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姓

談姓

談姓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18位。 談姓,應該讀Tan,第二聲。唐末、五代十國期間,談氏族人南遷的情況有增無減,不但使談氏族人繁衍的中心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而且使談氏族人散布於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更多的南方省份。談氏廣平堂字輩:“德賢盛世華永立光青春賓興成秀彥科舉選才雄士子宜全孝臣鄰善忠信貞廉揚美譽節烈著高風名相功勳列博儒偉業崇丹陽傳令緒文耀遠亨通承先繼澤榮顯胄萬代昌”。

基本介紹

談姓談姓

談[談、郯、譚,讀音作tán(ㄊㄢˊ),古音讀作yuán(ㄩㄢˊ),春秋時期讀作táng(ㄊㄤˊ)]

讀法與寫法

昶[昶、昹,讀音作chǎng(ㄔㄤˇ)]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朝時期學官博士,屬於以官稱別號為氏。博士,始見於戰國時期,秦朝沿置,掌通古今之學。西漢時期,博士為太常(亦稱奉常,掌管宗廟禮儀之官員)的屬官,負責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到漢武帝時期,特設有“五經博士”,以經學教授王族子弟。到東漢時期,設定有十四名博士,分掌五經,即《易》、《書》、《詩》、《禮》、《春秋》,其職責是“掌教弟子,國有疑問,掌承問對。”仍然屬於太常統轄。

由於博士們皆學識淵博,通古博今,“如史之昶”,因此又別稱為昶學、昶士、昶師、昶父。在博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稱別號為姓氏者,稱昶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談 拼音:tán繁體字:談

部首:訁,部外筆畫:8,總筆畫:10 ; 繁體部首:言,部外筆畫:8,總筆畫:15

五筆86&98:YOOY倉頡:IVFF注音:ㄊㄢˊ 威妥碼:t‘an

筆順編號:4543344334四角號碼:39789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C08

姓氏來源

談(t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 封殷帝乙長子微子啟於宋為談國,又名為郯國,傳國三十六代至談君,被楚國滅亡,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談。

源流二

據《姓苑》記載:“殷帝乙長子微子啟,周武上封之於宋。傳國36代至談君,為楚滅。子孫以國為氏”。望出梁國、廣平。(漢置廣平郡,現在河北省雞澤縣。)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籍談,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談、譚、席,晉大夫籍談之後”。“籍”,本義是指國政典籍、文獻、史冊等。籍氏,就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專職負責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個諸侯國皆有派駐該類官吏,如同現今的中央檔案館館長以及各省派員,時稱“董督”,即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籍鑲在西楚霸王屬下為大將,他為了避項籍(字羽,史書多稱項羽)的名諱,便改姓為席氏,其後傳下席姓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諱以先祖籍談之名改姓談氏、以及諧音字譚氏者。後來項羽戰敗自殺於烏江,籍氏族人不用改姓避諱了,於是有一部分恢復了族姓籍氏,但有很多人依然敬重西楚霸王,仍沿襲了談氏、譚氏、席氏等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談氏正確讀音作yuán(ㄩㄢˊ),今音讀作tán(ㄊㄢˊ)亦可。

源流四

源於已姓,出自周武王給古帝少昊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被封於炎地(今山東臨沭郯城),稱炎國。少昊,遠古帝王,姓已,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也稱金天氏。“炎”,古字通“談”,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偏旁,從而炎國演化為談國,亦稱郯國,國君稱談子,亦稱郯子,子爵,周武王將其歸附於宋國所轄制,成為宋國的附屬國。談國滅亡後,其貴族子孫及國民中多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談氏、或郯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談氏正宗。

該支談氏古音讀作yuán(ㄩㄢˊ),春秋時期讀作táng(ㄊㄤˊ),今音讀作tán(ㄊㄢ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阿爾談鄂謨克氏,亦稱阿勒坦鄂謨克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所冠漢姓中即有談氏。

蒙古族談氏正確讀音作tán(ㄊㄢ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惠和氏,亦稱輝和氏,源初金國時期女真回特部,以部為氏,滿語為Hunhe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富爾堅城(今遼寧西豐小清河一帶)、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談氏、何氏、惠氏等。該支談氏鼻祖為惠和·談台,為清朝初期滿洲正紅旗人,世居富爾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畔富爾堅城故址),他以七品官職從征吳三桂,戰功卓著,敘功被授世襲騎都尉。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氏者,稱談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談氏正確讀音作tán(ㄊㄢˊ)。

遷徙分布

談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二位,人口約五十萬四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31%左右。

談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商丘地區的宋國。宋國滅亡後,談氏族人大多留居祖居地。

秦、漢時期,有一部分談氏族人北遷到今河北雞澤、永年、曲周等地落戶,這個地區當時屬廣平郡,後來談氏族人在該地繁衍成為大族,故後世談氏多以“廣平”為其郡望堂號。另外,還有一部分談氏族人西遷至今晉、陝、豫三省鄰界處之河南靈寶落籍,此地古屬弘農郡,後來談氏族人在該郡繁衍成為大族,故後世談氏也有以“弘農”為其郡望堂號的。而祖居地商丘一帶,漢朝時期屬梁國,故梁國作為談氏之郡望堂號也就毋庸置疑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動盪,外族的入侵,加之天公不作美,談氏族人以上述三郡為中心,除散布於北方大多數省份外,還南遷至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其他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國期間,談氏族人南遷的情況有增無減,不但使談氏族人繁衍的中心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而且使談氏族人散布於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更多的南方省份。

宋、元時期,談氏族人有入遷福建、廣東、廣西、雲南之地者。據《無錫談氏宗譜》記載,江蘇省無錫談氏從河南開封落籍無錫,居住於小婁巷已有八個多世紀了,屬於談氏族人定居最久遠的一支。

明朝初期,實行移民政策,把地少人多之鄉的人民移至地多人少之鄉。如江南人充實江淮,江西人充實荊湖,促進了談姓的擴張。

至清朝時期,談氏族人分布之地愈廣,東北、西北等地也都有了談氏人家,連東南一隅的台灣也有談氏族人入居。大陸解放前夕,江浙之談氏族人有人士隨國民黨敗居台灣。

如今,談氏族人在全國分布以江蘇省最多,其一省之談氏約占全國談氏人口之45%以上。江蘇、上海、浙江、安徽囊括了全國大部分談姓人口。

郡望堂號

郡望

梁郡:亦稱梁國、梁國郡,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後曾以宋州為梁郡。唐朝時期為睢陽郡。

廣平郡: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巨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復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復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堂號

梁國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歷代名人

談愷 ——字守教。明朝無錫人。官至都御史,降仇贛賊李文彪和海寇徐壁溪,平壁溪賊寇、峒寇,擒剿大羅山賊。

談遷談遷

談遷 ——字孺木。清朝海寧人,明季諸生,入清隱居不出,好審古今治亂,尤熟於歷代典故。有《國榷》、《棗林集》、《北游錄》、《西遊錄》、《棗林雜俎》、《棗林外索》、《海昌外志》等書。

談壽齡 ——【創辦談氏東文學館】清末無錫人談壽齡,曾在淮安作幕僚,後官至四川夔州知府,卸任後定居淮安。有感於日本明治維新,囑子孫學習實業,不得科舉進入仕途。1891年捐資創辦【談氏東文學館】,專程赴滬延聘日籍教員兩名來淮安教授日文和新學。學員除談氏子弟外,兼收外姓青年,培養了一批實業人才。銀行界名人 談荔孫 、周作民即從該校畢業。

談荔孫談荔孫

談荔孫 ——字丹崖。祖籍江蘇無錫,寄籍山陽(今淮安)。曾赴日本留學,攻讀銀行經濟專科,畢業後在日本銀行實習。回國後應張謇之聘,回國任江南高中兩等商業學堂教務長兼銀行科主任教習;獲商科舉人,調任大清銀行稽核。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應聘赴南京財政部任職;同年大清銀行清理結束,另組中國銀行。民國7年調任北京中國銀行行長。次年3月,大陸銀行成立,設總行於天津,設分行於北京,任董事長。民國9年4月,辭去中國銀行職務,專任大陸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職。民國20年大陸與金城、中南、交通、國華四銀行合營太平保險公司,任公司董事。民國21年春,應傅作義之請,以財力支持傅在綏籌建毛紡織廠。民國22年(1933年)2月在北平病逝。終年53歲。

談智雋 ——美籍華人談智雋先生出於對家鄉教育事業的一片熱忱以及對中學時代母校的深厚情意,決定在1994年設立的溧陽市光華中學“談氏獎學金”的基礎上,進一步設立“談氏助學金”,以鼓勵優秀學生進入高校後繼續勤奮學習成為國家建設的尖端人才。

談維煦―――我國著名民主人士,江蘇省武進縣人。解放前曾在新疆任副秘書長,解放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秘書長,陝西省輕工業廳廳長、陝西省副省長、陝西省人大副主任、陝西省政協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我國著名的香菸名牌“金絲猴”就是他在文革前創立的。他對新疆和平解放和西北及陝西的社會主義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是我國唯一的一位非共產黨員的省級政協主席,對我國統戰工作和政協工作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談鎬生談鎬生

談鎬生―――談維煦的二弟,我國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核動力物理學專家(就是飛彈專家),美國著名的康奈爾大學終身名譽教授。他一直準備回國報效祖國,因此在美國甚至年近五十都沒有結婚。他在1965年放棄美國的優厚生活和職位,以及諾貝爾獎的提名,毅然決然回到祖國,任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當時錢學森是所長)。正當他準備將美國最新的核物理及飛彈方面的技術引入我國,為我國的核物理及飛彈事業貢獻力量時,那場文化大革命破壞了一切。他被打成“美國間諜”靠邊站,一直到1988年他年已古稀才第一次到我國飛彈基地酒泉參觀,可惜當年所有的成就已落後和過時。一位世界領先的飛彈專家回到中國等了23年才能夠到自己國家的飛彈基地,耽誤的不僅是他個人的青春,還有中國飛彈事業的發展。從八十年代後期,他擔任過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最後的貢獻。

談平東―――談維煦的四弟,原名談開生。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政工幹部。1940年入黨,1944年入伍,歷任區委書記、教導員、宣教科長等職;渡江戰役負傷後留在南京工作,一直在華東軍大和南京軍事學院工作,任軍事學院宣傳部長等職;軍事學院解散後任蓬萊守備區政委、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研究部政治教研室主任等職。在任蓬萊守備區政委期間,創建了全國著名的“蓬萊夜校”,開創了軍民共建的先河,解放軍畫報作為頭版頭條和封面進行了報導。本來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的他,由於複雜的家庭關係,大哥民主人士、二哥美國專家、三哥國民黨將領,他只能止步於現職,在文革如此複雜的動亂年代,能夠正常生存已是幸事。他熱愛中國古典詩詞,善於寫作賦詩,他以一個黨員和軍人的博大胸懷,以詩言志,緬懷戰鬥歷程,傳揚優良傳統,謳歌大好形勢,教育下一代繼承革命志開創新紀元。他著有“夢”系列回憶錄和數百首詩詞。

談文華:字瀟天,1940年2月生,江蘇常州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兼職教授,中國《電工技術》編委,常州供電局高級工程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未來研究會主辦的全國性大型期刊(ISN1004-5023)《發現》雜誌社副理事長,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1961年于山東工業大學畢業後,長年奔波於大江南北,從事電力系統規劃、電業生產技術和發供用電管理;80年代起,還應聘為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及電視大學等講學與授課。剛正堅毅,逆境奮進,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結合生產與教育,潛心科研,刻苦探索,著書8部。主要著作有:《新編實用電氣技術》(機械工業出版);《電氣安技問答》(科技文獻出版社1986年出版);《供電企業現代化管理》(北京科技出版社1994年出版);《實用電氣安全技術》(機械工業出版社1996年出版);《全國進網作業電工培訓教材(分高壓篇與低壓篇兩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年出版);《電網發展與科技進步(談瀟開電辦科技論文集)》(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等主辦的《電網技術》、《電氣時代》、《電工技術》、《變壓器》及《中國電業》等國家級刊物上。其中有6篇被評為全國或省級優秀論文,2篇被聯合國AGRIS選中,刊登於1989年NO.2羅巴出版的《Agrindex》雜誌。專題論文《Study on the feasibilitv of adopting110/20kv voltage system in China's rural electric network》被選為1988年中同電力代表團考察西歐時與國外同行間的交流資料。主要論文有《論電力系統的電壓等級與電網電壓制》、《我國電網採用110(66)/20KV電壓制的可行性研究》、《電力變壓器的最佳負載與節能》、《區域劃分法與時段負載係數》、《電網規劃中供用電設備的合理配套》、《網路布局中分支線最佳引出角度的探討》、《中國農村用電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論我國中小型發電機組的勵磁方式》等。先後20多次參加全國學術會議和國際學術交流,並於1982年和1986年2次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上做專題學術報告,曾被授予全國1978-1993年學術活動先進分子稱號。為實現電力系統的經濟運行、降低發供電成本及網路建設投資,尤其是儘早在全國實施220/110(66)/20KV最佳電壓制、大力推行最佳化的20KV城鄉配電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畢生為中國電力網的合理規劃與加速發展。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做出了較大貢獻。

談宜富:男,1947年9月生。經濟師。高中學歷。現任湖北省黃石市國家稅務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副局長。主要業績成就;1985年從部隊轉業回地方,參加稅務部門工作。一直工作在稅收第一線上,從事稅收的徵收管理工作。工作中,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鄧小平理論,在政治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理論聯繫實際,刻苦鑽研稅收業務,積極工作,熟悉稅收政策及企業財會知識,能夠獨立對企業進行稅務稽核檢查。兩次參加湖北省國稅局組織的全省稅務系統交叉稽核檢查,1995年被湖北省國家稅務局評為全省增值稅交叉積極檢查先進個人,1999年度被湖北省國家稅務局評為全省執法檢查先進個人。三次被黃石市國稅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多次被黃石市國稅局評為“先進工作者”。

談增福:1943年10月生,江蘇高郵人。1962年高郵衛校(西醫)畢業,1975年從南京中醫學院(省辦西學中班)結業,1984年南京醫科大學一附院(省人民醫院)皮膚科進修,1993香港姿韻美容學院(與南京鐵道醫學院合辦)高級醫學美容師班畢業,2000年全國高級男性科研修班結業。1963年在高郵市皮防院工作,為市皮膚病、麻風病防治最早創辦人之一,任皮防院教研及行管負責人和醫療股長等職20餘年,多次當選為人大代表、1986年獲江蘇省衛生廳授予的榮譽證書。1987年調至高郵市中醫院從事皮膚科兼中西醫外科門診;現負責皮膚性病科和美容科男性科工作。兼任揚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中華當代醫學家學會副會長、中華臨床醫學會副理事長、中華華佗醫藥研究會高級研究員、世界中醫疑難病學會會員。從醫37載,潛心研讀,博採眾長,善於用中西兩法及獨特療法醫治各種疣、色素痣據、黃褐斑、痤瘡、脫髮、銀屑病、白癜風、下肢潰盪、頑固性濕疹、皮炎、瘙癢症、淋病、尖銳濕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等,經驗豐富、治癒率高。亦擅長醫治性功能障得、不孕症、乳房病、肩周腰腿痛、內外婦兒某些疑難雜症。診余筆耕不倦,經國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大型醫籍有;《婚戀孕育小百科》(副主編)、《中華綜合醫藥衛生研究》(常務主編、主審)、《中國中西醫臨床精要》(副主任編委)、《中華醫學進展與臨床》(對主編)、《中華臨床醫學新進展》(副主編)、《中華實用醫學理論與實踐》(編委)。在《世界名人錄》等多部辭典巨著任特約編委、特約顧問編委,在《世界學術文庫》等多種醫籍入編論文10餘篇,在省級以上醫學雜誌發表論文40多篇,多次在全國皮膚病、性病、美容等學術會上交流,獲優秀學術成果獎8篇,其中《中西醫結合治療銀屑病》等3篇獲優秀論文1等獎。此外,根據省內外同仁要求,協助撰寫發表論文近百篇。榮獲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西醫臨床皮膚病學編委會“特色專科醫師”稱號和榮譽證書,榮獲香港中華醫學研究會和中國知名專科醫院編委會“專科名醫”資格和榮譽證書。其業績已被輯入《中國當代醫藥名人》、《中國名醫列傳》、《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辭典》,《中國名醫名術大典》、《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庫》、《世界名人錄》等辭書中。

談思銀:1932年12月生,湖北當陽人,中共黨員,畢業於湖北宜昌農業專科學校,曾任職於湖北省當陽市種子站。主要業績: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志願軍。在部隊曾多次受到同級和上級的表彰。在從事種子工作30餘年的實踐中,曾多次起草過種子工作檔案,調查小結,試驗報告和上作總結。先後赴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廣東、海南、湖南、安徽、山東、河南、陝西、四川和湖北各地,檢驗稻、麥、棉、油等各種作物種子達億斤以上。均按種子質量檢驗規程,嚴格把握種子質量檢驗關。凡所調用於農業生產上的純良種,均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增產作用。從未發生過因種子質量問題而影響農業增產。同時根據各年實際情況,親建基地、繁育良種,為祖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奉獻。1971年合寫了當陽《農業技術手冊》,共印了5000多冊發至全市有關人員學習,對當時正確指導農業生產起了一定的作用。1973年受到政府和人武部的表彰。1976年評為先進工作者。1983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榮譽證書和證章。1984年在推廣“鄂沙28棉”中,榮獲宜昌市農業局四等獎和湖北省農業廳二等獎。1986-1996年先後編輯和增補完成了當陽市1650-1995年的《農作物品種志》書。該志書可使後人清楚地了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當陽市各種農作物新陳品種交替的歷史狀況,並為長期保存這些地方品種,自有品種和引進品種,給後人提供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是當陽市一部指導農業生產有重要參考作用的工具書。1996年中共當陽市委書記胡學斌為志書寫了序言。

談洪山:1956年12月生,甘肅康縣人,中專文化,康縣王壩鄉獸醫站站長,獸醫師,中國管理科學院特約研究員。1975年參加畜牧獸醫工作。1982年參加甘肅省幹部培訓班學習,1994年從甘肅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畢業。研究方向:中西醫學、中西獸醫學、動物檢疫、農技推廣、學術論文寫作。獨撰論文;《家畜的藥物閹割發表於《隴南報》1991年11月6日第二版;《自擬肥地土散治貓吐瀉時疫》發表於《中獸醫醫藥雜誌》1992年第6期;《蜘蛛治蛇傷4例》發表於《中獸醫學雜誌》1995年第4期;《淺談針刺牛馬“四要穴”的套用》發表於《中獸醫醫藥雜誌》1996年第1期;《月石生肌散治外傷》發表於《中獸醫醫藥雜誌》1997年第2期;《民間單驗方治咳嗽五則》發表於《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1995年第4期。學術交流:《對家畜針刺穴位定位與套用的商討》、《淺談針刺牛馬“四要穴”的套用》於1993年9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蘭州主辦的“全國獸醫針刺免疫學術研討會”上宣讀交流,獲專家好評,並收入論文集。《驗方百合婁仁氵易 治哮喘95例的體會》、《民間驗方雞蛋藥用的探討》、《民間單方治咳嗽五則》於1994年10月在西昌“全國第三屆民族民間醫藥學術研討會”宣讀交流,一篇論文獲優秀獎,並收入論文集。《蜘蛛吸毒法治蛇傷》於1993年10月在“西北區中獸醫學術研討會”宣讀交流,獲優秀三等獎。《淺談針刺牛馬“四要穴”的套用》論文於1999年1月5日選入《世界華人重大科技與學術成果公報》。以上學術成果為科技興國,保障人畜健康,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價值無法估量。1997年10月入選《甘肅省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庫》。1999年12月由國家外文局出版社、中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選入《二十一世紀人才庫》,2000年6月載入《中畢魂·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第四卷)。

另外,還有宋代孝子談英、樞密院編修談鑰,唐代詩人談戭,元代詩人談文理,清代天文歷算學家談泰、畫家談友仁。

家譜文獻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談氏族譜二卷,(民國)談吉桓主修,張紹林纂輯,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丹陽黃塘談氏宗譜十六卷,(民國)談節枋總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丹陽黃塘談氐四修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 談豐璜始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談金培總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孝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武進毗陵談氏宗譜二卷。(清)談龍燮等編,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武進河墩談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清)談璩朗等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武進河墩談氏宗譜十二卷,(民國)談乾懋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談氏宗譜八卷,首二卷,(清)談鼎銘等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談氏宗譜,(民國)談家樞編撰,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鉛字排印本,今僅村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常山輝埠鎮楊梅弄馬車粵村談氏宗譜三卷,著者待考,首修於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黃岩黃邑上坊談氏譜稿已曰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三(公元1944年)稿本,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寧鄉談氏五修族譜十四卷。(清)談錫彤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談氏宗譜六卷,(清)談學賢等纂修,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登復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江西武寧談氏字輩:運會際榮華 泰宇仁賢萃

四川仁壽談氏字輩:“魏印朝紹安鍾永政啟萬世琴運昌遠曹文定興漢祖德林光輝”

江西瑞昌談氏字輩:“十紅景運會際雲華太宇仁”。

江西新建談氏字輩:“東都福祚長承佳維禮讓”

江西德安談氏字輩:“啟發登高望福德遠邇光”。

江西九江談氏字輩:“元伍福傳家”。

①湖北興山談氏字輩:“大學知道在明德新子志忠於善”。

②湖北興山談氏字輩:“正大光明天崇賢人祖德純厚永世昌榮”

湖北巴東談氏字輩:“光明照乾坤萬代朝天子永世作門臣”

湖北當陽談氏字輩:“正大光明清朝光永”。

湖北陽新談氏字輩:“朝春雨畢有餘慶應建時逢景運會際雲華”。

湖北大悟、孝昌、黃石談氏字輩:“樹德懷光耀”。

湖北談氏一支字輩:“朝世遠仁茂勇興”。

安徽廬江談氏字輩:光前裕後克正家邦嗣永宏大

安徽舒城談氏字輩:“鴻儒業成思”。

安徽無為談氏字輩:“加長榮廣大世德能昌”。

安徽談氏一支字輩:“開後仁路國政天心應萬伯尚文錫永加長榮廣大世德倫昌進善修業克勤安邦”。

安徽肥東談氏字輩:“維善世遵其家道有”。

湖南長沙談氏字輩:“敷錫逢文志英良應運開”。

湖南武岡談氏字輩:“裕酉在繼先忠貞訓自永”。

湖南寧鄉談氏字輩:“思紹永明嘉若以之維世其昌敷錫逢文治英良應運開國恩隆顯耀光慶本先培”。

湖南望城談氏敦倫堂字輩:“大興宗必友《躍》,明衷語希啟,學崇儒樹士,光裕期誠久。”

江蘇海安談氏字輩:“康大碧林國金志山(元)桂宏”。

江蘇六合、上海談氏字輩:“有學才守業傳家遠祖恩望子懷”。

江蘇盱眙縣談氏字輩(原籍山東於1850年遷往江蘇):“**昌志,克維士功,振守家邦,立業建張,德必瑞兆,我宗永康“。

台灣月明堂談氏字輩:“錦文長振家”。

山東德州談氏字輩:“立汝孔振守有甫士朝永化佃道景文大世紀宗金星長久德玉洪”。

談氏廣平堂字輩:“德賢盛世華永立光青春賓興成秀彥科舉選才雄士子宜全孝臣鄰善忠信貞廉揚美譽節烈著高風名相功勳列博儒偉業崇丹陽傳令緒文耀遠亨通承先繼澤榮顯胄萬代昌”。

廣西賀州廣平堂談氏字輩:基嘉賢錦昌,文明慶發揚。德源昭世永,國泰紹興祥。

回族談姓:江蘇鎮江回族談姓家譜:(錄自<回族姓氏的由來> 文/主僕人)

尊五堂談氏:談姓清初自廣東省廣平郡來鎮江,落居一條無名街巷,後因談氏開磨房,此處被稱“磨坊巷”。

談氏排輩字譜為:“公之世玉盛,春源全大德,忠孝定成名,積慶致增祥,興家榮繼祖。”現今談氏已排至十三世“定”字輩。

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

望出梁郡,源自商周:全聯說明談氏的淵源。

2.五言通用聯:

一鳳多惠政,二飄富清詩:上聯說明朝知縣談一鳳,字文瑞,無錫人。弘治中應天舉人,曾任桂林府學訓導。時建宣成書院,推談一鳳經理其事。後任應山縣知縣,多有惠政。下聯說清朝詩畫家談炎衡,字履元,號二飄,又號禮園,長洲人。工詩,善畫山水,有《禮園詩鈔》。

芝園工山水,文圃擅翎毛:上聯說清朝畫家談中行,字祉元,號芝園,長洲人。少喜潑墨,寫蘭竹。後隨其父懷莪先生宦遊,遂工山水。見《墨香居畫識》。下聯說清朝畫家談有仁,字尚米,號文圃,長洲人。少在家塾時,吳補齋時來為其父芝園先生寫生,有仁即在其旁竊視,學其筆法。繼又從徐雪樵學山水。說者謂其既長問業於同郡陸鐵蕭,論究古人筆法,所繪翎毛、草蟲、花木、松石,率皆信手而成,備極能事。蒼健古拙,無少纖媚之態。見《墨林今話》等。

指塗清溪里,聽鳥時幽音:唐朝曲阿人談戴,官至長洲尉,以詩出名。他與包融等十八人的詩被編為《丹陽集》。《全唐詩》錄其詩一首。

3.七言通用聯:

廣開賢路財源茂;平步青雲家道興:談姓名門望族居住地之一“廣平”嵌字聯。

湖州愛知府之政,丹陽傳賢尉之詩:明朝上海人談倫,字敬仲,弘治年間進士,正德年間官湖州知府,體恤百姓,蠲免苛賦,深受人民愛戴。

4.八言以上通用聯:

宴與洛濱,不減蘭亭修禊;名垂詩集,何異草堂流芳:唐朝名人談弘苞的事典。

地望分布

河南永年縣,河南商丘縣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