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姓

華姓

華姓 華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七。。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古今姓氏書辨證》、《廣韻》及《辭源》所載,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華父,為宋太宰,殺其君殤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賂齊、秦、魯、鄭四國,不能討,使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另外,此際齊有華周,衛有大夫華仲,這些史實表明,春秋時華姓已播遷於楚(都今湖北江陵)、吳(都今江蘇蘇州)、衛(都今河南淇縣)、齊(都今山東淄博)等國。

基本信息

簡介

華姓華姓

華[華、蕐、荂,讀作huà(ㄏㄨㄚˋ),不可讀作huá(ㄏㄨㄚˊ)]

華氏是漢族姓氏,源出於子姓。周朝時,宋戴公有個兒子叫好父說,說的兒子名督,字華父,又稱華督,在宋穆公時任太宰。當年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本來有個世子叫與夷,可是宣公臨死時卻按照殷人的習慣把君位傳給了穆公。為了不忘哥哥的恩情,宋穆公臨死前把大司馬孔父嘉輔佐宣公的兒子與夷繼位,而把自己的兒子公子馮派往鄭國。實際上,這種“兄終弟及”的繼承法並非殷人的習慣,夏、商、周三代的傳位都有這種習慣,原因都是因為世子太小。與夷做了國君,就是宋殤公。宋殤公是一個喜歡打仗的人,他不知從哪聽到了風聲,說公子馮要回國爭奪君位,因此戰亂頻起。宋殤公即位十年,竟然打了十一次仗,弄的宋國百姓叫苦連天。華督和公子馮是好朋友,一向反對殤公伐政的。後來他看中了孔父嘉的妻子,就一直想除掉孔父嘉。正好機會來了,華督製造謠言說宋國連年爭戰都是大司馬孔父嘉的主意,憤怒的民眾信以為真,紛紛聚集到華督門前,要求他主持公道。華督先是假意推辭了一番,然後做無可奈何的樣子,領著民眾衝進大司馬府,殺死了孔父嘉,搶走了他的妻子。在中國歷史上,因為妻子貌美而送命的,孔父嘉是第一人。宋殤公聽說此事後非常震怒,要治華督的擅殺重臣、殺人奪妻的罪,華督非常害怕,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宋殤公也殺了,然後從鄭國迎回公子馮繼位,是為宋莊公。華督殺一君迎一君,不但無罪,反而有功了,從此,華氏執掌宋國國政二百多年。華督的孫子華孫,官職御事,以祖父字命氏。華督的曾孫華元也是春秋名臣,曾約會晉、楚等國舉行“弭兵大會”,使中原戰火平息了十幾年。

起源

華姓華姓

華(huà)姓源出有:神醫華佗、國家主席華國鋒、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源流一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封子孫於華邑,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源自子姓的一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並為宋卿。”這支華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歷代都是宋國的公卿。宋國是由周武王封給商紂庶兄微子啟以奉湯祀的。商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商朝的後代,華氏自然也就源於子姓了。當時的宋國擁有今河南省商丘縣以東、直到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源之處在宋國,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華督、華元、華定、華亥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史稱華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觀於西嶽華山,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的孫子夏禹的後代所建立。所以華氏無論是姒姓的一支,還是子姓的一支,統統都是顓頊的後代,所謂兩支,不過是得姓的先後與途徑有所不同罷了。據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泰華是夏桀的寵臣之一,在其後裔子孫中,當有中國最早的華氏。

源流三

孔子孔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僖公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其稱國以殺何?稱

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毋。”鄭世子華,就是鄭文公捷的二兒子太子華,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農曆1月,他代表鄭國,同周王使者、齊桓公小白、宋桓公御、衛文公毀、許男爵、曹昭公班、陳世子款等諸侯國會盟於洮(今山東鄄城),這次會盟,確定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諸侯國會議。

在鄭世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是為新鄭華氏。

源流四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子華,即秦惠王的兒子之一,名華。公子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將。在秦公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鹹陽華氏。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時期蒙古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謨錫哷氏,亦稱木華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sire Hala)。蒙古族、滿族謨錫哷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嚴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爾氏,亦稱扎喇亦爾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扎剌赤兒部,是元朝著名太師木華黎之後裔,以部為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察哈爾(今黑龍江、俄羅斯勃力)。後有達斡爾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 Hala,為達斡爾族著姓之一。所冠漢姓為趙氏、嚴氏、季氏等。

⑶.蒙古族華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為華氏。

源流六

華姓華姓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⑴據文獻《元代泰不華族源初探》、《鎮江回回》等記載:回族華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華(達不華)。蒙古汗國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波斯人穆巴拉沙隨父塔不台入華,定居於台州(今浙江臨海_,後拜南宋遺民周仁榮為師,刻苦攻讀漢語,於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鄉試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試中賜進士及第,授集賢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監察御史。後在元文宗時期建奎章閣,擢為典簽,拜中台監察御史,“帝賜蒙古姓名泰不華(達不華)”。在其後裔子孫中,有漢化為達氏、華氏、泰氏者。今江蘇六合、鎮江等地的回族達氏、華氏、泰氏,皆為其後代。

⑵另據史籍《雲南左衛選薄》記載: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於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歸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為雲南左衛副千戶。亦速之子還叫亦速,到其孫速來蠻時,以漢字速為姓氏,稱速氏。之後從二世速俊、三世孫速晟、四世孫速霖、五世孫速泰到第六世孫速華時,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為官。在速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

源流七

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阿賚氏:AlaiHala,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樺皮”,世居翁郭羅城(今黑龍江阿城金國上京故城),後多冠漢姓為華氏、阿氏等。

⑵.滿族瑚錫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稱祜什哈禮、瑚克沙哈里,以地為氏,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依蘭(今黑龍江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後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族、赫哲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嚴氏、關氏、胡氏、扈氏等。

源流八

源於錫伯族,出自清朝時期錫伯族華西哈里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文獻《雙城市滿族錫伯族志》中記載,錫伯族華西哈里氏,亦稱瑚錫哈里氏,後有黑龍江女真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龍江寧安)。

華姓華姓

錫伯族、滿族華西哈里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

家譜

天津華氏南支宗譜,(清)華長卿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註:南開本世累表,記事至清光緒年間。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天津華氏宗譜,(清)華承彥續輯,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天津華氏通四堠陽晴雲公支宗譜十三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國)華步照、華鍾靈等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華氏通四公悌公支宗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鴻模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註:該族在鎮江、無錫等地。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丹徒華氏重修宗譜六卷,(民國)華乃慶,華坤全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註:書籤題《朱方華氏族譜》。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家譜八卷,(清)華毓琮纂修,清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十冊。註:版心作《華氏傳芳集》。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宗譜二十四卷,(清)華希閔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宗譜(清)華希閔纂,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註:有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自序。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山桂公支譜十二卷,首三卷,(清)華文柏,華學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註:清乾隆十四年始修支譜。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通八奇二宗譜八卷,首一卷,(清)華鏡宇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註:清乾隆三十五年賣囿公始修。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通九支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清)華允中等續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享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通九支傳芳集附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允中等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享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註:一名《無錫鵝湖華氏宗譜》。

江蘇無錫華氏通九支傳芳集附宗譜十卷,首一卷,附二十九卷,(清)華允中等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享敘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錫山華氏通九支六修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民國)華宗纂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敘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註:清乾隆二十四年華德昌始修。

江蘇無錫華氏通四怡隱公支宗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鴻模序,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華錫華氏奇一支宗譜八卷,(清)華國賢等續修,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享敘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譜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譜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纂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註:清光緒七年華鴻模始修支譜。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鵝湖華氏通四興二支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清)華季先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德彝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通四澹然公支宗譜九卷,首一卷,(清)華鴻模重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義莊木刻活字印本四冊。註:版心作《華氏宗譜傳芳集》。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通四怡隱公支譜十五卷,(清)華開驥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勾吳華氏本書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渚纂述,華鴻模重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宗譜,(民國)華瑛匡、華廷獻輯,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華樽木刻活字印本。註:原題《華氏宗譜卷之七~補奇五支子升派》。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華氏通十支十四修宗譜二十二卷,(民國)華錦球纂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培元堂鉛印本二十二冊。註:元至正間華木春始修。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

館。

江蘇無錫華氏譜略,附吳錫華氏譜跋,(民國)許同華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華氏宗譜華氏先賢像記,(民國)華保真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漁臨華氏宗譜,(清)華大銘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序(公元1845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漁臨華氏宗譜八卷,(清)華汝忠等重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漁臨華氏宗譜,(民國)華鶴榮修,華岳榮等纂,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華氏宗譜十四卷,(清)華元燮等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壽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註:又名《蕭山漁浦華氏宗譜》。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餘姚姚江華氏宗譜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殘存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清)王懷忠,華安邦等纂修,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民國)華安興,王懷忠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民國)石鴻泰,華節法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華氏宗譜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大貴等重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享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櫟陽華氏宗譜,(民國)華康順纂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思訓堂輯,新邑慶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四卷,(民國)石鴻泰、華節義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蘭溪華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常山才里華氏宗譜,(民國)華舍文重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遂昌華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遂昌華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華氏宗譜,(清)華重民纂輯,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禮耕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華氏西房支譜,(清)華贊孝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華氏潭子頭門樓下支譜,(清)華鈞謀等修,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佑啟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章氏宗譜三十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鍾湖俞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民國甲寅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東陵邵氏宗譜四卷, (清)邵小飯等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華牆潘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平江華氏四修宗譜八卷,首一卷,(民國)華懋衡等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重慶合川華氏續修族譜一卷,(現代)華隆思主編,200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華林胡氏宗譜,(清)胡照南等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承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華氏宗譜,(清)華希閔纂,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無錫華氏山桂公支譜十二卷,首三卷,(清)華文柏、華學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兩部)、中國科

學院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有兩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有兩部)。

江蘇無錫華氏譜略,(民國)許同華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華氏宗譜華氏先賢像記,(民國)華保真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清)王懷忠、華安邦等纂修,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民國)華安興、王懷忠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東華家華氏宗譜,(民國)石鴻泰、華節法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遂昌華氏宗譜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縣北界鄉岱根村。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宗譜二十四卷,(清)華希望閔等纂,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世系原本,(清)華魁等纂,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宗譜八卷,末一卷,(清)華鳴玉等纂,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華學炯等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詒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通九支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附華氏通九支文獻考一卷,(清)華允中纂,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享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錫山華氏通九支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附一卷,華宗敬等纂,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冊,今僅存第一~八卷、第十一~二十四卷、第二十六~二十七卷上冊、第二十八卷、卷首、附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譜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等纂無錫鵝湖華氏通四興二支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清)華繼先等纂,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聽彝堂義莊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通四樂農公支宗譜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華鴻模等纂,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通支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培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先賢象記一卷,(清)華鴻山纂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玉鏗堂華介福摹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先賢圖像一卷,(民國)華保貞等纂,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重刊華氏祠墓始末記二卷,(民國)華學瀚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文苑閣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四卷、第六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富春祥風華氏宗譜一卷,(清)孫承祚等纂,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

山東

山東濟南華氏字輩:“鳳振文武秀隆興世道平”。

山東兗州華氏字輩:“汝炳承連延允中繼世長”。

山東兗州華氏字輩:“永秀振魁風守孝德”。

山東東阿華氏字輩:“廷德澤士西書培凱昌樂”。

山東青島華氏字輩:“振啟方澤裕正承先修仁丕志崇本克延”。

山東青島、吉林華氏字輩:“永雲景樹顯振啟芳澤玉”。

山東高唐華家務村華氏字輩:“廣緒仁和善,常修忠孝賢”

重慶

重慶合川華氏一支字輩:“祥長光懋建元子繼承先學盛文名顯廉平治道賢”。

重慶合州華氏一支字輩:“朝雲斌中國(正)世代永興隆祥長光懋建學道文名顯元子繼承先”。

重慶北碚華氏支脈字輩:"天上必有大德永成 興賢啟秀美含章 家聞幫達紹書香 粹品光輝聯映兆 芳型炳蔚長發祥。"

廣西

廣西河池華氏一支字輩:“益德必肇慶盛傳宗家道榮昌永遠福堂”。

廣西河池華氏一支字輩:“日德友召慶盛(正)傳忠家道榮昌永世福堂”。

河北

河北固河華氏字輩:“和風振蘭如聞征燕”。

河北高唐華氏字輩:“一振(洪)同林興立”。

河南南陽、浙江麗水華氏字輩:“清紹祚德遠道承憲澤長傳嗣啟元會佩中兆文光”。

浙江

浙江東陽峴北蟠溪華氏字輩:“仁庸隆一良時修懋克本孟仲伯叔季永兆大廷文國應思奇正忠嘉秉元德承啟顯光志立人品士昌占亦乃可式順展高岳才”。

浙江蒼南縣蒲城和台州玉環字輩:允(永)懷孝慈

湖北

湖北丹江口華氏字輩:“先兆克勤”。

湖北通山華氏字輩:旗世可尚道祖功永成先緒克正明傳厚德善修如慶

湖北隨州華氏字輩:“文章光國運道德正嘉義詩歌延輝側禮儀傳家倫”。

遼寧

遼寧大連華氏字輩:“於傳吉玉政承仙”。

江蘇

江蘇無錫華氏字輩:“德先開人文啟爾道”。

江西

江西崇仁華氏字輩:“春和雲祥運新道昌”。

江西於都華氏字輩:“典敘攸傳教明中天“。

江西華氏字輩:“勝翊文明志 世德垂芳遠 光榮福祿壽”。

四川

四川簡陽華氏字輩:“祖庭萬興旺承天元尚明德啟文光正中發永從祥”。

天津

天津華氏一支字輩:“永起長文國寶乃昌”。

其它

華氏一支字輩:“安邦定國正大光明天立萬代榮華富貴”。

尋根溯源

華姓來源有三:1、出自子姓。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古今姓氏書辨證》、《廣韻》及《辭源》所載,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華父,為宋太宰,殺其君殤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賂齊、秦、魯、鄭四國,不能討,使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古未有生而賜族者,唯督以一時之妄,自立姓氏,後世因之。一說督父正考父食采於華(故城在今河南新鄭北),其後以邑為氏。2、出自姒姓。據《姓氏考略》所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3、出自他族。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之後有改華姓者;清嶺夷十二地夷人頭目,嘉慶十三年歸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芭蕉溝夷人為華姓;錫伯族華西哈爾氏,漢姓為華;今滿、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繁衍播遷

古宋國之國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講華姓源起於此應無疑義。自華督得姓而起,華姓在宋國便世代顯貴,名震天下。春秋時期見諸史冊之華姓近二十人,《左傳·正義》曰:“世本雲,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這一支乃華督之嫡出,另外名將華元乃華督之曾孫,華元父華御事曾任宋之司寇,從眾多華姓來分析,可以說此際乃華姓發展之高峰期。前五二二年,華姓家族由於當朝君主之處置失當而產生內訌,華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華亥失敗後逃亡楚國,華費遂子華登因與華亥有勾連,而亡命吳國。另外,此際齊有華周,衛有大夫華仲,這些史實表明,春秋時華姓已播遷於楚(都今湖北江陵)、吳(都今江蘇蘇州)、衛(都今河南淇縣)、齊(都今山東淄博)等國。前二八六年,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華姓漸有北徙山東,南遷安徽、江蘇者。漢初,華寄、華毋害追隨劉邦征戰有功,封為列侯,子孫襲爵,為沉寂近一個世紀的華姓重新增光添彩。兩漢時,華姓可以說遍布山東大地,並在山東平原一帶形成望族,另在今山東、江蘇、安徽間地的沛國也形成了華姓大族。新莽之亂時,有北方華姓避居今湖南漵浦一帶,與祖居此地之華姓相融合,後來昌盛為華姓武陵郡望。三國兩晉時期,華姓發展達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華歆家族為傑出代表,其人丁興旺,世代名家輩出,可謂光照史冊。永嘉之亂中,華姓避亂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省。歷南北朝至隋唐,華姓在今江蘇、上海等地繁衍昌盛,並有一支華姓入遷福建。宋元兩代,華姓遍及黃河、長江、珠江中下游。明初,山西華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江蘇、安徽等地。歷明清兩代,華姓廣布於台灣以及西南、西北、東北各地。如今,華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陝西、上海、吉林、江蘇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華姓約占全國漢族華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郡望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期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幹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沛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於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泗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為吾符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為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但作為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

郡望堂號

華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平原郡,漢代設定,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2、武陵郡,漢代設定,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漵浦南);3、沛國,西漢為沛郡,東漢為沛國,治所在相縣(故城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北)。

堂號:“武陵”、“華岳”、“平原”、“敦厚”等。

“本仁堂”:據《蕭山漁臨華氏宗譜·序》載:華氏“原姓宋,實微子(商·紂王同父異母兄長)之裔,食采於華(今河南省商丘以東至江蘇省銅山以西地區),西周時,宣王姬靜遂因地賜華姓。華、宋二姓,萬世難婚。”這段文字說明華氏源流和華、宋不通婚的原因。

此外,華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存裕堂”、“詒谷堂”、“享敘堂”、“培元堂”、“壽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訓堂”、“慶餘堂”、“敦本堂”、“禮耕堂”、“佑啟堂”“青紫堂”等。

名人

華佗

華佗華佗

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創五禽戲,後為曹操所殺。

華羅庚

(1910—1985),江蘇金壇人,中國著名數學家。

華蘅芳

江蘇無錫人,清末數學家。致力於翻譯工作,譯出算學、地質學等書十七種,包括《代數術》、《三角數理》、《微積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軒算稿》。

華建敏

男,漢族,1940年1月生,江蘇無錫人,196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10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共中央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黨組成員,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書記,國家行政學院院長

華士飛

男,漢族,1947年4月生,上海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原黨委副書記、司令員,中國新建集團公司原總經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七屆黨委委員。

華彥鈞

又名阿炳,(1893-1950),江蘇無錫人,民間音樂家。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華君武

(1915-2010),祖籍江蘇無錫盪口,出生杭州;中國著名漫畫家;1938年到達延安,華君武從事抗日宣傳並為《解放日報》畫時事漫畫;194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2月華君武歷任《人民日報》美術組組長、《人民文學》美術顧問;1961年起,華君武開始在《光明日報》的《東風》副刊上發表“人民內部諷刺漫畫”;後在“文革”其間受批鬥;1979年華君武當選中國美協副主席,曾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2010年6月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5歲。

華秋萍

(1787-1859):名文彬,字伯雅,江蘇無錫人,清代琵琶演奏家。

華喦

(yán,同“岩”)(1682-1762以後,一作1682-1756)字秋岳,一字空塵,號新羅山人,又號白沙道人,離垢居士,東園生,布衣生。福建臨汀(福建長汀人)人,僑寓揚州。清代著名畫家。工詩善畫、山水、花鳥、人物皆精,尤以人物見長,隨意點染,無不佳妙。(華喦:福建上杭人,清代畫家。擅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為揚州畫派代表之一。詩亦古質、兼 工書,時稱三絕。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

華中一

(1931—2007)江蘇省無錫市人,教授。195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物理系。曾任復旦大學校長。曾任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真空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電子學會理事長、上海市真空學會理事長,國際真空科學技術與套用協會(IUVSTA)執行委員。

華崗

(1903-1972)浙江龍游縣人。 華崗同志是中共早期職業革命家、編輯家、哲學家、史學家、教育家,曾任山東大學校長。

華元

百家姓百家姓

華督曾孫,春秋時宋國大夫。歷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執政四十年。雖曾戰敗遭諷,但致力彌兵,志意可嘉,也不失為一份創造。

華毋害:西漢將領。以越將從高祖起於留,定三秦,擊臧荼,有功,封為終陵侯,謚齊。

華歆

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三國時魏國大臣。曾依孫策,後附曹操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時為軍師,轉御史大夫。文帝即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為司徒。明帝時,任太尉,進封博平侯。

華嶠

華歆孫,華表子,西晉史學家。官至侍中。因不滿《東觀漢記》,乃撰《後漢書》九十七卷,記東漢一代史事,文質事核,有司馬遷、班固之風,如今已散佚。

華恆

華表孫,東晉大臣。娶晉武帝女,拜附馬都尉,後任尚書、潁川令。西晉亡,南渡。領國子祭酒,封苑陵縣侯,官至左光祿大夫、開府,身後無餘財。

華鎮

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官吏。神宗進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軍事。平生好讀書,工詩文。有《揚子法言訓解》、《雲溪居士集》等。

華溫琪

宋州下邑(今安徽碭山)人,五代梁唐間將領。少從黃巢起義,巢敗後,仕後梁,官至齊、晉二州節度使。入後唐後,官至鎮國軍節度使,後以太子太保致仕,以固守稱勝。

華雲龍

安徽定遠人,明初將領。從朱元璋起兵,南征北戰,立功無數。洪武三年,論功封淮安侯。

祠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商湯;望出武陵:全聯典指華氏源流和郡望。

西嶽世澤;譙國家聲:上聯典指西嶽華山。下聯典指東漢末醫學家華佗。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人。

江表納士;中州恤仁: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華軼,泛愛博納,流亡之士,赴之如歸,深得江表人士歡心。下聯典指晉華譚,永寧初為郟令,時逢饑荒,譚傾心撫恤,甚有政績。

神醫世澤:帝母家風:上聯典指東漢末年的醫學家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精通內、外、婦、兒、針炙諸科,尤其擅長外科,對腸胃積聚等病首創用麻沸散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編創“五禽戲”,強調以體育鍛鍊來增強體質。後因不從曹操徵召被殺。下聯典指傳說中伏羲氏的母親華胥,相傳她在雷澤踩了大人的腳印而生了伏羲。

術精方藥;政尚廉平:上聯典指東漢末醫學家華佗,為名醫,精方藥針炙。下聯典指五代時期的華康為官直廉而平。

五言通用聯

神醫名萬古;妙算功千秋:上聯典指東漢末醫學家華佗(公元?~208),精內、外、婦、兒、針炙各科。尤擅長外科。號稱“神醫”。下聯典指當代數學家華羅庚(公元1910~1991年),江蘇金壇人。1946年任美國普林士頓大學客籍教授。1950年回國,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他喜歡寫詩詞,在《治學》中提出了“妙算還算拙中來”,“一分辛苦一分才”的觀點。

首創五禽戲;高揚二胡曲:上聯典指東漢末醫學家華佗創五禽戲,強調體育鍛鍊,以增強體質。他認為“人體欲得勞動,……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下聯典指現代同間音樂家華彥鈞(公元1893~1950年),小名阿炳,後因雙目失明,人稱“瞎子阿炳”。江蘇吳錫人。做過道士和吹鼓手,後淪落為流浪藝人。傳譜有二胡曲《聽松》,《二泉映月》,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作。

三強韓魏趙;九章勾股弦:此聯採用華羅庚自對聯。1953年,中國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團長為錢三強,團員有華羅庚、何祚庥以及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教授等十多人。途中無事,華羅庚以“三強韓趙魏”為上聯,一時無人以對,華羅庚便對下聯“九章勾股弦”。這裡“三強”是雙關語,一是指團長錢三強,二是指戰國時期三強國韓、趙、魏。“九章”也是雙關語,一是指考察團團員趙九章,二是指中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被譽為妙聯。

六言通用聯

天漫人華風趣;地大物博妙心:此聯為現代書畫家石魯贈畫家華君武聯。

七言通用聯

烈婦哭夫而變俗;帝母履跡之鐘靈:上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大將華周戰死於莒,其妻哭夫而變國俗。下聯典指伏羲之母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

江表得歡心之頌;中州勤撫恤之仁:上聯典指西晉時期的高唐人華軼,字彥夏,漢末名臣華歆的曾孫,少年時就才華出眾。永嘉年間官江州刺史,廣施博愛,接納賢才,流亡之士多投奔他那裡,一時為人稱頌。下聯典指西晉時期的廣陵人華譚,字令思,博學而有口才。太康年間舉秀才,官侍中。永寧初年任郟縣令,正值境內饑荒,他傾心撫恤,很有政績。後歷官鎮東軍諮祭酒、秘書監。著有《辯道》三十卷。

活人功蓋三分國;壽世方傳十卷書:此聯為江蘇省揚州市華佗廟聯。

立志宜與青雲齊;身居不使白玉玷:此聯為清朝名人華世奎書贈佚名聯。

岐黃以外無仁術;漢晉之間有異書:全聯典指東漢末期的醫學家華佗,字元化,別名旉,沛國譙人(今安徽亳州)。行醫足跡遍及今皖、魯、豫、蘇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術,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創“五禽之戲”,提倡防病為主。後因不為曹操治病被殺。死前,曾將他的行醫經驗《青囊經》交與獄卒,獄卒怕事不敢納,他憤而焚之。現存《中囊經》,為後人偽托。

九言及以上通用聯

術妙長生,得岐黃秘絕;書成漢妃,擅文學芳心:上聯典指東漢末期的醫學家華佗,下聯典指西晉時期的史學家華嶠(公元?~293年),平原高唐人(今山東高唐)。歷任散騎常侍,典中書著作。領國子祭酒,至侍中,因不滿《東觀漢記》,乃撰《後漢書》九十七卷,文質事核,有司馬遷、班固之風。永嘉之亂後,其書散失。

秘籍搜奇,擅博學能文之譽;髫齡別父,受終身行孝之旌:上聯典指西晉時期的高唐人華嶠,字叔駿,漢末名臣華歆的孫子,博學多聞。初為尚書郎,武帝時,典中書著作,升侍中,惠帝時歷官尚書監。因《東觀漢記》過於繁瑣,他撰寫了《後漢書》九十七卷,張華等人稱他有良史之才。元康年間封樂鄉侯。下聯典指南朝齊國的無錫人化寶。東晉義熙末年,父親華豪去戍守長安,臨別時,對八歲的華寶說:“我回來給你行冠禮(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為成年,進行加冠禮)。”後來長安陷落,父親戰死,華寶記著父親的話,七十歲了也不結婚。有人問及,他會痛哭一整天,不忍心回答。南朝齊建元年間,高帝下詔旌表他家。

相關詞條

李姓 魯姓
柳姓 安姓
曹姓 姜姓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