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

《醫方集解》

《醫方集解》醫方著作清代醫家汪昂所著,共三卷。

概述

《醫方集解》《醫方集解》
《醫方集解》中蒐集切合實用方劑800餘首,分列21門。每方論述包括:適應症、藥物組成、方義、服法及加減等。該書主要強調人體的平衡協調,治病重在補偏救弊。強調病因病機,重視治病求本。強調未病先防,注重強身健體。《醫方集解》內容豐富、釋義說明、流傳甚廣、簡明扼要、切中肯綮,有助於讀者掌握制方用方的真諦是一部非常有影響的方劑名著。康熙年間初刻本、清刻本、多種近代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簡介

中國清代著名醫家汪昂搜羅古今名方,精心整理編撰而成,書成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全書共分3卷,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選錄古今臨床常用方劑700餘首,其中正方388首。全書按方劑的功用性質分為補養、涌吐、發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等21類。每方除列述方名、說明主治,介紹組成及附方加減之外,並引錄各家學說闡明方義。書後附有提供倉促救急之用的“急救良方”“及養生參考的”“勿藥元詮”。該書廣搜古今諸家名方,匯集眾說詳加注釋,選方切於實用,文字通俗簡明,流傳甚廣,影響甚大,是一部簡明實用的中醫方劑學專著。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刊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書前增加導讀,書後附有方劑索引,便於讀者查閱。本書廣泛適用於中醫臨床醫生及中醫愛好者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醫方集解》安徽省休寧縣

汪昂,字訒庵,安徽省休寧縣西門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5),卒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享年八十一歲。 汪氏早年飽讀經史百家,是明代末年諸生。曾寄籍浙江省麗水。明亡後,他不願為清朝統治者效力,順治初年,三十多歲時,便放棄仕官之途,面潛心醫學,以畢生精力從事醫學理論的研究和著作。汪昂所著輯的醫藥書籍有三大特點:

1.從入門書著手,主要著輯的有《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本草備要》、《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

2.改變了過去沿用的體裁,使前賢著作中沒有闡述透徹的得以充實完善。表達力求盡善盡美。

3.著輯匯集了前賢的醫藥精華,刪繁就簡,縮龍成寸,辯其舛誤,參與己見,由博返約,通俗易懂,朗朗入口,易記易學。汪昂不是一個臨床醫學家,但是他用畢生精力嘔心瀝血,進行普及性醫藥書籍的著輯,用以教人濟世。幾百年來,他的著作風行海內外,一直是初學者極好的基礎入門書。汪昂大器晚成,許多著作是在他高齡時完成的。《醫方集解》著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他六十八歲時寫成的。此書刊行後,流行全國,醫家奉為圭桌。全國中醫院校做為參考教材。《紊問靈樞類纂約注》作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是經過四十餘年精心研究,到七十五歲才寫成的。《本草備要》刊行十年後,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汪氏在八十高齡時補充再版。全書八卷,為採集諸家本草筒輯而成,將藥、證、病因,加以聯繫,選取常用藥劑四百七十餘種,附圖四百多個。是一部內容簡要的藥物學

編纂體例

《醫方集解》《醫方集解》
《醫方集解》是汪昂的代表作,全書共三卷,是一部方劑著作。汪氏慨於古今方書雖,然於方前只注治某病,而未嘗發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經某絡: 一方之中,只注用某藥,亦未嘗發明藥之氣味功能入某經某絡能治某病的原因。庸醫執方醫病,卻不能治癒,甚或害死人,究其原因,當是脈象沒有辨清楚,藥性沒有弄明白,用方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自金代成無己對張仲景著作進行詮證釋方以來,歷年數百竟未有繼踵而釋方書者,至明代始有吳鶴皋采輯古方,因病分門,撰為《醫方考》一書,然而每證不過數方,且吳氏的著作只是一家之說,其在解釋深奧的方劑理論方面,有的還沒有達到透徹詳盡。汪昂於是仿吳氏之意而採集歷代常用之方,分門別類,詳加訓釋,纂為《醫方集解》以備讀者臨證之需。全書精選歷代名方900 余首,計正方387 首,附方517 首,並據其治法分為21 類:首載補養之劑,以立養生保健之道;次載發表、涌吐、攻里之劑,取法汗、吐、下三途;復載表里、和解之劑,申明表里同治、和解之法;再列理氣、理血之劑,闡述調治氣血之法;繼以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之劑,分治外感六淫之邪;後續除痰、消導、收澀、殺蟲之劑,介紹內傷調治之法;終列明目、癰瘍、經產之劑,以備專科採擇之用。書末並附“救急良方”,以應倉猝之疾;再附“勿藥玄詮”以知未病先防之要。在方劑分類中,一改以往方書按病證列方的編次慣例,採取以法統方的分類編排方式,從而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方劑分類體系。在方論闡釋方面,汪氏先概述本類方劑的基本屬性、功用、主治病證及病機大略,使醫家深知受病有原因,治療有規則;然後再分列正方,選取張仲景及後世常用之方,參閱歷代諸家之說,上溯《內經》、《傷寒論》宗旨,下及明清諸家名言,博採約取,既有全用前人者,亦有出自心裁者,詳細說明醫方所適應的病症、藥物組成、製劑用法,並重點剖析其性味歸經、配伍意義;正方之下則詳列與此方相關的附方,以示前人用藥加減之法。此書名曰方解,實則病源、脈證臟腑經絡 、藥性、治法,罔不畢備,使方藥醫理一以貫之,宜用忌用開卷瞭然。

學術思想

《醫方集解》一書,比較充分地反映了汪昂的醫學思想。其學術思想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1 、強調人體的平衡協調,治病重在補偏救弊汪昂認為,人體的臟腑經絡、陰陽氣血、升降出入都應處於相對平衡

《醫方集解》《醫方集解》
的狀態。但人生天地之間,外有風寒暑濕之侵襲,內有喜怒憂思之煩擾,加上飲食勞逸之失節,常可導致陰陽失調,臟腑虛實,氣血不和,升降失常,從而產生各種疾病。因此,治療應補偏救弊,利用方藥的陰陽偏性糾正人體的陰陽偏盛偏衰,從而使人體恢復平衡協調的狀態。在《醫方集解•補養之劑》中說:“人之氣稟,罕得其平,有偏於陽而陰不足者,有偏於陰而陽不足者,故必假藥以滋助之。使氣血歸於和平,乃能形神俱茂,而疾病不生也。”又在“六味地黃丸”注釋中說:“人之氣稟不同, 故補陰補陽各有攸當,藥者原為補偏救弊而設也。” 中醫治療疾病,無論補虛瀉實、扶正祛邪、正治反治、治標治本、以及發表攻里、理氣理血、祛風散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殺蟲等等,都是為了糾正人體的偏頗,調整人體的功能失調。汪昂還特彆強調五行的生克制化。如在《醫方集解•利濕之劑》加味腎氣丸”注釋中引何柏齋云:“造化之機,水火而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則易交也。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分而離則死矣。乾始坤成,至其交合變化之用,則水火二氣也。大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澇物亦不生,水偏盛也。人之臟腑以脾胃為主,然脾胃能化物與否,實出於水火二氣,非脾胃之能也。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水腫之病,蓋水盛而火不能化也,導水補火,使二氣和平,則病去矣。” 又引李東垣《脾胃論》云:“人身水火,原自均平,偏者病也。火偏多者,補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補火配水,不必去水。”汪昂按:“此即《內經》亢則害,承乃制之義也。”可見,強調治療疾病要補偏救弊,恢復人體的平衡協調,是汪昂的一貫主張。不僅如此,汪昂還十分重視方劑配伍的平衡協調,如在《醫方集解 •補養之劑》“六味地黃丸”注釋中指出:“熟地溫而丹皮涼,山藥澀而茯苓滲,山茱收而澤瀉瀉,補腎而兼補脾,有補而必有瀉,相和相濟,以成平補之功。”以上內容充分體現汪氏強調平衡的學術思想,這一思想不僅揭示了中醫治療疾病的機制,也為後世治療學上的“八法”運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2、強調病因病機,重視治病求本汪昂認為,凡病必有原因,由於感受的病邪不同,人體的稟受各異,侵犯的臟腑不一,其病機變化也不相同,從而引起各種不同的病證。因此,醫生必須首先明辨病因病機,治病求本,才能明確診斷,提高療效。為此,汪氏在《醫方集解》中,不僅於各類方劑之首,先辨主治病證的病因病機,而且對每方所治病證、藥物配伍意義也詳加解釋。如在“瀉火之劑” 篇首云:“火者,氣之不得其平也。五臟六腑各得其平,則榮衛沖和,經脈調暢,何火之有? 一失其常度, 則沖射搏擊而為火矣。故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也。有本經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勞倦生脾火之類是也;有五行相剋者,如心火太盛必克肺金,肝火太盛必克脾土之類是也;有臟腑相移者,如肝移熱於膽則口苦,心移熱於小腸則淋悶之類是也;又有他經相移者,有數經合病者。相火起於肝腎,虛火由於勞損,實火生於亢害,燥火本乎血虛,濕火因於濕熱,鬱火出於遏抑。又有無名之火,無經絡可

《醫方集解》《內經》
尋,無脈證可辨,致有暴死者。諸病之中,火病為多,不可以不加察也。”指出火邪有虛實燥濕鬱火之分,多由忿怒、勞倦、肝腎虛損所致,而以臟腑氣機失調為主,臟腑既可自病,亦可相互傳變,故諸病之中以火病最多。又如在“除痰之劑”篇首云:“痰之源不一,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寒而生者,有因濕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因驚而生者,有多食而成者,有傷冷物而成者,有嗜酒而成者,有脾虛而成者。俗雲百病皆由痰起,然《內經》有飲字而無痰字,至仲景始立五飲之名,而痰飲居其一。龐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而順矣。《證治準繩》云:痰之生,由於脾氣不足,不能致精於肺,而瘀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是無火之痰,痰清而稀;陰虛火動,火結為痰,是有火之痰,痰稠而濁。痰證初起,發熱頭痛,類外感表證,久則朝咳夜重,又類陰火內傷,走注肢節疼痛,又類風證,但肌色如故,脈滑不勻為異。” 指出多種原因均可導致痰飲,而氣滯水停、脾腎虛損則是形成痰飲的主要病機。再如對本類方劑“二陳湯”所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噁心,頭眩心悸”等證,汪氏分析曰:“脾虛不能健運,則生痰飲。稠者為痰,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得火則結為痰,,隨氣升降。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其變不可勝窮也。”接著又分析本方藥物配伍說:“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也。”所釋可謂語簡義明,絲絲入扣。《醫方集解》大多類此,充分反映了汪昂強調病因病機、治病求本的學術思想。

3 、強調未病先防,注重強身健體汪昂在《醫方集解》中首論“補養之劑”,末附《勿藥玄詮》,自始至終強調防

《醫方集解》《醫方集解》
病保健的重要性。在“補養之劑”中,共選正方42 首,附方54 首,是各類方劑中最多的,足見汪氏對補養健身方藥的重視。在此類方劑中,既有滋陰、助陽、益氣、養血之方,也有培補臟腑之劑,尚有駐容顏、烏髭發、益壽延年之品。在《勿藥玄詮》中說:“人之有生,備五官百骸之軀,具聖知中和之德,所系非細也。不加葆攝,恣其戕傷,使中道而夭橫,負天地之賦畀,辜父母之生成,不祥孰大焉? 故《內經》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茲取養生家言淺近易行者,聊錄數則,以聽信士之修持。又將飲食起居之禁忌,撮其大要,以為縱恣者之防範,使人知謹疾而卻病,不猶勝於修藥而求醫也乎?”基於上述思想,汪昂乃徵引《內經》養生之論及儒、釋、道三家修煉之法,以備世人採用。如引《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又說:“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文雖不多,但卻是《內經》養生的精華。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須適應自然界陰陽氣候的變化,隨時避免外來邪氣的侵害,才能保持天人相應的平衡協調狀態。同時,人體本身也是一個小天地,也要維持陰陽的平衡協調,而要達到這樣的境地,就必須做到精神樂觀,飲食有節制,起居有定時,勞逸相結合。這樣自會形體壯盛,精神充沛,既能防病,又能延年。對於養生防病的具體方法,汪氏乃引貫徹三教的“調息之法”、蘇子瞻的《養生頌》、佛門道教的“小周天”、《道經》的“六字訣”以及《一秤金訣》《金丹秘訣》 、十六事宜等,這些方法簡便易行, 實出於汪氏的良苦用心。另外,汪氏還載列了風寒濕等諸傷以及飲食起居之禁忌,作為縱恣者之防範。如對色慾過度耗傷腎精的危害,指出:“夫精者,神倚之如魚得水,氣依之如霧覆淵,不知節嗇,則百脈枯槁,交接無度,必損腎元。外雖不泄,精已離宮,定有真精數點,隨陽之痿而溢出,如火之有煙焰,豈能復返於薪哉!”這一告誡至今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醫方集解》問世後,曾多次翻刻刊行,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所載,現存版本共有79 種,影響很大,流傳極廣,成為臨證習方者的必備醫籍,後代如《成方切用》等諸多方書均仿其體例編次,現代方劑學教材亦參照其分類法編纂章節。《中國醫籍通考》謂:“是書既出,遂為後世方劑學之圭臬。” 總之,《醫方集解》選方廣博而精當,內容豐富而實用,並引錄大量著名醫家論述予以詮釋,實為後學之重要參考。正如汪氏在《醫方集解•凡例》中所云: “醫書浩瀚,泛覽為難。是用裒合諸家,會集眾說, 由博返約,用便搜求,實從前未有之書,亦醫林不可不有之書也。”

學術特點及臨床指導意義

2.注重實用,尊古而不非今《醫方集解》選方,以“諸書所共取,人世所常用”為宗旨,用藥以簡明專一、正中和平為首選,即使有一二攻堅瀉熱的“厲劑”,也必須是病情所必需者。對於藥味幽僻,採制艱難,及所治屬奇症怪病,以及未經後人實踐驗證的古方、藥味龐雜超過20味者,則概不選錄,總之以簡明實用為原則。這就保證了《醫方集解》所載之方,大多是用藥平實、療效確實,臨床上用得上、用得起的好方。汪氏尊古而不非今,對於後世醫家所創製的新方,只要理論上有一二新意,實踐上證明有效,也多方採擷,加以選錄。諸如《局方》之藿香正氣散、李東垣的益氣聰明湯、羅謙甫的秦艽鱉甲散、邵應節的七寶美髯丹等等,至今仍是廣大臨床醫生的習用方。

3.獨抒己見,按語別出心裁汪氏認為,古今方書,至為繁多,然立法制方、藥性配伍、製劑方義,鮮有發明,不便於醫者理解其制方之原理,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因而在《醫方集解》每首醫方之下,專列集解一節,選擇諸家方論,專題加以評說。汪氏的《醫方集解》簡明扼要,切中肯綮,有助於讀者掌握制方用方的真諦。如大補陰丸方集解云:“此足少陰藥也。四者皆滋陰補腎之藥,補水即所以降火,所謂壯水之主,以助陽光是也。加豬脊髓者,取其能通腎命,以骨入骨,以髓補髓也。”短短几句話,把大補陰丸的方義闡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一般的正面評述之外,汪氏還以“昂按”的形式,對有關方劑中特別需要說明的問題獨抒己見。汪氏的按語,大多注重反思,別出心裁,對於讀者正確理解方義,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

學習和套用

《醫方集解》學習《醫方集解》
1.全面學習,重點掌握《醫方集解》作為一部中醫臨床人才必讀的方劑學專著,需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學習,並在全面學習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全書所載700餘首方劑中,388首正方應當是需要著重掌握的要點。而每首方劑中,其主治、來源、適應證、藥味組成、炮製方法、方義和附方,都是需要全面學習的內容。利用歌訣幫助記憶,一直被認為是學習中醫方劑的一條捷徑。汪氏曾編有《湯頭歌訣》一部,可以參考使用。如果方便的話,在全面學習、重點掌握的基礎上,自編一套《醫方集解》歌訣,以便套用。

2.旁搜博採,由博反約《醫方集解》是一部理、法、方、藥緊密結合,辨證論治相互貫通的方書。“雖名方解,然而病源脈候、臟腑經絡、藥性治法,罔不必備。”所以有人總結“此書之長,在於辨證論方。”汪氏的辨證論方,上自《黃帝內經》、《傷寒論》之旨,下逮金元四大家諸賢之論,匯集數十家方劑研究之精髓,並參與己見,博觀約取,從而達到了裁議精當、融會貫通的境地。借鑑汪氏旁搜博採,由博反約的方法學習《醫方集解》,應當是把握《醫方集解》精神實質的一條重要途徑。

3.驗證臨床,發展創新理論聯繫實際,注重臨床實用,是《醫方集解》的最主要的編撰特色。學習《醫方集解》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正確把握中醫基本方劑的制方規律、藥性方義、套用要點,發展創新中醫的方劑理論,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學習套用前人的方劑,重要的是學習其方法,把握其規律,緊密結合臨床脈證,巧加化裁,靈活運用。切忌膠柱鼓瑟,不知變通,“拘執死方以治活病”,以致貽誤病情,“誤世殃人”。此外,近代以來,乃至當代,中醫方劑套用和研究的成果不斷湧現,《醫方集解》中所涉及方劑的文獻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劑改研究的報導數以萬計,這些都需要及時了解和借鑑,從而不斷促進中醫方劑學的創新和發展。需要指出的是,中醫方劑博大精深,《醫方集解》中所載,畢竟只是各科各門的代表方而已。個別醫方的選錄與評按,也還存在有不盡妥當或不合時宜的內容,讀者在學習和套用的過程中,應注意加以鑑別和摒除。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養性延命錄》
《醫方集解》
《醫林改錯》
《醫門法律》
《醫鈔類編》
《瘍醫大全》
《養病庸言》
《醫門棒喝》
《瘍科心得集》
《醫說》
《醫燈續焰》
《醫法圓通》
《藥鑒》
《醫方考》
《醫貫》
《醫級》
《醫經溯洄集》
《醫經國小》
《醫經原旨》
《醫壘元戎》
《醫理真傳》
《葉選醫衡》
《醫林繩墨》
《醫林指月》
《一得集》
《醫門補要》
《養老奉親書》
《醫述》
《醫徹》
《醫學編》
《醫學傳燈
《醫學粹精》
《醫學讀書記》
《醫學匯海》
《瘍科綱要》
《醫理元樞》
《驗方新編》
《瘍科選粹》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
《藥性纂要》
《醫略十三篇》
《醫方簡義》
《藥症忌宜》
《醫方論》
《醫門要訣》
《醫方全書》
《醫故》
《醫暇卮言》
《醫效秘傳》
《醫心方》
《要藥分劑》
《醫學便覽》
《也是山人醫案》
《醫學傳心錄》
《楊氏家藏方》
《楊氏提綱醫方纂要》
《醫學發明》
《醫碥》
《藥要便蒙新編》
《醫經允中》
《藥按》
《醫理髮明》
《藥治通義》
《醫法心傳》
《藥總訣》
《醫方叢活》
《醫方大成》
《醫林纂要探源》
《醫略》
《醫略稿》
《藥材學》
《養生月覽》
《醫方捷徑指南全集》
《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
《醫方經驗彙編》
《葉氏女科證治》
《醫權初編》
《醫事問答》
《醫方類聚》
《葉氏醫案存真》
《醫悟》
《葉天士家傳秘訣》
《醫方易簡集》
《葉天士女科醫案》
《羊毛瘟症論》
《醫貫砭》
《醫學辨正》
《一草亭目科全書》
《醫寄伏陰論》
《醫家心法》
《醫階辨證》
《藥盦醫案》
《藥言隨筆》
《醫學匯函》
《葉氏錄驗方》
《藥性通考》
《養生要集》
《醫法徵驗錄》
《醫方便覽》
《醫家四要》
《瘍醫證治準繩》
《醫事啟源》
《藥材資料彙編》
《楊敬齋針灸全書》
《藥品化義》
《醫方捷徑》
《藥譜》
《醫經正本書》
《醫鏡》
《醫學白話》
《一見知醫》
《藥味別名錄及續錄》
《醫便》
《醫學初階》
《楊仁齋著作三種》
《野菜博錄》
《醫學從叢錄》
《醫方選要》
《醫方一盤珠》
《醫燈集焰》
《醫方易簡新編》
《醫綱提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