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補要》

《醫門補要》

《醫門補要》,綜合性醫書,共三卷。清·趙濂撰於1883年。上、中二卷為醫法補要,論述內、外科等多種病證的證候、治法和方藥。下卷為見症實錄,記載治案196條,反映了作者各科的臨床經驗。趙氏在治法上敢於創新,對外科雜證的手術治療、外治和民間效方都比較重視。書末附載《先哲察生死秘法》等三篇。全書內容簡要,切於實用。現存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基本信息

簡介

《醫門補要》《醫門補要》

《醫門補要》是清朝趙濂編著的一部臨症經驗錄,該書宗歷代名家先哲的醫理,結合作者本人歷年治療內外科疾病的臨證心得,用通俗易懂和簡潔的文筆進行敘述。全書或以醫理論述,或以治法論述,或以病症論述,或以診法論述,內容主要涉及辨別症候,掌握病機,正確施治和疾病轉歸等,尤其注重外科雜證各種症候的手術治療和部分內治驗方。

作者

趙濂,字竹泉,江蘇京口(今鎮江市)人。清·同治、光緒年間以醫聞名於時,撰有《醫門補要》、《傷科大成》(1891年)、《內外驗方》和《青囊立效方》等書,其中《醫門補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學醫階段,攻讀了《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典醫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後的臨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長診法,精於望診和切脈。臨床通治各科病證,其中外科曾得專科有經驗醫生的指導、傳授,成就尤為顯著。在治法方面,趙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陳規,善於變通和創新。

內容

1痔瘺病機
在《醫門補要·痔漏》中對痔病的病變部位和病因病理作了如下的敘述:“大腸盡處為肛門與大腸相表里,氣主於肺。蓋勞碌忍飢,或負重遠行,及病後辛苦太早,皆傷元氣。氣傷則濕聚,濕聚則生熱,熱性上炎,濕邪下注,滲入大腸而成漏。”文中談及痔漏的發病部位位於大腸之末的肛門,與其聯繫的臟腑是肺臟和大腸,其病因病機主要歸納為兩方面,一則為過勞過飢,負重用力,久病誤治等因素導致正氣虛損,血脈滯阻,經絡交錯,衝突發痔;再則為多種原因引起濕聚熱生,下注並蘊結於大腸,導致筋脈鬱結弛解,衝突為痔。這些論述既宗歷代醫家之說,也是目前辨治本病的主要理論依據。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養性延命錄》
《醫方集解》
《醫林改錯》
《醫門法律》
《醫鈔類編》
《瘍醫大全》
《養病庸言》
《醫門棒喝》
《瘍科心得集》
《醫說》
《醫燈續焰》
《醫法圓通》
《藥鑒》
《醫方考》
《醫貫》
《醫級》
《醫經溯洄集》
《醫經國小》
《醫經原旨》
《醫壘元戎》
《醫理真傳》
《葉選醫衡》
《醫林繩墨》
《醫林指月》
《一得集》
《醫門補要》
《養老奉親書》
《醫述》
《醫徹》
《醫學編》
《醫學傳燈
《醫學粹精》
《醫學讀書記》
《醫學匯海》
《瘍科綱要》
《醫理元樞》
《驗方新編》
《瘍科選粹》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
《藥性纂要》
《醫略十三篇》
《醫方簡義》
《藥症忌宜》
《醫方論》
《醫門要訣》
《醫方全書》
《醫故》
《醫暇卮言》
《醫效秘傳》
《醫心方》
《要藥分劑》
《醫學便覽》
《也是山人醫案》
《醫學傳心錄》
《楊氏家藏方》
《楊氏提綱醫方纂要》
《醫學發明》
《醫碥》
《藥要便蒙新編》
《醫經允中》
《藥按》
《醫理髮明》
《藥治通義》
《醫法心傳》
《藥總訣》
《醫方叢活》
《醫方大成》
《醫林纂要探源》
《醫略》
《醫略稿》
《藥材學》
《養生月覽》
《醫方捷徑指南全集》
《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
《醫方經驗彙編》
《葉氏女科證治》
《醫權初編》
《醫事問答》
《醫方類聚》
《葉氏醫案存真》
《醫悟》
《葉天士家傳秘訣》
《醫方易簡集》
《葉天士女科醫案》
《羊毛瘟症論》
《醫貫砭》
《醫學辨正》
《一草亭目科全書》
《醫寄伏陰論》
《醫家心法》
《醫階辨證》
《藥盦醫案》
《藥言隨筆》
《醫學匯函》
《葉氏錄驗方》
《藥性通考》
《養生要集》
《醫法徵驗錄》
《醫方便覽》
《醫家四要》
《瘍醫證治準繩》
《醫事啟源》
《藥材資料彙編》
《楊敬齋針灸全書》
《藥品化義》
《醫方捷徑》
《藥譜》
《醫經正本書》
《醫鏡》
《醫學白話》
《一見知醫》
《藥味別名錄及續錄》
《醫便》
《醫學初階》
《楊仁齋著作三種》
《野菜博錄》
《醫學從叢錄》
《醫方選要》
《醫方一盤珠》
《醫燈集焰》
《醫方易簡新編》
《醫綱提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