笑道:“太尉醉了,如何相撲得成功,切乞恕罪!”高俅惶恐無限,卻再入席,飲至夜深,扶入後堂歇了。
次日,又排筵會,與高太尉壓驚,高俅遂要辭回,與宋江等作別。宋江道:“某等淹留大貴人在此,並無異心;若有瞞昧天地誅戮!”高俅道:“若是義士肯放高某回京,便好全家於天子前保奏義士,定來招安,國家重用。若更翻變,天所不蓋,地所不載,死於槍箭之下!”宋江聽罷,叩首拜謝。高俅又道:“義士恐不信高某之言,可留下眾將為當。”宋江道:“太尉乃大貴人之言,焉肯失信?何必拘留眾將。容日各備鞍馬,俱送回營。”高太尉謝了:“既承如此相款,深感厚意,只此告回。”宋江等眾苦留。當日再排大宴,序舊論新,筵席直至更深方散。
第三日,高太尉定要下山,宋江等相留不住,再設筵宴送行,將出金銀彩緞之類,約數千金,專送太尉,為折席之禮;眾節度使以下,另有饋送。高太尉推卻不得,只得都受了。飲酒中間,宋江又提起招安一事。高俅道:“義士可叫一個精細之人,跟隨某去,我直引他面見天子,奏知你梁山泊衷曲之事,隨即好降詔書。”宋江一心只要招安,便與吳用計議,教“聖手書生”蕭讓,跟隨太尉前去。吳用便道:“再教鐵叫子樂和作伴,兩個同去。”高太尉道:“既然義士相托,便留聞參謀在此為信。”宋江大喜。至第四日,宋江與吳用帶二十餘騎,送高太尉並眾節度使下山,過金沙灘二十里外餞別,拜辭了高太尉,自回山寨,專等招安訊息。
卻說高太尉等一行人馬,望濟州回來,先有人報知,濟州先鋒周昂、王煥、項元鎮、張開,太守張叔夜等出城迎接。高太尉進城,略住了數日,收拾軍馬,教眾節度使各自領兵回程暫歇,聽候調用。高太尉自帶了周昂,並大小牙將頭目,領了三軍,同蕭讓、樂和,一行部從,離了濟州,迤邐望東京進發。不因高太尉帶領梁山泊兩個人來,有分教:風流出眾,洞房深處遇君王;細作通神,相府園中尋俊傑。畢竟高太尉回京,怎地保奏招安宋江等眾,且聽下回分解。

賞析

告發宋江題寫反詩的黃文炳也許不是個好人,但他是一位忠臣。一個為大宋王朝盡忠的人卻得不到他所效忠的政府保護,全家被滅門。這是黃文炳的悲劇,也是大宋王朝的悲劇,盡心盡力忠於王事之臣沒有保障,這個王朝的命運就可想而知。
《水滸》所描寫的大宋王朝,其所屬官吏大致上有四種:
第一種如林沖那樣“朴忠”之人。能力超群,為人忠厚,行事端正,勤勉於王事。但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職業軍官,為那個朝廷、那個官場所不容,只能雪夜上梁山。
第二種如宋江這樣的能吏。依然是能力超群,又長於權謀。但看到了王朝的種種弊病和未來的命運。替朝廷打工完全是為了自己有機會尋租,自己利用所掌握的公共權力廣交黑白兩道人士,為自己早找退路。對王朝而言,這些人早就“身在曹營心在漢”,對王朝的律法都是敷衍了事,毫無內心的尊重與敬畏,甚至與“反賊”們暗通款曲,如果他們反戈一擊,殺傷力最大。
第三種如蔡九、高廉這樣占據要津的官吏。他們大多無能無德,惟一會做的事情是奉承巴結上憲,欺壓敲詐百姓與下屬。他們惹起了沸騰的民怨,他們為王朝製造種種仇恨。但由於他們大多“根正苗紅”,在朝廷有強大的靠山,他們的貪污腐敗行為只要玩得巧妙,大多不會給他們帶來處分,甚至會青雲直上。這類官員和林沖等類官員是天生的敵人,他們必須將林沖這樣的“乾淨”官員排擠掉,才能為所欲為。和宋江這類官員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種種矛盾。他們是互相利用的關係。蔡九這樣的官需要宋江這樣的吏辦事,宋江這樣的吏需要借重蔡九等官員的權勢。但由於宋江等小吏有能力無靠山,只能為混蛋官員屈身做吏,因此內心是十分瞧不起和反感蔡九這些昏官的,因此有機會就會哄騙、利用他們。蔡九們讓皇帝做“冤大頭”,宋江們就讓蔡九們做“冤大頭。”
第四種官員就如黃文炳。他們寒窗苦讀出身,有學識也有能力,在官場這個大醬缸中,為了找到晉身之道,一方面勤懇地為朝廷辦事,另一方面犧牲自己的自尊,扭曲自己的人格,讓自己的品行污染得和官場一種顏色。因此對百姓而言他是壞蛋,對朝廷而言卻是忠臣。由於沒有蔡太師這樣的父親,高太尉這樣的兄長。在官場他們有先天的不足,只能厚顏去攀附蔡太師這樣的大樹。但這種攀附來的關係是不牢靠的,大官們也只是利用他們辦事,未必把他們看成嫡系。而一般百姓和有良心的官員卻不齒其為人,不願和他們為伍。這樣的官員是屬“蝙蝠”的,上廟堂無門,下江湖無路。因此我覺得,像黃文炳這樣的官員很可憐。
黃文炳是一個在閒通判。在宋代,通判是知州的副官,大概相當於副州長這個級別,算箇中級官員。但在帝制時代,主官和副官的級別只差一點,權力卻有天壤之別。做通判的大多是科舉出身,通過任通判處理各種公務的歷煉,然後一步步升為主官。蘇東坡中進士後,開始做過數任通判,後來熬到知州。黃文炳怎樣被罷免實缺,賦閒在家,書中未做交代。但我想不外乎這幾個原因:一是因為貪污受賄,在帝制時代,“千里做官只為財”,因貪污事發一般是因為政治鬥爭,這點成為政敵攻擊的“阿喀琉斯足跟”。其二是辦事不利得罪上司,被整下來了。第三是和同事關係太差,得罪的人太多,無法容身。但根本原因是沒有硬靠山,如有蔡京、高俅那樣的靠山,貪墨就不是毛病了,上司也不敢整他,出了事故平調到異地做官就行了,同事們更奈何他不得。
罷官回家的黃文炳只能住在無為軍這樣的“野去處”,而不是在通省大衢,哥哥也只是個土財主。過江去探望蔡九,因為蔡九家擺公宴而不敢進去,可知他根本進不了蔡九這些“公子黨”的圈子。作為這樣一個寒窗苦讀出身,混了一官半職又被罷官的人,想走關係投門子起復,重新做官,應算是一種合理的期望。他總歸是想在大宋王朝的體制內尋求一條出路,而不是像宋江等那樣,暗中勾連梁山強寇,做好造反的準備。如果宋江都敢自誇“忠義”,黃文炳更是“愚忠”了。至於書中說他,“這人雖讀經書,確是阿諛諂佞之徒,心地匾窄,只是嫉賢妒能,勝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專在鄉里害人。”這是施耐庵的道德評價,和是否忠於王朝的“大節”沒有必然聯繫。歷史上長於待人接物,仗義疏財的奸臣不乏其人。
看到宋江題寫的詩詞,一般的混蛋看不明白,而看得明白的人往往不在意,誰罵朝廷的娘,沒準他還附和。可黃文炳希望起復的欲望太強烈,便抄下來去蔡九那裡邀功。——看他向酒保借筆墨紙張抄寫,又問清楚題詩的人模樣,再吩咐酒保不要將牆壁上的詩詞刮掉,以免證據滅失。——如此有條不紊,可見真是個能幹的官員。
在府衙聽到蔡九敘述父親蔡京信中所說的京城童謠和異常天象,他立即想到“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和題寫反詩的“鄆城宋江”是一人,兩條不相干的證據一對照,便發現了重大問題。是何等的具有鬥爭經驗和警惕性。時時刻刻觀察輿情,時時刻刻警惕民間對朝廷不滿的跡象。這樣的官員,大宋太少了,有這么一個還賦閒在家,像蔡九那樣的傻蛋,卻起居八座,開府建牙。
宋江裝瘋賣傻,被黃文炳識破。
吳用等人偽造蔡京的假書信,亦被他識破。
他又建議蔡九將宋江、戴宗斬首於市,早除後患。
這種政治敏銳性,這種細緻清醒而又當機立斷的辦事風格,顯示他是宋代文官制度培養出來十分合格的官員。作為王朝培養的官員,看到不尋常的輿情而熟視無睹,面對犯罪的破綻而不能識破,才是最大的失職。
對宋江而言,因題寫反詩而被關進死囚牢,是因言獲罪,是不折不扣的文字獄。
對黃文炳而言,朝廷既然將題寫反詩視為“謀反”、“犯罪”,他及時偵破是為人臣的本份。
我們構想一下,如果宋江、戴宗不被晁蓋劫走而是順利斬首,上報到朝廷,第一功臣肯定是蔡九,黃文炳頂多分一瓢羹。黃文炳依然得不到他應該得到的。
黃文炳在具體事務面前通達敏捷,但他只有小聰明,不具備大智慧。他沒有看到他滿懷希望的大宋王朝已是外強中乾,身體各個器官已經失靈。宋江等官吏,甚至包括宿太尉這樣的大官比他看得更遠,對強盜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提供方便,根本不對朝廷抱太大的希望,口說“忠誠”,內懷小九九,反而兩面討好。因此黃文炳沒想到堂堂的江州府官兵,在梁山賊寇面前不堪一擊;更沒想到蔡九辦事會犯那樣的低級錯誤,斬首私通梁山強寇的要犯,竟然事前不清場,不關閉城門,讓梁山人回娘家似的從容進來劫法場;對法場一旦被劫的應急預案也不做,讓劫了法場的人全身而退;對於黃文炳如此重要的舉報人,也不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如果蔡九那個位置換上黃文炳去坐,這一切可能都不會發生。——黃文炳落入宋江之手後,也許在痛罵蔡九:“豎子不足與謀!”
黃文炳的哥哥黃文燁是個大善人,他對弟弟的作為很擔憂,罵他說:“又做這等短命促掐的事!與你無乾,何故定要害他?倘若有天理之時,報應只在眼前,卻不是反遭其禍!”作為官員的黃文炳,主動揭發偵破宋江題寫反詩、通賊的種種行為,卻被“大善人”視為“害人”;蔡九、慕容這樣的昏庸之官,位置卻坐得很穩;而宋江、朱仝這樣的官吏,為強盜通風報信、甚至私放盜賊的人卻被民間尊為“義士”。大宋王朝在老百姓心中,形象何等的不堪!
宋江對黃文炳的報復是那樣的殘酷、那樣的沒有人性。害宋江的是大宋王朝,黃文炳只是大宋王朝這條大船上的一個螺絲釘,可宋江殺掉了黃文炳一家四五十號人,放火燒了人家的房子。當張順把黃文炳抓到宋江面前時,黃文炳倒還是顯出一個讀書人的氣節,說了句:“小人已知過失,只求早死!”他知道自己的過失恐怕不僅僅是多管朝廷的“閒事”吧,也許是後悔沒看出自己所依靠的知府是那樣無能,自己效忠的朝廷是那樣的虛弱。對黃文炳這樣忠於自己朝廷的能人,在西方也許會獲得敵人的尊重。可宋江自稱“忠於朝廷”的人卻如此痛恨真正的忠臣。讓李逵用尖刀,割黃文炳的肉,一點點在炭火上燒烤著下酒,將黃文炳的心肝做了醒酒湯。可在梁山後期,宋江俘虜了大奸臣高俅,反而對其待若貴賓。
如此看來,黃文炳是真小人,宋江是偽君子。真小人比偽君子可愛。
黃文炳最大的錯誤在於他太把朝廷當回事,太相信朝廷的能力。黃文炳之死的警示意義在於:為朝廷做事太認真不行,弄不好引火燒身,朝廷可不會真心保護你,蔡九這樣的大官一有風吹草動早就跑得遠遠的,黃文炳死後,頂多讓大宋王朝表彰一下,追封為某府知府而已,可老百姓卻一點也不會同情你。所以呀,辦朝廷的事,能糊弄就糊弄。

回評

 【容評:李生因(曰):梁山泊好漢一味以戰為戲,所以為妙。又曰:高俅醜態也夠了。】
【袁評:葉春造海鰍船,制度奇甚,此水戰時,必勝之技也。梁山泊以計破之,更層層出奇,使不能測。及捉得高俅,只用燕青一撲以攝其心。不識仍將歌兒午女奏凱鏇否?(按:本回原無評,此評本在第八十二回後,顯系誤置,現移置於此。)】

wiki水滸

《水滸傳》第一回
《水滸傳》第二回
《水滸傳》第三回
《水滸傳》第四回
《水滸傳》第五回
《水滸傳》第六回
《水滸傳》第七回
《水滸傳》第八回
《水滸傳》第九回
《水滸傳》第十回
《水滸傳》第十一回
《水滸傳》第十二回
《水滸傳》第十三回
《水滸傳》第十四回
《水滸傳》第十五回
《水滸傳》第十六回
《水滸傳》第十七回
《水滸傳》第十八回
《水滸傳》第十九回
《水滸傳》第二十回
《水滸傳》第二十一回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
《水滸傳》第二十五回
《水滸傳》第二十六回
《水滸傳》第二十七回
《水滸傳》第二十八回
《水滸傳》第二十九回
《水滸傳》第三十回
《水滸傳》第三十一回
《水滸傳》第三十二回
《水滸傳》第三十三回
《水滸傳》第三十四回
《水滸傳》第三十五回
《水滸傳》第三十六回
《水滸傳》第三十七回
《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水滸傳》第三十九回
《水滸傳》第四十回
《水滸傳》第四十一回
《水滸傳》第四十二回
《水滸傳》第四十三回
《水滸傳》第四十四回
《水滸傳》第四十五回
《水滸傳》第四十六回
《水滸傳》第四十七回
《水滸傳》第四十八回
《水滸傳》第四十九回
《水滸傳》第五十回
《水滸傳》第五十一回
《水滸傳》第五十二回
《水滸傳》第五十三回
《水滸傳》第五十四回
《水滸傳》第五十五回
《水滸傳》第五十六回
《水滸傳》第五十七回
《水滸傳》第五十八回
《水滸傳》第五十九回
《水滸傳》第六十回
《水滸傳》第六十一回
《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水滸傳》第六十三回
《水滸傳》第六十四回
《水滸傳》第六十五回
《水滸傳》第六十六回
《水滸傳》第六十七回
《水滸傳》第六十八回
《水滸傳》第六十九回
《水滸傳》第七十回
《水滸傳》第七十一回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
《水滸傳》第七十四回
《水滸傳》第七十五回
《水滸傳》第七十六回
《水滸傳》第七十七回
《水滸傳》第七十八回
《水滸傳》第七十九回
《水滸傳》第八十回
《水滸傳》第八十一回
《水滸傳》第八十二回
《水滸傳》第八十三回
《水滸傳》第八十四回
《水滸傳》第八十五回
《水滸傳》第八十六回
《水滸傳》第八十七回
《水滸傳》第八十八回
《水滸傳》第八十九回
《水滸傳》第九十回
《水滸傳》第九十一回
《水滸傳》第九十二回
《水滸傳》第九十三回
《水滸傳》第九十四回
《水滸傳》第九十五回
《水滸傳》第九十六回
《水滸傳》第九十七回
《水滸傳》第九十八回
《水滸傳》第九十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一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二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三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四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五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六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八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一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二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三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四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五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六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七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八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二十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