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姓

石姓

石姓,中國姓氏。《百家姓》排第188位。在當代中國石姓排名第71,石姓人口360萬(公安部2009數據)。石姓出自姬姓,為衛大夫石碏之後裔。石姓在中國現階段的人口中所占比例並不很高,但卻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同時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姓氏。說它古老是因為其歷史十分悠久,說它複雜是指其起源的複雜性以及成分構成的多元化,其次是指石姓分布十分廣闊,一度遠遠地超越了現今中國的國界。

基本介紹

石[石,讀音作shí(ㄕˊ)]

姓氏源流

源出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康叔六世孫衛靖伯之孫公石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譜》等記載,春秋時期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之孫公石碏,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有大功於衛國,世為衛大夫。戰國史學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傳》中稱讚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石碏在此次變故中表現的大智大勇、大義滅親,為後世君子們所稱道。
石厚的兒子、石碏之孫駘仲,後來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氏正宗。
源出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的公子段,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春秋公子譜》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兒子,他的後代都以先祖之字為姓氏,稱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商丘石氏。

源出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豐又大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春秋公子譜》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公族後裔有公子豐,是鄭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鄭釐公姬惲(姬髡頑)執政時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衛國、齊國。
在公子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大河石氏。
源出四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石作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石作氏,是秦國早期的貴族世家複姓,原居秦邑(今甘肅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語》中稱為石子蜀。石作蜀,字子明,號卓子,冀人(今甘肅天水甘谷十里舖鄉)。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蕪。
在石作蜀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賢祖姓氏省文簡化為單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三隴石氏。
源出五
源於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後趙錄》中記載,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匈奴別部羯族,其酋帥匐勒改漢族姓名為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了後趙政權,稱後趙高祖明帝,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長張訇督隨著石勒改姓名為石會,冉閔則改為石閔。此後,其後裔子孫皆隨先祖改為漢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上黨、武鄉石氏。
源出六
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北史》的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烏石蘭氏、婁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部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時,將烏石蘭氏、伊婁氏改為漢字單姓石氏、伊氏,後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大同石氏
源出七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族沙陀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處月部。唐朝初年,處月部散居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南、天山山脈東部巴里坤一帶,當地有大磧,名為沙陀,故號“沙陀突厥”,漢史簡稱其為沙陀部。唐朝以後,建立後唐政權(公元923~936年)的唐莊宗李存勖、建立後晉政權(公元936~946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後漢(公元947~950年)政權的高祖劉暠(劉知遠),均為沙陀部族人。石敬瑭,原名叫臬捩雞,他自己說是漢景帝劉啟時期丞相石奮的後代,但歐陽修考證後,在所撰著的《新五代史》中說“臬捩姓不知其最初的來歷”。因此,仍應為沙陀突厥自己的姓氏。臬捩雞很勇猛,也善於騎射,謀略也很遠大,他輔佐過李克用和李存勖,屢立戰功,升至刺史。臬捩雞為了表示自己是真正的漢人,就改為石敬瑭這個名字,應屬於冒姓。

雞血石雞血石

在石敬瑭稱帝後,其族多有隨之改漢姓為石氏,後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太原石氏。
源出八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西域石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該支石氏,出自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國。石國,在今窣利境內(粟特,烏茲別克斯坦塔什乾)一帶。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為大宛都督府。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開元二年(公元713~714年),大食人(今伊朗地區)曾侵入石國。唐開元初年,唐玄宗封其君莫賀咄吐屯為石國王。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請求唐朝政府討伐大食國。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賀咄吐屯復助唐朝政府擒突騎施可汗吐火仙,被封為順義王。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食國的埃米爾納斯爾入侵石國;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石國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擊敗唐朝將領高仙芝大軍。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國王子那俱車鼻施為懷化王。石國在至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貢於唐朝。

後石國有人遷居中原,以國名漢稱改漢字單姓為石氏,是為新疆、青海石氏。
源出九
源於波斯,出自唐朝時期古波斯族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九國志》記載,唐朝時期,古波斯族人通過唐蕃古道來華之人很多,有留居中原者,取漢姓為石氏。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的利州司馬叫石處溫,後唐政權攻滅前蜀國之後,石處溫率兵投降,後晉升為寧江軍節度都知兵馬使、萬州管內義軍都指揮使。後唐孟知祥椐蜀稱帝建後蜀國之後,石處溫到湖南芷江一帶為官。石處溫大力發展農耕,庫存糧食多,上繳軍糧也多,後官遷萬州刺史(今重慶),活了有八十多歲。石處溫便屬於該波斯族石支。
在石處溫的族人中,世代稱石氏至今,是為萬州石氏。
源出十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朝魯圖德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漢義“永恆的岩石”,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以姓氏漢義冠漢姓為石氏,亦有稱喬氏、朝氏、晁氏、曹氏、朝氏等者。
源出十一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回族石氏,最早為大食國在唐朝赴中國軍隊之隨軍商團領袖,即指國為姓,稱食氏。該支食氏族人,因在清朝時期發動反清起義,失敗後為避禍而改姓為石氏,後世代稱石氏。

⑵.今居於河北泊鎮的回族石氏,傳說是元朝時期丞相脫脫之裔,其先去南方徵調建築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鎮時,適逢元朝被滅,無奈只好留居當地,並用徵調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當時,每逢遇明軍盤問時,他們便指石為姓,後世代稱石氏。

⑶.今居河南開封的石氏回族,源出宋朝時期由印度來中國的五百餘家猶太族人,取漢姓為石氏,以示頑強生存。當時這些猶太族祖先有十七個姓氏群體,後經數百年的歷史演變,至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後,僅存有七姓,石氏便是其中之一。猶太族石氏族人後融入到回族,以頭戴藍色禮拜帽為顯著標誌,被稱為“藍帽回回”或“青帽回回”。
源出十二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石佳氏,亦稱實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赤盞部,滿語為SigiyaHala,世居葉赫烏蘇河(今吉林梨樹),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石氏。

⑵.滿族洪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石氏、何氏等。

⑶.滿族瑚錫喀氏,亦稱呼依特氏,滿語為Husika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石氏、胡氏。

⑷.滿族石富察氏,滿語為SifucaHala,世居倭濟(今黑龍江寧安),後多冠漢姓為石氏。

⑸.滿族石穆魯氏,亦稱石莫勒氏,滿語為Simulu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後多冠漢姓為石氏、穆氏、魯氏、蕭氏等。

⑹.滿族石馬拉氏,亦稱書瑪哩氏,滿語為SumariHala,漢義“小口袋”,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石氏、舒氏。

⑺.滿族倭赫氏,滿語為UheHala,漢義“石頭”,世居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後多冠漢姓為石氏。

⑻.滿族烏魯哩氏,亦稱吳魯哩氏,滿語為UluriHala,漢義“獼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石氏、那氏、趙氏、吳氏等。

⑼.滿族石克特立氏,亦稱西克忒里氏、錫克特哩氏、錫得胡立氏,滿語為SikteriHala,為卦爾察女真姓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以及黑龍江沿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石氏、西氏、胡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⑽.滿族扎克塔氏,亦稱扎克達氏、哲克達氏,滿語為JaktaHala,漢義“松樹”,世居黑龍江流域,所冠漢姓為石氏、李氏等。

⑾.滿族扎庫塔氏,亦稱查庫塔氏,滿語為JakutaHala,漢義“各八”,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噶哈里必漢額里村(今吉林延吉朝陽川以西)、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一帶)、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薩楚庫(今黑龍江寧安老松嶺一帶)、松花江沿岸及長白山區等地,所冠漢姓為石氏、張氏、包氏、朱氏等。

源出十三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倭埒氏,亦稱沃熱氏、斡勒氏、斡郎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勒部,世居黑龍江北境、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ieHala。
達斡爾族、滿族倭埒氏,在清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石氏、沃氏、張氏等。
源出十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侗族、水家族、阿昌族、拉祜族、土家族、東鄉族、黎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石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十五
源於李姓改姓而來,屬於避禍改姓為石氏
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萊村石氏。該支脈石氏並不是春秋戰國時期衛國石氏純臣石碏的傳人,而是在明朝末年,因忠臣李三才受奸臣迫害,其族為避開官兵追殺,指石為氏而來。

根據《明史》記載和有關資料查證,滕州市官橋鎮及其周邊幾個村子的石氏族人,,而是明朝末年的忠臣李三才之後。三才乃明朝末年的朝中良臣,因功高蓋世,受奸臣邵輔忠,喬應甲等人的排擠、誹謗和陷害,不得志,前門操斬,後滅九族,被官兵追弒。後設法逃出虎口,逃到今天山東滕州市官橋鎮萊村,官兵追至,追問姓名,其隨機應變,指石為姓。免遭一場大的劫難,其後人改姓石,兄弟兩人由於避其殺戮,各奔東西,長達數年,見面不認識。偶有不期而遇,談吐間,方之是同胞兄弟,啜泣涕泠,抱頭言歡。老大姓石,老二姓李,此乃石李不分是也。兄弟二人死後,葬於蓬萊山丘,兄弟二人墳塋相鄰,互為守望,李氏墳塋西南行穴,石氏墳塋西北行穴。而後兩姓和睦傳世,互相照顧。李氏改石氏,給石氏的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傳承石氏文化做出來了不朽的貢獻。

《滕州萊村石氏譜》石氏譜序:騰邑有生石瑤堪以撰譜序屬余余不敏情,勿容辭詢,所由來遂所染翰以志之按,石氏之騰前明天啟間也,本姓李,洛陽人士,廬州知府,其父三才明藎臣(原指帝王所進用的臣子,後稱忠誠之臣)也,時魏忠賢誣劾(音he)黨人,三才公雖卒數年亦為所罔,李公畏禍,枽(音:ye,古同“枼”)官隱去,曰遇禍而隕生宗嗣,莫衍思患,而預防明哲之機,騰東南蓬萊村居焉不敢顯其姓,因指蓬萊而以石為氏雲。

始祖元,字復始,本姓李,前明萬曆年間進士,初任廬州知府,洛陽人,其父李三才,嘉靖年間進士院右僉[音qiān]都御史巡撫,淮揚總督漕運既卒,至天啟五年,崔呈秀、魏忠賢誣刻黨人李三才等,後復始避禍棄官來滕邑東南四十里家焉,因名蓬萊遂以石為氏,其弟至仍氏李,於是闕荊棘,建屋舍,日出而作,日落入息,儼然農家者流居鄰,,未有知其由來者,其真善於。

石氏後裔或從農、從政、從軍、從商、從工,業績卓著,建樹良多,在清朝、民國,被鄉鄰首推為魯騰名門望族。

其族支繁葉茂,自始祖起,至今已傳世十四世-至十五世,族人近千人。

滕州市官橋鎮萊村石氏班輩字(二十六字)派行:之廷開惠玉峰,鳳韞正思揚,和聲兆吉祥,興隆維繼廣,敏德永懷良。

(其內容資料該支族人滕州萊村石岩提供)

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為石碏之後裔。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衛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後,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碏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

石姓石廷柱作品
後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後,立即被抓了起來,後來,石碏命人殺州吁、石厚於陳,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讚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國(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都稱為石氏
石姓石姓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塔什乾一帶)有人遷居中原,遂以"石"為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改為漢字單姓石氏;十六國時有張氏、冉氏改為石氏;據《北史》載,有婁氏改為石氏者。

得姓始祖——石碏

石姓石碏
石碏,春秋時衛國大夫,是衛國第一代國君衛康叔(周武王同母弟)的後代。衛國到魯隱公三年(公元前),執政的國君是衛莊公,他先娶了齊國世子得臣的妹妹莊姜為妻。莊姜非常美麗動人,可是卻沒有兒子,衛國人就專門賦詩《碩人》 ,表示對莊姜的憐憫之情。後來衛莊公又娶了陳國的厲媯為妻,厲媯生了一個兒子,叫孝伯,可是孝伯很早就死了。厲媯的妹妹隨姐陪嫁給衛莊公。所以衛莊公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姬完、次姬晉、三州吁。州吁最受莊公寵愛,養成殘忍暴戾的性格,無惡不作,成為衛國大害。

石碏早想除掉禍根,為國為民除害。他趁石厚請他參政,假意獻計說,新主即位,能見周王,得到周王賜封,國人才肯服貼。現在陳國國君忠順周王,周王很賞識他,你應該和新主一同去陳國,請陳桓公朝周王說情,周王便會見之。石厚十分高興,便備厚禮赴陳,求陳向周王通融。

石碏知二賊被捉,急派人去邢國接姬晉(州吁之兄)就位(即衛宣公),又請大臣議事。眾臣皆曰:“州吁首惡應殺,石厚從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釀成,從輕發落他,難道使我徇私情,拋大義嗎?”眾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說:“國老不必怒,我即赴陳辦理此事”。

羊肩到陳殺石厚,石厚說:“我是該殺。請將我囚回衛國,見父後再死。”羊肩說:“我奉你父命誅逆子,想見你父,我把你的頭帶回去見吧!”遂誅之。

石碏為國大義滅親之事,被史學家左丘明《左傳》中記載下來,傳頌至今。 

石姓分布

石姓石達開
秦漢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時楚國有石奢,鄭國有石癸,周有石速;西漢時有石商石奮

唐代,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屬山東)、上黨(今屬山西)、河南(今河南洛陽)四處;平原石氏於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江都);河南石氏唐元和年間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至五代時已發展成閩南望族。後唐時,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後裔不僅散處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遷入廣東。明朝洪武年間又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台灣,進而又有遠播海外者。
十六國時期,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羯族人石勒,於319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史稱後趙。329年初滅前趙,取得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331年稱帝,建號建平。石勒死後,由子石弘嗣位。不久,其侄石虎廢石弘自立,在位15年。五代時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於936年勾結契丹貴族滅後唐,被契丹冊封為帝,國號晉,史稱後晉,歷時10年而亡。

遷徙分布

石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三萬一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7%左右。

距今約兩千多年以前,在石碏大義滅親的貢獻之後,他們一家人長期在衛國飛黃騰達,世代子孫都貴為大夫。由此可見,石氏族人最早發源於當時的衛國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帶。

以衛國為源地的石氏族人,其最初的播遷方向就是現在的山東,山東與河南相鄰,又是原魯國之域,準確地說,在衛公子姬州吁弒其君後,石氏族人已有在魯國活動的身影。

秦、漢兩朝以前,石氏族人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漢朝時期,石氏族人已播遷至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黃河以北地區,並很快成為石氏族人早期的繁衍中心。

魏、晉、南北朝時期,昌盛為渤海平原兩大郡望,這兩大郡望的石氏族人都是石石昔的後裔,他們尊石石昔之裔孫石奮為開基祖。另外,石氏族人在北方還有三大聚居點,即武威、上黨、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黨石氏族人是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後裔,河南石氏是鮮卑烏石蘭氏的後裔。平原石氏族人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而河南石氏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

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後散居閩粵各地。

五代十國時期,石氏族人在福建地區形成閩南望族。

宋、元兩朝以後,石氏族人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

明朝初洪武年間,石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等地。此際,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台灣,進而又遠播海外。

如今,石氏族人分布以四川、河北、山東、陝西、遼寧、河南等省為多,這六省石氏約占全國漢族石氏人口的63%。

郡望堂號

石姓石崇
堂號
"徂徠堂":宋朝石玠,徂徠人,官國子直講(國子監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曆聖德詩》 ,人稱"徂徠先生"。石姓又以"平原"等為其堂號。
郡望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為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上黨郡:戰國時期韓國置郡,秦國滅韓國後承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長子縣。西漢朝時期移治到長子(今山西長子),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沁水東部地區即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字輩排行

石姓石玉昆
山東泰山徂徠石氏:(泰安周邊各村、寧陽石家門、南山陰西山陰)

石作蜀祖七十四代起,石介祖二十八代起行輩:仁義禮智信 剛正忠孝賢

慶曆聖德書 文集有本源

徂徠石氏山東寧陽石家大孟村分支行輩字(68代起):

雲遠祥瑞兆,循茂愈際春;

祖德同天久,君恩共地長。

泰宗方運恆,寧支厚顯榮;

詩書禮義宣,文慶緒延昌。

石介之弟企、會、合遷鄆城、鄄城等地輩分排序(68代起):

崇懋德延遠,世毓賢奇昌;

家邦永興振,光憲緒東康;

泰成慶履效、清廉祥安際

東平縣石氏字輩:76代起:

廣來長守本原果厚茂昌

增向效范昭永久福貴連

盈春同喜新瑞祥延成金

寧陽伏山大吳家村輩分

其崑松忠可允長廣振興

學文際昌泰令德承儒宗

淑世昭玉潤立憲慶仁榮

石姓石勒
江蘇邳州石姓字輩(自作蜀祖67代)

宏宗秉漢昌,九德啟榮祥;

基業傳修遠,相化步朝堂;

增桂連登廣,忠義愛華良;

耀立恆雅志,禮和福自長

徂徠石氏另一支字輩排列:文子廷章汝,允振肇緒昌;

鴻修繼慶化,駿德裕祥光

泰安范鎮後楊莊:金,清/經,樹/西,興,家

山東臨沂蒙陰等地:光鴻裕整立增運紹統家肇祥寶基建良彥幫,順義元和豐慶賢永升鵬成志旭勤全太安寧

歷史名人

石碏
石姓始祖,春秋衛國大夫。《左傳》中記載有“石碏大義滅親”的典故。他是衛靖伯之孫,有大功於衛,世為衛大夫,石碏之孫駘仲,以石為氏。

石作蜀

石作蜀像石作蜀像
字子明,號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縣十里舖鄉)人。生於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歿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懷遠志,聰穎敏學,仰慕孔子。成年後,不遠萬里徒步東魯,投身孔門,得聖人教育和薰陶,身通六藝,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石奢
楚昭王的國相,為人剛強正直廉潔公正,既不阿諛逢迎,也不膽小避事。一次出行屬縣,恰逢途中有兇手殺人,他追捕兇犯,竟是自己的父親。他放走父親,歸來便把自己囚禁起來。他派人告訴昭王說:“殺人兇犯,是我的父親。若以懲治父親來樹立政績,這是不孝;若廢棄法度縱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該當死罪。”昭王說:“你追捕兇犯而沒抓獲,不該論罪伏法,你還是去治理國事吧。”石奢說:“不偏袒自己父親,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責,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則是為臣的職責。”於是石奢不聽從楚王的命令,自殺而死。

石申
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8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著名的《甘石星經》,為後人託名甘德、石申。

石奮
(?—前124)西漢大臣。字天威,號萬石君,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無文學,恭謹無比。初為小吏,侍高祖。帝愛其恭敬,召其姊為美人。以奮為中涓。文帝時官至太中大夫。景帝即位,列為九卿,身為二千石,四子皆官至二千石,號為萬石君。以上大夫祿養老歸家。“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謹慎小心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徵。司馬遷認為石奮雖不善言談,但卻敏於行事。

石慶
西漢丞相,石奮(萬石君)之子,曾經擔任太僕。一次,他為天子駕車外出。天子問他總共有幾匹馬駕車。石慶用馬鞭逐個數完以後,舉起手說:“六匹。”在萬石君的子孫之中,石慶是最隨便的一個,但還是這樣地認真。後來,他調任齊國的丞相,全齊國的人都仰慕他們家的品行,因此,他不用下什麼命令齊國就太平了。此後,齊國人還特意為他建立了祠廟以示敬仰,這就是石相祠。

石苞
(?-273年),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東漢末至西晉時期官員,三國時曹魏和西晉重要將領,晉朝開國功臣,官至西晉司徒。

石崇
西晉時為荊州刺史,以劫奪客商而積財產無數。與貴戚王愷、羊琇等爭為侈糜。八王之亂時,為趙王司馬倫所殺。

石冰
(?~304),西晉時蠻族起義軍將領。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張昌發動荊州漢、蠻各族人民起義,派他分兵東攻揚州,擊敗刺史陳徽,占領揚州諸郡,不久攻破江州,臨淮(今江蘇盱眙)人封雲起兵回響,進攻徐州。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陳敏所敗,被迫北依封雲,與封雲同為叛徒張統所殺。
石勒
(274-333),後趙明帝,字世龍,原名匐勒,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非傳統意義上的正宗石姓,屬於少數民族改性。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公元319—333年在位,從奴隸到皇帝整個世界歷史上的唯一一人。319年稱趙王。西晉羯族的來源,一說類亞洲西境諸族人而非匈奴人,如夏曾佑;一說是附屬於匈奴隨之入塞的羌渠部後裔,如王國維;一說與匈奴有關但與匈奴不同屬,似來自西域,如黃文弼;一說與羌族有關,如呂思勉、錢穆;一說屬西域月氏胡,如陳寅恪、姚薇元、王青;一說來自中亞的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乾一帶),如譚其驤;一說西域胡占較大比重的雜胡,如唐長儒;一說來自呼揭國遺民,如陳可畏。諸說並存,各有所據。羯人高鼻深目多,信奉祆(音先)教(即拜火教)。石勒父祖都是羯人部落的小帥。沒於333年。諡號:明帝;廟號:太祖;安葬地:高平陵;曾用年號:太和(328年二月—330年八月);建平(330年九月—333年)。唐朝詩人司空圖有詩“石勒童年有戰機,洛陽長嘯倚門時。晉朝不是王夷甫,大智何由得預知。”

石敬瑭
生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卒乾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非傳統意義上的正宗石姓,屬於少數民族改性,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即後晉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石敬瑭為人辯察,多權術,好自矜大,所聚珍異,窮奢極麗,宮殿悉以金玉珠翠為飾。他對契丹百依百順,但對百姓卻如虎狼一般,兇惡狠毒,用刑十分殘酷。石敬瑭晚年尤為猜忌,不喜士入,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於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遊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謚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顯陵(河南宜陽縣西北)。
石恪
石守信
(928年-984年),北宋初大將。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市)人。與趙匡胤結為義社兄弟。乾德初(963年),一日晚上,宋太祖與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將領飲酒作樂;酒酣之際,太祖忽然說:“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守信等人聽到心頭一驚,惶恐下跪:“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人謝曰:“臣愚不及此,惟陸下哀矜之。”太祖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等人謝日:“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隔天,諸將都遞上一份奏章,推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皇帝準以辭職。太祖一一照準,並給他們一些閒官頭銜。石守信改授天平軍節度使出鎮鄆州(今山東東平),賞賜甚厚。這即是史謂“杯酒釋兵權”。開寶五年(972年),守信之子石保吉娶宋太祖第二女延慶公主。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隨宋太宗征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徙鎮陳州。石守信以“貪婪無厭”著稱,史載“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巨萬。尤信奉釋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輦瓦木,驅迫甚急,而傭直不給,人多苦之”。

石介
(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兗州奉符(今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橋溝村)人。北宋初學者,思想家。宋理學先驅。因曾創建泰山書院、徂徠書院,以《易》、《春秋》教授諸生,“重義理,不由註疏之說”,及關於“理”“氣”“道統”“文道”等論對“二程”朱熹等影響很大,開宋理學風氣之先聲,世稱徂徠先生。“泰山學派”創始人。天聖八年進士。曾任國子監直講,“從之者甚眾,太學之盛,自先生始。”官至太子中允。和孫復、胡瑗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宋初三先生”,強調“民為天下國家之根本”,主張“息民之困”。從儒家立場反對佛教、道教、標榜王權,為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論據。主張文章必須為儒家的道統服務。曾作《怪說》等文,抨擊宋初浮華文風。著有《徂徠集》二十卷。

石泰
宋道士,號杏林。遇張伯端(即張紫陽),得授金丹之道。常以醫藥濟人,不受其謝,惟願病者植一杏樹,久遂成林,人稱之為"石杏林"。

石君寶
元代戲曲作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生卒年不詳。以寫家庭、愛情劇見長。著有雜劇10種,現僅存3種:《魯大夫秋胡戲妻》、《李亞仙花酒麴江池》、《諸宮調風月紫雲亭》,另7種皆佚。今人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出石君寶為女真族。姓石□,名德玉,字君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去世,享年85歲。

石亨
明朝渭南人。善於騎射,具有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因戰功進封武清伯,後參與明英宗奪門之變,深得明英宗賞識。但最終因結黨營私、干涉朝政,得罪瘐死獄中。

石廷柱
遼東人。先世居蘇完,姓瓜爾佳氏。明成化間,有布哈者,為建州左衛指揮。布哈生阿爾松阿,嘉靖中襲職。阿爾松阿生石翰,移家遼東,遂以“石”為氏。石翰子三:國柱、天柱、廷柱。萬曆之季,廷柱為廣寧守備,天柱為千總。太祖師至,巡撫王化貞走入關,天柱先與諸生郭肇基出謁,且曰:“吾曹已守城門矣。”翌日入城,廷柱從眾降,授世職游擊,俾轄降眾。

石柳鄧
苗族社會發展歷史上反抗封建壓迫剝削的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

石濤

清代著名的畫家,凡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梅花,無不精妙。且能熔鑄千古,獨出手眼。其畫風,早脫前人窠臼,為清初畫壇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石玉昆
清子弟書演員。擅長《龍圖公案》。演唱時自彈三弦自唱,其唱調稱為"石韻"、"石派書"。相傳小說《三俠五義》、《小五義》等均是別人根據他的唱本改寫而成。

石達開
(1831年-1863年),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客家人,太平天國名將,近代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武學名家,初封“左軍主將翼王”,天京事變曾封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為“義王”(本人謙辭不受)。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有關他的民間傳說遍布他生前轉戰過的大半箇中國,表現出他當年深得各地民眾愛戴。天京事變後,回京輔佐天王,因不被信任,負氣出走,轉戰數省。1863年5月兵敗大渡河,自投清軍,6月於成都被殺。

石鎮吉
廣西貴縣龍山人,翼王石達開族弟,清末太平天國傑出的軍事將領。

石芾南
即石壽棠,字芾南,清代安東(今漣水縣)人,醫學家。撰有《醫源》,其書總論人身藏府、五行、陰陽、診法、用藥和內、婦、兒等科。

石瑛
(1879年-1943年12月4日):字蘅青,中國湖北省陽新縣燕廈(今通山縣新莊坪)人。“湖北三傑”之一,被人譽為“民國第一清官”。曾任國立武昌大學校長。

石美玉
(1873年5月1日-1953年12月29日):祖籍湖北黃梅,自幼在江西九江生活。在美國的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ofMichigan)的醫學院畢業。她和同學康成(康愛德)(KangCheng,IdaKahnIdaKahn,1873-1930)是中國最早留美學醫回國的女醫生,也是中國最早受西式教育的女醫生。她回國以後成為長江中游地區很著名的一個女醫生,並且創辦了九江但福德醫院(今九江市婦幼保健醫院),自任院長。康成後來去了南昌創辦醫院。傳聞石美玉女士曾經被孫中山先生追求,但兩人因理想各異而未能共諧。石美玉不僅在醫療方面享有盛譽,同時她也是中國早期著名的華人女布道家。當時婦女能夠講道的是很少很少,她是很特別的一位。“在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裡面介紹石美玉在布道方面的貢獻跟名聲可能比她作醫生名聲還大。1920年,她與美國宣教士胡遵理(JennieV.Hughes,1874年-1951年)一同脫離信仰轉變成為“現代派”的美以美會,二人同到上海的南市製造局路,創立了伯特利教會、伯特利醫院(今上海市第九醫院)和伯特利中學。1930年代,伯特利教會在發起成立了伯特利布道團,到中國各省舉辦奮興會,講員有宋尚節、計志文等,產生了很大影響。

石志本

(1907-1975)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人。1928年參加赤衛隊。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方面軍連、營、團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團長、太行軍區分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旅長、華北軍區縱隊副司令員。參加了百團大戰和上黨、邯鄲、安新等戰役。建國後,歷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北京衛戌區副司令員。是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石美鑫
1918年1月生。1943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1978年出任上海醫學院(當時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院長。現為上海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學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並任《辭海》、《《胸部外科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副主編。

石魯
(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於四川省仁壽縣,原名馮亞衡。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山水、人物、花鳥畫家,長安畫派主要創始人。

石揮
中國電影、話劇演員、電影導演。1937年到上海後,先後參加了中國旅行劇團、上海劇藝社、上海職業劇團、苦幹劇團、中國演劇社等演出團體,演出過《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劇目。還寫過話劇劇本《雲南起義》,導演過《福爾摩斯》等話劇,被人們譽為"話劇皇帝"。1941年進入電影界,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攝的《亂世風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揮在文華影片公司工作。主演了12部影片,導演了3部影片,《我這一輩子》是他根據老舍的原著自編、自導、自演的優秀作品,此片曾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

石學鴻
男,1921年4月生。著名篆刻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館員,江蘇省甲骨文學會顧問,中華名人書畫院院士,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書畫師、學術委員,中國書畫家藝術委員會藝術委員、名譽教授。載入多種名人辭典。現居南京。

石憲章
(1930年6月-2004年7月16日),祖籍天津,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擅長榜書,被稱為長安榜書家。

石雲生
1956年7月參加解放軍。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2000年被授予海軍少將、中將、上將軍銜。

石富寬
中國相聲小品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石智勇
中國舉重運動員,2004年雅典奧運會舉重冠軍。

石朝珍
台灣花蓮鳳林人,為鳳林大地主之一。

石堅
香港藝人。

石天
香港藝人。

石景宜
香港出版家、香港漢榮書局創辦人。

石詠莉
香港三人性感組合Freeze其中一名成員。

石志偉

台灣職業棒球選手,效力於中華職棒Lanew熊隊。

石英
台灣資深演員。

石安妮
台灣演員,早期曾參與連續劇星星知我心的演出。

石怡潔
新聞主播,現任八大第一台晚間新聞主播。

家譜文獻

河北濼南石氏家譜二卷(民國)石景恭纂 民國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河北灤南縣徐莊鄉石莊村

山西平定石氏族譜十一卷 (清)石宏智石登元等編 清光緒十七年(1891)刊本七冊

江蘇丹陽花園分毗陵石氏宗譜十四卷 (清)石銘章石煊等十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篤厚堂木活字本十四冊

江蘇金壇金沙魯莊石氏族譜六卷 (清)石金川等修 清光緒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本六冊

江蘇江陰石氏宗譜二十二卷(清)石介貞纂 清刻本十二冊 上海圖

浙江鄞縣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民國)石士諤石鐘嶠等纂修 民國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八冊 天一閣

浙江紹興會稽石氏宗譜不分卷 (清)石之貞纂修 清鈔本四冊 北圖

宗祠通用聯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