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鑒》

《藥鑒》,二卷。明代杜文夑(字汝和,號理所)撰。杜文夑,明代醫家。字汝和,號理所。宛城(今安徽宣城)人。

基本信息

簡介

《藥鑒》藥學著作。二卷。明·杜文燮撰。刊於1598年。卷一藥性總論,首載寒、熱、溫、平四賦,較之《藥性賦》有所增補,次記用藥、制方、禁忌、主病、運氣等內容;卷二分別論述173種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和臨床套用,其中對於各藥的氣味、陰陽、升降、分經及配伍套用,論述較詳。現有明刻本及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

作者

杜文燮,朝代:明,年份:公元1368-1644年。

書序

或謂持鑒以索貌者,不能得其腠理,而按方以索病者,亦不能神其變通,甚矣,方書之不可盡信也。嗟夫!方亦何負於人哉?唯藥不嘗試,方不經驗,漫立局以幸中者之過也。乃是編也者,首察病原,以補東垣之缺,次辨藥力,以佐仲景之偏;論證則由標本以及經絡,審性則由陰陽以及反畏;至運氣方脈,靡不精研,而常用藥味,又次第序之,以便檢閱,誠古今之明鑑也。考古尋方之士,得是書而存之,則療病不必指掌,審藥不必大觀,無素問而達生,無叔和而知脈,他如心法如辨疑,諸家方術,悉註腳耳,當令隨叩隨應隨效,而斯人之不病於夭札者,信有賴也。若目為群書而弁髦焉,是舍鑒而求之妍媸也,有是哉。

用藥經驗略述

《藥鑒》成書於1598年,為明代名醫杜文燮所著。杜氏崇尚東垣學說,注意本草研究,辨證用藥精要。所著《藥鑒》一書,既選錄前人治病經驗,又總結自己用藥心得,內容較為豐富,對臨床有一定指導意義。

杜氏在《藥鑒》中指出:“根梢各治,切勿混淆。生苗向上者為根,氣脈上行。入土垂下者為梢,氣脈下行。中截為身,氣脈中守。”將藥物的四時生長特點與辨證用藥相結合,從而確立最佳用藥部位。上焦病者用根,中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根升梢降中守不移,符合中醫“比類取象”理論,使用藥更趨合理。

杜氏認為藥物“熟則升,生則降”。以芩、連、知、柏為例,治療頭面及手指皮膚病患時,要略用酒炒,能借酒力使藥氣上升。而治咽以下胸以上病患時,要略用酒浸。治臍以下病患時則生用。認為藥之生熟得當,能切中要害,充分發揮藥物功效。如附子、麻黃加工熟制後,毒副作用得以消除,正其身而去其劣,使藥到病除而又無後患。

古代醫藥文獻中,早期的“毒藥”通常是藥物的總稱。後世醫藥著作中所稱的“毒”則是指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藥物。“毒藥”用之不當,可導致中毒。杜氏曰:“服附子後,身目紅者,乃附毒之過,急用蘿蔔搗汁一大碗,入黃連、甘草各五錢,犀角(現禁用,可用其他藥物代替)二錢,煎至八分飲之,其毒即解。如解之遲,必然血從七孔中出,決死何待。”將古代附子中毒的症狀、因果關係、解毒藥物及使用方法,盡述其中。對大黃、麻黃服用後所產生的毒副作用,也有分析介紹。這是古代醫家的寶貴經驗。

升降學說是中醫獨特的理論,不管是研究中藥藥理,還是探討中醫病理,掌握升降學說的要領,對指導臨床制方與用藥有很好的實際意義。杜氏在《論升麻柴胡木香檳榔四味同用功效》中曰:“病在上膈,法當用木香、檳榔以降之;病在下膈,法當用升麻、柴胡以提之。然或泄瀉脫肛後重,疼不可忍,是乃氣下陷也,法當舉之以升麻、柴胡,和之以木香,攻之以檳榔。”認為升麻、柴胡、木香、檳榔四味同用,對久泄脫肛患者,須於昇陽舉陷中佐入少量清泄導滯之品。升清氣以上行,逐濁氣而下降,能使脫肛舉而後重除。人體升清降濁功能失常所產生的病證相當廣泛,杜氏在臨床上將上述四藥有機地結合運用,以治療升降失常病證,見解獨到。杜氏豐富的用藥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養性延命錄》
《醫方集解》
《醫林改錯》
《醫門法律》
《醫鈔類編》
《瘍醫大全》
《養病庸言》
《醫門棒喝》
《瘍科心得集》
《醫說》
《醫燈續焰》
《醫法圓通》
《藥鑒》
《醫方考》
《醫貫》
《醫級》
《醫經溯洄集》
《醫經國小》
《醫經原旨》
《醫壘元戎》
《醫理真傳》
《葉選醫衡》
《醫林繩墨》
《醫林指月》
《一得集》
《醫門補要》
《養老奉親書》
《醫述》
《醫徹》
《醫學編》
《醫學傳燈
《醫學粹精》
《醫學讀書記》
《醫學匯海》
《瘍科綱要》
《醫理元樞》
《驗方新編》
《瘍科選粹》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
《藥性纂要》
《醫略十三篇》
《醫方簡義》
《藥症忌宜》
《醫方論》
《醫門要訣》
《醫方全書》
《醫故》
《醫暇卮言》
《醫效秘傳》
《醫心方》
《要藥分劑》
《醫學便覽》
《也是山人醫案》
《醫學傳心錄》
《楊氏家藏方》
《楊氏提綱醫方纂要》
《醫學發明》
《醫碥》
《藥要便蒙新編》
《醫經允中》
《藥按》
《醫理髮明》
《藥治通義》
《醫法心傳》
《藥總訣》
《醫方叢活》
《醫方大成》
《醫林纂要探源》
《醫略》
《醫略稿》
《藥材學》
《養生月覽》
《醫方捷徑指南全集》
《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
《醫方經驗彙編》
《葉氏女科證治》
《醫權初編》
《醫事問答》
《醫方類聚》
《葉氏醫案存真》
《醫悟》
《葉天士家傳秘訣》
《醫方易簡集》
《葉天士女科醫案》
《羊毛瘟症論》
《醫貫砭》
《醫學辨正》
《一草亭目科全書》
《醫寄伏陰論》
《醫家心法》
《醫階辨證》
《藥盦醫案》
《藥言隨筆》
《醫學匯函》
《葉氏錄驗方》
《藥性通考》
《養生要集》
《醫法徵驗錄》
《醫方便覽》
《醫家四要》
《瘍醫證治準繩》
《醫事啟源》
《藥材資料彙編》
《楊敬齋針灸全書》
《藥品化義》
《醫方捷徑》
《藥譜》
《醫經正本書》
《醫鏡》
《醫學白話》
《一見知醫》
《藥味別名錄及續錄》
《醫便》
《醫學初階》
《楊仁齋著作三種》
《野菜博錄》
《醫學從叢錄》
《醫方選要》
《醫方一盤珠》
《醫燈集焰》
《醫方易簡新編》
《醫綱提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