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姓

宗姓

宗姓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76位。宗姓源出多頭,唐堯時期宗姓在今河北唐縣宗高和村起源;先秦時期在河北唐山、河南南陽、安徽廬江、四川渠縣、河南淮陽、杞縣以及山東淄博一帶落籍,如今,宗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浙江、江蘇沛縣二堡、山東、安徽、江西等地多此姓。

基本介紹

宗姓宗姓

宗[宗,讀音作zōng(ㄗㄨㄥ)]

姓氏起源

宗姓宗姓

宗(zōng)姓源出有:

起源一

源於官位,出自遠古四岳之後宗伯,屬於以職官稱謂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四岳,為堯帝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四岳的後代在周王朝時期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亦稱秩宗、咨伯、祝宗、太宗、上宗,相當於後來的禮部尚書。諸多史書記載:“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在典籍《書·舜典》中也記載:“咨伯,汝作秩宗。主郊廟之官,掌敘鬼神尊,故曰秩宗,周禮謂之宗伯。又曰祝宗。”在典籍《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記載:“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宗伯之職在西周時期多由德高望重的大祭司擔任,到了東周時期,則由姬姓家族宗親長者擔任,而且為世襲。

在宗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秩宗氏、咨伯氏、祝宗氏、太宗氏、上宗氏等,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桓公裔孫伯宗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與鍾氏皆晉伯宗之從。”春秋時期,宋桓公御說的兒子公子遨奉其兄宋襄公茲甫之命出使晉國,他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務,但再也沒有回宋國。公子遨在晉國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伯宗,伯宗成為了晉國大夫,因為他耿正直言,結果被把持朝政的三郤所害。

伯宗被殺害後,他的兒子州犁(伯州犁)逃到了楚國,出任楚國太宰,受封食邑鍾離,生有二子:長子伯郤宛,其嫡支子孫後來就稱鍾離氏或鍾氏;而次子伯連,遷居於南陽(今河南南陽),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宗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宗氏正宗。

起源三

源於偃姓,出自春秋時期宗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春秋時期有一個偃姓宗國(今安徽樅陽),為子爵,因此稱宗子國。據史籍《左傳·文公十二年》記載,“楚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圍巢”。杜註:“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宗子國在周襄王姬鄭二十六年(楚成王羋頵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熊惲(羋頵)展開了滅群舒的系列戰役,到周頃王姬壬臣四年(楚穆王熊商臣十年,公元前615年)群舒先後叛楚,楚穆王派遣上將軍子孔率大軍鎮壓,抓捕了舒、宗兩個子爵國君主,宗子國遂亡。

亡國後的宗子國貴族及子民以故國名為姓氏,稱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四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宣公裔孫宗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陳宣公媯杵臼的第六世孫叫宗來,他的後裔子孫以先祖抿子為姓氏,稱宗來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五

源於羋姓,出自漢朝劉邦的同父異母弟楚元王劉交,屬於以官職為姓。劉交的曾孫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

在劉德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宗正氏,後改稱宗政氏,今多已簡化為單姓宗氏。

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殷商時期官吏瞽宗,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瞽宗,殷商王朝時期的學官職名,也就是太學之教官。太學,是古代的官家學校名,即國學。相傳,為了提高統治階級的執政能力,從虞帝開始設庠(校長稱庠長),夏禹設為校(校長稱校長),商湯設為序(校長稱瞽宗),姬周亦設為庠(校長稱辟癰),都是古代太學的稱謂。到了西漢武帝劉徹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改其稱為“太學”,由五經博士掌管。隋朝初期改設為國子寺,後來隋煬帝楊廣改設為國子監。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分設國子、太學、四門、律法、書禮、數算七學,皆屬於國子監。宋朝時期也兼設國子、太學。一直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太學,只設國子監,但在國子監里讀書的學子仍稱為太學生。到了清朝時期,經過官學初步考試合格的庠生,相當於今天的國小畢業。

在瞽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瞽宗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七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後期女真完顏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隨著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女真完顏氏成為國姓,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完顏·宗翰、完顏·宗望、完顏·兀朮、完顏·宗浩、完顏·襄等著名將、相。

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漢化省稱宗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宗佳氏,亦稱周佳氏,滿語為J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和(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宗氏、周氏、鍾氏等。

遷徙分布

宗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八位,人口約二十二萬一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7%左右。

宗氏族出多源,先秦時期宗氏族人已在今河南南陽、安徽廬江、四川渠縣、河南淮陽、淇縣以及山東淄博一帶落籍,如:《左傳》中陳國的宗豎,衛國的宗魯,齊大夫宗樓。

漢朝時期,河南南陽宗氏族人是當時名門望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家輩出,如:五官中郎將宗伯,河內太守宗均(宗伯子),遼東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隸校尉宗意(宗京之子),漢司空宗俱(宗意之孫),汝南太守宗資(宗均之孫),宗資之子宗承以及從事曆法研究的宗紺、宗誠。東漢時期以後,宗氏在陝西西安落籍,並從此繁衍播遷到今甘肅隴西、蘭州一帶。

三國時期,河南南陽宗預因入仕而進入四川,蜀亡後,又徙居洛陽。

兩晉時期,已有宗氏族人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陽宗氏歷魏晉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後代宗繇之、宗炳、宗夬、宗愨、宗測、宗懍等。

隋、唐時期南陽宗氏族人徙於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為後梁南弘農太守,南陽人,梁亡入隋後居蒲州河東。

唐末五代時期宗澤八世祖,由南陽遷於浙江義烏,此際宗氏族人已廣布於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帶定居者。

宋朝以後,宗氏族人的發展重心漸移到了今江蘇、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後來的夷族入侵則導致了他們逃亡於今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

明朝初期,山西宗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湖南、湖北、山東、河北等地。

清朝時期,宗氏族人在全國分布愈廣,並有山東等地之宗氏族人入居東北三省。

如今,宗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江西、河北等地為多。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定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河東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忠簡堂:源出宋朝時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金人呼為“宗爺爺”。他前後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臨終時,還三呼“渡河”(渡過黃河收復失地),卒謚忠簡。

安西堂:源出後魏宗政珍的孫子,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歷史名人

宗魯

按左傳,魯為西周衛國公孟驂乘,衛國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一帶)。

宗樓

按左傳,樓為東周齊國將下軍。齊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

宗伯鳳

按漢書王莽傳,宗伯鳳先明禮為少府,後為僕射。姓宗伯,名鳳,字君房。

宗宣

按漢書王莽傳,宗宣為太史令。晉伯宗之後,見宋胡三省的《資治通鑑音注》。

宗佻

(tiao):宗佻為驃騎大將軍,潁陰王,南陽安眾人。劉秀在宛城的故交,參加昆陽大戰了,是昆陽十三騎之一。使一口鳳鳴刀,相傳是用古時鑄造干將、莫邪劍留下的一塊寒鐵鍛成。宗佻為人敦厚、學識不多,但刀術精、功夫極深,可惜在昆陽突圍時痛失一隻胳臂。

宗廣

相傳是宗佻之弟,南陽安眾人,光武時任尚書令。

宗紺

(gan):梁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東漢天文學家。初任蒙縣公乘,善星曆,因成功預測出日食發生的時間而遷為待詔。其孫宗誠亦能成功預測出日食發生的時間,並指出官曆之誤,官至舍人。其孫宗整,宗誠之兄也善星曆。

宗均

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父伯,東漢建武初為五官中郎將。先後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遷東海相。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後任司隸校尉、河內太守。建初元年,卒於家。廣韻:宗姓,周卿宗伯之後,出南陽。

宗資

宗資 字叔都,南陽安眾人也。家代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孟氏易、歐陽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於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于海內”也。

宗慈

按後漢書宗慈傳,慈字孝初,安眾人,東漢修武令,因太守多取賄賂,遂棄官去拜議郎。道疾,卒南陽,群士皆重其義行。

宗世林

楚國先賢傳曰:「宗承字世林,南陽安眾人。父資,有美譽。承少而修德雅正,確然不群,徵聘不就,聞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屢造其門,值賓客猥積,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請交,承拒而不納。帝後為司空,輔漢朝,乃謂承曰:『卿昔不顧吾,今可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猶存。』帝不說,以其名賢,猶敬禮之。敕文帝修子弟禮,就家拜漢中太守。武帝平冀州,從至鄴,陳群等皆為之拜。帝猶以舊情介意,薄其位而優其禮,就家訪以朝政,居賓客之右。文帝征為直諫大夫。明帝欲引以為相,以老固辭。」程炎震云:“御覽三十七引宋躬孝子傳曰:‘宗承字世林,父資喪,葬舊塋,負土作墳,不役僮僕。一夕閒土壤高五尺,松竹生焉。’魏志十荀攸傳注引漢末名士錄曰:‘袁術與南陽宗承會於闕下,術發怒曰:“何伯求凶德也,吾當殺之!”承曰:“何生英俊之士,足下善遇之,使延令名於天下。” 術乃止。’

宗預

字德艷,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建興初,丞相諸葛亮以為主簿,遷參軍右中郎將。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聞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預將命使吳,孫權問預曰:“東之與西,譬猶一家,而聞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預對曰:“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權大笑,嘉其抗直,甚愛待之,見敬亞於鄧芝、費禕。遷為侍中,徙尚書。延熙十年,為屯騎校尉。時車騎將軍鄧芝自江州還,來朝,謂預曰:“禮,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預答曰:“卿七十不還兵,我六十何為不受邪?”。芝性驕傲,自大將軍費禕等皆避下之,而預獨不為屈。預復東聘吳,孫權捉預手,涕泣而別曰:“君每銜命結二國之好。今君年長,孤亦衰老,恐不復相見!”遺預大珠一斛,吳歷曰:預臨別,謂孫權曰:“蜀土僻小,雖雲鄰國,東西相賴,吳不可無蜀,蜀不可無吳,君臣憑恃,唯陛下重垂神慮。”又自說“年老多病,恐不復得奉聖顏”。乃還。遷後將軍,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景耀元年,以疾征還成都。後為鎮軍大將軍,領兗州刺史。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鹹熙元年春,預內徙洛陽,道病卒。

宗炳

(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陽郡涅陽(今南陽)人。少聰穎。東晉末至南朝宋時,屢征其為官,均不就。長於琴書,尤喜書畫,精於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畫所游山水名勝。著有《明佛論》和《畫山水序》。為南朝宋時傑出的書畫家。

宗愨

南宋南陽郡涅陽人,字元乾(西元 ?-465年)。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願,答曰:"原乘長風破萬里浪。"歷封鎮武將軍、左衛將軍。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陽侯。

宗夬

字明揚,南陽涅陽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諮議參軍。夬少勤學,有局乾。弱冠,舉郢州秀才,歷臨川王常侍、驃騎行參軍。中興初,遷御史中丞,以父憂去職。起為冠軍將軍、衛軍長史。天監元年,遷征虜長史、東海太守,將軍如故。二年,征為太子右衛率。是冬,遷五兵尚書,參掌大選。三年,卒,時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宗測

字敬微,炳之孫也,代居江陵。性善書畫。傳其祖業,隱廬山。畫阮籍遇孫登於行障上,坐臥對之。又永業寺佛影台。皆稱臻絕。嘗游衡山七嶺,著《衡山記》。

宗懍

亦南陽人,梁吏部尚書,梁亡入周,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著《荊楚歲時記》,今存於世。

宗元饒

宗臣宗臣

南朝陳吏部尚書,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聞。仕梁為征南府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為主簿。陳武帝受禪,稍遷廷尉卿、尚書左丞。元饒性公平,善持法,諳曉故事,明練政體,吏有犯法,政不便時,及於名教不足者,隨事糾正,多所裨益。遷南康內史,以秩米三千餘斛助人租課,存問高年,拯救乏絕,百姓甚賴焉。以課最入朝,詔加散騎常侍。後為吏部尚書。

宗楚客

字叔敖,武后從姊子,及進士第,累遷戶部侍郎。其先南陽人。曾祖丕,後梁南弘農太守,梁亡入隋,居河東之汾陰,故為蒲州人。父岌,仕魏王泰府,與謝偃等撰《括地誌》。

宗澤

宗澤墓宗澤墓

(1060--1128),字汝霖,

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鬥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親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義兵都督總管,用岳飛為將,屢敗金軍,臨終時,還三呼"渡河"。

忠簡神靈日月光,常春天地佑吉祥。

人間正義道德劍,斬斷孽根建小康。

宗臣

宗稷辰 楷書七言聯宗稷辰 楷書七言聯

(1525~1560)字方城,明代名宦,嘉靖進士,江蘇興化人。歷官福建參政、提學副使。曾率領福建軍民抗擊倭寇,病逝於任上。文章與李樊龍、王世貞相切磨,為嘉

靖七子。

宗元鼎

字定九,江都人。清代書畫家,七歲詠梅,遠近傳誦其句。堂有古梅一株,人謂之“宗郎梅”。性狷而孝,釜甑屢空,未嘗以貧告人。康熙初,貢太學,銓注州同知。未仕卒。擅畫山水,工詩。有《芙蓉新柳堂集》。元鼎與從弟元豫、觀,從子之瑾、之瑜皆工詩,有“廣陵五宗”之目。

宗稷辰

(1792~1867)字迪甫(一作滌甫),號滌樓,浙江會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官內閣中書。累至山東運河道,以疾告歸。年甫三十,歷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書院。歸後,主戢山書院,成就甚眾。稷辰著有《躬恥齋文鈔》二十四卷,詩鈔二十八卷,及《四書體味錄》,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宗白華

(1897-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虞山鎮人。1916年入同濟大學醫科預科學習。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並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 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美學等課程。1925年回國後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 學學會理事。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有《宗白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宗白華於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宗傳明

(1963年生)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提名者, 曾解決了華羅庚的夙願,宗傳明教授曾榮獲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8), 茅以升青年科技獎 (1999),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2), 中國青年科技獎 (2004), 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5), 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 (2006),中國數學會陳省身數學獎(2007), 獲von Prechtl獎章 (2008,奧地利), 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 (2009),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9)。

宗保寧

(1963年生)男,河南省人,1963年6月生,博士,第六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1991年畢業於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催化材料研究室。現系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成就卓越,摘取世界性科技難題,北京大學傑出校友,獲得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之前連續多年空缺技術發明一等獎, 被選為2005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 於2009年提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雖未選上,但是成就不低於院士,院士之上的專家。

家譜文獻

河北唐縣宗高和村宗氏家譜,(現代)宗健纂修於公元2012年,現被山西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收藏。

江蘇如皋宗氏家譜二十卷,(明)宗價始修於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民國)宗銘續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江蘇省海安市韓國鈞紀念館。

江蘇常州毘陵中村宗氏世譜十八卷,(民國)宗鴻亮等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常熟虞山宗氏譜略一卷,(清)宗汝剛、宗嘉謨輯,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江蘇省常熟市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註:始祖為[宋]宗澤,始遷祖為[元]宗世臣。

江蘇宜興官林宗氏譜二十卷,(民國)宗廷銘等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丹徒宗氏忠武堂世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五代]宗道溥,始遷祖為[宋]宗澤。

江蘇宜興美樨宗氏家乘特刊,(民國)宗學源等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宋]宗澤,始遷祖為宗瑋。

江蘇宜興美樨宗氏家乘,(民國)宗硯卿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宋]宗澤,始遷祖為宗瑋。

江蘇宜興美樨宗氏續修家乘十三卷,(民國)宗炳南等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鉛印本。註:始祖為[宋]宗澤,始遷祖為宗瑋。

江蘇宜興美榍宗氏家乘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世存集四卷,宋宗忠簡公全集五卷,附編四卷,首一卷、特刊一卷,(民國)宗景洛、宗兆牛纂輯,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天香閣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註:附《宋東京留守宗簡蘭公全集》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註:始祖為[宋]宗澤,始遷祖為宗瑋。

浙江常山京兆宗氏族譜五卷,始修於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清)朱興、宗祖貴續修,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宗紹昂續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清)李大玉續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徐晉重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大橋頭鄉永旺村。

浙江義烏麒麟塘宗氏家譜十卷,(清)宗國悠等纂修,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宗溥,先祖為[宋]宗嗣尹。

河南唐河宗莊宗氏家譜,(現代)宗轉運編纂,2004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

宗姓宗姓

山東臨朐汶陽宗氏家譜,根據嘉慶戊午新秋(1798年)第二次修譜(由八、九世諸祖修定)、同治年間第三次續修(十一、十二世諸祖修定)以及1936至1937年的第四次修訂,於2007年進行延續第四次修訂版式第五次修訂。由94位同宗族人出資、26位同宗族人共同編纂。

字輩排行

山東淄博宗氏字輩:“泰山秀士其文明繼業昌”。

山東臨朐宗氏字輩:始祖“爽”(嘉慶戊午1798年秋二次修譜時稱:“…吾宗族譜失傳已歷三世,維來自何時…或遷自洪洞或遷自棗強概與可考,而父老流傳鹹雲始祖宗爽始來臨朐招贅賀門,生子四大江大海大寬大量,大江大量承繼本宗立業于山頭子,大海大量出嗣賀姓,徙居蔣峪仍複本姓,固猶言之詳矣,余據而追序之…。十世允成書”)、大、智、克、必、祚、(第七世為“單字”未指定某固定單字)、宣、修、允(德)、喜(方、化)、錫、洪、林(桂)、然(煥)、培、先、傳(傳的老體字)、嘉、福、善(此字用在後面)、永(此字用在後面)、繼、澤、延、昌(此字用在後面)、世、承、潤、長、興。

山東巨野宗氏字輩:“笑清允靈樹加生世”。

山東曹縣宗氏字輩:“付蘭存仁義……”

山東費縣宗氏字輩:“慶澤丙廣樂士”。

山東成武宗氏字輩:“林(靈)昌新(玉)升”。

山東臨朐宗氏一支字輩:“立豐孝春玉”。

山東微山宗氏字輩:“家玉成恩廣兆毓”。

山東泰安宗氏字輩:“懷恆傳西德成世界和平”。

山東黃縣、遼寧宗氏字輩:“九雲文德景常昌守學”。

山東博山、香港宗氏字輩:“泰山秀士其文明繼業昌”。

江蘇連雲港、鹽城宗氏字輩:“德鎮明樹生仁義慶榮華”。

江蘇鹽都宗氏字輩:“如德樹大永長久”。

江蘇如皋宗氏字輩:“國永(式)序在衛慎首鄧卓”。

江蘇徐州宗氏一支字輩:“厥天效廷學致開玉光明世培大德延希福康於國志立先長安傳繼州慶善後賢良永茂昌太遠”。

江蘇徐州宗氏一支字輩:“亭承新向開文玉秀世培大德”。

江蘇常熟宗氏字輩:“積善有餘慶得年惟大德”。

江蘇盱眙宗氏字輩:“友成正治國”。

江蘇鹽城、蘇州宗氏字輩:“澤穎嗣益長福紹忠必大佛學阡敬浦用安世道璵獻章召厚枝榮思緒鳴環起生炳政韓元景龍萬成恆如鼎藝連標如旺臣(成)根華”。

安徽蕭縣宗氏字輩:“開文玉秀世培大德衍系廣元……永茂昌泰遠”。

安徽宗氏一支字輩:“自金在朝維同升官永花富貴”。

安徽郞溪宗氏字輩:“留守在京城(成)為民立功”。

陝西涇陽宗氏字輩:“嫌有義述兆均國”。

陝西三原宗氏字輩:“懷立學可……”

陝西鹹陽宗氏字輩:“修安懷立學可復”。

湖北漢陽宗氏字輩:“大志玉岳昌定有賢良永傳祖德邦家之光”。

湖北麻城宗氏字輩:“道德傳家厚功明普世多”。

重慶銅梁宗氏字輩:“涵世國正天裼福太和仁得永長久”。

湖南芷江、廣西宗氏字輩:“振開宏紹余永建成思德”。

重慶銅梁宗氏字輩:“含世國正天裼福太和仁得永長久”。

河北玉田宗氏字輩:“雙(永)元少(慶義)文華勝”。

山西大同宗氏字輩:“福祿禎祥……”

吉林宗氏一支字輩:“喜憲德懷永殿雲”。

四川富順宗氏字輩:“儒紫肅有紹大明永元興克臣世兆正仕懷仁久遠”。

河南周口宗氏字輩:“立國希聖……”

宗氏一支字輩:“清明懷恆傳希德成世界和平(廣運)”。

宗氏一支字輩:宗姓是南陽八大古姓(苑、呂、申、甫、謝、宗、杜、育。)之一,南陽是宗姓三大郡望之一。宗姓大都從姓而居,以姓名村。如唐河縣有宗莊、宗沖、宗老莊,宛城區有宗坡、宗橋,鄧州市有小宗莊等。這些宗姓可能支系不同,但天下宗姓是一家,早在清末,南陽宗姓代表聚於唐河白秋,由宗莊人主持,定下了“建元啟運,萬世永昌(泰)”八個大字作為字派。在南陽,一說字派,宗姓人就知道其輩份。第二次是1942年,仍然在白秋,由宗老莊宗子俊(當時縣參議)及宗成章召集主持,宗莊人執筆,又定下了二十二個字:“均資功業遠,炳愨德偉長,祖望勝東漢,家聲振南陽”,作為後續字派。這裡的均、資、炳、愨都是南陽宗姓名人,從宗氏歷史名人中可以查到。這樣,對宗莊宗氏來說就有如下字派輩份對照表:

九世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建 元 啟 運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萬 世 永 昌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二十一世

均 資 功 業 遠

二十二世二十三世 二十四世二十五世二十六世

炳 愨 德 偉 長

二十七世 二十八世 二十九世 三十世三十一世

祖 望 勝 東 漢

三十二世 三十三世 三十四世 三十五世三十六世

家 聲 振 南 陽

宗氏一支字輩:“懷恆傳希德承世”。

宗氏一支字輩:“文景發萬水良正維國義制有宗若寶龍光應盛時忠賢傳世德和順啟家庭士尚書承志天開子必新”。

義烏麒麟塘宗氏字輩(自始祖宗溥第29世孫,宗澤第21世孫):貽謀啟後人,謙光豐豫遠,世德益深淳,詢克承先祖,賢良必永遵

宗氏雲南省威信一支字輩:浙江義烏“有倫”公攜4子(斯仁、斯義、斯禮、斯智),斯禮祖到四川翻盆坳趕路前之三炊熟食因翻盆而不得食,“有倫”公即與三祖(斯仁、斯義、斯智)議,爾等自去謀生計,“有倫”公攜(斯禮)祖留翻盆坳落腳;後有多輩祖(族群)800餘人因戰亂而凋零,有輩分因家譜遺失而無記載,經年人丁繁盛。字輩排序:文可應維國 之勝紹在思 永洪順奇大 德吉發安元。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