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編》

《醫學編》

《醫學編》綜合性醫書。二卷。清·曾懿撰。刊於1906年。作者鑒於當時世醫對傷寒、溫病分辨不清,以致誤治甚多,故著重將傷寒、溫病的病情及治法予以明辨。卷一傷寒、溫病證治,主要參考《傷寒論》和《溫病條辨》。卷二為內科雜症、五官科、婦、兒、外科等多種病證治法,並集有作者驗方、古方、時方,及民間簡易方。本書現有清光緒刻本,後本書收入《古歡室醫書三種》中。

簡介

作者鑒於當時世醫對傷寒、溫病分辨不清,以致誤治甚多,故著重將傷寒、溫病的病情及治法予以明辨。卷一傷寒、溫病證治,主要參考《傷寒論》《溫病條辨》。卷二為內科雜症、五官科、婦、兒、外科等多種病證治法,並集有作者驗方、古方、時方,及民間簡易方。

版本

本書現有清光緒刻本,後本書收入《古歡室醫書三種》中。

作者

曾懿,字伯淵,又名朗秋。清鹹豐二年(1852)出生於四川華陽縣(今屬成都市)一個官紳家庭。十歲時其父曾詠卒於江西鄙陽任所,其母左錫嘉帶著子女返回了四川老家。為了讓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左錫嘉把家搬到了成都城附近的浣花溪一帶,這個新家和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故居近在咫尺。在左錫嘉淳淳教誨下,曾懿自幼研讀經史,擅長丹青、文辭。許多患者由於醫治無效而喪生。曾懿既憐鄉民之無辜,更恨庸醫不識寒溫,泥執古方之無能,乃廢寢忘食地苦讀家藏醫藥典籍,上始漢、唐,下迄清末,凡精闢之論述,嚴謹之方劑,都一一摘錄下來,悉心鑽研。

曾懿作為一個自學成才的醫生,在醫學理論上並不執一家之言。她認為:漢代張仲景固為醫中之聖,其所著《傷寒論》,後世醫家奉為圭皋,不無道理。金元四家也各布勝處,當為效法。主張今之業醫者不可一概泥於古方古法,而應“潛心體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貫通,變化無窮”。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由於她目睹瘟疫肆虐,荼毒鄉民之慘狀,故對葉天士、吳鞠通等瘟病學家甚為推崇,認為這些醫家“皆能運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她尤服膺吳氏之《瘟病條辯》,稱此書“妙在顧人津液,不專攻伐。”並說“懿身經四次溫症,得以轉危為安,皆得力於斯書這居多”。

辨證相當仔細

曾懿辨證是相當仔細的,比如治療瘟病,她不單重視瘟病傷津,而且也考慮到病後傷陽(氣)。她指出:瘟病癒後,面色萎黃,舌淡,不欲飲水,不食,陽氣虛也,小建中湯主之。“溫熱病毒之邪屬火、屬陽,傷陰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但病後陽虛卻往往被醫生忽視。由此可見,曾懿對瘟病治療的認識是很全面的。

曾懿運用成方,並不拘於原書所規定的主治條文,常擴大其套用範圍。如《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臥,或支飲不得息”。而曾懿卻謂“此方(對)濕、飲、腰肋疼不可忍等症有其效”。並舉例說:“外子酒濕黃疸,每必先右肋痛且肢冷,醫用辛溫服少許更甚,服此方即愈,此經驗良方也”。曾懿往往自己配製方藥,用藥十分精當,配合非常巧妙,有的還是親身經歷過。比如她32歲時,曾得了陰症喉痹,十分危險,她將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開水沖入,又將有藥的茶碗隔水蒸後,將茶碗中的藥含上一口,慢慢咽下,總算脫離了危險。後來她就用這個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重視民間經驗

曾懿十分重視民間經驗。她在院北某地聽到一個士兵說,以前他從軍到一個地方,得了噎病,能飲不能食,一點辦法也沒有。過了數日,他到一個集市遊蕩,走得口渴,又沒有茶水可買。只見一個小販,用一大鍋煮雞十幾隻現賣、這個士兵實在口渴得厲害,就與小販協商,買了點鍋中雞汁飲以解渴。不料這雞汁又濃又鮮,食下即到了下焦,不象從前飲水進食,往往阻於上焦而不入。於是,此兵就連買幾大碗雞汁飲服。以後他常用雞湯煮粥作為主要飲食,胃膈漸開,毛病也慢慢好了。言者無心,聞者有意。曾懿聽了以後,用心記住,以後凡遇到這類噎膈症,她就用濃雞汁,略加薑汁治之,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生活在晚清,時西風東漸,不少守舊者對西方醫學知識尚不認識,一味反對。然曾懿卻能廣收博採,加以利用。她常告訴病人要“節勞以保腦力”,“時吸新鮮空氣以保肺”,還要加強“運動使血烙(脈)流通”等,尤其是對婦女,她認為“昔者女人,幽囚深閨之中,不能散悶於外,非但中懷鬱結不舒,即空氣亦不流通,多病之由,職是故也”。可見,曾懿的思想是較為進步的。

曾懿二十歲與江南才士袁學昌(號幼安)結為連理。袁為江蘇武進人,才學出眾,曾懿與之結合後,曾宦遊閩、皖、浙、贛等省凡二十餘年,其間夫妻間朝夕講求,風雅唱和,使曾懿在文學和醫學方面皆有長進。

著書成就

醫學篇

她不忘當初學醫之艱難,決心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告訴後來者,乃發奮著述。終於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她五十四歲時,著成《醫學篇》,並於次年在湖南長沙刻板問世。《醫學篇》一共有兩冊,是木刻本。上冊共4卷。第一卷有脈論、舌色論、溫病、傷風,傷寒病論等,第二卷為溫病傳入中焦治法,第三卷為溫病傳入下焦治法,第四卷為傷寒治法。下冊也有4卷,第一卷為雜病,第二卷為婦科,第三卷為小兒科,第四卷為外科。書中將傷寒、瘟病兩類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詳加辨析,分為數章加以介紹。並將《瘟病條辯》、《溫熱經緯》諸書各方,摘錄成帖,明澈顯要,使人一目了然。曾懿曾得過四次溫病,全賴著名溫病醫家吳鞠通的理論指導方轉危為安。因此,她十分崇拜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採用吳鞠通的學說和醫方。她又將生平經歷醫效古方、時方及自製諸方,選其靈驗素著者,分成傷寒、瘟病、雜症、婦科、幼科、外科等類,一併附於書中,使學者能從中獲益,不致受庸醫之誤。是書出後,不脛而走,醫者甚為重視。1933年,蘇州國醫書社將該書重輯為《診病要訣》、《雜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溫指迷》、《婦科良方》、《外科纂要》6種,名為《曾女士醫學全書》(六種)鉛印發行,使該書之流傳更廣,影響更大。

女學篇

曾懿在完成《醫學篇》之後,接著又完成了《女學篇》和《中饋錄》各一卷。《女學篇》是曾懿與袁幼安宦遊東南諸省,目睹清王朝腐敗無能,西洋列強“夾我屬國,踞我港灣,攘我主權,乾我內政”的社會狀況,為救國圖強而力倡女學之作。曾懿認為,國家興亡,首在教育,而占四萬萬人口半數的“陶融女子,還以讀書明理為第一”。在《女學篇》中,曾懿提出了女學教育的三項主張。一是“教育子女,各盡義務,所以培植國民之基礎”。二是“勤儉勞苦,家給人足,所以籌劃家政之根本”。再就是“醫學衛生,以保康強,所以強大種族之原理”。雖然曾懿提倡的女學並非救國救民之良策,但她關心國事,憂國憂民的思想在當時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中饋錄

《中饋錄》具有家政學的性質。曾懿在《中饋錄》中明確地提出,她寫此書的目的和意義。她認為:“昔藻詠於《國風》,羹湯調於新婦。古之賢媛淑女,無有不嫻於中饋者。”她為了使新婦和尚未進入烹飪門庭的新手都來提高自己業務素質,“茲將應習食物製造各法筆之書。”其目的,“庶使學者有所依歸,轉相效傲,實行中饋之職務。”《中饋錄》集中地介紹了江南一帶民間常用食品的製作方法和保藏方法,詳細的記載了:宣威火腿、香腸、肉鬆、魚鬆、五香熏魚、風魚、醉蟹、皮蛋、糟蛋、辣豆瓣、豆鼓、腐乳、醬油、泡鹽菜、冬菜、甜醪酒、酥月餅等20種常見的食品製作方法。在製作過程中如何選擇主料、配料份量,各種佐料的配用、操作方法,以及製作適宜和不適宜的季節、注意事項等,都闡述得極為周到、詳細、具體,且簡便易行。中國商業出版社將《中饋錄》列入《中國烹飪古籍叢刊》編排出版,並指出該書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至今仍為人們採用。

總結

《醫學篇》、《女學篇》、《中饋錄》三書雖然內容有所不同,但因皆出自女醫家之手,故清光緒32年木刻時,其子袁勵準取曾懿之書齋名將上述著作合輯為《古歡室全集》刊印於世。其子袁勵準為宣統皇帝溥儀的老師,現“新華門”匾額為其親筆手書。

1907年以後,曾懿隨其夫入京,晚年仍為人診病,暇則以詩、畫自娛。1927年冬,曾懿卒於北京,時年75歲。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養性延命錄》
《醫方集解》
《醫林改錯》
《醫門法律》
《醫鈔類編》
《瘍醫大全》
《養病庸言》
《醫門棒喝》
《瘍科心得集》
《醫說》
《醫燈續焰》
《醫法圓通》
《藥鑒》
《醫方考》
《醫貫》
《醫級》
《醫經溯洄集》
《醫經國小》
《醫經原旨》
《醫壘元戎》
《醫理真傳》
《葉選醫衡》
《醫林繩墨》
《醫林指月》
《一得集》
《醫門補要》
《養老奉親書》
《醫述》
《醫徹》
《醫學編》
《醫學傳燈
《醫學粹精》
《醫學讀書記》
《醫學匯海》
《瘍科綱要》
《醫理元樞》
《驗方新編》
《瘍科選粹》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
《藥性纂要》
《醫略十三篇》
《醫方簡義》
《藥症忌宜》
《醫方論》
《醫門要訣》
《醫方全書》
《醫故》
《醫暇卮言》
《醫效秘傳》
《醫心方》
《要藥分劑》
《醫學便覽》
《也是山人醫案》
《醫學傳心錄》
《楊氏家藏方》
《楊氏提綱醫方纂要》
《醫學發明》
《醫碥》
《藥要便蒙新編》
《醫經允中》
《藥按》
《醫理髮明》
《藥治通義》
《醫法心傳》
《藥總訣》
《醫方叢活》
《醫方大成》
《醫林纂要探源》
《醫略》
《醫略稿》
《藥材學》
《養生月覽》
《醫方捷徑指南全集》
《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
《醫方經驗彙編》
《葉氏女科證治》
《醫權初編》
《醫事問答》
《醫方類聚》
《葉氏醫案存真》
《醫悟》
《葉天士家傳秘訣》
《醫方易簡集》
《葉天士女科醫案》
《羊毛瘟症論》
《醫貫砭》
《醫學辨正》
《一草亭目科全書》
《醫寄伏陰論》
《醫家心法》
《醫階辨證》
《藥盦醫案》
《藥言隨筆》
《醫學匯函》
《葉氏錄驗方》
《藥性通考》
《養生要集》
《醫法徵驗錄》
《醫方便覽》
《醫家四要》
《瘍醫證治準繩》
《醫事啟源》
《藥材資料彙編》
《楊敬齋針灸全書》
《藥品化義》
《醫方捷徑》
《藥譜》
《醫經正本書》
《醫鏡》
《醫學白話》
《一見知醫》
《藥味別名錄及續錄》
《醫便》
《醫學初階》
《楊仁齋著作三種》
《野菜博錄》
《醫學從叢錄》
《醫方選要》
《醫方一盤珠》
《醫燈集焰》
《醫方易簡新編》
《醫綱提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