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姓

羅姓

羅,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基本信息

羅姓羅姓

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20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86%,加上少數民族的羅姓人數,估計羅姓人口應在1000多萬。一般認為,羅姓的遠祖是黃帝。許多姓氏書上稱羅姓子孫為祝融之後。

簡介

關於羅姓的來龍去脈,歷來許多有關姓氏學的古籍,都有十分詳盡的考證,譬如: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指出:“祝融之後,ㄆ姓國,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長沙,漢有梁相羅懷,襄陽記有羅蒙。”《姓氏考略》 :“世本,熊姓,廣韻,本自顓頊末胤,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通志氏族略》 :“羅國之後,一曰祝融之後。”《魏書》 :“破多羅氏,斛瑟羅氏,叱羅氏,皆改為羅氏。”

從以上這些記載看來,羅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顓頊帝的兒子,祝融的後裔,到了周朝的時候,被封於宜城,稱為羅國,當時的宜城,就是現在在湖北省的襄陽,在漢代曾被置為宜城郡。後來,由於該地為楚國所有,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於枝江(今湖北省枝江縣),至周末定居於湖南長沙,最後還繁衍到現今江西的南昌一帶,成為長沙和南昌兩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曾經提到羅氏是一個“ㄆ姓”國,所謂“ㄆ姓”,就是歷來姓氏學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個古姓,據《說文通訓定聲》的記載,鄢、鄶、路等姓,都是古時的ㄆ姓國,則論起家世淵源來,羅氏與這五個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歷史來源

羅姓圖書羅姓圖書

“羅”源出:
一:出自“妘”姓,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周末居長沙,國人以原國名“羅”為氏。
二:相傳古帝祝融的後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後以斛瑟羅為氏,後改姓“羅”氏。
四: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破多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羅”氏。
五:清代皇族愛新覺羅氏中有改姓“羅”,後代亦稱羅氏。
六:據《後漢書.南蠻傳》及《華陽國志》載“板楯七姓”有羅氏。
七:賴羅傅宗親會則據說前揭一、賴姓出自賴國,也為楚國併吞;部份賴國人民為逃難,賴姓改姓為羅姓、傅姓

得姓始祖

顓頊號稱高陽氏,是炎黃聯盟的重要首領之一。他的孫子祝融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他為祝融,被後人尊為火神。祝融的後裔分為己、董、彭、禿、女雲、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他的孫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建立羅國。公元前六九零年,羅國被楚國所滅,祝融子孫逐漸向南遷移,為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姓,尊顓頊為羅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羅姓最早起源於中原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羅國為楚所滅,羅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漸向南遷移,周末時遷至湖南長沙,產生湖南羅姓。秦漢時期,羅姓發展緩慢,但出現了羅姓當時最著名的人物羅珠,歷任高官,甚至被稱為羅姓人鼻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羅姓居住地戰事頻繁,爭戰不斷,加之兩晉時期“永嘉之亂”,羅姓族人又大舉南遷,由原聚居地湖南,遷至江西廣東福建等省,從此羅姓遍布於我國南方各省,成為南方一大姓氏,並且形成了八個著名的羅姓郡望。

唐宋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壯大、播遷,羅姓名人相繼湧現,郡望大量形成,在各個地區的人口比例也不斷上升,從而羅姓發展進入一個鼎盛階段。元朝後期,明清時代,外族入侵中原,為避戰亂羅姓族人又一次遷徙,並與外族進行融合,促使羅姓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不但後來成為漢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成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羅姓在元明時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時融入彝族成為大姓,後又融入苗、布依、瑤、侗等族,並逐漸發展成為各族中的大姓。

郡望堂號

羅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據《廣韻》所載,主要有三個:1、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2、長沙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3、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
堂號:羅姓族人以“嘉德”、“貽谷”、“柏林”、“明德”、“錦厚”、“崇文”、“永祭”、“歸厚”、“光裕”、“豫章”、“火龍”、“敦睦”、“丕振”、“渝德”、“尊敬”、“尊堯”、“崇彝”等作為其堂號。

宗族特徵

1、歷代羅姓均具有鮮明開放的性格,善於探索求知。

2、羅姓在歷史上多與少數民族融合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也為少數民族中的大姓。

3、羅姓族人熱衷於研修家譜,從而使羅姓家譜嚴謹、完整。

4、各支羅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

據《中華姓氏通書》和羅文華、聶鑫森所著《羅姓》中記載,湖南桑植城關鎮羅姓字行為:“季遒伏存暹,人宏大士萬,瑞嗣胤延世,益昌啟俊賢,自承祖宗德,文國福朝先,榮顯旌加遠,希紹永興蕃。”又安化《羅氏族譜》老輩份派語為:“辰夢文興紹遠泰,萬天壽日祥光發,鴻開俊彥正芳華,賢才昌盛宗英拔。”新續派語為:“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達,教迪久同遵,輔佐昭梁棟,儀型重玉金,輝煌余藻采,培植積蘭芬,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鹹錫福,嘉運啟崇英。”

歷史名人

羅姓羅隱故居

羅珠:漢朝人,羅君用之子,仕漢後,曾官至相國、大司農,為羅姓當時很有影響的人物。
羅友:兩晉時期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晉室南遷後深受器重,任襄陽太守。
羅藝:襄州襄陽(今湖北省)人,隋朝幽州總管,隋末任虎賁郎將,後歸唐被賜姓李,封燕郡王。
羅隱:餘杭(今浙江省杭州)人,唐代文學家,所作散文小品,筆鋒犀利,魯迅謂其所著《讒書》 “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羅存:今河南開封人,畫家,喜作小景山水畫,極有韻致,時人高度評價其作品。
羅拯:宋代祥符(今河南省開封縣)人,歷任通判、轉運使等職,處處以國事為重,並因剛正不阿而著稱於世。
羅靖:宋代著名學者之一,長於二程理學,被後人稱為“四先生”之一。
羅願:歙縣(今屬安徽省)人,南宋學者,博學好古,工詞章,高雅精煉。著有《爾翼》及《鄂州小集》 。
羅聘:祖籍安徽歙縣,清代著名畫家,其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
羅從彥:宋南劍(今福建南平縣)人,人稱“豫章先生”,為“二程”的再傳弟子,謹守程氏之學,著有《遵堯錄》 、《春秋指歸》 、 《豫章集》等。
羅處約:北宋詞人,太宗時進士,其作品在蘇杭間多傳誦。著有《東觀集》傳世。
羅仲通:宋代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人,為當時著名畫家,他工畫墨竹,其作品被世人加倍珍惜,但傳世作品不多。
羅貫中:今山西省太原人。元末明初傑出小說家,他一生相傳作過“十七史”演義,其代表作《三國演義》是我國小說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羅澤南:湖南省湘鄉人,清朝著名將領,屢建戰功,得曾國藩賞識,後積功升至布政史。
羅士琳:江蘇省甘泉人,清代著名數學家,早年精通天文數算,遂以天文生入欽天監推算天曆,著有《勾股容三事拾遺》 、 《四元玉鑒細草》 、 《增廣新術》等一大批著作。

羅通:唐朝初年名將

近現代名人

羅香林
羅雄才
羅策群
羅昌儒
羅珠
羅志年
羅明燏
羅隆基
羅榮桓:中國政治家、軍事家
羅本立:前中華民國參謀總長
羅大佑:台灣音樂人
羅志祥(小豬):台灣歌手、節目主持人、演員。阿美族
羅福助
羅時豐
羅百吉
羅燦:Now寬頻電視首席副總裁
羅吉鎮:台灣民歌手羅芳伯
羅善慶:為愛新覺羅後裔,馬來西亞玻璃市加基武吉開發者
羅嘉良:香港男演員、男歌手
羅山:電視廣播營運總監,港島區議員
羅若安: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兼記者

羅李華:著名易學家
羅莽:香港演員
羅家英:香港藝人
羅乾:中共前領導人,曾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
羅京:已故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主播
羅鷹石
羅康瑞
羅嘉瑞
羅旭瑞
羅寶文
羅嘉玲:香港電影演員
羅德丞:香港大律師
羅兆貞:前香港政府高官
羅瑞卿:中國政治家、軍事家
羅品超 :粵劇演員
羅仲榮:香港企業家

族譜源流

家譜淵源甚早,一般都推始於《周官》 ,實際上《世本》乃是我國譜牒最早的著作,司馬遷《史記》的世表、年表取法於此,實為後來家譜宗譜之濫觴。在譜學發展史上,經歷由專官之掌,演為專門之學,最後變為私家之譜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參見邵晉涵《南江文鈔》卷六),修譜也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個發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說已達到頂峰,有人統計,“宋元以來,清人修譜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萬種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質量較高”( 《清人社會生活》 )。到了民國,修譜之風仍不少衰。“考我國古代社會,夙重宗族。自大儒歐陽氏、蘇氏創譜牒制後,千百年來言家乘者,遵製法古,群相倡導,馴至舉國上下,無族無譜”,民國三十七年修《羅氏杞公戊子族譜序》中的這幾句話,反映了我國清代、民國期間“族族有譜”這一歷史事實。羅姓之族譜家乘,當然亦不例外。

羅氏族譜最早者,似為修於宋代開寶年間的“豫章羅氏”(俗稱“柏林羅氏”)族譜。羅穎在《源流總序》中稱:“吾祖家豫章,抵穎身,三百餘年”,其間“文獻足征”,因此族譜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羅氏人才輩出的實錄,又記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的贈詩之類,且溯源重黎,以羅君用為先祖,並及“十八世祖”羅企生,堪稱源遠流長、後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後來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寫詩《羅氏譜贊》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門,節義兩顧。
文德武功,名留簡竹。理學真儒,後先繼續。
禮義仁昭,天倫攸篤。賢子賢孫,鏇踵芳躅。
以此家風,遺風善俗。

郡望

羅姓羅澤南
豫章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南昌。相當今江西省地,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省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縣地。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後期改鍾陵縣,後又改為南昌。

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相當今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西漢改郡為國,東漢仍改為郡。

襄陽郡:東漢建安分南郡、南陽兩郡置郡名,治所在襄陽(今襄樊市)。相當今湖北省襄陽、南漳、宜城、當陽、遠安等縣地。

堂號

尊堯堂、豫章堂:羅氏郡望豫章。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 。人們稱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紹朱在《羅氏族譜序》中云:“羅氏之先系出周之羅國,厥後子孫以國為姓。漢大農令懷漢公(即珠公)肇遷豫章,世為豫章羅氏。”民國學者羅元鯤考證,羅珠“實為羅姓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後也”,故豫章為羅姓郡望。豫章堂號源此。

此外,羅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羅姓族人以“嘉德堂”、“貽谷堂”、“柏林堂”、“明德堂”、“錦厚堂”、“崇文堂”、“永祭堂”、“歸厚堂”、“光裕堂”、“火龍堂”、“敦睦堂”、“丕振堂”、“渝德堂”、“尊敬堂”、“崇彝堂”等作為其堂號。

天下羅姓是一家

四川營山是一座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據說在這營山,從宋朝到清朝,考中進士的就有57人。可見營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人們用“科第仕宦,甲與蜀都”來讚譽營山。
清初,清政府為解決明末戰亂,四川地廣人稀,從湖北強征移民,大批羅氏被遷移到營山,從那時起,營山羅姓就開始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羅氏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早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有一個部落,就是我們羅氏部落,在今天的河南省,羅山縣,以織網捕魚為生,商朝的時候,羅氏部落歸順於周武王,共同滅掉了商朝,滅掉商朝以後,周武王封羅氏部落為羅子國,羅子國後來又被楚國滅掉,滅掉以後,羅氏人就流落到我們國家現在的枝江、汩羅江一帶,散居的這些人就是羅氏的起源。
羅氏自從湖北遷到四川營山以後,歷經幾代人的勤奮努力,逐步發展成為營山的世家大族,剛開始主要以耕農為主。其後,由於受到營山古城文化的影響,營山羅氏後人的文化結構也有了本質的變化。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在我們營山一共有12支羅,其中大廟鄉有一支羅,叫羅天祥,東升有一支羅還有雞川也有一支羅,古今以來,姓羅的是一個大族,歷史上有兩個考取了狀元,有一個叫羅能,還有兩名考取了進士。有一個叫羅昌的進士,到京城考狀元的時候有一個笑話,去的時候,主考官,就問他你那個地方的風水如何,當時,羅昌一時想不起來,就把周圍的四座山,連起來完成了一個風景,考官很滿意,當時叫什麼山呢,雲桂山下谷花開,白鶴飛過四山來,羔羊下河吃清水,烈馬一匹跳鴻崖,就把四個山的風景結合起來,成了四句詩,當時主考官很滿意,當年取得了第二名進士
是不是真的靠四句詩,就能考取進士,今天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羅氏家族的確湧現出了許多享譽中華的人物,《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早已家喻戶曉,著名軍事家羅瑞卿也是營山羅姓後人。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當時,我們的祖先不願意來,不願意來,就用繩子把他捆起來,捆了過後,我們現在都有這個習慣,平時,耍呀、休閒,都喜歡把手放在後面,我們每一個手棒棒,這個地方都有一個印跡,表示是捆來的。
羅氏家族在天文學、文學、經濟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過輝煌的成就,在營山羅姓的發展中,他們把楚漢文化帶入四川,對當地經濟文化結構的改變,起到了積極作用。
營山地方志編委會主任汪嗣榮:在營山有許多蜀文化的遺蹟,營山曾經出現過許多文化名人和神奇的傳說故事,有許多移民曾經來到營山,這些人的到來也豐富了營山經濟文化的內涵。
歷經風雨春秋,營山羅姓的人口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一部分人從耕農世家走進城裡做起了文化人,也有一部分人在四五十年代的戰亂中離開營山,遠走他鄉,但是,在最近幾年,又有許多羅姓子孫回到營山,祭拜祖先。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自古以來,我們羅氏家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大族,在宋朝的時候編的一個百家姓,羅氏就列七十二位,羅氏宗族分布最多的,全國是這幾個省湖南、湖北、山東、安徽、福建、台灣和我們四川、廣東,特別是我們營山羅姓,還有在台灣的高雄,台北都還有,有的還在跟我們內地通信,因為,天下羅姓是一家。
清初的湖廣填四川早已成為歷史,今天也有不少營山羅姓人回湖北老家探親,不管走出多遠,家是不能忘記的。
羅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二十位。羅姓名人輩出:唐代文學家羅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現代軍事家羅瑞卿。

屬於民族

1 、漢族

2、 鮮卑族 多羅氏、叱羅氏

3 、西突厥(遊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氏。

4 、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

5、 滿族 羅佳氏、愛新覺羅氏、鄂謨托氏、薩克達氏、納喇氏、羅岳氏、鄂木綽氏,以及加入滿族的羅氏(漢族)等。

分布密度和頻率

羅姓人口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大約占羅姓總人口的53%,其次分布於江西、雲南、湖北、貴州,這四省又集中了21%。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21%,為羅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2%。全國形成了四川、粵湘閩贛二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以及甘肅中西部的北方羅姓集中區域。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032萬,為全國第20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86%。
羅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廣東東部,每平方公里的羅姓人口達到7.8人以上,中心地區高達9人以上。羅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2.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占國土面積13.3%,羅姓人口大約485萬;1.3-2.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15.1%,羅姓人口大約270萬;不足1.3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71.6%,羅姓人口大約277萬。
羅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羅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南大部、四川南部、廣東東部、甘肅張掖地區,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2%以上,尤其在雲南南部,有的達到3.6%,這部分高比例的地區的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4.8%;廣東東部、福建南部、台灣北部、江西大部、湖南、廣西北部、海南、貴州四川北部、雲南東部,羅姓頻率在1-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8.1%;台灣南部、廣西南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湖北、河南西部、陝西南部、山西西南、青海東部、甘肅西北、內蒙古東北角,羅姓頻率在0.5-1%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5.4%;羅姓在其他地區的頻率不足0.5%,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61.7%,其中頻率0.4%以下的占國土面積54%。

羅家十二句詩

江西出祖昌齡公 移居福建耀榮宗
長男尚古崇古次 唯有尚立第三中
寧泰任新根葉茂 志明興旺廣昌隆
秀周遷徙程鄉地 季亮移居落豐湯
谷賢生子分州縣 谷榮生擺並彥章
彥邦興寧生洪德 彥章法號三六郎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