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

丁姓

丁姓在《百家姓》排第177位,中國大陸第48大姓(2007年統計數據)。其始祖為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姓。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尚,俗稱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師,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省北部、河南省東部)。其長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時為重臣,諡號為齊丁公,其子孫便以諡號為氏,稱為丁氏,並尊丁公伋為丁姓始祖。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丁[丁,讀音作dīng(ㄉㄧㄥ)]

姓氏源流

據有關史籍介紹﹐丁姓至少有五支來源。

第一支見諸於《姓氏考考略》﹐該書雲﹕“太公金櫃﹐武王伐紂﹐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有了丁姓的諸侯。但這位丁姓諸侯的詳細情況﹐卻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來自於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兒子姜及死後﹐也被周王追謚為丁公﹐其子孫便以丁為姓﹐藉此緬懷先祖曾位尊丁公。史書記載較為詳細。“丁氏﹐姜姓﹐齊太公生於公 ﹐支孫以丁為氏。”(見《通志.氏族略.以次為氏》)“齊太公生於公 ﹐支孫以謚為姓。”(見《元和姓纂》) 自從這一支丁姓問世之後﹐其散居的地盤最廣﹐人數最多。也就是說﹐千百年來﹐中國的丁姓大都源自這一世系。這一系的主要發源地﹐在今山東濟陽。姓氏書說“系承姜 ﹐望出濟陽”﹐即是證明。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三國時期。三國時東吳孫匡將軍一族的後人全部改姓丁。這就是《三國志.吳志.孫匡傳注》所說的﹕孫權的族人因過失造成軍糧倉庫失火﹐貽誤了戰機﹐孫權大怒﹐不許孫匡姓孫。孫匡的後代子孫也被迫因襲丁姓。

從三國時期開始﹐在丁姓之中﹐於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長﹐承襲相傳。後來出現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為丁﹐一支則改自丁氏。

這樣﹐丁姓就出現了5個分支﹐即丁侯之後﹐丁 之後﹐孫匡之後﹐西域人改姓﹐於慶之後﹐他們共同組成了丁姓的龐大陣容。

源出一

丁姓丁姓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諡號,屬於以先

祖諡號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記載,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農氏是少典的兒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氏。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姓呂尚,俗稱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輔佐周武王姬發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的兒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時為周王朝重臣,又是後來周康王姬釗的顧命大臣,對周王朝有輔佐大勛。姜伋逝世後,周王室敕封其諡號為“丁公伋”,其後裔子孫中便以其諡號為姓氏者,稱丁氏,史稱丁氏正宗。

丁氏族人大多尊奉丁公伋(姜伋)為得姓始祖。

源出二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諸侯丁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姬發開始討伐殷紂之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武王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源出三

源於子姓,出自周朝對商朝遺民微子啟的封地,屬於以先祖字號為氏。周朝封商朝遺民微子啟於宋(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之間一帶地區),建立了宋國,世人稱其為宋丁公。

在宋丁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字號為姓氏者,稱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四

源於改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⑴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據《三國志·江表傳》云:“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氏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氏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⑵出自於氏所改。據明朝海鹽姚士粦所序《楓窗小牘》中的記載,宋朝時期,有個叫於慶的人慾依附於權貴丁謂,遂改姓為丁氏,後果然如意,飛黃騰達,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因此皆稱丁氏。

源出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學者丹珠爾,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⑴明朝初期,蒙古族黃教學者丹珠爾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為丁,其後裔子孫世代相傳丁氏至今。丹珠爾,據說是第三世達賴喇嘛三位侯選靈童之一的香根,是元、明之際的學者,他精通藏語、蒙語、漢語、維吾爾語、西韃靼語(斯拉夫語,即俄羅斯語)等諸多語言文字,主持修纂了著名的苯教佛典《丹珠爾》一百六十四部(今只保留有一百二十部),他的姓名亦因該部佛教重典而得稱。

⑵蒙古族敖陶格圖氏,源以地名為姓氏,出自敖陶窯子古城(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敖陶窯子),明朝初期遷居大興安嶺地區,明朝中葉即多冠漢姓為丁氏、林氏。

源出六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朝西域回回人(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部分地區)中,以“丁”為末字者進入中原漢化後,有按漢俗以諧音漢字改姓丁氏。丁氏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東里文集》中記載:“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國,因以為姓。”回族丁氏大部分是來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漢語發音多譯讀為“丁”,於是他們中間一些人的後代便取“丁”為姓。如“勘馬刺丁之後裔姓丁。”回族丁氏中最大的一支,當屬賽典赤·贍思丁家族,因其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喇)、丁等姓氏,在國內分布很廣。如福建泉州陳棣的丁氏回族,按史籍《執齋公圖譜·歷代忌辰總目》的記載:“一世祖節齋府君,諱謹,字慎思(贍思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賽典赤瞻(贍)思丁是今泉州陳棣丁氏的始祖。”

丁氏回族在全國均有分布。

源出七

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丁氏,源出尼質氏部落,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改為漢單字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定吉哩氏,滿語為Dinggiri Hala,世居黑龍江西城(今黑龍江克山西城鎮)。後有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鄂倫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漢姓為丁氏。

源出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瑤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十

源於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蘇州閶門鄒、丁二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在丁氏族人中,有一“活丁死鄒”的獨特家族。

相傳,明朝初期,在蘇州有一鄒氏人家因戰亂未平,生活拮据,不得已將孩子送給了一戶丁氏人家。後來這個孩子勤奮讀書,考取了功名,還做了大官,於是那鄒氏人家就要取回孩子,還姓為鄒氏。丁氏人家辛苦撫養孩子成人,當然不肯,兩家為此鬧到了公堂上,地方官員無法判斷,於是最終鬧到了皇帝那裡。

明太祖在了解了事因之後笑笑說:“這好辦得很:活著姓丁,死了還姓。”

皇帝金口如同聖旨,兩家只得遵旨。從此,該支丁氏族人在活著的時候稱丁氏,去世後安葬時棺頭寫“丁”,棺尾寫“鄒”,幕外碑銘鄒氏。

這就是著名的蘇州閶門丁氏一族,就是今天主要分布在江蘇省三泰地區(泰州市、泰興市、泰縣,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縣一帶)的丁氏一族,號稱“江蘇六大丁“之一,始祖就是號稱“活丁死鄒”的三個兒子:丁蘭國、丁蘭芝、丁瑞芝。

各支始祖

丁誼:宋嘉定六年自新昌南洲遷居上虞南鄉夏湖溪孝敬里。為上虞夏湖溪丁氏始祖。

丁順:明洪武間自海州東海縣北徒日照城南劉家寨,後以軍籍隸青州衛,所居遂名曰丁家莊。為日照丁氏始祖。

丁燮元:由江北南遷雲陽包港。為雲陽丁氏始祖。

丁文震:明初由烏程裘莊遷居武進後圻。為武進丁氏始祖。

丁國才:明洪武元年由豫章遷上湘,卜居橫洲澗。為橫洲澗丁氏始祖。

丁文域:明洪武二年自江西豐城縣沙湖遷至湘潭六十四區,子孫蕃衍,其地遂名丁家河。為湘潭丁氏始祖。

丁昂:明季自上虞丁宅街遷居鄞南孔浦港。為鄞南孔浦港丁氏始祖。

丁振卿:唐僖宗時自山陰遷至新昌縣彩煙。為彩煙丁氏始祖。

丁奐:宋元豐間自江右遷義烏盤石。為義烏丁氏始祖。

丁孝:宋元間自蘭溪遷至龍丘業桂坊,定居於龍丘高塘。為龍邑高塘丁氏

丁義甫:自宿松徙居懷寧欽化鄉汪家潭新安里。為懷寧欽化丁氏始祖。

丁一中:南宋末避兵亂,偕子自金華遷來縉雲。為縉雲丁氏始祖。

丁洙:世居天台溫嶺,南宋初官江西轉運副使,任滿還鄉,路過縉雲,愛其山水民情,遂置產立業,築室邑之翠微山下而居。為濟陽郡丁氏始祖。

丁尚敏:字育聲,自公遷湘譜載一代重其初也又推公所從出自琨後公發源豫章歷十一代至公詳載淌晰不忘本也。元配:李氏,公遷湘住白毛灘,越一歲又居裴家坡丁家埔,三年仍遷是地,因名丁家洵卽丁公親也,而白毛灘流弓灘,卽時若公手序,所謂先人舍舟登岸處也,夫婦生歿未詳,相傅葬裴家坡,坐北朝南,因先人未及立碑,不敢妄載,放老謙缺,今遵三次續修詳之。尚敏長子:丁清,生歿未詳,葬裴家坡,坐北朝南。為湘裴家坡丁家埔丁氏始祖。

丁詳:丁尚敏之子,字瑞徵,元時居江西撿州府監川縣,公細高尚其志,長休,國恩授泰政大夫年老致仕歸家居鴻橋茅田坐享九年而卒。元配:劉氏,名坤顅,系出彭城克相其夫年七十而卒,誥贈宜人,夫婦俱葬雲溪九曲崙。生子四:成功;成名;成邁;成沅;成邁沅三公未及詳載同住鴻橋茅田。為湘鴻橋茅田丁氏始祖。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丁姓活動的地區主要是在山東,從此地向四周播遷,大凡丁姓尋祖,都要追溯到山東的濟陽。

秦、漢時期,丁氏族人聚居地主要在今山東、江蘇、河南境內,同時,河北、陝西、廣西、湖北、廣東等省也有少量丁氏族人落籍。

丁姓分布丁姓分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導致了丁氏族人頻繁的遷徙,可謂丁氏族人歷史上播遷的昌盛時期。三國孫吳的孫匡改姓丁,為丁氏族人的發展加添了新的支脈,江蘇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區成為此支丁氏族人繁衍的主要區域。這一時期,丁氏族人仍以山東、河南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氏族人遷入者。

唐朝時期,濟陽丁氏族人有入居福建者。據《漳州府志》記載:“陳元光軍諮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濟陽,後徙光州固始,總章二年,從元光開漳州。”此支丁氏族人在唐朝末期遷居泉州、廣東等地。

宋、元時期,有江蘇人丁謂後人分居於崖州(今廣東省崖縣西北)和廣州。有丁允元、丁肇憲分別開基廣東潮州和梅州,被視為當地始祖。

清朝時期,居於福建、廣東一帶的丁氏族人有移居台灣的,後徙居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地。至此,從宋朝以來散布全國各地的丁氏族人已日趨向世界各地延續其支脈。

今日丁氏族人以江蘇、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東、江西、浙江、貴州、吉林、遼寧等省多此姓,這十一省的丁氏族人約占全國丁氏人口的70%以上。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丁姓的郡望主要有濟陽、濟陰、陳郡、譙國、扶風、西河、洛陽等。丁姓除了有與郡望同名的堂號外,著名的堂號還有馴鹿。“馴鹿”堂號出自東漢丁茂。丁茂小時喪父,家中很窮,他對母親很孝順。母親死後,他背土築墳又宰了松柏在墓旁。其孝行感化了山上的白鹿,白鹿來到墓旁與他一起守墓。為此,太守推舉他為孝廉,丁茂彎矩不受。

重要楹聯

麟分帝里;

鳧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大司馬丁復,以越將從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漢。定三秦,破龍且於彭城,為大司馬,討項籍,封陽都侯。下聯典指東漢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髮之饋,不受於人。遭父母喪,並廬墓三年,有雙鳧游廬旁小池,見人馴伏,人以為孝感。

留仙女塔;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傳她曾在瑞州崇玄觀煉丹,後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稱“仙女塔”。下聯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間官少卿,因忠諫貶為潮州太守,在那裡興學築橋。百姓懷念他,祀於名宦祠。

夢松應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吳人丁固,少年喪父,家貧而敬母至孝。官尚書的時候,曾夢見松樹生於腹上,醒來後對人說:“‘松’字可拆為‘十八公’,十八年後我要做到‘公’嗎?”後來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聯典指東漢河內人丁蘭,少年喪母,用木頭刻母親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鄰居張叔,酒醉罵木像,還用手杖擊木像頭。丁蘭怒而打張叔,因此被捕,辭別木像時,木像為之落淚。

麟分帝里;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人丁復,在薛地隨劉邦舉兵,後協助劉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敗項羽大將龍且,官至大司馬,封陽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傑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聯典指東漢岑溪人丁密,以孝聞名。父母亡故,他在墳邊築屋守孝三年,相傳有雙鳧(野鴨)飛臨屋帝水池,見人而馴服。人們以為是他的孝行所感應。

飛鳧馴伏;

化鶴歸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丁密父母喪,守廬墓三年,雙鳧游於廬旁小池,見人馴伏,人以為孝心所致。下聯典指漢遼東人丁令威學道靈虛山,後化鶴而歸。

刻木孝親綿世澤;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見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夢松應兆;刻木事親》聯之聯釋。

族譜

上海雲間丁氏譜一卷,(民國)丁佩撰,民國年間武進陶氏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濡須蘇南丁氏宗譜十六卷,(清)丁大年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五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蘇溧水丁氏宗譜二十卷,(民國)丁存泰纂,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繼善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溧水縣東屏鄉蔴山村。

江蘇豐縣丁氏譜序一卷,(民國)丁敬尚纂,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興縣套樓鄉謝集村。

浙江杭州丁氏譜牒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丁氏嘉惠堂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蕭山蕭南歷墅湖丁氏宗譜六卷,(清)丁仕蛟、丁仕彪撰,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瑞松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浙江蕭山丁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丁起鵬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譜,著者待考,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績溪縣橫塢鄉。

安徽樅陽樅川丁氏宗譜十二卷,(清)丁子固等纂修,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刊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懷寧丁氏宗譜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丁佐廷等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松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人民大學圖書館。

泉州丁氏族譜,(明)丁儀等修,泉州丁氏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山東丁氏族譜四卷,(清)丁元爵、丁研書等續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美國。

字輩排行

全國丁氏通用字輩:“嘉振應啟世道昌,尚宗志仁曰憲邦。士伯希時可待遇,克明以大夢兆光。承允守太建學繼,慶自天來貞紹常。良久惟徳一之會,永師景成美必揚。上國方從心本吉,顯名其象正洪長。復近朝達鳴有懋,萬代元若日肇疆”。

日照丁氏字輩:惟我家譜 履歷備詳 原籍海州 肇始武昌 明初來照 相宅河北 天啟開科 崇禎任職 鄉賢名宦 德言事功 顯揚令緒 繁育興隆 聿願同心 孝敬和睦 世代綿長 丕承祖澤(正在使用的日照丁氏順公十六世至三十一世字輩)

江蘇睢寧丁氏字輩:元齡錫善,盛德義方,永昭克正,續繼爾長(元字輩是第十世)

江蘇南通丁氏字輩:“承懷允其啟長源盛久遠昌忠正邦佐廣濟仁義良大澤成先志光明國慶延恭寬唯自守敏惠繼能連(承字為12世,以前沒有字輩)”。

安徽蘇塘丁氏字輩:十三世起字輩為“時士國良大,維前啟世人,家學傳有道,承先自克昌”。

浙江奉化丁氏字輩:“賢孝悌傳家忠良濟世光裕永昌繼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輩:“永昌夫康泰應復啟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後振家聲世元士子顯嘉國慶朝廷”。

江西無巢丁氏字輩:“應朝時光國宏儒克守長雲仍祖以紹宗同世必倡善乃傳家法賢良啟後方誠思顓書業永慶兆安邦”。

江西吉安丁氏字輩:“世思正大人懷純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啟瑞學道安邦作述孔繼榮華其章鍾毓永秀萬代興昌”。

江西修水丁氏字輩:“...學其師有德 來彥永加祥...”。

江西贛州丁氏字輩:“兆尹必豋科,才華光上國,明德廣恩波,振吉長方遠”

湖北孝感丁氏字輩:“純篤傳家文章華國遠紹先基克承祖德本之百世長守其業子孫萬代鹹秉惟則”。

湖北京山丁氏字輩:“士思正大人懷純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啟瑞學道安邦作述孔繼榮華其章鍾毓永秀萬代興昌”。

湖北麻陽丁氏字輩:“上朝啟首世志造本有盛宏宗興久時永代大國昌”。

湖南常德丁氏字輩:“景易元自永、智善俊秀賢、文武安邦國、榮華富貴傳、敦崇良昌盛、佳尚德士聯、宗祖大佑啟、世代慶長延”

四川渠縣丁氏字輩:“雲良正世朝宗三維致啟文洪映國安隆榮華永慶夢林柏松明顯照耀學士齊豐克紹元吉福星於逢”。

四川盤石丁氏字輩:“謙豫鼎豐漸晉”。

四川丁氏一支字輩:“朝大年正發嘉佐萬代興福祿永長佑榮華得康寧”。

河南鹿邑丁氏字輩:“啟立大源玉宗同無有金肇德必顯祖富貴來鴻賓常思先君志恆存忠義心嘉銘興訓典方繼聖賢勛克遠本昭澤詩書傳祥坤禮樂承瑞學安寧煥世文”。

雲南富源丁氏字輩:“此世兆龍大有明德學修廷憲伍英文哲體仁嘉瑞繼承先澤繁昌慶遠拯起祥科”。

福建邵武丁氏字輩:芳.傳.家.敦.孝。于山東濟陽遷徙至福建邵武,該支流秉承丁氏組訓,於東晉起任職太傅、帝師、巡撫、管帶等。

福建三明丁氏字輩:“國安光紹明文常”。

山東臨清丁氏字輩;“顯孝萬事全”。

山東聊城丁氏字輩:仁厚欽述祖,業廣敬獻模。達庭恩澤遠,積善福祿多。

重慶銅梁丁氏字輩:萬載龍文曾振國,火洪維凡震家聲;炳德長新輝四澤,永開昌運耀乾坤。(于山東濟陽遷徙至重慶)

姓氏名望

丁氏名人﹐不絕於史。漢時﹐有幫劉邦打天下﹑被列為“十八元功”之一的丁復﹐項羽的部將丁公﹐東漢經學家丁鴻、丁恭;汝南太守丁通;交州牧丁宮;并州刺史丁原﹔三國時孫權的大將丁奉;隱士丁覽﹐頗受曹操讚賞的才子丁沖及其二子丁儀﹑丁 廣和兄弟丁斐等。諸葛亮帳下的丁立、丁鹹;明朝畫家丁雲鵬;清時有丁寶楨﹑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緒年間﹐任江蘇巡撫﹐是洋務運動中的活躍人物。

丁姓當代名人﹐首推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者丁肇中,還有物理學家兼劇作家丁西林以及網易創辦人丁磊。

丁謂

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北宋真宗時任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後升至宰相,被封為晉國公。其修復京城的故事被尊為古代“運籌學”運用的典範。

丁士美

字邦彥, 號後溪,淮安府清河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1559)狀元。

丁士美(1521~1577),萬曆初,任吏部左侍郎。為官清廉,絕饋遺。與人處退然若無能,意所不可,輒怫然見辭色。遭父喪,以毀卒,諡文恪。

丁度

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文字訓詁學家,官至端明殿學士。曾與李淑等刊修《韻略》,又刊修《廣韻》成《集韻》。

丁顗

祖籍恩州清河(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祥符,北宋著名藏書家,共蒐集圖書至八千卷。

丁璉

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北宋元豐年間進士,任朝議郎一職。

丁敬

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鑑別,工於詩、書、畫,尤精刻印,開創了“浙派”,被譽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

浙江省錢塘人,清末藏書家,撰有《善本室藏書志》,著錄其藏書中珍貴部分。

丁謙

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學家。著有《蓬萊軒地理學叢書》六十九卷。

丁穎

廣東省高州人,現代農學家、水稻專家。曾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解放後歷任華南農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等職。

丁大全

南宋鎮江(今屬江蘇省)人,官至右司諫、簽書樞密院事、右丞相。

丁雲鵬

休寧(今屬安徽省)人,明代畫家,擅畫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會作詩。

丁啟睿

明代河南永城人,諸城丁氏裔孫,官至兵部尚書。

丁魁楚

明代河南永城人,諸城丁氏裔孫,官至兵部尚書,封平粵伯。

丁耀亢

山東省諸城人,明清文學家。著有小說《續金瓶梅》等。

丁觀鵬

京師(今北京市)人,清代畫家,最精於人物畫。

丁善慶

泉州(今屬福建省)人,清代道光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著有《左氏兵論》。

丁德興

(1327—1366) 元末定遠(今屬安徽)人,傳其祖由拜占庭使華。初在濠州(治今安徽鳳陽)參加朱元璋軍,稱“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將丁德興,威名四海。從渡江,拔採石,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分兵略溧水、淋陽,擒陳兆先。下集慶(今江蘇南京)、鎮江,進管軍總管。克金壇、廣德諸地,擢左翼元帥。又取徽南諸州,破宜興,論功授鳳翔衛指揮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從征陳友諒,大距鄱陽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陽)諸郡。後與徐達討張士誠,卒于軍團。洪武帝稱其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之虎將”。

丁蘭

東漢人,“丁蘭刻木事親”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丁惟汾

(1874-1954)漢族,字鼎丞。山東省日照市人,畢業於保定師範學校。同盟會創始人之一。民國建立之後,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參與了國民黨黨綱、總章的草擬。1954年4月在台北去世。出版書籍《詰雅堂叢集》六種;《毛詩解故》、《毛詩韻聿》、《爾雅釋名》、《爾雅古音表》、《方言譯》、《俚語證古》。

丁俊暉

中國第一個檯球世界冠軍,江蘇宜興人。

丁聰

著名漫畫家丁聰,1916年生於上海。30年代初開始發表漫畫。抗日戰爭時期,輾轉於香港及西南大後方,從事畫報編輯、舞台美術設計、藝專教員和畫抗戰宣傳畫等工作,同時也以漫畫參加過多次畫展。1945—1947年在上海發表過不少較有影響的、以“爭民主”為題材的諷刺畫。解放後,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1957年後的二十多年裡沒有發表漫畫,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又畫起諷刺漫畫來。1980年以後,他以超常的精力工作,創作了大量的文學書籍插圖及諷刺漫畫作品,自1979年《讀書》創刊至今,他的漫畫專欄始終沒有中斷。近三十年來,他共出版了四十多種集子。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漫畫藝術委員會主任。2009年5月26日上午11點,93歲的丁聰先生因病去世。

丁秋生(1913~1995年),湖南省湘鄉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七兵團兼浙江軍區政治部主任,浙江軍區副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幹部部部長,海軍北海艦隊政治委員,南京高級步兵學校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丁釗(1920年~),山東省龍口市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空軍師政治委員,空降兵軍副政治委員,成都軍區空軍指揮所政治委員。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丁盛(1913~1999年),江西省于都縣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甘如(1917~1995年),福建省上杭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司令部情報處處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司令部辦公室主任,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武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外軍研究部、戰史研究部副部長,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委員,成都軍區副參謀長、司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丁世方(1912~1965年),安徽省金寨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後勤部衛生部部長,海軍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部長,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本淳(1911~1996年),陝西省澄城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炮兵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幹部管理部副部長,高射炮兵學校副政治委員,炮兵幹部部副部長、部長,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丁先國(1909~2001年),湖北省麻城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第二分部部長,志願軍後勤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重慶辦事處主任兼政治委員、兼後勤工程學院院長,總後勤部副部長兼重慶辦事處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武選(1897~1993年),安徽省阜南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21兵團後勤部副政委,中南軍區後勤部軍法處處長,武漢辦事處副主任,武漢軍區軍事法院院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榮昌(1912~1996年)江西省于都縣人。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參謀長、司令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萊夫(1912~1983年)山東省廣饒縣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66軍政委,中央廣播事業局黨委第一書記,局長,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通信部顧問(正兵團級)。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文昌(1933年10月~),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1990年7月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1996年1月23日晉升為空軍上將軍銜。

丁衡高(1931年~),江蘇省南京市人。1994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一平(1951年~),湖南省湘鄉縣人,

丁壽岳(1944年~),福建省古田縣人。2004年1月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199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1年晉升中將軍銜。

丁文齋(1922~1996年),江蘇連雲港人。吉林省軍區司令員。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玉才(1941.10~——),江蘇省淮陰縣人。歷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丁兆乾(1939.6~——),回族,河南省唐河縣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省軍區司令員等。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榮傑(1938~——),湖南省湘潭市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研究院政治委員等職。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榮錦(1944~2005.1.26),江蘇省東台縣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某部戰士、保密員、參謀、幹事、股長等職。

丁炳生(1939~——),江蘇省無錫市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與童來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戰軍征戰記(上、下冊)》等。

丁氏祖祠

丁氏祖祠,位於鄧州市區河北裴營鄉大丁營村,明嘉靖年間始建,後經四次擴建,為丁氏家族祭祀其祖先的場所,現僅存拜亭一座,房屋三間。

家規十二戒

一戒忤逆不孝

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忤逆者。又不孝之甚者也,非獨惰四肢、好貨財、私妻子、好勇斷、狠以危父母而已,甚且詈罵反稽、側目橫視、大仗不走、小仗不受,及親亡不哀、停喪不葬、種種罪孽、殊難發指。族若有此,其會同公處治也何疑。

二戒居喪嫁娶

嫁娶吉禮也,居喪凶事也。人子居喪,方將哀苦之不暇,何忍寓吉於凶乎。彼乘喪嫁娶者不過圖占便宜,因之反凶為吉吁,親骸未冷,而敢議及婚姻,是誠天地間之忍人,古今來之罪人也。吾族決不可出此。

三戒無故出妻

律有七出,猶有三不出之條。況婦人一出不犯而顧可出之乎。乃世有為家貧而出者,不思糟糠之妻,不下堂之謂何也。有嫌貌陋而出者,不思娶妻在德,不在色之謂何也。更有夫戀私交,而欲出此以就彼者,不思謀人田地水推沙、謀人妻子不成家之謂何也。吾族務端刑於之好,勿生輕棄之心。

四戒婚姻轉房

轉房一說,瀆倫甚矣。明明兄嫂而弟或妻之,明明弟婦而兄或妻之,恥孰甚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即不幸有既娶,而夫死者無子女牽連,再醮與否,聽婦立誓,不得強逼,亦不得阻當。有聘定而子妖故者,其女任伊父母另選名家,無生凱覦,永絕轉房之羞,深為吾族之戒。

五戒聘定悔盟

婚姻誓同山海,問名之後,千金不移。今之聯淵者,每於男女甫一周兩載,便憑媒說合,傳庚聘定,迨桃夭及時,或憎翁家窮苦,或嫌郎婿痴愚,捏端翻悔,構訟連年,此非受兒女實以戕兒女也。縱慾擇配,須當慎之於始,至若悔之於後,徒屬滋事耳。吾族以為何益。

六戒有子娶妾

人生一夫一婦,同偕到老,何等爽快。至於妾,不得已也,為無子也。乃亦必年至四十而始娶。今有少年浮蕩之子,逞其富豪,一娶不已、而再娶三娶,只圖取樂於目前,不顧滋累於後日。詎知嫉忌之心,婦女為甚。夫存則妻妾爭寵,夫亡則嫡庶爭權,任你豐裕家質,弄得殘敗方休。況為妾者,每多少艾嬌姿,而防閒不密,以致中媾貽羞者比比然也。吾族其各慎之。

七戒牝雞司晨

妲己用而商亡,驪姬寵而晉亂,無他,牝雞司晨故也。從古夫為妻綱,乃巍然一丈。夫豈可假權於妻,而俯仰是隨乎。總由平時不御以禮,而狎褻過甚始也,挾恩恃愛,繼則作勢拿班,主不由夫,而為所欲為,從之不可,遠之不能,家道於以顛倒錯亂,而有不為家之索者幾希。吾族切勿使婦女擅權專制門戶。

八戒同姓為婚

禮同姓百世不通婚,厚別也。是以昭公娶吳,貽議千古,楚南陋習,嘗有蹈此者。畏人議乃解之曰,同姓不同宗。夫宗者姓之所自始也,姓既同矣焉,有宗不同之理乎。吾族原無二姓,務宜謹守同姓不婚之禮。

九戒嗜酒好色

酒以合歡,色以傳後,非可以縱慾敗度也。今人迷溺於中,日飲狂樂以移其性,日即溫柔以盪其情,惹事招非,而不顧家破身亡,而不悔清夜以思,何為也者。孔子曰,不為酒困,又曰戒之在色。而嗜之好之,其違聖訓也多矣。如之何不戒。

十戒開場賭博

呼擲一笑千金,人故迷而不悟,不知娛想他人財物,卻虛自己囊中,一人於此,始則荒時廢事,終必敗產盪家。吾族若有此輩,父兄先治以家法,再蹈前轍,送諸公庭究懲。

十一戒健訟乾求

立身行己,務宜正直端方,奈何今人以告狀為手段,以希寵為身榮。對人說出幾多虛情昧語,當官作出幾多巧計機關,今日見官、明日求府,不知作出幾多卑躬屈節、行出幾多附勢趨炎,試問關甚緊要,胡乃甘心於滅天理喪名節以至此也,如之何不戒。

十二戒貪嗜洋菸

洋菸造自西洋,流毒中國,為害最深。世有貪食之輩,唆聳朋友,謂煙可以治氣疾而提精神,可以卻風寒而療暑濕,可以款親朋而交官宦,始以煙勸,繼以煙就,終以煙迷,引誘子弟偏多,無癮遂成有癮,嗚呼,一食煙而為官為乾者,則荒其政事、廢其詩書矣。為農工商賈者,則惰其操作、絕其生路矣。漸至拋家失業,而煙不除,妻鬻子賣,而煙不除,甚而流落不堪,或為娼盜,玷辱祖先,以致人人痛憾,悔之晚矣。我族後人毋入迷途,永行正業,是則吾人之所厚望也夫。

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為魏邑,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東北、山東省東明南境。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設定濟陽郡,治所在濟陽。

2、堂號

馴鹿堂:源出東漢的時候,丁茂從小家裡很窮,餓死了父親。他對母親最孝。母親死後,他背土築墳,又在墳旁栽了松柏。白鹿從山上到墓旁幫他守護墳墓。太守舉他為孝廉,他為了守孝,拒絕不受。丁姓以“馴鹿”為堂號。此外,丁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濟陽堂”、“鍾德堂”、“夢松堂”、“雙桂堂”、“留餘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典故趣事

1、目不識丁: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他一個字。丁財主心裡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么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他便揭了榜。到了財主家後,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個釘子,讓少爺拿著,說:“萬一忘了,看看手裡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著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么念?”

誰知少爺看了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名俗語便傳開了。

後來,人們稱文盲為,“目不識丁”,意為“丁”字都不識,可見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