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

魏姓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羋姓等多種說法。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現已遍布全國各地及周邊國家地區,朝鮮,韓國,越南,台灣,新加坡等都有其姓氏。是當今姓氏排行第45位的大姓。魏姓歷史上出現了眾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昭王,魏徵、魏玩、魏伯陽、魏無忌、魏了翁、魏良輔、魏源等。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魏[魏、巍,讀音作wèi(ㄨㄟˋ)]
魏:中華姓氏,百家姓中排列第三十位。

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裔孫畢萬之後,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史記·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出自羋姓,為顓頊帝的後裔魏冉之後,後改姓魏。據《史記》等有關資料所載,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
3、出自外姓改姓魏: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崑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
4、出自少數民族改漢姓或為少數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鮮等族均有魏姓者。

得姓始祖

畢萬。畢萬。據有關資料所載,魏姓為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為畢國人。周文王的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今陝西省西安、鹹陽兩地之北),後畢國為別國所滅,其後裔萬仕晉(今山西省境),成為晉國大夫。晉獻公念畢萬在晉國滅霍、耿、魏三國中功勳卓著,於是將原是姬姓國的魏地賜給畢萬為邑。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兩家共同瓜分了晉國,自立諸侯,建國為魏,公元前225年,魏國即為秦所滅,亡國後的魏國王族子孫遂以國為姓。畢萬也就被後人尊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居於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時期,魏姓就已經出現了以“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當時盛極一時,家族地位十分顯赫,勢力也十分龐大。秦漢時期,魏姓子孫繼承先人遺風,歷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續發展,並在秦時由於“秦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是故魏姓也有部分遷至今陝西省境內。魏無忌的六世孫因在西漢時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於朝廷受到封賞,並使其家族成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發展成為魏姓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與此同時,魏姓也有進入江蘇、浙江、甘肅、寧夏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相互攻伐,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加上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多受衝擊,因此魏姓大舉南遷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當地安居繁衍,發展壯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國時期蜀之名將魏延便以勇猛善戰、功遷征西大將軍而聞名。盛唐時,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士族壯大,魏姓繁盛,人丁興旺,郡望與名人顯宦大量出現,並且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於福建安家,後又徙至廣東等地,使家族播遷更加廣泛,唐末,戰亂烽煙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遷,廣泛進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廣大地區,繁衍於全國各地,從而使魏姓成為我國一大姓氏。元明清時期,魏姓族人已遠播於海外,成為我國諸多家族中一個比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三。

各支始祖

魏九海:字源長,行二,生沒未詳,系江西南昌府南昌縣,十五都乾農鄉盡林里,鐵蛇沖發派於明正統年間任武昌通判致仕樂,歸後復從兄九萬仕楚至亂離知其時,不可為故果於避世漱石枕流風格,古樸覽 江山清水秀,即陷居求志於斯土常興文敏公為知己友,敏公愛子淑才貌學兩優納為東床後沒,葬益陽鵝洋池上豫章公山間。妣:郭氏,生沒未詳,葬益陽章公山與夫合冢山向。生子一:魏淑才。湖南魏氏三晉堂始祖。
魏伏一:恢宗子魏伏一,配袁氏。生子三:一郞;二郞;六郞。湖南寧鄉滎陽派始祖。
魏廷倚:唐朝元忠公二十世孫,字樹玉,號立齋,原籍南昌府新建縣鐵柱宮,由貢興托吉安府教論遂家於府城城隍閣側。宋祥興元年創業於盧陵五十二都之淳塘而居是為淳塘始祖。宋湻祐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吉時生,元皇慶元年壬子九月十八日吉時沒,葬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元配:熊氏,宋湻祐五年乙巳二月初九日吉時生,元延祐六年已未八月初三日吉時沒,葬城西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生子二:仲安;季安。季安間新建原籍。湖南安化、新化等支始祖。
魏世行:
據老譜記載,公系方城博望人,明朝中業惠宗年間,好漢後裔魏錫壺,有三個兒子,長子魏世傳、次子魏世行,三子魏世寬,均以武功高強,抑惡揚善惠及鄉里,深受鄰里好評,確亦驚悉京城。二子魏世行被皇帝宣昭,出任山東省登州總兵,成化年間(1465-1488年),魏世行凱旋迴歸,遷徒到鎮平西45里的河洛(今盧醫鎮)北1里(今大魏營村),為鎮平河洛(即今鎮平縣盧醫鎮)附近魏氏之始祖。

歷史名人

魏 顆: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陝西省輔邑縣)的地方紮營,準備會戰,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之下,結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功。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稱令狐氏。
魏 絳:即魏莊子,魏犨之子,春秋時晉國卿。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於畢,於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於魏,遂又以魏為姓。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徒於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公元前572年公元前559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掌軍法。
魏 斯:戰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並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魏冉:戰國時期楚國人,曾在秦任將軍,後被拜相,封於穰(今河南省鄧縣),號穰侯。
魏相: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魏延: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於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後被封為南鄭候。
魏舒: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魏收: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於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魏徵:館陶(今屬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於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魏勝: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省)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於農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
魏源: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鴉片戰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魏叔: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後代現居壽光侯鎮黃橋。有一支在東北吉林扶餘五家站鎮,黑龍江省雞西市。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傑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並稱“四公子”。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煉丹術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正心、養心”,推崇朱熹學說。
魏忠賢:明代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少無賴,自宮後改名李進忠。萬曆時入宮為宦官,後乃複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他密結大臣為援,以犬馬聲色媚帝。天啟三年(1623年)掌東廠,與熹宗乳母客氏勾結,排斥異己,專權攬政,參閱奏章,斥逐言官,縱容校尉,橫行肆虐,迫害東林黨人。次年,楊漣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餘人又交章論其不法。遂興大獄,大臣被罷逐者數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為東林黨人,並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廣建生祠,時有「九千歲」之稱。思宗即位,黜職,置鳳陽。行至阜城(今屬河北省),聞逮治令,遂自縊死。
魏良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崑腔的創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後戲曲音樂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魏大同:山東省壽光籍,魏叔的後代。清末遷至吉林扶餘五家站鎮,民國時期考入清華大學。曾任中華民國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長。後代有留在東北的,也有去台灣的。

現在名人

魏文伯
(1905年——1987年)192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最高人民檢查署華東分署檢察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等職。
1979.9-1982.5任法務部部長,1983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7年11月15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魏巍
(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鄭州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代詩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魏巍原名魏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底,奔赴朝鮮前線,和志願軍一起生活、戰鬥。回國後發表了一批文藝通訊,其中《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毛澤東主席鏇即批示“印發全軍”。從此,“最可愛的人”成了志願軍的代名詞。後來《誰是最可愛的人》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數代中國人。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於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2008年8月逝世。

當下名人

魏鳳和
魏鳳和,男,漢族,1954年2月生,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溫陳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研究生學歷。1970年12月參加工作。197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司令員、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魏宏
(四川省委副書記,四川省省長)男,漢族,1954年5月生,山東沂南人,197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11月參加工作。曾先後畢業於長沙鐵道兵學院政治系,重慶師專(現重慶文理學院)電大黨政管理專業。省委黨校經濟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2007年5月任四川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2007年9月起兼任四川行政學院院長)。2013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副書記,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長。
魏應交
台灣頂新國際集團的董事長。頂新集團是魏家四兄弟創辦的,魏氏四兄弟(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
和魏應行)生長在台灣彰化縣,從台灣南部的一個小小制油廠起家,以“康師傅”的名稱在大陸創造出響亮的、家喻戶曉的品牌。2013《胡潤全球富豪榜》大中華地區第十一位。
魏建軍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軍,河北保定人,1964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省十屆人大代表。他將一個鄉鎮小廠發展成現代化國家級大型企業,成為國內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民營汽車企業。他帶領的長城汽車在國內創出了“長城皮卡連續15年在全國保持了市場占有率、銷量第一”、“
長城SUV連續三年保持了全國銷量冠軍”等四項第一。2003年底,“長城汽車”在香港主機板上市,成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內地民營汽車企業。2013年公布的“2012年A股財富榜”中,魏建軍增富124億位居榜首。

郡望堂號

1、郡望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相當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館陶之間地。漢代至北魏因襲沿用。漢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平鄉以北及晉縣一帶。
任城郡:夏商為仍國,周為任國、邿國。秦統一中國後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為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魏置任城郡(今山東省微山縣一帶)。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並為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於巨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易巨野,任城。濟寧的名稱始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後雖州、府、縣時有變更。
2、堂號
九合堂:春秋時晉有大夫魏絳。山戎向晉請和,絳向晉君說和有五利。於是晉便和附近的少數民族山戎等締結了友好條約。8年之中,晉國九合諸侯,稱為霸主,都是魏絳的功勞。
巨鹿堂:魏姓因巨鹿為望,故也以“巨鹿”為其堂號。
此外,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敬愛堂”、“治禮堂”、“十思堂”等。

宗族特徵

1、魏姓族人在早期就已在南北方同時發展。
2、魏姓家族史上名人較多,且分布於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各個領域,為歷朝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3、魏姓人早在宋朝時就已廣播於全國,成為我國一大姓氏。
4、魏姓家訓嚴明,頗具時代與家族特色。
5、魏姓族人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十六年魏子建修《魏氏族譜》山西忻州魏姓一支字行輩份為:“新文良,時懋行,昭弘知,泰憲聖,德益寧。”

宗祠通聯

四言聯
源自姬姓;
望出任城。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魏姓源流和郡望。
系承畢萬;
望出巨鹿。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晉國大夫畢萬,受封於魏,子孫以封地名為姓。
書屏志畫;
圖像表功。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字玄成,巨鹿人。下聯典指西漢大臣魏相,字弱翁,濟陰定陶人,舉賢良,為茂陵令,升河南太守,能抑制豪強勢力。宣帝時,歷官大司農、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主張整頓吏治。圖像被繪於麒麟閣。
和戎著績;
救趙全仁。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魏絳,即魏莊子。力主與戎族和好,為晉悼公採納。下聯典指戰國信陵君魏無忌符救趙。
信陵世澤;
明鑑家聲。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魏無忌,戰國魏昭王子,封信陵君,為“四公子”之一。下聯典指唐魏徵作《十思疏》,唐太宗引以為鑑。
誓成宅相;
綽有祖風。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魏舒,應相宅者言,年四十而顯貴。下聯典指唐魏徵五世孫魏暮,議事無所畏,上謂其有祖風。
公忠體國;
機警能文。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晉人魏絳,即魏莊子,歷官中軍司馬、新軍之佐、下軍之將。曾極力主張與戎族和好,被晉悼公採納,使晉國領地得以擴展。下聯典指北齊史學家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陽人。機警能文,十五歲能寫文章。北魏時官太學博士、散騎常侍,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奉詔編撰《魏書》,後官至尚書右僕射,監修國史。為北朝三才子之一。
鶴山受業;
虎觀談經。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1178-1235),字華父,號鶴山。官至權工部侍郎。後知道潭州,(今湖南長沙)、紹興、福州,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他推崇朱熹,近乎陸九淵,有《鶴山全集》。下聯典指東漢五官中郎將魏應,字君伯,任城人。少好學,習魯詩,舉明經,永平初為博士。時會嵇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使應專掌問難。再遷騎都御。
鶴山守道;
虎觀談經。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七言聯
穰侯家躋四貴;
伯起名列三才。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秦國大臣魏冉,原為楚人,幾登相位,封於穰,號穰侯。五國破齊後,加封陶邑,富比王室,為當時“四貴”之一。下聯典指北齊史學家魏收,為三才子之一。
兩袖清風廉太守;
二分明月古揚州。
——阮元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乾隆進士阮蕓薹贈魏春松聯。
八言聯
兼聽則明,以古作鑒;
通經致用,拜夷為師。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580-643),即魏徵,玄成,館陶(今河北館陶)人。太宗時,任諫議大夫,敢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用舟與水比君與民,勸太宗以隋亡為鑑。其諫二百餘事,見於《貞觀政要》。下聯典指清代思想家、史學家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研究經術頗深,和龔自珍同屬“通經致用”的今文學派。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即自建船廠,炮艦,練軍經武,以加強海防,抵禦外國侵略。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
治稱政譜,德薄黎民。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政治家魏徵。下聯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負人即負國,何忍負之。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名人魏向恆撰書聯。
虎觀談經,妙析異同之旨;
鶴山授業,共推理學之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東漢任城人魏應,字君伯,少年時學《魯詩》,舉明經,永平年間,歷官博士、光祿大夫,建初年間任五官中郎將。弟子有數千人,很受章帝器重,曾與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的同異。下聯典指南宋學者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人,慶元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嘉慶知府、漢州知州、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西父憂時,曾大白鶴山下築室授徒,後又建鶴山書院,一時學者雲集。反對佛家、老子的“無欲”說,推崇朱熹理學,著有《鶴山全集》。
九曲朝宗,千秋俎豆馨香遠;
一湖臨廟,萬頃波濤眉宇清。
——魏乾成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公安縣淤泥湖邊魏氏宗祠聯。
竅符救趙,戰國雄風,莫戀遙遙華胄;
問難談經,傳家儒學,當思穆穆文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長豐縣四里墩魏氏宗祠聯。

魏姓將軍

魏鎮少將
魏鎮(1895-1973),字屏藩,湖南省邵東縣魏家橋長衝口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範,1918年入保定軍官學校,保定軍校第八期、陸軍大學特叄期畢業。直皖戰爭爆發,任國民革命軍中尉排長,參加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19師第4團營長、團長。其時,紅軍第四師副師長宋濤,在海陸豐被粵軍圍擊,逃往湖南,至魏處,被魏留任副團長。事發,魏掩護資助其走避香港。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被調往廣西31軍135師任副師長,兼405旅旅長。次年台兒莊戰役前夕,奉命率405旅離開廣西,擔任津浦路的正面戰鬥,與日軍狄州立13師團對峙,組織3次伏擊,消滅不少日軍,為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隨後奉調武漢代理135師師長。8月率部在霍邱、張家土旁等地與日軍作戰,突接“母逝、妻亡、女夭,速歸”的電報,魏深感敵氛方熾,國難正殷,不以奔喪之私,貽誤戎機,含悲率部激戰獲全勝。10月與138師合編為135師,任師長,10月30日奉令突圍。任188師師長,奉調廣西整訓。1940年1月1日,率師參加崑崙關戰役,與日軍激戰4天,5日在山墟與日軍第五師一聯隊拼殺一晝夜,日軍逃向南寧時,僅剩殘兵300左右。戰後,當地建紀念碑以志其功。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蔣介石撕毀和平協定,重開內戰,魏不願同室操戈。時白崇禧委以第48軍軍長之職,魏置之不顧,即回邵陽,任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兼寶永警備司令部司令,邀宋濤任副司令。任內率警備部隊清剿土匪,安定社會秩序,修建邵陽公醫院,多方抑止國民黨特務的反共活動,多次營救中共邵陽中心縣工委書記龍仲,釋放地下工作人員和進步人士;支持《勁報》的進步言論;向中心縣工委提供軍政情報,在司令部院內掩護中共地下黨員開展活動。1949年1月任湖南省軍管區副司令,兼任寶永警備司令部司令,以桂系的舊關係,與白崇禧虛與委蛇,勸其勿忘“兩廣事件”的教訓,其時廠國民黨國防部令湖南徵兵3萬,魏在程潛省長的支持下,以未撥徵兵經費為由故意推延,後撥來金元券,魏又電:“券不頂用,速撥銀幣”。當時國庫金銀已密運台灣,白束手無策,只好允予“寬限時日”,致使徵兵未成。8月5日魏與宋濤在邵陽率部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副司令員,第55軍副軍長。1950年12月率部赴廣西剿匪,勝利完成任務。1956年2月轉業,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副任。是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3年逝世,終年78歲。
魏天祿少將
魏天祿(1908-——),湖北省天門市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7師21團連指導員,第20團政治委員,第6師18團政治委員。紅2、6軍團會師以前,紅3軍供給部部長是盧金山,紅2、6軍團會師後,盧金山逃跑,由范炳生繼任2軍團供給部部長。范炳生犧牲後,周佐漢繼任2軍團供給部部長。周在打下津市後搞腐化,而且2軍團供給部會計科科長也因腐化墮落被槍斃。為了加強黨對部隊後勤工作的領導,紅2、6軍團供給部開始建立政治委員制度,魏天祿任紅2軍團供給部政治委員,紅2、6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時,紅2軍團供給部改為紅二方面軍供給部,任政治委員。參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調到新四軍,歷任新四軍第1支隊1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第1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2團政治處主任,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第6師16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直屬隊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天目山和蘇中、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海軍後勤部政治委員,吳淞要塞區副政治委員,淞滬基地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部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魏傳統少將
魏傳統(1908-1996),四川省達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大革命失敗,魏傳統離開達縣中學,到農村從事農民運動。1928年由團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3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33軍政治部秘書長、宣傳科科長,第5軍政治部教育科科長,西路軍政治部敵工科科長。參加了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後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兼幹部教育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四川省委秘書長,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兼副政治委員、院長,中朝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文聯長四屆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總政治部宣傳顧問,中國老年書法研究會常務會長,1984年11月中國楹聯學會成立時任首屆會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晚年常寫五言、七言絕句,他寫詩自稱“八次過關未斷頭”。1996年8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著有詩選《追思集》等傳世。
魏佑鑄少將
魏佑鑄(1919-——),山東省萊蕪市人。就讀於濟南私立東魯中學、北平市立一中。當時以“鼎九”、“魯舟”的筆名在《北京晨報》發表愛國文章。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到蘇魯邊區從事抗日工作,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蘇魯邊區抗日義勇總隊政治指導員,蘇魯豫游擊3支隊政治教導員,蘇魯豫支隊3大隊營政治教導員。1940年任新四軍3師7旅24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6縱團政治委員,三下江南作戰時與敵軍坦克遭遇,部隊不知所措。當即穩定隊伍,指揮部隊用手榴彈和炸藥包將敵軍坦克炸毀。1948年任6縱16師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任第四野戰軍第47軍127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平津、廣東、海南島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肺結核病離職休養,1953年任海南軍區兼43軍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廣州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56年任47軍政治部主任,後升任軍副政治委員。1961年任海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1967年任廣西軍區第三政治委員,1968年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0年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75年任新疆軍區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新疆軍區副政治委員,1980年任烏魯木齊軍區副政治委員,1982年任蘭州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魏國運少將
魏國運(1914-——),湖北省監利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4師12團排長,紅2軍團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前方總指揮參謀處參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1分校隊長,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參謀處股長、科長,軍委總總參謀部1處5科副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5師13旅參謀長,中原軍區參謀處副處長,江漢軍區鄂中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湖北軍區荊州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了中原突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北軍區荊州軍分區政治委員,空軍師政治委員,廣州軍區空軍指揮所政治部主任,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空軍政治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空軍工程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魏洪亮少將
魏洪亮(1915-1990),江西省興國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彭楊步兵學校政治營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政治部巡視員,無線電隊政治委員,紅1師13團總支書記。長徵結束後,任紅1軍團紅1師13團任團政治委員,參加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最後一戰——山城堡戰鬥。這次戰鬥,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15軍團,均派部隊參戰。當時13團團長不在,13團由魏洪亮指揮。按部署,13團於夜間兩次突擊均沒奏效。急得紅1師師長陳賡跑到13團詢問情況。這時3連連長王茂全(後授少將銜)來報告,3連有個司號員,在第二次突擊時一直摸到了敵人碉堡底下。陳賡立即命令這個司號員擔任第叄次突擊的嚮導。紅4師12團團長鄧克明(後授少將銜)帶著三挺重機槍路過,聽說魏洪亮兩次失利,主動讓三挺重機槍配合進攻。幾分鐘之後,突擊成功了,13團在戰鬥中繳獲了九挺重機槍,俘敵300多人。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第33大隊政治委員,第23團團長,第9軍分區政治委員、司令員。任冀中軍區9分區司令員時,有一次日軍來襲,其夫人攜幼子躲入地道,因洞中黑暗,空氣稀薄,幼子啼哭不止,夫人為不暴露地道的位置,死死捂住幼子的嘴,幼子不幸窒息而亡。
解放戰爭時期,冀中軍區獨立第8旅旅長,1946年漕河頭戰鬥,華北易耀彩的野戰軍第8旅和魏洪亮的獨立第8旅,以奔襲的手段在一夜零半天的時間裡,全殲敵第3總隊3個團和直屬隊4600多人,打了個漂亮的殲滅戰,受到中央軍委的嘉獎。1949年任第2野戰軍第18軍54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廣州軍區炮兵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5月24日因病逝世,終年75歲。
魏金山中將
魏金山(1927.4.5-——),山東省蓬萊縣平暢鄉魏家村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連指導員、第三野戰軍師作戰參謀。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作戰訓練科副科長。回國後,任華東軍區軍訓處參謀,南京軍區軍訓處科長,團長,師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海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93年12月退役。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魏治國少將
魏治國(1928.11-——),滿族,黑龍江省巴彥縣巴彥鎮人。1946年國中畢業,同年參加東北民主抗日聯軍。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戰士、班長、排長,東北野戰軍某師宣傳隊副政治指導員,第四野戰軍某師保衛幹事。參加了遼瀋、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營副政治教導員,解放軍某海軍基地軍訓科副科長、海軍艦隊軍訓處科長。1958年入海軍潛水艇學校指揮系學習,1960年10月畢業留校,歷任教務科副科長、科長、訓練部副部長。1978年秋回海軍部隊,先後任海軍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司令員,驅逐第2支隊政治委員。1981年起任海軍廣州基地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海軍東海艦隊副政治委員。在海軍工作的38年間,到過祖國的所有海域,並兩次率領編隊航至南中國海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一次到西太平洋組織水面艦艇、水下潛水艇與海軍航空兵進行契約戰術演練。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魏子卿少將
魏子卿(1937.4.15-——),河南省睢縣人。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衛星大地測量學家。
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現擔任西安測繪研究所研究員。早期從事測繪專用電子計算機的研製。20世70年代,從事海上大氣折光修正研究,為我國首次洲際飛彈實驗提出折射修正方案。主持長測程氣體雷射測距儀的研製和測試。在我國首先開展衛星都卜勒定位研究,提出我國衛星都卜勒大地網布設方案,研製成功平差程式。主持完成全國都卜勒網平差。20世紀80年代,在國際上較早開展GPS研究;完成精密GPS絕對定位研究,提出單頻數據消電離層定位模式,定位精度屬國際先進水平。提出全國GPS大地網的布設方案,主持完成全國一級GPS網整體平差,制定“全國天文大地網和空間網聯全平差”總體技術方案。主持制定廣域差分GPS網技術方案,從事我國導航衛星系統的研究。作為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全國衛星都卜勒網的布測和平差計算”和“全國GPS一級網的研究與建立”。分別榮獲1990年和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3月被授予文職少將軍銜。
魏長安少將
魏長安(1938.3-——),山東省臨朐縣人。1957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大專文化。曾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並獲得一級英雄模範獎章。[7]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戰士、保密員、排長、政治指導員、師政治部保衛科幹事、團政治處保衛股股長、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副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軍副政治委員,1989年任江西省軍區政治委員。現任江蘇省軍區政治委員。曾在解放軍政治學院基本系學習深造。
魏金龍烈士
(1880-1911),福建省連江縣丹陽鎮朱山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自幼一眼失明,擅長打獵,彈無虛發,人稱“獨眼龍槍”。他與林西惠、陳發炎三人結拜為兄弟,與林西惠一起遊獵,互相交流拳術槍法。並於1906年同時加入透堡“廣福會”組織,後擁吳適為“大歌”,改稱“光復會”,成為中國同盟會的一個革命團體。時常一起談論政治時勢,更加堅定革命信念,並以超群的拳術、槍法教練革命同志,共圖革命大業。1911年4月27日(宣統三年,辛亥三月廿九日)參加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隨黃興攻打兩廣總督署,奮勇爭先,隨後轉入巷戰,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2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5]

家譜文獻

河北冀縣魏氏家譜,(民國)魏文忠、魏文厚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華中工學院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豐縣紹繼堂魏氏族譜四卷,(清)魏東一纂,1963年抄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豐縣順河鄉黃莊村蘇莊。
江蘇泗陽魏氏宗譜四卷,魏其禮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興化魏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清)魏壽金修,清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
江蘇興化魏氏族譜六卷,(清)魏紫、魏潢等纂修,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浙江常山定陽魏氏宗譜六卷,(清)金文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芙蓉鄉修書村坪坑口。
浙江常山魏氏宗譜五卷,(民國)徐燮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拓賢鄉大坑口村。
浙江常山魏氏宗譜七卷,(民國)劉宗盛重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油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東魯鄉東湖村船頭。
浙江黃岩魏氏宗譜六卷,(民國)魏企豪纂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二卷,(清)魏承志等續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人民大學圖書館。
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三卷,(清)魏春南、魏樂莊纂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西南昌豫章黃城魏氏宗譜四卷,(清)魏學江、魏多隆等重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西南昌魏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清)魏慎餘等重修,清光緒二十四(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湘北崇陽魏氏宗譜八卷,(民國)魏世臣總修,魏文鳳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崇陽縣石城鄉肥田村。
湖北鹹豐魏氏宗譜一卷,(清)魏廷煥重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鹹豐縣檔案館。
湖南長沙魏氏續修支譜十卷,(清)魏式駿修,魏傅信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矩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魏氏五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溈寧魏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冊、第三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魏氏五修族譜八卷,首四卷,(民國)魏興曉、魏興秫修,魏興旦、魏興萵等纂,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第三卷上下冊、卷首第一~四冊。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衡陽魏氏宗譜四十卷,首一卷,(民國)魏文軒等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九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南常寧魏氏三修宗譜六卷,首一卷,(民國)魏心戡、魏慈昆等修。魏熙珵、魏慈參等纂,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麟閣堂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五華魏氏族譜一卷,魏化吾編,油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五華縣文物管理局。
四川成都華陽魏氏宗祠族譜一卷,(民國)魏思溥纂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成都魏氏祖祠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清)魏鴻選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新都魏氏祠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資陽魏氏族譜,著者待考,版式待考,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魏塘郭氏族譜,附世慶堂家志,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手寫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魏氏宗譜,(民國)魏其昌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吉林扶餘五家站三支譜:魏氏東南支譜、魏氏西支譜、魏氏支譜。祖籍山東壽光。源於明朝萬曆年間。由河北棗強縣遷入山東壽光。始祖為兄弟三人:魏鳴謙、魏鳴遠、魏鳴讓。

字輩排行

魏氏統一字輩:“天啟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錦長忠貞克篤贊先烈賢哲紹徽永世芳”。
四川宜賓江安魏氏字輩:“世登文朝正邦家”。
四川魏氏一支字輩:
大房支派:“祖德淵源遠宗功世澤長英雄創新史千秋繼流芳”;
二房支派:“惠州傳盛事景福煥文章才學普及笫智廣能興邦”;
三房支派:“基業相承久家聲應永昌安樂延祿壽忠義顥棟樑”;
四房支派:“大名開泰運有道慶朝堂天府建偉績萬代雙社江”。
四川瀘州宜定魏氏字輩:“其文應正龍光明晉國肇”。
四川華陽魏氏字輩:“定鼎宗三晉人才歷世新承嶶開甲第耀祖顯門庭”。
四川內江興隆魏氏字輩:“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達常昭修齊斯立崇德尚賢宣仁敦義安富尊榮天恩爾錫”。
四川成都、江西安遠魏氏字輩:“受滿貴福宗文啟世思國從賢魏憲昭佳俊享榮爵宣敷佐聖朝芳名全德義祖福毓英豪遠紹箕裘業”。
四川綿陽魏氏字輩:“世代忠良起方秀”。
四川內江魏氏字輩:“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達常昭修齊斯立崇德尚賢宣仁敦義安富尊榮天恩爾錫”。
四川魏氏一支字輩:“明安其文國永君良學忠先澤登仕遠孝友一家傳”。
湖北長陽魏氏字輩:“城鎮啟世應長發萬年興朝宗開大顯山遠連科登”。
湖北新州魏氏字輩:“元珍光輝澤久世”。
湖北宜昌、沙市魏氏字輩:“世秉忠良大啟文光明德法祥萬代永昌”。
湖北興邑魏氏字輩:“家有學朝上必舉用光振世澤景運從希賢志可美永遠開昌隆”。
湖北武漢蔡甸(漢陽)魏氏字輩:“修德輝先緒培仁啟世昌”。
湖北京山魏氏字輩:“光明正大典章華國”。
湖北新州、黃岡魏氏字輩:“元光輝澤久克木念先人”。
湖北麻城魏氏字輩:“仕可登朝用”。
湖南桑植魏氏字輩:“仕昭光成國家興啟賢良忠厚元世澤萬代永流芳”。
湖北公安魏氏字輩:“家豐正大順理成章天開文運世代賢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廣戰後澤再活龍光”。
湖北武昌、陝西嵐皋魏氏字輩:“天以人倫定善家祚永昌培銘洪樹炳載鎮澤榮煌”。
山東萊蕪魏氏字輩:“春元加振光傳淑慶參常”。
山東青島城陽魏氏字輩:“進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錢克承業正中理一方”。
山東棗莊薛城魏氏字輩:“建文慶繼興永冠(傳)志家繁祥瑞兆”。
山東鄒城魏氏字輩:“景德庭懷傳元奉培養善昭祥慶繁昌修敬來書本存仁裕厚長”。
山東東平魏氏字輩:“宗束廣茂培尚翊緒慶傳振世繼忠正樹德大文聯立新呈憲法永允興家繁”。
山東荷澤單縣魏氏字輩:“志相欽廣德修萬茂振花雨”。
山東德州魏氏字輩:“成景國嘉享居世(康)開兆傳風振德艷(彥)錦春時光英豪華泰民安昌盛”。
山東臨沂魏氏字輩:“春敬新良繁秋長忠厚祥世遠書香昭家和鴻利陽”。
江蘇沭陽魏氏字輩:“應登增光裕家善良從斯介景貽祚定常”。
江蘇連雲港新壩魏氏字輩:“登大曾光玉加善良叢思皆錦以素定長”。
江蘇連雲港魏氏字輩:“學國方居影鳳來”。
江蘇徐州魏氏字輩:“修齊為本禮義居先傳家宜善延世在賢”。
江蘇徐州魏氏字輩:“天開洪慶澤呈國征吉祥紀日純良美思雲賢哲忠”。
江蘇徐州豐縣魏氏字輩:“忠承以訓增煥榮光”。
湖南湘鄉魏氏字輩:“林承正國德楨貴世代顯名士興家緒孝友篤前光”。
湖南隆回魏氏字輩:“萬文必再興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達綱紀守榮華先人綿世德積厚有餘光詩典承庭訓芳名愈熾昌騰飛開泰景宏圖展山川謙治強家國英武衛神州博碩耀龍榜靈傑志中堅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賢”。
河南新鄭魏氏字輩:“林風國家稅詩書聖賢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河南南陽鎮平魏氏字輩:“世紳秉倚思□□□自原撫法景瑩雲有海肇廷家新修國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載天經同宗敦慶世紀長存基業永遠瑞集福增弘揚先賢州泰民安廉潔奉公禮儀孝忠”。
河南遂平魏氏字輩:“德紹明世祖道紀孔孟傳”。
江西九江魏氏字輩:“式用從今時仕邦茂學正家興存中道朝安任賢進裕起在文章建立維信敬天賜世榮昌修德宜永慶”。
江西安遠上魏魏氏字輩:“受滿貴富宗文啟世思國從賢魏憲昭佳俊享榮爵宣敷佐盛朝芳名傳德義”。
江西安遠魏氏字輩:“文平世漢魏欽昌德順臣達邦遇良明至榮永全興益本元崇晉”。
江西銅鼓魏氏字輩:“受滿貴富宗文啟世思國從賢魏憲昭佳俊享榮爵宣敷佐盛朝芳名傳德義祖福毓英豪遠紹箕裘業”。
遼寧營口、盤錦魏氏字輩:“永國殿炳文(鴻)萬福連世慶”。
遼寧鞍山海城魏氏字輩:“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國福祝寶家生”。
福建三明安溪魏氏字輩:“國君明進賢經綸早趨展滿朝朱紫貴全等立志光顯達標金榜盈餘賴土田相傳惟日久獲福數千年”。
福建南靖魏氏字輩:“興均邦宗秉景廷嘉道顯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興”。
福建海壇觀音澳魏氏字輩:
表字:“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繼述善貽謀德澤”;
命名:“廷宗朝祖立綱定紀裕垂振世裔賢良”。
廣東普寧魏氏字輩:“朝廷庚喜起嘉國慶和平欣獻垂竹釣偉績丙周京”。
浙江麗水魏氏字輩:“致大任堯茂龍椿德該鉦隆得性維宏王祚永庭際修人紀以安國家技大本固水遠源長為孝作忠積美乃昌利濟世廣慈厚代楊”。
廣西桂林、陝西涇陽魏氏字輩:“敬英公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安徽六安魏氏字輩:“邦國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啟道學仁良”。
山西忻州魏氏字輩:“新文良時懋行昭弘知泰憲聖德益寧”。
河北景縣魏氏字輩:“明福仲鳴連廣振文銘漢傑炳在錫清榮耿垣欽沛林煥坡釗源森”。
畢萬公一百世魏世魏氏字輩:“國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載天經同宗敦慶世紀長存基業永遠瑞集福增弘揚先賢州泰民安廉潔奉公禮儀孝忠”。
魏家祖族(北門)魏氏字輩:“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維九好堂永福慶振汝連興旭宏常才保善樂盛世商貴勤學大士奇存禮智信增”。
魏氏一支字輩:“定鼎宗三晉人才歷世新承嶶開甲第耀祖顯門庭”。
魏氏一支字輩:“唐宋元明清朝殿顓三光宗耀國政天鑫順成官金仁安治忠”。
魏氏一支字輩:“朝安中良祖澤益長文莫啟後伍貴年芳”。

中國八大原始姓氏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