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姓

鄧姓

鄧姓是中國新姓氏排行26的大姓(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據),姓氏發源於今河南省鄧州(春秋時的鄧國),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姓氏:鄧姓氏發源地:今河南省鄧縣的西南。老百家姓排名:161新百家姓排名:29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702萬鄧姓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54% 鄧姓文化在英語中翻譯為:dun。

基本信息

姓氏源流

源出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帝王仲康之子孫的封地,屬於

以國名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夏王朝的始祖大禹為姒姓。傳至夏王朝的第四代帝王仲康(公元前2019——前2006年在位),封其子孫在鄧(今河南鄧州),稱鄧君,建有鄧國。在鄧君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國名號為姓氏,稱鄧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起源亦遠早於曼姓鄧氏。

傳說,四大天神(風雲雷電)中的雷神鄧天君,就是鄧君的化身,並記入《封神榜》。

源出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曼城(今河南鄧州),侯爵,史稱曼侯,稱曼氏;後來又改封於鄧國(今河南孟縣),世人改稱其為鄧侯。兩周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在此期間,鄧國逐漸向南發展,國都遷於鄧城(今湖北襄樊),史稱“南陽郡鄧”。自曼季之後,鄧國曆鄧晁侯→鄧徽侯→鄧慶侯→鄧恆侯→鄧昆侯→鄧忠侯→鄧輝侯→鄧浩侯→鄧煦侯→鄧杞侯→鄧熹侯→鄧怡侯→鄧沛侯→鄧壁侯→鄧淳侯→鄧衡侯→鄧略侯→鄧宣侯→鄧尚侯→鄧粹侯→鄧明侯,計二十二代,經六百餘年,連續世襲侯爵,這是鄧氏先世的鼎盛時期。楚文王滅鄧國之後,將其地設為鄧縣。從此以後,楚國每滅一國,都將該國之地設定為縣,因俗而治之。中國以“縣”作為一級基本的行政建制,就是始於此際。其後各諸侯大國紛紛效仿。

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氏,稱鄧氏,史稱鄧氏正宗,亦稱曼姓鄧氏、殷鄧。

源出三

源於嬴姓,出自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第八子李從鎰的封號,屬於避難以先祖爵號改姓為氏。據歷史文獻《安化鄧氏譜序》中的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將自己的第八子李從鎰封為鄧王。北宋開寶七——八年(公元974——975年),在北宋王朝的統一戰爭中,宋太祖趙匡胤昇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陸軍渡江,攻破江寧(今江蘇南京),展開了滅南唐政權的著名戰爭。北宋大軍滅南唐政權以後,於北宋開寶九年(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繼位的宋太宗趙匡義下令緝拿南唐宗室。在此期間,唯有南唐鄧王李從鎰之子李天和成功出逃,他以父親封號為姓氏,改稱鄧氏,因此逃過滅族之劫難。

在李天和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號為姓氏,稱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四

源於蒙古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占(今新疆河薩爾托海鄉薩爾哈仁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

源出五

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dunHala,滿語“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鄧氏、杜氏等。

⑵.滿族棟阿氏,亦稱東鄂洛氏,滿語為Dongga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為鄧氏、佟氏。

⑶.滿族董佳氏,亦稱董家氏、棟佳氏,滿語為Donggiya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鄧氏、董氏、陳氏等。

源出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今壯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鄧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鄧姓鄧姓

鄧姓始祖

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

鄧氏宗祠鄧氏宗祠

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歷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從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如今的河南境內,在後來的繁衍之中,鄧姓一直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鄧姓之人,無論分處天南地北,皆以“南陽”的堂名傳家,這正表明了宗於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系源。

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後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後,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而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從鄧氏族譜得知,鄧氏南遷,移居閩粵,始於宋朝景定年間,由“南陽”逐漸遷移,播遷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廣東、貴州、浙江等地,經過了一個較長的時間,不僅時間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當地盛姓。

各支始祖

鄧伯齡:元天曆間官常州府教諭,因鞏室潞城而居。為潞城鄧氏始祖。

鄧世通:字亨遠,號艮山,原籍河南南陽府登州鉗盧陂人,宋淳佑壬子科奉人寶佑丙辰科進士,官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時賈似道顓,公繕疏劾之,疏未上,似道知之,即嗾諫交章論,朝廷安置公於潭州,後遷龍陽上林村端平塔,即今官平塔,詳墓。元配:劉氏,生於宋理宗端平二年乙未三月十五日戊申午時,卒於元延佑元年甲寅正月十九日癸酉巳時,壽八十本月二十六日庚辰申,時葬夫塋合冢同向。生子三:長子鄧法興、次子鄧法家、幼子鄧法震。女一:嫁予孫邑監察御史,名以忠之母,法興籍辰洲法家籍寶慶惟法震居龍邑辰洲寶慶二,支道遠未及合譜今僅敘震公一支於後。為長沙鄧氏始祖。

鄧扶念:原籍江西萬年縣,元季官廣東平遠知縣,轉遷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灣,子孫遂居邑內城隍祠前。為南湘鄧氏始祖。

鄧友義:原姓熊,籍孝感縣,明季自孝感避兵荊門象山,娶於鄧,生子,因蒙外氏姓。為徐匯鄧氏始祖。

世系表

黃帝-少昊金天氏(玄囂)-蟜極-帝嚳高辛氏-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王亥)、王恆-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商王成湯(太乙)-太丁、外丙、仲壬-太甲(太宗)-沃丁、太庚-小、王雍、太(中宗)-仲、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曼季-鄧晁--鄧徽--鄧慶--鄧恆--鄧昆--鄧忠--鄧輝--鄧浩--鄧煦--鄧杞--鄧熹--鄧怡--鄧沛--鄧壁--鄧淳--鄧衡--鄧略--鄧宣(字吾離)--鄧尚--鄧粹--鄧明

遷徙分布

鄧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係,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後又分支泉州等地。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

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於山東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宋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鄧顯祖移居台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得姓始祖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展。武丁占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如今的河南省南陽市附近,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鄧國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陽市,秦以後叫鄧縣,屬南陽郡,隋改郡為州,鄧縣所在的地方叫鄧州)。

進入春秋後,鄭莊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

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

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台山鄧姓

在台山有鄧姓人口4000人,分布在台山16個鎮30多個自然村。比較集中居住在沖蔞鎮,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 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崗里151人、盤洲里160人、北就裡Z20人、新龍里160人、福慶里85人、東成里52人、潮溪里 61人、新屋裡100人、白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鎮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閣陳冲村450人、西柵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鎮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鎮藍田管區朝陽村250人。其他還有散居於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廣海、南灣、隆文、赤溪、田頭、都斛鎮等地方。

台灣鄧姓

鄧姓族人來台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黃縣籍的鄭氏部屬鄧顯祖,在台灣過世,死後並下葬在現在彰化縣的八卦山。其後,不斷有鄧姓族人從大陸遷徒到台灣島上,許多文獻都記載鄧姓到台灣地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明末清初之際渡海入台的鄧姓族人,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為台灣較大姓族之一。據台灣文獻委員會的調查統計,鄧姓為台灣第56大姓,按台灣現有2209萬人口計算,台灣人中有近6萬人姓鄧。 1953—1954年間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對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陽明山一特別區,及台北、宜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東、花蓮、澎湖11縣所作的調查表明,除桃園、雲林台東高雄4縣外,全省居民828804戶中,有鄧姓2233戶,占全部戶數的0.27%,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其中以苗栗、新竹、嘉義、台北4縣鄧姓人口為最多,分別有370戶、357戶、290戶、261戶,4縣鄧姓占全部台灣鄧姓的近60%。

香港鄧姓

據政府調查資料所載,鄧姓聚居較為集中的村落有:

(—)大嶼山:山下村、塘福村。

(二)屏廈區:西山村、新屋村、橋頭圍、灰沙圍、坑尾村、坑頭村、上章圍、錫降圍、錫降村、新圍、羅屋村、東頭村、巷尾村、祥降圍、輞井圍。

(三)元朗區:英龍圍。

(四)錦田八鄉區:竹坑村、橫台山、七星崗、大窩、長莆、吉慶圍、泰康圍、永隆圍、泰康村、祠塘村、錦慶圍、水頭村、水尾村。

(五)大埔區:大埔頭、大埔頭老圍

(六)大網仔區:黃毛應村。

(七)粉嶺龍躍頭區:新圍、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新屋村、永寧村、祠堂村、小坑村、麻笏村、小坑新村。

(八)粉嶺丹竹坑區:鶴藪圍、馬尾下、萊洞、下萊洞。

(九)沙頭角區:崗下, 其中尤以是錦田區、龍躍頭區,鄧姓較為集中。

梅縣鄧姓

梅州市梅縣區鄧姓分布於梅城和梅縣區、梅江區所轄的城東、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瑤上、荷泗、徑義、水車、梅南、丙村、三鄉、鬆口、松東、松南、松源、隆文、白渡、扶大、東郊、西郊、西陽、白宮、城北、長沙、三角共29個農村鄉鎮72個管理區(居委會),共有 Z344戶,9417人。其中以石扇為多,計有 558戶2278人。

歷史名人

鄧通:蜀郡南安(今屬四川省)人,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為鄧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鄧禹:南陽(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名將,跟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天下平定,功勳顯赫,封高密侯。後繪圖雲台,居二十八將之首,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鄧姓鄧艾

鄧艾: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國時曹魏名將,官任鎮西大將,率軍滅蜀漢,為鄧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鄧芝:河南省新野人,鄧禹的後裔。三國時蜀國名將。他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善恤卒伍,是歷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潔的軍事將領。

鄧攸:平陽(今山西省襄汾)人,東晉晉元帝時南遷前後聲譽卓著的名臣。

鄧牧: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圖志》行世。

鄧韍:字文度,號梓堂,江蘇省常熟人,明代學者,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鄧發:廣東省雲浮市(今雲城區)附城鄉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廣州、香港等地謀生。1925年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並當選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國發黨廣東省黨部北伐青年工作隊隊長。協助陳延年、鄧中夏、蘇兆征等組織宣傳隊、運輸隊和救護隊,且隨北伐軍出征中原。廣州起義失敗後轉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經過長期革命鬥爭鍛鍊,鄧發已成為中國工運領袖之一。1931年夏,鄧發任中央局委員、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保衛局局長,並參加了舉世矚目之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徵結束後,在陝北任糧食部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八路軍新疆辦事處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黨校校長。

1946年4月8日鄧發王若飛秦邦憲葉挺等同志在重慶乘飛機返延安途中,在晉西北興縣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難。

鄧子龍:豐城(今屬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將,1598年援朝抗倭,戰死釜山南海。

鄧世昌:廣東省番禺人,清末海軍名將、愛國將領,在1894年的黃海戰役中,率致遠艦奮勇作戰,在彈盡、艦傷之際,加速猛撞吉野號未果,因中魚雷,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鄧廷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清代名將,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曾率軍阻擊英艦於廈門,後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一同被充軍伊犁,三年後被重新起用,著有《雙硯齋詩鈔》

鄧中夏:湖南省宜章縣人,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曾領導長辛店鐵路工人、開灤煤礦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罷工,1933年被捕就義。

鄧寶珊:甘肅天水人,同盟會會員,曾參加北伐,1949年率部起義。

鄧軍林:湖南祁陽人,國民黨少將。

鄧小平:四川省廣安人,少時赴法國勤工儉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歸國後,領導百色起義,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赫赫鐵師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居攻至偉。他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鄧穎超鄧文淑、鄧詠通、鄧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於廣西省南寧,她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領導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

鄧稼先: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核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核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核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氏族譜

鄧氏出自南陽有眾多家譜可以證明:

鄧州市《鄧氏家譜》 、新野縣《鄧氏族譜》、新野縣《鄧氏族史》、湖南瀏陽《鄧崇根族譜》、湖北《鄧氏家譜》、南陽堂《鄧氏家史》、湘鄂贛交界地區《鄧氏家譜》、香港屏山《鄧氏族譜》、江西南昌《鄧氏家譜》、貴州水城《鄧氏族譜》、廣東梅城《鄧氏家譜》、江西安福《楓田鄧氏族譜》 、四川廣安《鄧氏家譜》、河南洛陽鄧功舉《鄧氏家譜》、馬來西亞鄧威廉《鄧氏家譜》、台灣《鄧氏族譜》、新野現存的清道光十三年鐫刻的《鄧氏族譜碑文》等等琳琅滿目的《鄧氏家譜》,散存於中國山南海北的各個地方

這眾多版本的《鄧氏家譜》編撰時間不同,編撰地點不同,版本格式不同,但所記鄧氏族人的繁衍生息的脈絡,真是眾口一詞,文出一筆:都稱“天下鄧姓望出南陽”。皆尊稱鄧國侯曼季為鄧氏族人的受姓鼻祖。皆認可南陽新野縣的鄧禹為曼季的第四十七世孫(或四十八世孫),並尊稱鄧禹為今日海內外鄧氏族人的直系太始祖。現僅列舉數例於後,以深化世人認同海內外鄧姓之祖根在南陽、鄧州、新野的結論:

南陽堂《鄧氏家史》稱:

“鄧氏受姓始祖曼季,考余鄧氏,系出曼姓之後。”

新野《鄧氏家譜》稱:

“殷武丁封叔父曼季於鄧國,後以鄧為氏。”

湖南瀏陽《鄧崇根族譜》稱:

“他(鄧崇根)乃禹公後六十一世。”“湖南、平江、汩羅、岳陽、湖北等地鄧氏,均系曼季、禹公之後。”

鄧姓鄧世昌

台灣《鄧氏族譜》稱:

“台灣鄧氏始祖鄧顯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黃縣經福建移居台灣。鄧顯祖的先祖由鄧州遷徙新野,後由新野經江西、福建而遷入廣東、香港。再由福建、廣東等遷入台灣繁衍發展。”

江西南昌《鄧明華鄧氏家譜》稱:

江西南昌鄧氏族人“乃禹公六子(鄧)訓門之後。”

馬來西亞鄧威廉的《鄧氏家譜》稱:

馬來西亞“鄧氏家族之太始祖乃商王武丁叔父曼公德陽,被武丁封為鄧侯,賜曼公為鄧姓。鄧氏家族由此繁衍生息。”

江西安福《楓田鄧氏家譜》稱:

江西鄧氏“始祖東漢人鄧禹,字仲華,南陽鄧州新野人。”

河南洛陽鄧功舉《鄧氏家譜》編撰於清朝道光二十年正月十四日(即1841年農曆正月十四日),該家譜稱:“吾族以鄧為氏者蓋三千餘年矣”,(吾姓)“窮流溯源,大率自南陽而遷江西,由江西而遷洪洞,從洪洞而遷廟頭也。”

四川廣安鄧小平的《鄧氏家譜》稱:

“吾(鄧)姓始於鄧國,盛於高密(即:東漢雲台第一元勛,高密侯鄧禹——筆者注)。”……

這眾多《鄧氏族譜》記述的海內外所有鄧氏族人繁衍脈絡的一致性,為《郡望百家姓》書中的“天下鄧氏望出南陽”一語,提供了全部依據。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戰國秦時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其開基始祖為鄧況。

安定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高密國: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平陽郡:三國魏置郡,治所在平陽(今臨汾西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長沙市)。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陳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陳縣。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岳之族所在。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此支鄧氏,為東漢大將軍鄧騭

宜春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

南雄縣:治所在今廣東省南雄縣。

堂號

平壽堂或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此外,鄧姓還有以:“講學堂”、“集文堂”、“兩秀堂”、“南陽堂”、“南雄堂”等為其堂號。

姓氏名望

古代

朝代姓名籍貫地域 身份 成就/評價

戰國鄧通蜀郡南安(今屬四川省) 商人 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為鄧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東漢 鄧禹南陽(今河南新野) 名將 跟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天下平定,功勳

顯 赫,封高密侯。後繪圖雲台,居二十八將之首,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三國 鄧芝 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 名將 鄧禹的後裔,蜀國大將軍。他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善恤卒伍,是歷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潔的軍事將領。為鄧氏家族第五十三世祖。

三國 鄧艾 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 名將 曹魏名將,官任鎮西大將,率軍滅蜀漢,為鄧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東晉 鄧攸平陽(今山西省襄汾) 大臣 晉元帝時南遷前後聲譽卓著的名臣。
元代鄧牧錢塘(今浙江杭州)思想家 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洞霄圖志

明代 鄧子龍 豐城(今屬江西省)名將 抗倭名將,1598年援朝抗倭,戰死釜山南海。

明代 鄧韍 江蘇省常熟 學者 字文度,號梓堂,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清朝 鄧世昌 廣東省番禺名將 清末海軍名將、愛國將領,在1894年的黃海戰役中,率致遠艦奮勇作戰,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清朝 鄧廷楨 江寧(今江蘇省南京) 名將 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曾率軍阻擊英艦於廈門,著有《雙硯齋詩鈔》。

近現代

姓名 生卒年 籍貫/出生地 身份/成就/評價

鄧小平 1904~1997 四川省廣安縣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 創立者。

鄧穎超 1904~1992 河南光山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婦 女運動的先驅。

鄧恩銘 1901~1931 貴州荔波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懷寧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 彈元勛”。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蔭南 1846~1923 廣東開平他是華僑支持孫中山革命活動的傑出代表,孫為其遺像題詞:“愛國以命,愛黨以誠。家不惶顧,老 而彌貞“。1929年1月,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遺著編入《蔭南文存》。

鄧文釗 1908~1971  廣東長樂(今五華)英國劍橋大學經濟碩士學位,曾任香港大英銀行、華北銀行華人經理。抗日戰爭開始後,參加保衛中 國大同盟。曾在經濟上支援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創辦《華商報》並任董事長兼督印人 。香港淪陷後轉入東江游擊隊。建國後,參與創辦廣東第一家公私合營企業“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任董事長,後任廣東省商業廳副廳長、省第二屆政協副主席、省僑委副主任、副省長,全國工商 聯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工商聯主任委員。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鄧拓 1912-1966 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竹嶼 新聞家,政論家,曾任社會科學家聯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區黨團書記,中共法南區委宣傳幹事、宣傳 部長和南市區工委書記等職。著有《鄧拓散文》、《鄧拓文集》、《鄧拓詩詞選》、《燕山夜話》等

鄧子恢 1896—1972 福建龍巖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農業工作的卓越領導人。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新四軍政治 部主任,江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全 國政協副主席。“文革”期間慘遭迫害。

鄧寶珊 1894-1968 甘肅天水 無產階級革命家,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肅省省長;全國政協第一屆委 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國政協常委。

鄧仲元 1886~1922 廣東惠陽 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廣東軍政府陸軍司司長、粵軍總部參謀長兼陸軍第一師師長,功績卓著。

鄧錫侯 1889~1964 四川營山 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愛國人士。
鄧東哲 1916~1995 湖南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鄧克明 1906~1983 湖南省安化縣 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 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鄧兆祥 1903~1998 廣東省高要縣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高級將領,著名的愛 國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鄧仕俊 1918—1993 四川省通江縣 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 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鄧龍翔 1913—1979  江西廬陵(今吉安)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得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
鄧家泰 1914~2003 湖北省荊門市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後升中將。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鄧華 1910~1980 湖南省郴州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曾經擔 任過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瀋陽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務。

鄧斌   1902~1930湖北省團風縣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在淋山河協助建立國民黨區黨部。歷任黃岡 縣農協委員、縣總工會委員長。參與組織“回龍山暴動”“楊鷹嶺暴動”。大革命失敗後,回武昌任 區委書記,以武漢一紗廠為據點,組織工人運動。1930年4月,在武昌大東門開會,被國民黨武漢警 衛司令部包圍逮捕。受盡酷刑折磨,堅貞不屈,被殺害於武昌閱馬場。
鄧軍林1902~1985 湖南永興縣香梅鄉 國民黨少將。特赦後任南京市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

鄧昌友 1947~ 四川遂寧市蓬溪 中央黨校領導幹部專業函授畢業,中央黨校大學學歷。1992年7月晉升空軍少將軍銜,1999年7月晉升 空軍中將。2006年6月晉上將軍銜。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委員。
鄧麗君 1953~1995 河北邯鄲大名縣鄧台村80年代的華語樂壇和日本樂壇巨星的天后巨星。

鄧亞萍 1973~ 河南鄭州中國桌球運動員,獲得過18個世界冠軍,連續2屆4次奧運會冠軍。

鄧琳琳 1992~ 安徽亳州市利辛縣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安徽省政協委員。
鄧婕    1957~ 重慶 中國女演員

鄧萃雯  1966~廣東南海中國香港女演員。
鄧超 1979~ 江西南昌 中國男演員、電影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演員工作委員會副會長。

鄧麗欣  1983~  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 中國香港女歌手、演員,人氣歌唱組合Cookies成員之一。
鄧紫棋 1991~上海 中國香港創作女歌手演員

中國八大原始姓氏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