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姓

蒲姓

蒲姓系起扈氏,得姓饒富趣味。蒲姓是姓氏中發展最快的姓氏。蒲氏圖騰。但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國外來中國的人就可以“蒲”為姓氏。蒲氏家族是最初源自華夏早期的舜帝子孫,其餘還有高陽氏、己氏的來源。宋、元時期在粵閩地區孚負盛譽,對東南沿海地區的政治、經濟、航運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蒲姓蒲姓
蒲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蒲姓出自己姓。夏朝時,舜帝的後代被封在蒲邑(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建立了蒲國,後來蒲國的王族就以封地名為姓氏,稱為蒲氏,是今天蒲姓的起源。又有一支起源。春秋時期,帝少昊的後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隰縣北),後建立蒲國,蒲國王族的後代稱為蒲氏。遠古時蒲草可當食物,長老後可織衣編席。蒲草多生在水邊,被看作是吉祥之地。所以在一些說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關。

十六國春秋中說:“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後家池生蒲,謂之蒲家,因以為氏。”意思是扈氏有後代,家裡面的池子裡長了很多蒲草,當時人們就成他們為蒲家,後來也就漸漸地乾脆用蒲作為姓氏了。按宋、元時期,西域阿拉伯人東來經商居住後,即有以蒲作為漢姓的。蒲松齡,清朝文學家,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該書主要運用唐傳奇小說的文言體,通過談狐說鬼的表現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等方面進行批判。

姓氏起源

來源於封邑名

相傳夏朝時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西蒲州一帶),於是他的子孫就把封邑名“蒲”作為自己的姓氏。

來源於植物

遠古時蒲草可當食物,長老後可織衣編席。蒲草多生在水邊,被看作是吉祥之地,

“端午節”無蒲草不成節。所以在一些說法中蒲氏的起源和蒲草有關。來源於一種稱為蒲草的植物。東晉時期怔北大將軍、冀州刺史蒲洪(氐族人,後改姓名為苻洪,著名的前秦君主苻堅的祖父)的家中有一個水池,裡面長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後都感到奇異,於是人們就把他家稱為蒲家。得到蒲姓。

扈氏的後代,同樣來源於蒲草。據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載,古時西羌的扈氏酋長的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長約五尺,節子象竹節一樣,為時人所異,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又據據《路史》的記載,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後代,世襲為西羌的酋長。

阿拉伯人後裔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出自阿拉伯人後裔。宋、元兩朝時期,西域阿拉伯人東來經商居住後,有人以蒲作為漢姓。據《中國伊斯蘭史存稿》中記載:回族中的“蒲氏為唐宋時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時期,福建省的泉州地區就已經是“回半城”“蒲半街”了。

回族蒲氏的來源也比較廣,據文縣《回教徒與中國歷代的關係》中記載: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轉化為蒲氏。同時,蒲氏又“是由Abu的讀音而來,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國讀其音為‘阿蒲’,後省其‘阿’,則視為其姓‘蒲’了。”作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的一個來源。如北宋前後,把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稱為“蒲克”,把沿海地區的外國人(多為穆斯林)和居住地稱為“藩浦”、“蒲(鋪)速滿”等,這些“浦”和“蒲”後來都變成了蒲氏。

此外,中國在北宋時對留居中國的外國人實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長制”管理。這期間,外國人凡加官進爵或入籍註冊,就被冠以一個特定的漢姓蒲氏,如蒲思馬應、蒲河散、蒲麻勿圖婆離、蒲希密等。再有,據史籍《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宋元間因亂,摯家駕舟而來,散泊海岸,謂之蕃邦、蕃浦。今編戶人所,三亞里皆其種類也。其人多蒲氏……其言語像貌,與回回相似。”這一部分蒲氏,是越南穆斯林帶入回民中的。蒲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甘肅天水地區,後有在元末明初,明太祖為懲罰蒲壽庚“導元傾宋之罪”,對蒲氏家族進行了嚴厲懲罰,“蒲氏恐被株連,故相率改為卜氏”。

源於姒姓

出自遠古舜帝之師蒲衣,屬以先祖名字為氏。舜帝時,十八歲的蒲衣為舜帝的老師,他成天穿著用蒲草編織的衣服,被稱作“蒲衣子”。後舜帝要將天下送與他,他不接受,就離開舜帝隱居起來。在蒲衣的後裔子孫中,就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蒲衣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蒲氏、衣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於己姓

出自夏王朝時期舜帝裔孫的封地,屬以封邑名稱為氏。相傳,夏王朝時期,舜帝的裔孫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蒲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於高陽氏

出自帝少昊後代的封地,屬以國名為氏。春秋時期,帝少昊後代的封地在蒲地(今山西隰縣),後建立有蒲國,蒲國王族的後代以國名為姓氏,稱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嬴姓

源於嬴姓和姚姓,出自東晉時期氏羌西戎酋長苻洪,屬以植物名稱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蒲氏出自嬴姓,是古有扈氏之後代,世襲為氏羌西戎的酋長,至東晉時期,有酋長名。而嬴姓出自姚姓:漢代司馬遷著作《史記秦本紀第五》:伯益“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嬴氏“,舜帝並把女兒姚氏嫁給他為妻,嬴姓開始。苻洪,西戎族,先祖就是有扈氏部族的後裔,即歷史上所稱的“氏羌西戎”,苻洪是氐族人,生於西晉太康六年(公元二八五年),其父親懷歸為氐族部落的小帥,家族世為西戎酋長。據十六國時期《前秦錄》載,有扈氏酋長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無姓氏。後因苻洪家中有一水池,池中蒲草“高五丈,五節,如竹形”,為時人所異,人們即稱酋長一家為蒲家,後他們家也以蒲為姓氏。三國曹魏時期,蒲家由武都遷於略陽郡臨渭縣(今甘肅秦安),世為部落小帥。晉永嘉四年(公元三一〇年),蒲洪因豪爽、公道,被宗人推為盟主,自稱護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陽公。劉曜建前趙國,稱帝長安,以蒲洪為寧西將軍、率義侯,曾徙居於高陸(今陝西高陵),晉升為氐王。前趙國亡後,蒲洪退居隴山。東晉鹹和八年(公元三三三年),蒲洪降於後趙國石虎,拜冠軍將軍、涇陽伯。後蒲洪率氐、羌兩萬戶下隴東,至馮翊郡(今陝西大荔),勸石虎徙雍州豪傑及氐、羌十多萬戶於關東地區,以實京師,被石虎採納,並拜其為龍驤將軍、流民都督,率戶兩萬居於枋頭(今河南濬縣)。晉永和六年(公元三五〇年)春季,蒲洪遣使至江左,東晉王朝任命蒲洪為征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當時冉閔殺胡羯,關隴流民相率西歸,路經枋頭,大多歸之,蒲洪擁眾至十餘萬,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祈告天神中,得讖文“草付應王”,又其孫蒲堅背上有紋如同草書付字,遂取“苻”為姓氏,改稱苻氏。不久,苻洪被後趙國石虎的舊部將麻秋下毒殺死。苻洪死後,其子苻健繼統其眾。苻健因“民心思晉”,在從枋頭向關中進軍的過程中,打著晉朝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壅州刺史的旗號,當年冬抵達關中後,又遣使向晉王朝稱臣,直至其稱帝建號後,才正式和東晉王朝斷絕關係。史書評價苻洪:“好施,多權略,驍武善騎射”,是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的奠基者。在苻洪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祭祀讖文為世傳姓氏,稱苻氏,亦有維持原家族姓氏者,稱蒲氏,世代相傳至今。後亦有簡略“艹”部首簡稱浦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族氏

源於蒙古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蒲甘氏,宋朝時期原為今緬甸地區的一個泰族氏族部落,與今傣族的民族屬性相近,宋末元初因助南宋抵抗元朝軍隊,被元軍殲滅,後族人被裹脅分散為蒙古奴役,逐漸融入蒙古族。明朝時期,蒲甘氏即隨改土歸流運動以原部落名稱首音改漢姓為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女真族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東真國國主蒲鮮·萬奴的後裔子孫,屬於以先祖姓名漢化為氏。蒲鮮·萬奴,公元?至1233年(待考),女真族,亦稱布希·萬奴、完顏·萬奴;東海女真人。著名金國將領、東真國創建者與君主。宋嘉定八年(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蒲鮮·萬奴逃往東京,之後叛金自立,占領鹹平(今遼寧開原老城鎮)、東京、瀋州等地,進攻婆速府路(今遼寧丹東)、上京城(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等地,在農曆10月自稱天王,國號大真,改元天泰。宋嘉定九年(金貞佑四年公元1216年),受耶律·留哥和蒙古軍木華黎的夾擊,蒲鮮·萬奴兵敗,逃於渤海海島。蒙古軍元帥木華黎率軍攻陷錦州後,蒲鮮·萬奴投降蒙古。蒙古軍撤退後,他又叛蒙自立。宋嘉定十一年(金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蒲鮮·萬奴由海島返回曷懶路(今朝鮮鹹鏡北道吉州),改國號為東真,建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城子山古城),又追隨蒙古、高麗軍圍剿耶律·喊舍為首的契丹起義軍。此後,一直割據遼東東部地區,轄有南京、恤品和開元三路,控制東至海(今日本海)、北抵松花江、西與耶律·留哥領地接壤的大片領土。宋理宗趙昀紹定六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蒙古大汗孛兒只斤·窩闊台命皇子孛兒只斤·貴由及諸王孛兒只斤·按赤帶率左翼軍征討蒲鮮·萬奴,蒲鮮·萬奴在抵抗中兵敗被殺,東真國就此滅亡,其立國共十九年。蒲鮮·萬奴的後裔,稱蒲鮮氏,亦稱布希氏、步鮮氏,滿語為BusiHala,漢義“去毛的狍皮氏、鹿皮”,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葉赫(今吉林省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後多改漢字姓為蒲氏、步氏、布氏等。

源於滿族

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富色哷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蒲速烈部,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FusereHala,漢義“花椒”,世居屯昂阿(今內蒙古海拉爾河北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蒲氏、富氏等。

⑵.滿族朴佳氏,亦稱飄佳氏,滿語拼音為PiaogiyaHala,祖先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為遼東百濟國民。百濟國被唐高祖李治所滅後,該氏族逐漸演化為女真族和朝鮮族,世居薩穆占(今遼寧新賓木奇鎮),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為蒲氏、朴氏等。

⑶.滿族普佳氏,滿語拼音為Pugiya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杏山(今遼寧錦州南部),後多冠漢姓為蒲氏。

⑷.滿族博和哩氏,亦稱博和爾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蒲古里部,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BohoriHala,漢義“豌豆”,世居愛湖和屯(今黑龍江省璦琿)、白都魯(今黑龍江北岸流域)、黑龍江沿岸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改漢字姓即為蒲氏。

得姓始祖

蒲裔子。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後裔。
《萬姓統譜》記載,舜曾建都蒲坂,所在地在如今的山西省永濟西蒲州一帶,他的子孫後來又被封在這裡,後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為姓的,而稱蒲氏,望族出於河東,故蒲氏後人奉虞舜為蒲姓的始祖。在研究蒲姓淵源的很多人都認為宋末明初時期福建泉州的風雲人物蒲壽晟、蒲壽庚、蒲壽度三兄弟是阿拉伯人後裔,信奉伊斯蘭教,日本的學者也這樣認為。

歷史典故

關於蒲氏的得姓經過,《十六國春秋》的《前秦錄》上有一段記載,說明得最為清楚:“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後家池生蒲,長五丈,時感異之,謂之蒲家,因以為氏焉。”另外,《晉書苻洪傳》也指出:“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長三丈,因號蒲家,遂以為氏,後為苻氏”。

當時,不管蒲氏先人家池中的蒲,究竟是五丈高還是三丈高,這種情形的確令人驚異,則是完全一樣的。蒲姓的人得姓於此,也真可以說是饒富趣味了。

蒲氏血緣所出的有扈氏,根據考證,是上古聖君夏禹的苗裔,三代以後,世代都是西羌的酋長。正由於他們世居西羌,又出現於南北朝所謂胡人紛紛入侵中原的時候,所以常常被人誤會他們也是外來的胡人,造成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實際上,蒲姓的人都是最為光榮的炎黃子孫呢!

蒲氏之實際上為黃帝的子孫,而不是後來外來的種族,可以在《路史》一書上找到有力的證據,該書指出:“系出姒姓,有扈氏後,世為西羌酋長。”

上古的另一位聖君虞舜的後裔之中,據說也有以蒲為氏的。《萬姓統譜》一書指出:“夏封舜於蒲州,因氏,望出河東”,即為明證。

古時以蒲為名的地方,大致有兩處,一處在現在河北省長垣縣,是春秋時代衛國之地;另一處在今山西省¤(左耳旁+顯)縣的西北,俗名斬祛垣,則是當時晉國的一個邑。以蒲為姓的虞舜後裔,究竟跟這兩個地方有沒有直接的關連,就沒有確實的資料可資考證了。

《聊齋志異》,多年以來膾炙人口,深入民心,是一部不朽文學名著,而大家都知道,該書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蒲松齡。

蒲松齡是前清康熙年間的山東淄川人,一生肆力古文,悲憤感嘆,自成一家,而且著述甚富,是歷史上有數的傑出文學家之一。他的成就,當然更是後世每一位蒲姓人士的共同光榮。

遷徙分布

蒲姓出自己姓。夏朝時,舜帝的後代被封在蒲邑(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建立了蒲國,後來蒲國的王族就以封地名為姓氏,稱為蒲氏,是今天蒲姓的起源。又有一支起源。春秋時期,帝少昊的後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省隰縣北),後建立蒲國,蒲國王族的後代稱為蒲氏。遠古時蒲草可當食物,長老後可織衣編席。蒲草多生在水邊,被看作是吉祥之地。所以在一些說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關。

十六國春秋中說:“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後家池生蒲,謂之蒲家,因以為氏。”意思是扈氏有後代,家裡面的池子裡長了很多蒲草,當時人們就成他們為蒲家,後來也就漸漸地乾脆用蒲作為姓氏了。按宋、元時期,西域阿拉伯人東來經商居住後,即有以蒲作為漢姓的。回族中的“蒲氏為唐宋時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國伊斯蘭史存稿》)早在南宋時,福建泉州就已經是“回半城”“蒲半街”了。

蒲姓的來源也比較廣。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轉化為蒲姓。同時,蒲姓又“是由‘Ahu’的讀音而來,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國讀其音為“阿蒲”,後省其‘阿’,則視為其姓‘蒲’了。”(《回教徒與中國歷代的關係》)作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個來源。蒲姓望族居於河東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部。

歷史名人

蒲 元:三國時期蜀國人,是劉備的大臣。是一個鑄造刀的能人。相傳那時的西南民族很善於鑄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為諸葛亮鑄造3000把刀,他說漢水不能使刀很鋒利,於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來以後,他告訴取水人說這水要是不純就不能用,取水人說是純水,蒲元用刀劃了一下水就斷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馬上承認了。後來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鋒利無比。

蒲國寶:宋朝狀元。對宋朝很忠誠,進入元朝以後不再做官。對經史很有研究。

蒲堯元:宋朝時期的泰和知縣,福州人。紹興進士,為官清廉,他的俸祿要得很低,經常數月不吃肉。

蒲宗瑞:明代有名的縣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時候愛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為疾病退居鄉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強盜,將他的行李搶去,才發現只有一個竹籠的東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當時他被稱為清白令。

蒲松齡:字留山,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朝文學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年少時就以文章聞名,但是後來屢試不中,71歲的時候才考上貢生。一生窮困潦倒,教書度日。他一生創作了很多文學作品,有詩、詞、賦、戲曲、小說等,每種都有傑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齋志異》最為有名,這部小說集採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講述奇異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禮教和科舉制度的腐朽、封建統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現實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說的最高峰。

蒲殿俊:字伯英。四川省廣安人。光緒三十年進士,後留學日本。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為中國的進步作出了貢獻。晚年隱居家鄉,退出政治。民國23年在北平逝世。終年59歲。

郡望堂號

1、郡望:河東郡:秦朝時期置郡,地點在今天的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2、堂號:揖讓堂、帝師堂:均源出舜帝的時候,十八歲的蒲衣舜帝的老師。舜帝要把天下送給他,他不接受,後來就消失了。

家譜文獻

蒲姓蒲姓
福建莆田蒲氏族譜,(清)蒲慎齊纂修,據泉州蒲氏族譜抄本傳抄一冊。
山東淄博蒲氏族譜(蒲松齡家譜),(清)蒲人鴻、蒲國俊纂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手抄本四冊。
福建永春蒲氏族譜,著者待考,初輯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重抄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屬於蒲壽庚脈下的支譜,蒲壽庚為總譜第七世。
廣東南海甘蕉蒲氏家譜,著者待考,初輯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重修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屬於蒲壽庚之兄蒲壽晟脈下的支譜,蒲壽晟排列為總譜中的第五世。
福建德化蒲氏家譜,系永春蒲氏族譜的翻刻版本。
南海甘蕉蒲氏家譜,宗支圖一卷,初輯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總修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海南省三亞市儋縣。
福建永春龍溪蒲氏支譜,著者待考,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纂,系泉州蒲族的支脈,由總譜的第十七世開始記載。
福建詔安蒲氏家譜,著者待考,修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是泉州蒲氏分支遷漳浦縣再分支詔安的支脈譜。

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與巢由偶;為虞帝師。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聯:聯典指虞舜時賢人蒲衣子,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為舜師,舜欲讓以天下,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終。龍從塞北;鰲占川西。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黃埔街的珠江村蒲氏宗祠聯。珠江村蒲氏宗祠是西亞阿拉伯人後裔的宗祠,宗祠保持完好,深二進,硬山頂,青磚灰瓦,木雕短柱,看起來與珠江三角洲常見的祠堂無甚區別,沒有任何體現“異國風情”的地方。唯一能露出“端倪”的,是祠堂正中所懸掛的《蒲氏族譜》:無論是蒲氏的初太祖“瑪稪阿”,還是其子孫“阿嘟嗻咭”、“啪”、“嗨噠耴”等,如此晦澀拗口的名字,顯然不是中國人的。根據《族譜》記載,自蒲氏初太祖起,蒲氏四代都娶漢族婦女為妻。世代混血,加上世居廣州,子孫早被“漢化”。該宗祠建於清朝同治癸亥年,日軍侵華時曾受損,1997年進行了維修,現作蒲氏族人喜慶和商討大事之地。珠江村里姓蒲的人有200多名。此支蒲氏老祖宗是從“塞北”內蒙古遷徙而至,但來自何國,當今的蒲氏族人也說不清、道不明。由於該宗祠的建築跟普通宗祠沒什麼不同,直到專家組對該宗祠進行核查時,才為這座“番客”宗祠正了“名”。
阿拉伯人後裔的宗祠
專家組成員之一、廣東文物專家黎顯衡說,眾多蒲氏後人中,以宋代的蒲壽庚影響最大,他祖籍阿拉伯,南宋時隨其家人由廣州移居泉州,曾官拜福建安撫沿海制置使、閩廣招撫使,是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活動中的重要人物。他經過調查發現,建蒲氏宗祠的蒲氏族人與蒲壽庚同出一族,應該也是西亞阿拉伯人的後裔。據介紹,蒲氏一族的遷徙,是以廣州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與變遷為背景的。從漢朝始,廣州對外貿易繁榮,不斷有外商到廣州定居。這些“番客”尤以阿拉伯、波斯商人為多,大多聚居在城西南濠東岸番舶碼頭區的“番坊”里,即今光塔街一帶。蒲氏就出自其中的“蒲宜人巷”,即今天的普寧巷。元代海外貿易中心移至泉州,很多番客便遷離廣州,但還有一部分留了下來。黎顯衡說,珠江村的蒲氏族人極可能就是當時留在廣州並移居到黃埔的阿拉伯人後裔。
六言通用聯
通經源於母教;早慧可為帝師。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蒲卣自幼受業於母而中進士。下聯典指上古·蒲衣子十八歲為虞舜之師。遜讓巢由之偶;岐嶷虞帝之師。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上古·蒲衣子。
七言通用聯
明代譽稱清白吏;宋時榮中狀元公。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崇善令蒲宗瑞,字信之,永州人。居家孝友,為官愛民如子,以疾歸,遇盜,掠其行李,止竹籠一肩。其廉可知,時稱清白吏。下聯典指宋代狀元蒲國寶,富順人。入元不仕,耽志經史。鵬起天池風九萬;龍遊藝苑字三千。 ——清·蒲松齡撰蒲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自題聯。 盪氣迴腸疑屈子; 主義譎諫勝莊生。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山東省淄川蒲松齡故居聯。巧匠鑄刀三千口;名家誌異四百篇。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三國時蜀中巧匠蒲元,多奇思怪想,曾於谷為孔明鑄刀三千口,能斷竹筒鐵砂,人稱神刀。下聯典指下聯典指清代文學家蒲松齡事典。
八言通用聯
閒居叢稿,平實顯易;聊齋志異,笑罵文章。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元代國子博士蒲道源,字得之,眉州人。所著《閒居叢稿》,平實顯易,有承平之風。下聯典指清代文學家蒲松齡事典。汲水貯瓶,證明心事; 清風建閣,留戒子孫。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南宋泉州人蒲壽庚,鹹淳年伺任梅州知州,著有《心泉學詩稿》,具有沖淡閒遠的情致。他常常汲兩瓶水放在身邊,當時有人寫詩說:“蒲侯心事一般清。”下聯典指北宋新井人蒲宗孟,字傳正,皇祜年間進士,歷官集賢校理、翰林學士、尚書右丞,後因對司馬光不滿,被貶知亳、杭、鄆三州。家中藏書很多,建有清風閣,曾誡子孫說:“寒冷可以沒有衣服,飢餓可以沒有食物,書不可一日不讀。”居官甘淡泊,不謀口腹;教子務讀書,無虛饑寒。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泰和知縣蒲堯仁,字彥性,福州人。紹興進士,廉白端謹,自奉尤薄,或經旬不知肉味曰:“吾不以口腹累人。”下聯典指宋代集賢校理蒲宗孟的事典。蒲宗孟,字傅正,新井人。皇祐進士。曾官毫、杭、鄆三州。

代表人物

蒲大義少將

蒲大義(1916-1973),四川省平昌縣人。1933年紅四方面軍到平昌,蒲大義參加兒童團,同年率領11名兒童團員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1軍93師274團3營營部通訊員。由於作戰勇敢,1934年被調到274團團部當警衛班長。1935年被送到紅軍大學學習,畢業後到紅5軍團任偵察排排長。1936年升任31軍93師274團特務連連長。參軍4年,負傷8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7連1排排長。在神頭嶺戰鬥中,指揮全排衝進神頭村,勇猛殺敵,以傷亡5人的代價將日軍趕出了村,獲劉鄧頒發銀質獎章一枚,所在的排被譽為“蒲大義排”。1938年升任連長,為掩護旅部和彭德懷轉移,率領全連和工兵連堅守陣地,大部分人員犧牲,自己亦受重傷,被彭德懷記功一次。1940年升任副營長,為掩護李達和129師師直機關戰役,率部隊阻擊日軍,戰至最後5人,第10次受傷,與主力失去聯繫,仍收集100多人,作戰5天,突圍回到部隊,獲獎章一枚。在抗日戰爭中6次負傷,升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營長,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30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在晉南戰役中第15次負傷,左腿骨被炸斷。後擔任華北軍區第15縱隊45旅旅長,第18兵團第62軍186師師長。戰爭年代16次負傷,榮立大功3次,小功8次,被評為二等甲級殘廢軍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86師師長,1952年調任志願軍第46師師長,1954年升任志願軍第16軍副軍長。參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入戰役準備、夏季進攻戰役和金城戰役。回國後,1955年繼續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炮兵系,任昆明軍區炮兵司令員。1962年任昆明軍區副參謀長。1969年中共中央決定組建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出任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73年4月19日在開會時,因心肌梗塞逝世,終年57歲,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

現代名人

蒲治全雲南志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裁

蒲強 頤中集團董事長

蒲發春四川春飛日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蒲恆榮重煤集團董事長

蒲光亞 重慶開縣供電董事長 市人大代表

蒲堅 中信集團中信信託董事長

蒲自慶重慶燃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蒲樹林 南廣學院董事會董事長

蒲秀琴 世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

蒲元建元建集團總裁

蒲太平 四川迪康科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蒲小平博士 專訪德特威勒電纜系統(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

蒲靜波 上海百聯集團總裁助理

蒲薇 森宇集團總經理

蒲曉東 上海振龍房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

蒲健 浙江瑞達藥業有限公司。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