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

汪姓

汪姓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汪姓起源

汪姓汪姓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

商、周后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汪姓分布

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騏,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布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汪姓遷徙史

汪姓汪藻作品
遷入台灣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灣島, 《台灣通志·人民志》關於台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覆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於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台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台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台北三垂

《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後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後由閩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今新竹市古賢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台灣府,是年中武舉;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於翠竹北——堡舊港莊(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於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於今苗栗縣卓蘭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舉人。

汪姓汪昂作品
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台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灣文獻委員會對台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台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戶,新竹5l戶,苗栗8戶,台中l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台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台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台中89戶,台南80戶。其中以台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遷入港澳

香港澳門與內地地緣鄰近,為內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貫上海,公司主要經營、產銷各種微型發動機,是世界三大微型發動機製造商之一,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祖籍廣東東莞,生於台灣,與兄長汪世昌、汪世華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協和公司及美國協和集團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和公司,經營液晶體顯示錶及手錶元件貿易。後又到深圳設廠,其生產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陸十分暢銷。另外,還經營零售百華、物業發展和電訊服務,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瀋陽、西安、寧波等地均設有商場,估計資產約3億美元。

徒居海外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內戰不斷,水旱頻仍,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資本主義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謀生,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紮下了根,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如泰國的汪東發,祖籍廣東揭陽縣,為泰國兩儀糖業集團董事長。兩儀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糖業集團之一,約占市場的15%—Z0%。除了糖業之外,兩儀集團還經營金融業、房地產業、製造業及採礦業等,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10億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歷史名人

汪姓汪倫作品
見於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後,以清代為最多。

唐代有涇縣人汪倫,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

南宋有文學家汪藻,詩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

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淵,曾經兩下東西洋,遊蹤廣遠。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明代有戲曲家汪道昆汪延訥

清代有醫學家汪昂,著有《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非常實用,流傳很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有散文家汪琬;有書畫家汪士慎,善於寫詩,精通篆刻和隸書,工畫花卉,尤其擅於畫梅,筆墨清勁,對後世影響較大,是"揚州八怪"之一;有軍機大臣汪由敦,以辦理公文敏捷幹練而著稱,也善於書法;

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汪中,早年因曾經助書商販書,所以遍讀經史百家和天文歷算,所作《哀鹽船文》被杭世駿所嘆賞,從此文名大顯。他尤其致力於西洋數學,曾經自製儀器多種,測繪黃河新舊海口地勢。他還曾為墨子荀子翻案被統治者視為"明教之罪人"。

女作家汪端,編著有詩集《明十三家詩選》 、小說《元明佚史》

太平天國將領汪海洋,京劇演員、劇作家汪笑儂

近現代有曾在1940年任偽國民政府主席的大漢奸汪精衛,還有早期話劇活動家、演員、劇作家汪優遊;著名詩人汪國真

郡望堂號

汪姓汪精衛
堂號:"越國堂",唐代汪華封越國"忠勤堂",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另外,汪氏還有堂號"平陽"、"六桂"。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置,後來移到了歙縣。
六桂: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閩縣,相當於今天的福建全省。後來改為閩州。唐代景雲年間改武榮州置縣。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