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姓

蘇姓

《蘇洵族譜》:“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嶺胡;次曰,為彭祖;次曰求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華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避開寇蘇公是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蘇[穌、蘇、囌、蘓、甦,讀音作sū(ㄙㄨ)]

姓氏源流

蘇(Sū蘇)姓源出有三:

蘇姓顓頊帝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建立蘇國。後遷都於溫(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中有蘇氏。據《漢書》所載,遼東烏桓在漢武帝時附漢,他們分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地,其中有改漢姓蘇的。

3、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有蘇氏或改姓蘇:
①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改鮮卑族代北複姓跋略氏單姓蘇。
②清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改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為蘇。
③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為蘇,土族蘇卜氏,漢姓為蘇。
④羌族蘇蟒達房名,漢姓為蘇。
⑤彝族阿蘇氏,漢姓為蘇……其他少數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

蘇姓蘇姓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後均有封國,樊初封於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後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後又封於蘇(一說其子封於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於蘇國,後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並尊昆吾為其始祖。

遷徙分布

蘇姓發祥於河南溫縣,後西周被犬戎所滅,周天子遷都洛陽,史稱東周,蘇姓為官者隨之遷徙洛陽,並在當地形成望族。春秋時蘇從入楚仕莊王,而有蘇姓定居於兩湖一帶。漢武帝時,因蘇建討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治所在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北)侯,此後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漢末群雄割據,有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北方連年戰亂,烽火連天,蘇姓也隨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江南各地。蘇建十二世孫蘇則為曹魏東平(今屬山東省)相,而居山東。

隋朝時蘇則三子蘇遁之八世孫蘇威因忠諫而為隋煬帝除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為光州固始蘇姓。唐初,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已有蘇姓人入閩,到唐末時,蘇威五世孫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死後贈上將軍、武安侯,葬於同安縣,是為蘆山堂同安蘇姓始祖。蘇威長子蘇光誼的子孫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帶,次子蘇光謂的子孫分布於莆田一帶,三子蘇光誨的子孫仍居同安,而早期遷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帶的蘇姓被稱為梅山蠻,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章惇平定梅山蠻,殺戮過甚,蘇姓之倖免者,大都南逃至兩廣、雲南一帶,也有逃到越南寮國泰國的北部山區。蘆山堂的蘇姓因仕宦在南宋時散居江南各地,並有一支由閩入粵。

蘇姓入台始於宋、明時蘇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隨鄭成功收復台灣,二是逃荒謀生。此期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居於福建沿海的蘇姓則有飄洋過海,僑居海外者。滿清時,蘇姓人已廣布全國。如今,蘇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省為多,廣東省的蘇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蘇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蘇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七。

歷代記載

《元和姓纂》 :“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

由上述可知,第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在今河南臨漳縣。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隨遷到今甘肅河內,在此繁衍滋長。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播遷,直至遍布全國各地。

根據《漢書》記載,塞外遼東烏桓族中,也有以蘇為姓的,進入中原後,千百年來漸漸與當地人融為一體,他們後代也成為蘇姓中重要一支。

蘇姓起源考

一、為出自己(妃)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周武王時,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稱為蘇忿生,後遷於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蘇國的後裔就以國名“蘇”為姓,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

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蘇姓則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傳說中的黃帝既是一個部落的名稱,也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名字。據《國語·晉語》載,黃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兩個胞族。黃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陝西黃土高原的姬水一帶,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 《史記·五帝本紀》在介紹黃帝時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這段文字描述了黃帝作為人文始祖的聰明大智。 《帝王世紀》也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號。”黃帝,又稱為“軒轅黃帝”,實際上是因為黃帝曾居住在“軒轅”這個地方,因以為名。

軒轅黃帝是崇尚黃色的,這是因為這個部族生活在黃土高原,其賴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黃河,而這一人群的皮膚又是黃顏色,這種“黃河、黃土、黃種人”的三位一體,使他們對“黃色”有了更多的偏好。黃、皇古字通用,由黃帝而衍變成至高無上的“皇帝”,成為最為尊貴的帝王的專稱,在歷史時期黃色更成為皇帝獨有的專色,中國古代的宮廷建築,無論是宮室、都邑、太廟,也都由黃土築成,成為有別於其他文明的“黃色文明”。至於黃帝的專號“軒轅”,《說文》段注為,曲(車舟)藩車為之軒,大車謂之轅,“軒轅”實際上指為“有篷頂的大車”。據史料記載及學界研究,早期的黃帝部族是以遊牧生活為重要的內容,“軒轅”大車的發明,為這種生活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運輸工具,在當時的部族生活中占據有重要的地位。並因此而成為黃帝及其部族的名號。另一方面,黃帝部族以龍作為圖騰標誌。考古發現中,龍的形象的不斷變化,龍形象的不斷豐富與完善,實際上是黃帝部族發展壯大,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真實寫照。

黃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陝西省岐山縣一帶,後采向東發展,到達中原,並在河南新鄭形成政治中心。 《史記》的有關註解均有“黃帝號有熊”,“有熊,河南新鄭是也。”《元和郡縣圖志》 :“鄭州新鄭縣,本有熊之墟。”另外,陳留(今屬開封)有“黃城”、杞縣有“夕卜黃”、滎陽有“黃水”、封邱有“黃池”,這些都與黃帝部族的活動有關。密縣的大瑰山、臨汝的崆峒山、靈寶的荊山,盧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黃帝活動的遺蹟,反映中原地區是黃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動地區。黃帝以中原為中心,“習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征之”,尤其是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屬河北)大戰,取得了勝利。黃帝及其部族的軍事行動,加速了傳說中各部族間的融合,從而形成了以中原為核心的南達於江、東至於海、北達燕趙的內涵相近的先進文化。

黃帝在典章政制與經濟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貢獻。《史記》等史書記載,黃帝“置左右太監,監於萬國”。這種管理形式,應該是後世政權的雛形。黃帝的史官“倉頡作書”,“伶倫作律”、“容成造歷”,“黃帝考定星曆”等,黃帝時的文化成就巨大。黃帝采銅鑄鼎,以玉為兵,刳木為舟,作宮室以避寒暑等。黃帝的夫人嫘祖發明了養蠶、織錦等,反映了黃帝時代的前所未有的發明創造,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化高峰。

傳說黃帝在功成名就於荊山鑄鼎後,騎龍升天。 《史記·封禪書》有詳細的記載,在河南靈寶,有與這則傳說相關的地名與遺蹟,如荊山、鼎湖、龍溝,以及黃帝廟。在陝西省黃陵縣,有“橋山”,而“橋山”附近有黃帝陵,這裡也就成了歷代君民祭奠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聖地了。

依照史書記載,顓頊為黃帝的孫子輩。《史記》、 《帝王世紀》以及某些蘇譜均有詳細說明,在黃帝的25個兒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號者僅有14人,這些姓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姓,現代姓氏則是在此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氏”。黃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為黃帝生下的兩個兒子分別是青陽與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帶的西南地區長期生活,並娶當地土著蜀山氏族的昌仆為妻,他們的兒子顓頊從小便在西南地區生活,後隨氏族東遷到中原。

顓頊既是古史傳說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當時統合天下的部族名號。學術界對顓頊的本意有著多種的理解。《論衡》中談到的“顓頊戴乾”,有的學者以民族志與考古發現相結合,解釋其為原始部族時人們在頭部佩飾器具從而形成的一種頭部裝飾,這種裝飾使得其成為“扁形變頭”。根據史書中將“顓頊”與“高陽”並稱的現象,其含義為旭旭升起的太陽。而這種對自然的崇拜現象,在當時應是較為普遍的。

顓頊及其部族東遷的過程,也是以顓頊為首的部落聯盟形成的過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發展的過程。顓頊在河南、山東、河北等黃河中下游地區活動留下有大量的遺蹟。其最重要的傳說是保留在《淮南子》等書中的“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的傳說,兩大部族的長期征戰,在史書中形成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顓頊也因此而獲勝,部落聯盟獲得了空前的擴大,並以此贏得了五帝之一的讚譽。

顓頊的統治中心也在中原。史書記載,顓頊在河南許昌、杞縣、淮陽等地居住。《左傳》 :“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帝丘在東周時為衛國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陽附近。顓頊儘管在軍事上有所作為,但他的功績主要在宗教禮儀上。《大戴禮記》對他的功績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稱讚他是很有謀略,通曉道理的人,他的行為舉止符合天意與鬼神的意志,所以說他是人與神的溝通者,他所開啟的由宗教對人的控制的辦法,以及對社會組織結構的改造,在當時是個進步。顓頊死後,埋葬在頓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內黃縣,據說他活了98歲,顓頊之後,其部族又分裂為若干個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獻,甚至在一些“蘇譜”中,也有“顓頊八子”的記載。顓頊娶鄒屠氏之女生蒼舒、隕鼓、禱戴、大林、龍降、廷堅、仲容、叔達等8子。顓頊又娶勝奔氏之女生子稱,稱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也如他的先祖那樣在中原生活,但也在關中、江淮等地區生活,其遺族後來還遠遷到嶺南活動。老童(卷章)的部族後又發展為重黎和吳回。

重黎這個傳說時代的人物,實際是由重與黎二個部落合併而成,重黎實際上是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的後裔逐漸裂變為“九黎”,並成為“黎民百姓”中的主體。重黎曾擔任過帝嚳時的“火正”。“火正”是傳說時代掌管火源的職官,因為火的發明傳說為祝融氏所為,因此“火正”又稱為“祝融”,重黎因任“火正”,重黎也與祝融有了聯繫。火的發明,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火可以驅除野獸,使人類在與其他動物的爭鬥中處於優勢;火可以熟食,食物成分的改變為人類智力的進步創造了條件;火可以用作耕種,“刀耕火種”的初期農業的興起,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標誌。以看守火種,到對火神的祭祀,以至火化升天等均由祝融(火正)負責,因此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重黎受命與流落在南方的共工氏進行戰鬥,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帝嚳以平叛不力而殺了重黎,並讓重黎的弟弟吳回襲任火正祝融之職,吳回也便有了祝融氏之稱。

吳回在南方與共工氏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他與他的部族也因此重返中原。 《路史》 、 《左傳》均記載,在河南鄭州有“祝融之墟”,其具體地點在新鄭與新密附近,即西周時期鄶國所在地。吳回及其部族雖然在陝西、山西、甚至東南地區生活,但最終以中原為中心,吳回死後也埋葬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區。

陸終傳說是吳回的兒子。根據對其名號研究,陸終是以捕食善跳動物而著稱的部落,並以此作為圖騰以及首領的名字。陸終及其部族也在中原一帶活動,山西的平陸、河南豫北地區的“大陸”(吳澤)等便是這種活動遺蹟的反映。在豫北地區的獲嘉、修武、輝縣交匯處的吳澤,實際上也是當年吳回曾活動過的地區,這裡與顓頊故都也相去不遠,並有親族在其附近居住,因而具有較好的生活基礎。

人口分布

蘇姓人口的主要分布:
江蘇

蘇姓分布的重點地區。在江南地區分布著蘇軾的後裔,其中蘇軾長子蘇邁的後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鄉、新閘鎮等地,約1500餘人。武進的安家舍鄉前舍周圍的十餘個村莊;薛家鄉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等村莊,有大量蘇氏分布。蘇軾幼子蘇過的後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東武進洛陽、崔橋、戴溪、運村、鄭陸等地,以及無錫、蘇州、江陰、常熟等地,共2400餘人。太倉、無錫、鎮江、蘇州、南京、宿遷、徐州等地區有蘇氏分布。在蘇北地區鹽城、建湖、阜寧、響水、濱海等地分布著數千戶蘇姓人家,他們也是蘇東坡的後裔,原居於蘇州閶門,明初“洪武趕散”時隨章士誠來到了“蘇家咀”。“蘇家咀”位於建湖附近,是江南北遷蘇氏的集散地。另在宜興元上鄉毫陽村、可酉鄉等均有蘇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鎮,珍門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蘇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蘇姓有1612人,在全縣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鄉鎮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數最多。嘉定還有滿族蘇姓,但其來自遼寧。金山縣、崇明縣也有蘇姓。寶山縣蘇姓有100。余戶,在吳淞、大場、盛橋等鄉鎮均有分布。南匯縣主要分布在彭鎮、大田、老港等鄉鎮。川沙縣,共有蘇姓宗親1140餘人。
浙江

溫州、海寧、杭州寧波、瑞安、玉環蒼南平陽、泰順等地均有蘇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晉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廈門、永春、南平、閩清、泉州、福州,安溪湖頭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廣東

潮汕地區分布有蘇姓宗親20餘萬,在順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許多已遷居海外。在普寧、海豐、潮州、懷集、羅定、順德、南雄、東莞等地均有蘇氏宗親聯誼組織。廣州、南海、佛山、陽江等地也有蘇氏分布。
海南

蘇氏宗親,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廣西

藤縣、梧州、岑溪、容縣、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蘇氏宗親多是明、清時從閩、粵兩省遷來。賀縣、靈川乾江、南寧、寧明、桂平、陸川等地也有蘇氏。
雲南

昆明、蒼山、石屏、嵩明也有蘇氏分布。
四川和重慶

蘇姓分布較為廣泛,如雙流、蒼溪、巴縣、內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貢、成都、江油、蓬溪、合江、瀘州、樂山、長壽、宗慶、廣安、南川豐都南充、銅梁、犍為、黔江、隆昌、璧山、雙流、奉節等等。仁壽的洪峰、彰加、青崗、分水等鄉鎮都有蘇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縣、平江、長沙、湘陰、寧鄉桃江、瀏陽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湖北

紅安京山有蘇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義、永新有蘇姓分布。
安徽

蕭縣周圍的蘇、魯、豫、皖地區,也有蘇姓分布,他們多是唐末蘇檢的後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區,也有蘇姓分布,其與浙江、江蘇的蘇氏分布較為接近,分屬眉山派和銅山派。
河南

蘇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餘個縣、市都有與蘇相關的地名,如蘇村、蘇莊、蘇營、蘇閣、蘇橋、崗蘇、蘇王、蘇樓、蘇木、蘇所、蘇堤、蘇班棗、蘇秦村等,它們是古今蘇氏族人生活軌跡的反映。太康的蘇姓分布在城郊、九崗廟等鄉鎮。
商丘全縣有328個姓氏中有蘇姓。
鹿邑的蘇姓分布在蘇灣、蘇莊、葡萄架等村。
林縣的城關鎮等也有蘇姓分布,全縣的蘇姓人口為3367人。
長葛全縣206個姓中有蘇姓,主要分布在蘇樓、蘇莊、蘇菜園、東魏莊村等地。
洛寧、新安均有蘇姓。孟津的蘇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湯陰全縣231個姓氏中,蘇姓共777人,其中北大街的蘇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個姓氏中有蘇姓,也有蘇莊。扶溝的279個姓氏中有蘇姓,汴寨村等有蘇姓分布。
光山槐店鄉蘇上灣村、朱灣村也有蘇姓分布。陝縣的前史村、蘇村等有蘇姓。淅川的180餘個姓氏中有蘇姓。
鄢陵的231個姓氏中有蘇姓。
虞城的328個姓氏中有蘇姓,並有回族蘇姓。商水281個姓氏中有蘇姓,分布在鄧城鄉白蛇崗等村。
西華249個姓氏中有蘇姓。
新縣的272個姓氏中有蘇姓。濬縣的337個姓氏中有蘇姓,人口在一千至一萬人之間。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蘇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鎮蘇墮等村也有蘇姓。西平的302個姓氏中有蘇姓。安陽縣的辛店鄉東招賢村也有蘇姓居住。延津的265個姓氏中有蘇姓。長垣的東趙堤、邱村等也有蘇姓分布。鞏義、新鄉、輝縣、郾城、鎮平、南召、信陽、孟州、滎陽、民權、睢縣、潢川、獲嘉等地,也有蘇姓分布。
陝西

扶風是蘇孝慈、蘇蕙的故鄉,在該縣蘇坊村、西蘇村等地,均有蘇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華縣、吳旗等也有蘇姓分布。
寧夏

在吳忠縣、西吉縣有回族蘇姓。隆德縣有漢族蘇姓分布。
甘肅

在靖遠縣,正寧縣宮河鎮,莊浪縣陽川鄉、臥龍鄉蘇家山村,靜寧縣古城鄉、曹務鄉等地有大量蘇姓分布。
山西

陵川、洪洞、襄汾、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蘇山村、南郭村、杏林、蘇莊等均有蘇姓分布。
山東

淄博萊陽濟陽煙臺、寧津、壽光、蓬萊、濟寧、章丘等地有蘇姓分布。
河北

青龍的小馬七彩鄉青河沿等地有蘇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嶺、郭隆莊等都有蘇姓分布。清河縣共有蘇姓3178人,分布於全縣的19個鄉鎮,涉及的村莊有申花莊、西壘橋、後蘇、白溝驛、侯召村、大琉璃村、何莊等。寧晉有蘇家莊,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蘇姓分布。正定蘇姓歷史悠久,現存蘇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關村、固營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陽、晉縣、滿城、唐山、故城也有蘇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蘇姓。
內蒙的托克托有蘇姓。
遼寧錦州、新民、海城、錦縣、瀋陽、遼陽、興城、金縣、朝陽有蘇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蘇姓居住。
蘇氏在台灣的分布據1978年台灣官方統計資料,其各縣市共有1694個姓,蘇姓列第23位,人口總計達19萬餘人,主要分布在高雄縣、台北縣、台北市、台南縣、高雄市。在鄉鎮、區級,依數量分別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雲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區等。

郡望堂號

1、郡望
武功郡:戰國時秦孝公置武功縣,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
藍田縣: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藍田縣,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歷史,因境內盛產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省藍田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黃河以北原陽縣。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河內郡:春秋時期初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武陟西南)。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洛陽郡:東魏置洛陽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漢水北岸。
2、堂號
蘆山堂:北宋的時候,蘇蘆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鐘水運氣象台,集觀測天體、演示圖象與自動報時於體,比歐洲人發明的時鐘表早了600年,被譽為中國時鐘的祖師。蘇姓以“蘆山”為堂號。
此外,蘇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風堂”、“藍田堂”、“洛陽堂”、“白玉堂”、“路陽堂”、“嵋山堂”等堂號。

歷史名人

蘇軾  北宋  大文豪蘇軾 北宋 大文豪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4歲,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一寸有餘(186cm)蘇軾為人豁達心胸寬廣,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長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
蘇洵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據說27歲才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祐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轍(1039年-1112年)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位成都市西南)人,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人稱“小蘇”。蘇轍是散文家,為文以策論見長,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蘇軾的才華橫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著有《欒城集》。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神宗年間曾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間參加過治河爭論,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對者。
蘇秦:(?342—前284),字季子,東周洛陽軒里人據(今洛陽東郊太平莊一帶),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
蘇秦:(?342—前284),字季子,東周洛陽軒里人據(今洛陽東郊太平莊一帶),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
蘇代:戰國時縱橫家
蘇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
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當時中原地區的漢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匈奴的關係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最初,單于派衛律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窖,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過了好幾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與他的同伴分開後,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裡,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白了。
當時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達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于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
後來,漢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區,終於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繫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于只好把蘇武等九人送還。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係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後,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蘇章東漢冀州刺史
蘇峻東晉
蘇綽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
蘇威隋朝大將
蘇良嗣 官至唐朝宰相 陝西雍州武功人(今屬西安市),蘇世長之長子。為人剛烈耿直,注重法治。
蘇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任尚書右丞。二年(706)升為戶部尚書兼侍中,留守京城。蘇瑰一生,剛正不阿。
蘇頲蘇頲(tǐng)(670-727)字廷碩,唐朝大臣、文學家。京兆武功(今今陝西武功)人。弱冠敏悟,舉進士第,調烏程尉。武后朝,舉賢良方正異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參軍,遷監察御史,轉給事中、修文館學士,拜中書舍人。玄宗時襲封國公,進同紫黃門平章事。
蘇檢蘇檢,武功(今江蘇武功)人。字聖用。官至唐朝宰相。
蘇定方唐朝大將,
蘇源明詩人
蘇惠十六國前秦詩人
蘇過文學家
蘇舜欽詩人
蘇頌天文學家兼藥學家(1020年-1101年),字子容,出身於廈門同安蘆山堂(同安城關)一書香門第,其祖先在唐末隨王潮入閩,世代為閩南望族,其父蘇紳中過進士。蘇頌於皇祐五年任館閣校勘,開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遷大理寺丞,至和元年(1054年)同知太常禮院,嘉祐二年(1057年)改任集賢校理、校正醫書官,四年,兼任殿試復考官,五年,遷太常博士,仍兼校正醫書官等職。六年,出知潁州。這是他第一次在朝廷任職,主要是編校古籍,歷時九載。熙寧元年(1068年)任知制誥,二年,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同知審官院。三年,權同知貢舉,因拒絕草詔李定為監察御史里行而被神宗撤職,這是他第二次在朝廷任職,主要是做文秘工作。熙寧十年,由杭州召回,修撰仁宗、英宗實錄,兼提舉中太一宮和集禧觀,僅一年又改任地方官。元豐四年(1081年)又被召回吏部,詳定官制。五年,進尚書左丞,七年,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即宰相),掌握了全國行政大權。
蘇遂禮(蘇軾的少子,妾王朝雲所生。因蘇軾之禍,送養於梁姓,取名梁師成,深得徽宗,欽宗寵信,官至太尉。
蘇漢臣南宋畫家
蘇天爵元朝名臣
蘇宣明朝篆刻家
蘇四十三清代甘肅回族和撒拉族軍首領
蘇三娘太平天國將領
蘇元春清末湘軍將領
蘇天福捻軍首領

近代名人

蘇曼殊:(公元1884~1918年),原名子戩,小名三郎,學名玄英,原名玄瑛,後為僧,法號曼殊;廣東香山人(今廣東中山)。著名近代文學家、佛學家。
蘇步青:(公元1902~2003年),原名蘇尚龍,浙江省平陽縣人,著名數學家。
蘇光銓:(公元1869~1919年),字學金,號蘊玉;福建德化得中鄉寶美村人。著名近代德化瓷雕藝術家,何朝宗優秀雕塑風格和技法主要傳人。
蘇兆征:(公元1885~1929年),廣東香山人(今廣東中山),著名中共工運領袖之一。
蘇振華:(公元1912~1979年),原名蘇七生;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蘇靜:(公元1910~1997年),福建海澄人(今福建漳州龍海)。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蘇炳文:(公元1892~1975年),字翰章;遼寧新民古城子鄉村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蘇祖馨:(公元1896~1963年),字馥甫;廣西容縣楊梅鎮新塘村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第二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四十八軍軍長。
蘇文欽:(公元1907~1996年),字日晴;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台灣省“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主任。
蘇國平:(生卒年待考),蘇東坡第三十三世孫;江蘇江陰人。著名當代蘇氏族譜續修者。
蘇小明:著名歌唱家
蘇國榮: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無錫人,共產黨員。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和碩士點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榮譽理事。
蘇紫紫:中國人民大學的本科生、裸模。自辦的《WhoamI》藝術展在其就讀的學校開幕,眾多參觀者被其直白的“大膽”震驚。
蘇曉云: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政協黨組副書記、省委統戰部部長。
港台
蘇貞昌:台灣政治人物
蘇南成:前高雄市市長,台南市市長
蘇起:台灣前”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曾任”立法委員“
蘇俊賓:現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
蘇治芬:雲林縣長
蘇煥智:台南縣長
蘇盈貴:台北市勞工局局長
蘇嘉全:民進黨秘書長
蘇進強:前台灣團結聯盟黨主席
蘇逸洪:中華電視公司主播
蘇敬恆:香港無線新聞港聞組、中國組高級記者
蘇凌峰:多倫多多元文化電視台主播兼編輯
蘇紹成:新界西區資深區議員
蘇耀祖:前運輸署長
蘇民峰:香港著名風水師
蘇永康:香港歌手
蘇志威:香港歌手,音樂組合草蜢成員
蘇玉華:香港女演員
蘇芮:台灣女歌手
蘇慧倫:台灣女歌手
蘇有朋:台灣歌手與演員
蘇樺偉:香港傷健運動員,如今是男子100米及200米傷殘人士世界紀錄保持者。
蘇麗文:台灣跆拳道運動員,曾獲2008年夏季奧運女子跆拳道銅牌。
蘇紹連:台灣詩人
蘇強文:香港配音演員
蘇沾霈:商人
蘇建忠:藍點科技董事長

家譜文獻

江蘇常州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聚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七卷之六~七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江蘇吳縣歙縣遷蘇潘氏家譜七卷,(民國)潘廷燮等增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上海競新印刷所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兩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江蘇省蘇州市圖書館。
江蘇常州蘇氏族譜十八卷,(民國)蘇清泉、蘇鳳岐編纂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常州聚星堂鉛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
江蘇江陰澄江蘇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清)蘇宗振輯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忠孝堂排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江蘇省蘇州市圖。
江蘇常熟琴川蘇氏支譜四卷,(清)蘇錞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蘇氏族譜十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燕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美國尤他州家譜學會。
蘇氏族譜,(清)蘇邦璋編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蘇氏重修族譜十二卷,(民國)蘇齊盛等纂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聚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波陽蘇氏初修宗譜三卷,圖二卷,(清)蘇兆熊、蘇孟暘等編,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介眉堂藏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尤他州家譜學會。
通譜新編蘇氏大族譜,(現代)顏中其主修,1994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四川南充蘇氏字輩:“應筆丹成安懷大中文子世代興雲華克光紹萬己”。
四川資陽蘇氏字輩:“永遠於宗世大榮龍登金光玉紹先德賢才必振興”。
湖南靖州蘇氏字輩:“應再正昌才茂光元萬仁君同秀世明宗大義乾坤武功為藩祖澤餘慶篤生哲賢廣昭帝德永錫周官漢封節顯唐選尤宣麟閣煥美鳳昭增歡侯伯爵列少保祿頒平林重任南陽久安筆珍許國文著眉山清高志遠剛直履端善行積福奇術登純孝可表道學相傳謨謀克紹統緒長延天佑啟後炳耀千年”。
湖南益陽蘇氏字輩:“固能福文盛志彥祖崇永安成國正天心順光昌啟後英聖道昭隆運賢良顯大名其祥開世業有子紹宗勛選士惟升秀傅家益尚清萬邦同照曜端拱慶承平”。
湖南醴陵蘇氏字輩:“金克淵志祖廷國可眉正仁開景運新懷忠本孝尚清純敬承先澤家光永樹德揚名振漢濱”。
湖南湘潭蘇氏字輩:“□珔仁開景運新懷忠本孝尚清純敬承先澤家光永樹德揚名振漢濱”。
湖南靖州蘇氏字輩:“雲益應再政昌才茂光元萬仁均同秀”。
福建漳州蘇氏字輩:“文佛郎言五十乾啟國崇潛惟恆允用奕世振家風孝友承宗志詩書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聯登”。
陝西西鄉蘇氏字輩:“天克世美丙德林賠建桂香枝永盛世久發祥成任新興科家才華樹芝明”。
河南鎮平蘇氏字輩:“士丈占修志安有清克芳常泰全哲崇宏顯襄林揚英惠恆裕立元新明玉良道德宣延熙秉肇錫敬光”。
貴州蘇氏一支字輩:“登連子實成”。
天津蘇氏一支字輩:“忠啟孟明德齊文寶連成慶有餘”。
蘇氏一支字輩:“文鶴永廷桂良”。
蘇氏一支字輩:“昌弈世安康美利慶漢朝”。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