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姓

榮姓

榮姓的始祖,乃是黃帝座前的大臣榮將,或稱為榮援、榮猨,因此榮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至少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根據《姓氏考略》上說,在《呂氏春秋》有記載,據說榮授曾經奉黃帝之命,與伶倫共鑄十二鍾,以和五音,是中華民族音樂的始祖,也是榮後人尊為榮姓的得姓始祖。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99位。

基本信息

姓氏源流

榮姓 榮姓

榮(Róng)姓源出有三:

1、據《姓氏考略》《呂氏春秋》載,遠古黃帝時代,有個音樂家叫榮援,受黃帝命,與伶倫共鑄造了12個銅鐘,以和五音。榮援就是榮姓的始祖。此支榮姓的望族出於上谷。古代時的上谷,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的中部及西部等地方,《姓氏考略》上記載“榮氏望出上谷”。因此,上谷正是榮氏的發源之地。

2、以食邑地名為氏。據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上古(距今大約3000多年之時)周成王有個卿士受封於榮邑(在今河南省鞏縣一帶),稱為榮伯,他的子孫便以邑為姓,相傳姓榮。周代大夫榮夷公,其先人食邑於榮,以榮為氏,望族出於樂安。又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這一支榮氏出自周成王的卿士榮伯,最初聚居于樂安一帶,古代的樂安郡就在現在的山東境內,後來逐步繁衍遷徙到全國各地。

3、出自清朝滿洲旗人的改姓。清兵入關後,有滿洲旗人改姓為榮,使榮氏的家族陣容更加龐大。在改姓為榮的滿洲人中,最為有名的是光緒年間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還有詩人榮漣、書畫家榮林等。

得姓始祖:榮援(榮將)。榮姓的始祖,乃是黃帝座前的大臣榮將,或稱為榮授,因此榮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至少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根據《姓氏考略》上說,在《呂氏春秋》有記載,據說榮授曾經奉黃帝之命,與伶倫共鑄十二鍾,以和五音,是中華民族音樂的始祖,也是榮後人尊為榮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分布:(缺)榮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榮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約占全國榮姓人口的33%。(余略)

榮姓是一個在濟寧汶上繁衍了2700年的古老家族。

榮氏肇基汶水,源發曇山。榮氏祖先本與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榮伯食采於榮(今河南鞏縣西),因以為姓氏”。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93年),榮叔公“奉王命見魯桓公,有功社稷,封為上谷大夫,始遷於魯,宅居郕邑(今山東汶上,古稱中都),是為魯宗之始”。

叔公後人榮啟期精通音律,博學多才,思想上很有見解,但在政治上並不得志,特別在老年以後,常常在郊野“鹿裘帶素,鼓琴而歌”,並以此自得其樂。一天,正在擔任中都宰的孔子閒暇時到泰山遊覽,路過郕邑郊野,遇見榮啟期正在快樂地一邊鼓琴一邊歌唱。孔子上前問榮啟期為什麼這么快樂?榮啟期正色回答:“值得我快樂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有這么三點:天生萬物,只有人最為尊貴,我能夠作為一個人生活在世上,這是一樂呀;世上男女之別,男尊女卑,以男人為貴,我既然身為男人,這是二樂呀;有的人生下來,還沒有來得及見到太陽和月亮或在襁褓中,就不幸夭折了。我現在已經活了九十歲了,這是三樂呀。作為讀書人,貧窮是經常的事;作為一個普通平民,死是人生的終點。我安於貧困,等待正常的死亡歸宿,還有什麼不快樂的呢?”孔子聽了這番高論,肅然起敬,不由讚許說:“說得好!先生是一個能寬心自樂、自我安慰的人,確實難得呀!”這就是諺語“知足者常樂”的典故。知足常樂成為人們處世哲學的一種態度。榮啟期九十六歲去世,葬於汶上曇山雩婁峰後,其墓漢代尚存。

春秋時榮旗(古字作旂),字子祺,生於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小孔子九歲,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學習,精通六藝,幫助孔子刪《詩》、贊《易》、序《書》、定《禮》,“共維斯道於不墜,名列(孔子)七十二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中”。唐玄宗時封雩婁伯,宋真宗時封厭次侯,明世宗嘉靖年間追稱先賢榮子,今曲阜孔廟東廡供奉其牌位,列第二十位。宋朝榮諲(字仲思)第一次修《榮氏宗譜》,即尊榮啟期為鼻祖,尊榮旗為一世祖,至榮諲為第四十六世。榮旗“老年正心修身,抱道自處,存心養性”,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0年)去世,葬於曇山西北麓厭次嶺。榮氏長支“以先人之廟堂在此,先人之廬墓在此”,“思存宗祧而供祭掃”,輾轉厭次村、汶水堤口美化大莊、周村,至清初居城東演馬,一直未離開汶上。清朝康熙皇帝下聖旨“欽賜奉祀生四員,蠲免一切差役”,負責祭祀榮子祠堂和榮子墓。今榮子祠堂在演馬村,榮子墓在曇山厭次嶺(距演馬村北五公里)。明代萬曆年間在墓前立高碑一通,邑人尚寶寺正卿所書碑文為“唐封雩婁伯宋贈厭次侯先賢榮子之墓。”清康熙二十三年“緣古碑文風雨損壞,字跡平毀,故重勒石以垂不朽。”此碑與“文革”中被毀,今僅存墓碑基座。

榮子子祺公三十八世孫榮助因設教授徒,由美化大莊遷居濟州任城八里店。榮助被尊為任城始遷祖,時在唐朝中葉。榮助幾代單傳至榮子四十六世孫榮諲。榮諲宋真宗時舉進士,官至集賢殿修撰、秘書監,《宋史卷三百三十三》有傳,因居任城八里店,史書稱其為“濟州任城人”。榮諲主修榮氏第一部宗譜,並因知洪州遷家湖廣鄂渚,被梁溪無錫和河北霸州榮氏尊為近世一世祖,至榮毅仁先生為近世三十一世;從一世祖子祺公算起,榮毅仁先生為七十六世。

榮子子祺公第五十九世孫榮清,明初遷無錫,為梁溪榮氏始遷祖;榮清堂兄榮磬遷往河北霸州,現代名人榮高棠即為此支。榮清子三:繼先、承先、念先。世居溪北,分為上榮、中榮、下榮。榮毅仁先生即下榮念先次子春沂公支。汶邑榮氏長支與梁溪榮氏宗親在明清兩朝一直保持聯繫,1934年汶邑榮子子祺公第七十五世孫德敏公在上海與宗錦、宗銓兩位族兄晤面,相敘甚歡。抗戰爆發及以後戰火、政治諸原因,使兩地宗親隔離,實為憾事。幸鄧公倡導改革開放,國泰民安,萬事興盛,此乃國家、民族之幸,亦榮氏家族之幸。無錫梁溪榮氏宗親代表榮勉韌、榮偉、榮文琦,河北霸州“六合堂”榮氏宗親代表榮世成、榮景勝等分別於1996年、2000年來汶上演馬認祖歸宗,此事分別載之於無錫《梁溪榮氏世系散編首編》和河北《霸州堂二里榮氏族譜》。

榮毅仁生前一直以祖籍濟寧為榮,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開全國人大會議,見到時任山東省長的趙志浩先生,介紹自己老家在山東汶上。“文革”結束不久,榮毅仁先生亦曾派親屬來汶上尋親,但因榮氏長支在汶上默默無聞故未得結果。榮毅仁先生之子榮智健先生亦對祖籍汶上深有感情,一次在火車上見到汶上老鄉,談論數小時而無倦意。汶上老鄉以此為榮,回到汶上逢人就講這次奇遇。日前,魯汶邑榮氏宗親得知榮毅仁同志逝世訊息,特向榮毅仁府上發去唁電,對其親屬表示深切哀悼,其中一副輓聯極為感人:

上聯:肇睛基汶水,千秋清泉潤華夏;

下聯:源發曇山,一 黃土安忠魂。

歷史名人

榮氏的傑出子弟在歷史上不斷湧現。隋朝時,河北無終(今薊縣)有榮建緒榮毗兄弟;金朝時有棣州人榮楫;明朝時瓊州有榮王、榮王兄弟。清朝有緒年間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還有詩人榮漣、書畫家榮林。近代有榮寶岩、榮元愷、榮瑞馨榮月泉……等。

榮廣:字王孫,漢代魯國人。從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盡能傳其所學。

榮毗:字子諶,北平無終人也。父權,魏兵部尚書。毗少剛鯁有局量,涉獵群言,仕周,釋褐漢王記室,轉內史下士。開皇中,累遷殿內監。時以華陰多盜賊,妙選長吏,楊素薦毗為華州長史,世號為能。素之田宅,多在華陰,左右放縱,毗以法繩之,無所寬貸。毗因朝集,素謂之曰:“素之舉卿,適以自罰也?”毗答曰:“奉法一心者,但恐累公所舉。”素笑曰:“前言戲耳。卿之奉法,素之望也。”時晉王在揚州,每令人密覘京師訊息,遣張衡於路次往往置馬坊,以畜牧為辭,實給私人也。州縣莫敢違,毗獨遏絕其事。上聞而嘉之,賚絹百匹,轉蒲州司馬。

榮瑄:明朝瓊州人。榮琇之弟,早孤,與兄榮琇事母以孝聞。

榮祿:清末大臣。字仲華(1836-1903),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辛酉政變前後為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所賞識。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1874年,同治帝死,榮祿參與確定載繼承帝位,為慈禧太后所倚重。1879年,因忤慈禧太后,又被劾納賄,降二級,去職10餘年。1891年底,起任西安將軍。1894年,允準入京拜賀慈禧太后60壽辰,適逢中日戰事緊急,留京再授步軍統領,會辦軍務。戰後,授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督練北洋新建陸軍。1898年6月,百日維新期間,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的得力人物。鏇即內調中樞,授軍機大臣,晉文淵閣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節制北洋海陸各軍,統近畿武衛五軍。策劃立端王載漪子溥為大阿哥(皇儲),謀廢黜光緒帝。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主張保護各國駐京使館,鎮壓義和團。1902年1月,隨慈禧太后返京後,轉文華殿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1903年病死。謚“文忠”。編有《武毅公事略》,著有《榮文忠公集》、《榮祿存札》。

榮慶:清末大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字華卿(1859-1917),號實夫。生於四川。歷任侍讀學士,山東學政,擢刑部、禮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清崇實錄館總裁等職。著作有《師友淵源錄》、《茜園同人集》、《榮慶日記》等傳世。

榮啟期:春秋時期的學者。孔子游泰山,見啟期鹿裘帶索,鼓琴而歌,便上前問他:“為何而樂?”,他回答說:“我樂最多。天生萬物,人為貴,我得為人,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我得為男,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我行年九十矣,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居常以待終,何不樂也!孔子聽後表示佩服。

榮成伯:即榮駕鵝,又名欒。春秋魯國大夫,...左傳》載:魯襄工自楚國返,聞季武子襲擊卞(魯莊子食邑),欲不入,榮成伯賦《式微》,襄公乃歸。又,季孫氏嫉恨昭公。昭公死,理應葬在魯群公墓所在地闞(今山省東汶上縣西南),季孫欲隔絕昭公墓,不使與先君同。成伯曰:“生不能事,死又離之,以自旌也。縱子忍之,必或恥之。”季孫又欲為惡謚。成伯曰:“生弗能事,死又惡之,以自信也。將焉用之?”季孫乃止。

榮宗敬:又名宗錦,字宗敬(1873-1938),江蘇省無錫榮巷人。榮德生之兄,榮毅仁之叔,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早年經營過錢莊業,從1901年起,與榮德生等人先後在無錫、上海、漢口、濟南等地創辦保興麵粉廠,福興麵粉公司(一、二、三廠),申新紡織廠(一至九廠),被譽為中國的“麵粉大王”、“棉紗大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榮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病逝。

榮德生:又名宗銓(1875-1952),號樂農居士。江蘇省無錫榮巷人。榮宗敬之胞弟,榮毅仁之父,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北洋政府時期,歷任江蘇省議員和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國民政府時期,歷任工商部參議,中央銀行理事,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等;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和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是少數幾個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繼續留在大陸的民族資本家。  

榮毅仁:字繼曾,江蘇省無錫人,其父為榮德生,叔為榮宗敬,開創了中國棉紗和麵粉的民族工業。歷任上海市副市長、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改革開放後,受鄧小平之命創辦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當選為國家副主席。曾被《福布斯》雜誌評為2000年度中國首富。

榮緒儉,1966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黃石市鐵山區委副書記、區長

郡望堂號

1、郡望

據《風俗通》記載:周成王卿士榮伯之後,以邑為氏。望出樂安、上谷:

上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易州一帶。

樂安郡:漢千乘郡,南朝宋始置樂安郡,隋置棣州,唐改樂安郡,故址在今山東省惠民縣南七十里,下轄廣饒、惠民、高青等縣。

2、堂號

楹聯典故

【榮姓宗祠通用對聯】

〖榮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姓啟榮邑; 望出上谷。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榮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1-2》項內容)

鼓琴歌樂; 立朝正色。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孔子見榮啟期鼓琴而歌,問“先生何樂也?”榮答曰:“天生萬物人為貴,吾得為人,一樂也;男尊女卑,吾得為男,二樂也;吾行年九十,三樂也。”下聯典指隋榮毗為侍御史,立朝侃然正色,百僚憚之。

學延麟史; 忠著遠圖。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榮廣事典,下聯典指春秋魯•榮成伯事典。

〖榮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彈琴而歌三樂; 正色以憚百僚。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隱士榮啟期,孔子游泰山,見他身上鹿裘帶索,彈琴而歌。孔子問他有何事可樂,他答道:“我可樂的事最多:天生療物人為貴,我得以為人,這是一樂;男女有別,男尊女卑,我得以為男人,這是二樂;有人生下來不見天日,在襁褓中就死了,我年已九十,這是三樂。貧窮是人的常事,死亡是人的終點,我居常以待咚,為何不樂呢?”下聯說隋代無終人榮毗,字子諶,剛直而有器量。在北周時官內史,隋開皇年間歷官華陰長史、蒲州司馬、侍御史。立朝侃然(剛直的樣子)有正色,百僚都懼怕他。

聖門高弟務學; 啟期雅琴而歌。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名士榮旗,字子麟,孔子的弟子,以務學篤實稱。下聯典指春秋時學者榮啟期的事典。孔子游泰山,見啟期鼓琴而歌。上前詢問,啟期答得很好,孔子非常佩服。

為民勇捕三虎; 鑄鐘諧和五音。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御史榮華,初治鞏、洛陽,有四虎為害,華視而捕之者三,當地人說:“猛虎猶知約束,吾民豈可輕犯。”下聯典指上古黃帝臣榮將(一作榮援),與伶倫共鑄十二鍾(編鐘),使五音更中和諧。

〖榮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楚圖南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楚圖南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日本藝術研究會會員榮鴻鈞聯語。

〖榮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翊運天天,才臣有光十亂;

宣猷敷政,能名永播二州。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名臣榮公事典。下聯典指北齊載師榮建緒,隋開皇中,曆始、洪二州刺史,俱有能名。有《齊紀》三十卷。

家譜文獻

安徽樅陽<<榮氏宗譜>>始修於1440---1504年間,由樅陽榮氏六世祖子鏡公始創譜圖<<榮氏歷代昭穆宗製圖>>,歷經七修。發現的《榮氏宗譜》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七修譜(三十卷)全本,榮黍民主修,三樂堂活字印本;(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六修譜殘本,榮桂山主修,三樂堂活字印本,六修譜全本二十五卷,現存七卷。

江蘇蘇州平江寺涇港榮氏支譜,(清)榮汝權協修於清嘉慶庚午年(公元1810年),榮惠仁協修於清同治壬申年(公元1872年),榮炳齋協修於清宣統庚戌年(公元1910年),榮文明、榮壽生協修於民國乙亥年(公元1935年)。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圖書館古籍文獻室。

榮氏宗譜八卷,(清)榮汝寧編纂,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三樂堂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圖書館古籍文獻室。

江蘇無錫榮氏宗譜十六卷,(清)榮汝楫,榮肇愷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三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中國人民人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東寧津榮氏族譜兩卷,(清)榮續熙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榮氏宗譜二十二卷,(清)榮汝分纂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三樂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榮氏續修宗譜帳略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三樂堂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圖書館古籍文獻室。

榮氏宗譜三十卷,(民國)榮福齡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三樂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榮氏宗譜三十卷,(民國)榮福齡主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三樂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曾。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河南太康榮氏族譜一卷,(民國)榮福重纂,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太康縣檔案館。

安徽樅陽、桐城、廬江、望江、青陽、貴池、南陵等地的榮氏字輩:“致行之道,禮應為先,用光家國,永世其昌。”

安徽鳳陽榮氏字輩:“金朝學夕克守相同發富金星照光輝”。

江蘇無錫榮氏字輩:錫泰宗仁智信

江蘇睢寧榮氏字輩:“興存良寶慶康樂喜祥”。

江蘇沭陽榮氏字輩:“金玉山水竹”。

江蘇鹽城榮氏字輩:“高久從天……”

江蘇銅山榮氏字輩:“百世傳忠厚陪樹遠”。

四川廣安榮氏字輩:“加三先信正大文萬福盛祖宗功德守世代有餘慶”。

四川蓬溪榮氏字輩:“一季達春文明建忠孝遠學傳道德成先遂詩書啟世賢朝廷開科選安邦定仕齊”。

四川榮氏分支字輩:“光輝振大廷道德全先祖”。

四川榮氏一支字輩:“家道本元長”。

湖北江陵榮氏字輩:“肇智崇明瑞”。

湖北宜都榮氏字輩:“上(召)至崇明遂太和道以乾起昌家作嗣益志敬維賢”。

山東東阿榮氏字輩:“向瑞鴻慶獻文明道德常”。

山東汶上榮氏字輩:“祥令德偉……”

河北棗強榮氏字輩:“祥保領際憲慶興”。

重慶榮昌榮氏字輩:“忠孝傳千古”。

重慶市大足縣榮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官清明治安。“

吉林白城榮氏字輩:“占慶金雲……”

榮氏一支字輩:“兆基學玉生山秀”。

榮氏一支字輩:“悅江欽□翟儒茂君有德大廷元效仁龍振旭有錫”。

湖北恩施榮氏字輩:“正大光明成,家齊萬年興,知書識理由,學問必高升。”

湖北仙桃榮氏字輩:“道德延先緒,文章啟聖賢,為善方衍慶,萬代遠家傳。”

山東威海市文登市榮家店村榮氏字輩:“樹之風聲,以昭世序,子孫逢吉,德澤長存。”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