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姓

黎姓

漢族姓氏,為典型的南方姓氏。今以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分布較多,是中國排名第九十二位大姓。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中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基本信息

姓氏源流

黎(Lí)姓源出有四:

1、 出自九黎的後裔。

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黎姓黎姓

2、 出自黎國後裔。

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 出自帝堯的後代。

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得姓始祖:豐舒。豐舒系商湯後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後,大封天下,封成湯後裔於黎國,賜為侯爵,其後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後,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家譜文獻

江蘇句客黎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句容縣春城鄉袁相大隊黎甲村。註:首修於宋乾道年間。江蘇江都黎氏家乘二卷,(民國)黎常壽、黎志驥續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浙江蘭溪黎氏宗譜七卷(民國)黎平祉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游埠區祝家村。湖南寧鄉魚潭黎氏五修族譜民,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卷,另有一部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湖南湘潭湘潭黎氏四修家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黎錦鑫纂修,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湖南湘潭黎氏續修族譜,(民國)黎靜山纂(序),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另有一部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湖南湘潭黎氏緒周五修支譜六卷,(民國)黎錦熙等纂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湖南漢壽龍陽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中山圖欖黎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五~六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南海黎氏家譜,(清)黎斯元纂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南海黎氏族譜,(民國)黎秉志、黎兆球重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順德黎桂澤堂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順德東岸房黎氏家譜四卷,(清)黎鎮纂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順德黎民族譜,(民國)黎景義纂修,民國年間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貴州遵義黎汝謙家乘,(清)黎汝謙著,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東北師範大學 貴州筆祖宗之《黎氏春秋》第二卷,公元二千零八年農曆六月修訂 川渝黔《黎氏春秋》第一卷,公元二千零七年修訂。黎氏五修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清)黎佐禹等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黎氏五修宗譜十三卷,(民國)黎國楨修,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臨澧縣檔案館。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鉛印本,今僅存一卷。現被收藏在海南省檔案館 黎陽都氏四修宗譜二十卷,(清)都其琛等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安徽石埭黎氏宗譜,(清)黎民懷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江都黎氏家乘兩卷,(民國)黎常壽、黎志驥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兩。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陽黎氏宗譜八卷,(清)黎民懷、黎占元纂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榜城黎氏八修族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間禮序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湘潭黎氏四修家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黎錦鑫纂修,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上雲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開繼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坪州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坪州黎氏族譜七卷,末一卷,(民國)黎耀藻等纂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七卷、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六~十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二十六
卷、第二十八~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五卷、第三十八卷、第四十~四十二卷、第四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長沙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二十二~二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黎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十六卷、第十八~十
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三十二卷、第三十四~四十卷、第四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今僅存第五卷、第五十一卷、第五十三~五十九卷、第六十一~六十五卷、第六十七~六十八卷、第七十~七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魚潭黎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課讀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魚潭黎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課讀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順德大羅黎氏家譜兩卷,(清)黎鎮纂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昌後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黎氏族譜八卷,附譜錄,(清)黎光藻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湘陰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湘陰黑魚塘黎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黎庶康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致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湘潭黎氏三修譜十二卷,(清)黎世綬等纂修,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廣陽黎氏宗譜八卷,附抄補一卷,(清)黎民懷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85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為寧大田坊黎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黎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九卷之2。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抄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湖南沅江黎氏六修家譜八卷,(民國)黎世謙等主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尚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川渝黔黎氏字輩表

:從一代全忠祖至九十代均是照老族譜,九十黎筆、周氏(分業鑼鍋壩)——九十一美廷——九十二仲富——九十三述中——九十四彥柱——九十五永相——九十六應倫——九十七天之作文毓——正大光明——世永開元太(志)。新編字輩省略。後裔主要居住在,貴州遵義市桐梓縣楚米元田壩與貴州緩陽、興義、興仁、晴隆小廠、遵義城區五地字輩同宗主九十黎洪、支氏(分業楊貓坪)、九十一美德——九十二仲雲——九十三儉中——九十四彥邦——九十五仕蘊——九十六、正宗文——偉子仕國——正文星應——朝廷大啟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兩路口、綦江縣三江鎮古劍,黑石山(後山)、北渡、盤龍、黎家半坡、橋河下壩、廣興、西山、扶歡、下石壩、陳家岩、新莊、木瓜龍塘、新莊、陽福、青槓溝、德龍莊、新房子。九十黎臉、秦氏(分業後台)、——九十一美倫——九十二仲仁——九十三偉高,位高——九十四彥閣,秧閣——九十五榮茂,榮梯——九十六應魁,明星——九十七、鸞(世)——思——子(仲)一百子——仕國正文——一百零五心(昌)(人)——盛(世)——家(永)(宗)——祥(開)(和)——福(元)——瑞該宗主要住居做在綦江縣石角鎮、乾壩子、贏坪後台、唐家灣、浦河。 
 九十黎浩、李氏(分業大沖窩)、
——九十一美相——九十二仲貴——九十三意中——九十四彥儒——九十五榮魁——九十六三樂,三仕,三進——九十七、為思仲子(潘)一一仕(邦)一一國
(世)(延)一一正(天)一一國(世)(廷)一一正一一文(廷)(榮)一一昌(心)(星)——世(盛)(定)(順)
——永(家)(均)—一開(成)(長)一—元(財)(賢)(先)一一太(增)(載)(學)該宗主要住居做在綦江縣石角鎮、三江鎮、桐梓縣木瓜鎮龍塘村、元田壩、湄潭縣。 
 八十六榮文、袁氏。——八十七覺民、袁氏(民國舉人,富順縣訓導),覺院、錢氏(後裔待查)。——八十八元紹——八十九明文——九十
黎燦、——九十一美植——九十二仲倫——九十三位中——九十四彥融——九十五榮高——九十六汝孝——九十七、正仕之尚——正文星榮昌(貢)——定(享)
——均(太)——長(平)一一先(春)一—學(聲)該宗主要住居做在桐梓縣松坎、金竹子園、小河、大彎、樂坪、桐梓紅花園、綦江趕水,東溪陳家彎黎家崗。八十四才明——八十五興華——八十六萬一郎——八十七千十郎——八十八天佑——八十九仁信——九十義達——九十一禮倨——九十二、智信文才——必仲朝以(廷)——良承世德——應祚永隆——昌宗功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縣、江津、綦江縣、內江。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興華——八十六萬一郎——八十七千十郎——八十八天祿——八十九廷湖——九十
一享、——九十一朝正——九十二國棟——九十三安瓊——九十四邦敬——九十五萬章——九十六世桂——九十七祥世——九十八國有——九十九正譽——一百永學
——一百零一世琳——一百零二昌壽——一百零三雲榮——一百零四、仍繼馨香——容成祿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縣、江津、綦江縣、內江。七十八黎寬——七十九長壽——八十黎銀——八十一太霖——八十二黎融——八十三億俐——八十四萬全——八十五仲福——八十六高楊——八十七聯海——八十八黎鴻——八十九孟全——九十志忠——九十一樂進——九十二財福——九十三高平——九十四書筆——九十五黎富——九十六一棟——九十七黎應——九十八正永——九十九思金正文——星順官清——民治安家該宗主要住居做在綏陽縣、青槓塘、黃楊、鄭楊、旺草鎮羅柏、苟壩、普場六區桐麻樹、楊井、平壩田彎、桐梓松坎、楓香壩、毛獅田。七十五黎啟——七十六興廣——七十七賢良,賢才——七十八黎輔,黎輯——七十九君卿,君佑,君佐——八十主元——八十一鴻志,鴻鵠——八十二陛毅,陛榮——八十三維智,維常,維禮——八十四常澈,常溯——八十五敬緒,敬續,敬剛——八十六宗鈺,宗釗——八十七蒼楠——八十八元復——八十九錫銘,錫剛——九十黎鰲、——九十一穗中——九十二應試——九十三代芝——九十四、永浚正榮——燦元斌秀——載國泰官——清民治安家該宗主要住居做在,遵義、綏陽縣縣城、大足縣、彭水縣、綏陽黎家彎、團山、黎家堡。八十四才明——八十五興華——八十六萬三郎(字繼欽)——八十七竇一郎——八十八——八十九——九十應天文思——受萬仲湖——正壽光志——大基榮華——迪告京兆裔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縣、綦江縣、內江、永川、王坪。 
 七十八黎寬——七十九長壽——八十黎銀——八十一太霖——八十二黎融——八十三億俐——八十四萬全——八十五仲福——八十六高楊——八十七聯海——八十
八黎鴻——八十九孟剛——九十
志永——九十一賢才——九十二第思——九十三昆季——九十四國恩——九十五肇——九十六國——九十七昌——九十八祖壽——九十九景懷——一百萬隆——一百
零一希聖——一百零二、仁大君文——光昭世澤遠 該宗主要住居做在綏陽縣、青槓塘、黃楊、鄭楊、旺草鎮羅柏、苟壩、普場六區桐麻樹、楊井、平壩田彎、桐梓松坎、楓香壩、毛獅田。
六十二世沛——六十三照仁,照義,照智——六十四貴栗,貴裕——六十五鹹宇,鹹寧——六十六重德——六十七承修——
六十八謹瑞,謹然——六十九靖柬,靖豐——七十壽——七十一向義,向覺——七十二源智——七十三敬錫、仲錫——七十四高毅,高發,高進——七十五尚廉,尚
睿,尚宗——七十六乾毓、乾光——七十七隆興——七十八經武——七十九耀祖——八十時品——八十一恭順——八十二東明——八十三棟——八十四
文良——八十五、埃玉潼成——民應臣念——佰九正明——登高成自——令光宗耀——祖顯親楊——名克八十四才明——八十五興華——八十六萬二郎——中間字輩不詳——一百零二、承文開君——懷從今必昌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縣、綦江縣、內江、巴中八十四才明——八十五興華——八十六萬一郎——八十七千五郎——八十八天(祖)——中間字輩不詳——九十五、遠魁朝廷——有承繼大——榮華德澤——隆萬世文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縣、綦江縣、內江、永川。以上數據來源於(《黎氏春秋》貴州筆祖宗之),該譜書來源於《黎氏春秋》是由川、渝、黔三地宗親經各種渠道查詢、聯繫多次修訂後在兩千零七年修訂完成。注備:本次編輯均是照老族譜和新修(《黎氏春秋》貴州筆祖宗之)編輯,在傳承等方面都存在疑問等。每一代得第一位祖名是直系祖第二位是弟兄關係,如第二的位有後代就在下面另有支表,但不是很全,以上各宗都用新編字輩:一百一十一、京——一百一十二、兆、、、後三十八代字輩省略四川仁壽黎氏字輩:“萬千天仁義禮智信文才必仲朝廷良承世徳雲礽繼馨香鴻儒豋甲第經術與年芳耕讀傳家寶倫常啟後生詒謀昭遠澤琣養萃群英”。四川儀隴黎氏字輩:“天合戰朝臣祥光萬家生”四川忠縣黎氏字輩:“洪文世忠大道永克萬幫維正長發其祥”。四川蓬安黎氏字輩:“國天元明清安長治德春”。四川遂寧黎氏字輩:“天庭彥相孝暮再發星文茂仁國正永世應成繼馨香容源陸秩長鴻儒登甲第經術與年芳”。廣東東莞黎氏字輩:“世篤忠貞聲和韻遠家傳孝友澤浚源長” 廣東陽春黎氏字輩:“達是興新運清揚佩勝經”。廣東高州黎氏字輩:“啟汝伯福載”。廣東信宜黎氏字輩:“國日富貴…… 湖南寶慶黎氏字輩:六公房支派:“千應添文嗣志朝興正民大佐錫有光榮華迪吉昌”;八公房支派:“千應添文嗣受望仲丹正祥光志大基榮華迪吉昌”;九公房支派:“千應添文嗣受望仲心正祥光志大基榮華迪吉昌”;十公房支派:“千應添文嗣正資秀勝顯宗紹繼有光榮華迪吉昌”;益陽房支派:“千應添文嗣孟廷正楚尚國泰民安樂緒雲仍久長”;合族新續派:“忠孝傳家寶崇先裕後良鴻儒登甲第經術世流芳”。湖南沅江黎氏字輩:“添聞土源德肯夢道發撫行傅泰岳國文進仕生遇昌明世經綸治澤洪振家承祖緒上達步青中東漢貽謀永南湘枝葉榮箕裘宏祖業耕讀振家聲”。湖南湘潭黎氏字輩:“良希祚大光培錦澤模烈均鑒湘東烻基錫永懋燦” 廣西桂平黎氏字輩:“道升昌和發士允先聚懷文輝彩仲應遠定才陽兆全孔德昌興澤進榮華區朝延”。廣西天等黎氏字輩:“太仕文成明光德大發展”。廣西賀州黎氏字輩:“三達慶益永遠”。江西崇義黎氏字輩:“土士高正興陳明祖宗日純良道學人家福字長發達千秋招賢德仁華富貴永四方”。河南內鄉黎氏字輩:“宗天德國兆尚世開今朝”。貴州遵義黎氏字輩:“朝懷民焻忠如正天心應官清明治安”。貴州遵義正安市坪鄉黎氏字輩:國正三字守,世金太廷忠,興旺家聲大,永紹相仁風,祥臣須仔細,啟勇普昌隆,桂蘭登孝友,明德遠遵崇貴州興義黎氏字輩:"顯庭甘士英國正天興順官清明志安"。
貴州畢節黎氏字輩:“祖代萬世興,朝庭廣恩澤” 湖北武漢黎氏字輩:“家齊世祖澤成”。湖北漢川黎氏字輩:“正大光明宜修積成”重慶黎氏一支字輩:“關清明志安守成思俊德”。黎氏一支字輩:“仁義禮信文才必仲朝廷永承世智德應作紹隆昌國泰天時順家和地利興宗源培正達祖本積光明”。黎氏一支字輩:“聲名傳萬世德業范源新”。黎氏一支字輩:“光培錦澤穆列均乾”。黎氏一支字輩:“時忠朝應元正文明興龍世太富貴遠昌” 黎氏一支字輩:“明元同生化大道貴怡忠”。四川巴中黎氏字輩:“從經修譜,忠孝碧昌;天維顯思,載錫之光。”湖北荊州一支字輩:“樹國高陽應,枝封洪維先祖徳。湖北荊楚黎氏字輩:“洪維先祖徳,業肇經書庭。”

遷徙分布

黎姓早期發源地當是今山西黎城縣東北一帶,即春秋時黎國都城所在地。早在戰國時期,黎姓或因仕宦而處,或因避難而居,西入陝西,東向山東、河北,南徙江蘇、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另據史料記載,此期有梁(今陝西省韓城)人黎喁遷居江右(今江西省)。漢時,有黎朱蒼任長沙(今屬湖南省)相,其後代在湖南發展繁衍。魏晉南北朝,迫於北方戰亂,黎姓族人大批南遷,南方黎姓隨之而昌盛起來,一直到後代各個時期。據《黎氏族譜》所載,南朝齊有黎僑因功封永樂侯,被奉為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始祖。唐到五代時期,黎姓更廣泛地分布於南北方各個區域,其發展出現了些新特點。黎僑一支傳至黎乾時,在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發展成為望族,於是此支黎姓以“京兆”為郡望堂號,尊京兆尹黎乾為開基始祖。黎乾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省寧都)縣令,為寧都開基始祖。黎度之孫黎祚,後晉時任職河南(今河南省洛陽)太守。宋代時,黎姓有徙居福建上杭、寧化者。此時,史冊所載黎姓名人漸多起來,說明黎姓勢旺較之前代達到一個新的程度,黎姓繁茂於以往任何時期。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遷居廣東梅州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被視為入粵始祖。其後子孫有遷居廣東豐順、陸豐等地者。明代有山西大槐樹黎姓遷居於湖北、湖南、河南等省。清代乾隆年間,有廣東、福建籍黎姓入居台灣,進而徙于海外。今日黎姓尤以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黎姓約占全國漢族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黎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九。

歷代名人

黎嶷:河間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因戰功被賜爵容城縣男,加鷹揚將軍
黎僑:南北朝齊時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人,因戰功被封為永樂侯。
黎乾:唐代戎州(今四川省宜賓)人,曾任諫議大夫,京兆尹。善星緯術。
黎錞:廣安(今屬四川省)人,宋代慶曆進士,蘇軾所作《遠景樓記》中評其為:“剛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明:宋代長沙(今屬湖南省)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讚賞。
黎宿:宋代東莞縣人,為人敦厚,重禮義。其割股為親人療病的事跡,受朝廷表彰,為世人傳頌。
黎貫:明代從化人,正德年間進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傳閩稿》等文集。
黎淳:華容(今屬湖北省)人,明朝天順年間進士第一,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簡:清代廣東省順德縣人,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畫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間郡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善書法,知玄象,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見稱,官至車騎大將軍。
黎靖德:宋代永嘉縣(今屬浙江省)人,曾任沙陽主簿。其博學能文,主持編修過《沙陽縣誌》,著有《朱子語類》。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廣東省儋縣)人,家貧好學,常與弟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黎公真:元代時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擁戴,時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人,明代詩人,亦擅繪山水。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省)人,明代著名詩畫家,擅長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庶昌:貴州省遵義人,清末外交家、散文家。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著有《拙尊園叢稿》,編有《續古文辭類纂》。
黎元洪:湖北省黃陂人,歷任湖北軍政府鄂軍大都督、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北洋軍閥政府總統等職。
黎錦暉:湖南省湘潭人,現代著名音樂家,首創了兒童歌舞和兒童歌舞表演曲這兩種嶄新藝術形式,曾創辦“中華歌舞專修學校”。主要作品有兒童音樂《好朋友來了》、《老虎叫門》等。
黎錦熙:語言文字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字劭西(1890-1978)。長沙府湘潭人。1911年湖南優級師範學堂畢業,後任《長沙日報》總編輯、省第一師範教員等。1920年起,任北京女子師大、湖南大學等校教授,講授國語文法,對語言文字科學深有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任北京師大中文系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等職。著有《新著國語文法》、《中華新韻》、《國語新文字論》等。

黎崇裕:男,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客家人氏,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院外師從民間名醫唐醫易學習經方之法,院內隨名醫黃煌教授、黃世沛主任、歐陽衛權主任、肖引明主任侍診。原廣東圖書館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現任黃煌經方沙龍---中國經方醫學學術論壇“皮外五官與經方”及“網上諮詢”版塊版主;學苑出版社旗下筆硯耕論壇“中醫中藥”版塊版主;傷寒論壇“百家醫案”版塊版主;嶺南經方沙龍“嶺南經方”版塊版主。
曾參加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的第六期經方醫學研討班(研討內容以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的經方套用為主)及南昌姚荷生研究室舉辦的姚荷生學術思想專題講座。工作中注重中醫與西醫相結合,經方與時方相結合,單方與偏方相結合,專病專方與臨床辨證相結合。尤其擅用經方(中醫經典古方)治療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及內兒科及婦科疑難雜病。
已出版個人專著《小郎中習醫手記》,書中語言通俗,很多醫案有故事情節,可讀性強。在網上發表有《脈學賞析》、《江西名老中醫集萃》、《客家中醫藥》、《見聞淺思雜錄》等系列中醫科普文章,深受網友歡迎。
另外發表學術論文近二十篇:
1.《客家偏方》發表於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報。
2.《把孕脈辨男女》、《把脈初探》、《中藥的速度》、《跟省中醫院博士生導師抄方》、《中藥房實習記》等多篇稿件被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實習辦採用。
3.《半夏玉竹湯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失眠瑣談》論文被收錄在《中國南陽2011經方論壇論文集》。
4.《<傷寒論>版本小議》論文摘要被收錄在2011年《國際(中日韓)經方學術會議、第二屆全國經方論壇暨經方套用高級研修班論文集》。
5.《研究<傷寒論>的平行閱讀法》論文被收錄在2011年《國際(中日韓)經方學術會議、第二屆全國經方論壇暨經方套用高級研修班論文集》。
6.《江西近現代傷寒名家傳略》論文被收錄在2012年《第十一期全國經方運用(仲景脈學)高級研修班講義》。
7.《客家中醫藥之捻子》論文被收錄在2012年8月南昌《中華中醫藥學會名醫學術思想研究分會年會》。
8.《<傷寒論>中南陽方言求是》論文被收錄在2012年《第二屆國際(中日韓)經方學術會議、第三屆全國經方論壇暨經方套用高級研修班論文集》。
9.《經方家“治鬼”趣話》論文被收錄在2012年9月中山《第二屆國際經方班暨第十二期全國經方臨床運用(疑難病)高級研修班講義》。
10.《經方加味治療經期延長案三則》論文被收錄在《2012全國經方臨床套用研討會暨經方(國際)論壇論文資料彙編》。
11.《跟黃師侍診抄方雜記》論文被收錄在《2012全國經方臨床套用研討會暨經方(國際)論壇論文資料彙編》。
12.《診療雜記》論文被收錄在《2012全國經方臨床套用研討會暨經方(國際)論壇論文資料彙編》。
13.《安眠止痛有良方胎位不正亦可轉》發表於《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10月8日“學術與臨床”板塊。
14.《〈經方實驗錄〉讀後一得:從三陽論治頸肩疾病》發表於《國醫論壇》2013年11月第28卷第6期(總第162期)“醫苑百花”板塊。
15.《為什麼男性也可以用婦科藥?》發表於《江西衛生報》2013年12月06日“衛生文化”板塊。
16.《為什麼女性也可以用男科藥?》發表於《江西衛生報》2013年12月12日“衛生文化”板塊 。
黎明(Leon):香港著名演員,歌手,商人,慈善家。香港“四大天王”之一。漢族(其父是印尼華僑),1966年生於北京,4歲隨父母移居香港,14歲求學英國。1986年通過歌唱比賽入行,是香港娛樂業巔峰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亞洲地區和歐美華人社會深具影響。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其主演的多部劇集連連取得收視冠軍,唱片銷量亦在歌壇異軍突起,隨著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巨大成功,他憑藉強大的人氣迅速成為引領香港娛樂潮流的新一代領軍人物。[1]他在音樂上大膽創新,是華語樂壇與韓流文化交流的先驅;其將歌曲、影片與廣告相結合,開創了商業娛樂的新形態,並以超過十年的創作歷程記錄了時代的發展。同時,他也是當今華語影壇最具文藝氣質的巨星影帝,90年代初即躋身高票房演員之列,主演的電影《甜蜜蜜》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十大電影第二名併入選威尼斯電影節經典單元。在幕後工作上,他致力於挖掘和培養年輕藝人,1991年創立百仕活娛樂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創立AMUSIC東亞唱片,2012年創設華語短片傳媒大獎;亦涉獵詞曲創作,導演,監製等工作,對拍攝手法和技術套用常作開創性探索,創作過許多高水平的導演作品,被譽為MV教父[2]。天王商人,涉足多個商業領域,身兼香港公益金董事、名譽副會長,UNICEF香港委員會委員,華菁會名譽主席等公職。多年來熱心公益事業,是UNICEF首位華人國際親善大使,獲聯合國秘書長親自任命,持聯合國護照。曾獲授予港府榮譽勳章、銅紫荊星章,及舊金山榮譽市長獎 。

宗族特徵

1.南方多黎姓,故黎姓為典型的南方姓氏。2.黎姓名人多典故佳話廣為流傳。如宋代黎子云兄弟以竹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3.黎姓字行輩份排序嚴謹,字濃意悠。如清代黎宣生所纂《黎氏家譜》中有廣東東莞黎姓一支字行為:“世篤忠貞,聲和韻遠,家傳孝友,澤浚源長。”

郡望堂號

1、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乾。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2、堂號

載酒堂。宋朝時,黎子云兄弟家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一塊匾叫“載酒堂”。此外,黎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載酒堂”、“新安堂”、“敦本堂”、“禮序堂”等。

宗族特徵

1、南方多黎姓,故黎姓為典型的南方姓氏。
2、黎姓名人多典故佳話廣為流傳。如宋代黎子云兄弟以竹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3、黎姓字行輩份排序嚴謹,字濃意悠。如清代黎宣生所纂《黎氏家譜》中有廣東東莞黎姓一支字行為:“世篤忠貞,聲和韻遠,家傳孝友,澤浚源長。”

宗祠聯

四言通用聯

修沙陽志;開孝義門。——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宋永嘉人黎靖德,嘉祐年間任沙陽縣主簿,代理縣令處理政務,清廉謹慎,善於處理繁雜的事務,又博學能寫文章。曾主持修《沙陽縣誌》,另著有《朱子語類》。下聯指宋代東莞人黎宿,為人敦厚而重禮義,鄉鄰都受他的影響而感化。曾割大腿肉為親人治病,受到朝廷旌表。堂稱載酒;亭號眾香。——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宋儋州人黎子云,兄弟都貧困而好學。文學家蘇軾被貶儋州時,曾拜訪過他們兄弟。他們對蘇軾也很敬重,常常載著酒去見蘇軾,請教學問。蘇軾題其別墅為“載酒堂”。下聯典指清代畫家、詩人黎簡,字簡民,號二樵,又號石鼎道士,廣東順德人,生員。他所住的地方叫百花村,有亭叫眾香亭,有閣叫藥煙閣。擅長畫山水,工詩詞而刻意鍊句,著有《五百四峰草堂詩鈔》、《藥煙閣詞鈔》、《芙蓉亭樂府》等。蓉城世澤 京兆家聲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黎氏宗祠“京兆堂”堂聯。彝倫攸敘;明德惟馨 ——佚名撰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歸義古城舊縣村黎氏家祠聯在歸義古城東面沿田道走百餘米,便到舊縣村,沿著村道行走右邊便是一排清水磚牆大宅。青灰瓦面,馬頭牆高高聳立,屋脊四角翹起,梁檐精雕細鏤,氣勢恢房,頗具典型的明清封閉試莊園風格。最引人注目的是“黎氏家祠”匾,朱紅底
色,鎦金大字熠熠生輝,另有三塊巨大的匾額也高懸於檐下,一為“進士”一為“武魁”一為“文魁”,祠堂大門兩側有這副對聯。門旁有一對栓馬石,石坊上刻有
“舉人黎啟勛丁仲春月吉日立”字樣。此外,村上還有“兩廣巡撫”黎桂生、黎鳳梧的宅第、牌匾,抗日將領、原國民黨四十六軍軍長黎行恕舊居也在其中。

七言通用聯

經術傳家欽北宋;文章華國耀西川。——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黎氏祠堂聯。文章惟讀周秦漢;儒術兼通天地人。——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北洋軍閥政府總統黎元洪自題聯。

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氣壓英雄,丕振狀元令譽 學通經史,堪稱直講才華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狀元黎淳,字太朴,華容人。天順進士第一。官至禮部尚書致仕。下聯典指北宋朝議大夫黎的事典。黎錞,字希聲,文安人。慶曆進士,英宗以蜀士為問,歐陽修對曰:“文行蘇洵,經術黎錞。”嘗知眉州,蘇軾作《遠景樓記》,稱其“簡而文,剛而仁明,正而不阿”久而民益信之。仗節三奏,遠景之登樓有賦;簪纓奕世,黎陽之信史堪傳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前句)典指唐代諫議大夫黎乾,戎州人。善星緯術。玄宗時待詔翰林。(後句)典指黎希聲有《登遠景樓賦》。下聯典指北周車騎大將軍黎景熙的事典。黎景熙,字季明,曾官著作佐郎,勤於所職,著述不怠。誠可配天,此處儼如靖樂園;心能格聖,就中即是武當山。——佚名撰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潢涌村黎氏宗祠聯中堂鎮的潢涌村是明清時期東莞四大名鄉之一,數百年來名人輩出,其中時任清朝京官的黎攀鏐曾上書道光皇帝,明確提出嚴禁鴉片,比林則徐奏陳禁菸六條方策還早兩年。村中的黎氏大宗祠是東莞已知建造年代最早的祠堂,以此為代表的古建築群極具地方特色。日前,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築群被評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潢涌人90%以上姓黎,黎氏家族從宋開始,迄今已歷800餘年、30多代。黎氏始祖黎宿即著名典故“割股療親”的主角。傳說當年黎母病重,需人大腿上的肉來配藥,黎宿即割股療親。此事後來傳至朝廷,朝廷恩賜黎宿在
村中建“德本坊”一座,以表彰其孝(此類舉動清雍正以後被禁止)。現在村中還有巷子名字就叫德本坊。從宋至清,數百年間潢涌黎氏一門共出了5個進士、27
個舉人、80多個秀才,其中5個進士中有兩個入翰林院。黎攀鏐是第22代,清道光年間中進士,隨後在京城、閩南等地任職,官至江南河庫道。19世紀30年
代中期,每年從國外輸入中國大陸的鴉片多達兩、三萬箱,當時清廷中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為弛禁,一為嚴禁,弛禁派占上風。時任京官“禮科給事中”
的黎攀鏐旗幟鮮明地站在嚴禁派一方。黎氏大宗祠始
建於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是東莞目前已知建造年代最早的祠堂,歷代均有重修。祠堂共有三進,在布局上呈龜形。祠前正中、左、右各有一個伸向河道的
石階,就像龜頭和兩個前爪。祠後正中有一個旗桿,兩側也各有一個石階,就像龜尾和兩個後爪。據記載,選擇如此造型的目的是“以祈永年”。有趣的是,作為龜
身的三進院落朝向並非一致,第一進朝正南,第二進偏東,第三進則偏西。據說如此建造大有寓意,即此“龜”是動著的,正“爬”向有水的地方。祠內至今還保留
著兩塊明代重刻的大石碑,上面刻有宋、元、明6位東莞名賢為黎氏大宗祠撰寫的碑文。石碑保存完整,碑文清晰可辨。門對旗峰,百代孝慈高仰止;祠環潢水,千年支派永流長。——清·翰林學士黎溢海撰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潢涌村黎氏宗祠聯上苑笑看花,喜稱人物傑出;高堂題載酒,歡迎長者車來。——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名人黎治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學者黎子云的事典。黎子云,儋州人。昆弟貧而好學。蘇軾嘗造訪子云兄弟,執禮甚恭,每與弟載酒過從。軾因題其別墅曰“載酒堂”。 祖宗有靈,孰是孰非禍福終有報應;天地無私,為善為惡休咎總無負人。——佚名撰江西省上猶縣黎氏宗祠聯溯家學以紫陽白鹿為宗,若論顯揚,何必數東漢科中千八百室弟子;登此堂發春露秋霜之感,是誰瞻拜,獨無慚南安遷後二十一傳賢孫。——田東溪撰黎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黎氏祠堂聯。

開國將軍

黎光少將

黎光(1914-——),四川省南部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1軍特務營排長,第91師276團副連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第3軍分區26大隊營政治教導員、營長,第25大隊大隊長,冀中軍區第8軍分區30團團長,第10軍分區29團團長,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20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2縱隊40旅11團團長,第6旅副旅長,華北軍區第7縱隊21旅旅長,第20兵團66軍198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8軍202師師長,率部參加了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和
金城戰役。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副軍長,連雲港要塞司令員,上海吳淞口守備15師師長,南京軍區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南京軍區司令部顧問。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黎光大校

黎光(1917-2005),安徽省霍邱縣人,1930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戰士、團委書記、科長、團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和紅軍長征,參加了七里坪、潘家河、郭家河、長嶺崗、獨樹鎮、勞山、榆林橋、直羅鎮、東渡黃河等戰役戰鬥。抗日戰爭時期,任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分校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參加了保衛黨中央、保衛陝甘寧邊區的鬥爭和大生產運動,參加了建立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和進軍桐柏山的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3縱隊37旅副政治委員,第18兵團第61軍182師副師長、師副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原突圍、保衛兩淮、轉戰山東、華北攻堅和進軍西北、西南等戰役戰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182師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川北軍區劍閣軍分區政治委員,後轉業到地方,任鐵道部第四工程局局長兼黨委書記,武漢鐵路局黨委書記,鐵道部政治部副主任,鐵道部政治部主任,鐵道部副部長,西南鐵路建設指揮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為新中國鐵路交通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後無晉升,轉業地方)。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5年5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黎原少將

黎原(1917-——),原名關俊彥,河南省息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教導營參謀長、副營長、教導大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吉林軍區警衛團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29師85團團長,第四野戰軍第47軍140師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140師參謀長、副師長,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7軍140師師長。回國後,歷任中
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副軍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第47軍軍長,湖南省革委會主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基本建設工程兵副主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
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黎化南少將

黎化南(1909-1978),湖北省長陽縣人。1928年參加長陽縣游擊隊。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任長陽縣游擊隊中隊長。所部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7師後,任特務大隊任排長。1932年任紅3軍7師司令部副官、管理科科長,參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和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4年7月任紅3軍軍部通信連連長。後任湘鄂川黔省軍區司令部第四科科長,獨立第1團團長。1935年11月參加長征,後任紅二軍團司令部參謀。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副官主任、供給部部長。1941年4月任晉西北行政公署糧食局局長。1942年任晉綏行政公署財政處副處長、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行政公署財政處處長兼銀行行長,貿易總公司經理。1949年1月任第一野戰軍後勤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委防空軍後勤部代部長。1957年任鐵道兵後勤部部長。1961年任國防部辦公廳副主任兼管理局局長。1965年後任總參謀部管理局局長、顧問。1978年3月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8年1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9歲。

黎東漢少將

黎東漢(1914——?),湖南省瀏陽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贛軍區電台見習報務員,紅2方面軍司令部電台隊隊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電台隊長、區隊長,旅司令部通信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司令部通信處處長,中央前委通信科科長,西北軍區通信處處長,第一野戰軍第1兵團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兼通信科科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委通信部幹部處副處長、業務處副處長,1950年被評為模範通信工作者並出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1952年就讀南京軍事
學院高級系,1955年畢業,任通信學院副院長,軍事電信工程學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副主任,總參通信部副主任、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黎有章少將

黎有章(1915-1958),江西省吉安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軍區獨立1團排長,瑞金紅軍學校機槍連連長,特科學校機槍營營長,幹部團特務連連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後任陝北紅軍大學特科團副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隊長、支隊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1分校大隊長,濱海軍區第1軍分區參謀長,第1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濱海軍區濱北軍分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13縱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31軍參謀長。參加了濟南、淮海、渡江、福州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副軍長參謀長,兵團副參謀長,福建軍區軍區參謀長,福州軍區參謀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會議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8年6月23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終年僅43歲。

黎同新少將

黎同新(1910-1993),江西省新昌(今宜豐)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方面軍第3軍7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兼青年大隊大隊長,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衛生部政治處總支書記,幹部團指揮科3隊支部書記,紅15軍團政治部電台總隊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補充第1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6支隊3總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4師11旅政治部主任兼32團政治委員,第4騎兵團團長兼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區警衛團團長,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第7師政治委員,第9兵團後勤部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志願軍第9兵團後勤部政治委員。回國後,任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江蘇省計畫委員會主任,1970年任江蘇省革命委員會70辦公室主任,後任南京軍區後勤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3年6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83歲。

黎錫福少將

黎錫福(1909-1976),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4軍1師1團排長,第12師34團連指導員,第34團副營長,紅30軍88師264團營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介休游擊第5支隊副支隊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1縱57團團長,太岳軍區第3軍分區副司令員。他在作戰中身先士卒,英勇殺敵,身體9處負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4縱13旅副旅長,南陽軍分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13軍39師師長。參加了上黨、渡江、上海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雲南
寧洱邊防區司令員,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任副軍長、昆明軍區副參謀長,1960年至1975年任雲南省軍區司令員,1960年11月5日,為指揮跨
越中緬邊界作戰,任昆明軍區前方指揮所指揮,雲南省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1968年任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常務委員。1975年任山東省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76年5月29日因病逝世,終年67歲。

黎新民少將

黎新民(1910-1980),江西省萍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7師21團文書,紅3軍兵站站長,紅5軍團後勤部沒收委員會主任,第13師39團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隨營學校副中隊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晉西獨立支隊1團1營教導員,教導2旅供給部政治委員,濱海軍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山東軍區2師5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1縱2師5團政治委員,松江軍區哈南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松江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四野戰軍第54軍160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臨江、宜沙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南軍區沅陵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海軍基地政治委員,萬山要塞區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0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終年70歲。

創譜序

嘗聞族有創譜則前之來歷有憑族無譜,則後之追蹤無據,餘思及此每不禁為之戚然,深懼蓋聞吾始祖以前及系江南人氏,或曰東粵珠璣巷中圖村人。初為客至西粵潯郡家於平南羅明新光村至
明嘉靖初年又分支到桂邑下都里思培村,始造家室則始祖來歷業無定據矣,是如譜之無大不可也,吾因是訪察羅得一舊譜,及譜內或紀其名而不紀其葬於何地,或紀
其生於年月日時,而不紀其行事或紀其分之尊下又不紀其何年何代分支者。噫雖有是譜亦等於無譜,何以啟後世之有據哉?然佘少時聞大伯父諱永泰公等奉祀,上有
一祖諱玄祥公妣楊蘇氏所生敬龍敬鳳,敬龍居長為兄,妣蔣氏生攢芳妣李氏生初英龍是初英一支分祖也,敬鳳為弟,妣氏是本支之分祖生,長文公妣陸氏此皆佘大伯父等之所傳佘。亦因傳而錄之,大伯父等又謂文公少常食素及壯,氣血方剛,適在康熙初年為征大藤峽兵戈來息軍事日繁,公踴躍從戎,發奮力敵,為王事,終屍骸亡。只遣二歲幼男即佛英公也,時公妣陸氏襁其子佛英公就養於南喬舅
氏處,其田業悉與族人分耕。零丁孤苦。至於成立幸為南喬黃公常識不以寒微見棄,將女妻焉。未幾,黃氏誕生四子,長永泰,次永祥,三永廣,四永肇,後陸氏攜
其若子若孫由南喬遷回思培,重造家室。請諸族內退回本份之田業,並將其夫手所寄祖先之骸壇卜葬今村左黃石山東三墓,石頭龍山一墓是也。至陸氏壽終,佛英公
卜葬時,追憶其父無骸,於是鐫木成形,咬指血點像招父魂與母合葬於長崗山之陽,此亦大伯父諱永泰公所傳。佘因得而述之,若夫其中之本而又本,遠而又遠,以
暨支分派別者悉無考焉。今而後無譜哉,無如大伯父等棄世有年,余只能將其所傳之言以其綱而尋其目,即厥略而絳詳,於是編輯此譜以展我大伯父等所未展之志
焉。譜中述祖宗之源使宗有據也,譜中列子孫之派,使世次無混也,譜中書一本之傳使宗祧有繼也,譜中敘分派對之別,使奕J相親也,譜中敘其人之行事使德行莫
掩也,譜中記生終之年月日時,使後人可考也,譜中詳塋墓之地,使世遠勿湮也,由是譜中之節目既詳今而後來歷其有憑矣。追宗其他確據矣。大伯父等所未展之志
而今展焉矣,大伯父等九泉有知不亦庶幾稍慰矣乎,且搦筆而書之曰:美哉,美哉。子此綿綿翼翼哉是為序!六世孫邦選序於乾隆五十五年

《聊齋志異》篇目

原文


門謝中條],佻達無行]。三十分喪妻,遺二子一女,晨夕啼號,縈累甚苦。謀聘繼室,低昂未就。暫僱傭媼撫子女。一日,翔步山途,
忽一婦人出其後。待以窺覘,是好女子,年二十許。心悅之,戲曰:“娘子獨行,不畏怖耶?”婦走不對。又曰:“娘子纖步,山徑殊難。”婦仍不
顧。謝四望無人,近身側,遽挲其腕,曳入幽谷,將以強合。婦怒呼曰:“何處強人,橫來相侵!”謝牽挽而行,更不休止。
婦步履跌蹶,困窘無計,乃曰:“燕婉之求,乃若此耶?緩我,當相就耳。”謝從之。偕
入靜壑,野合既已,遂相欣愛。婦問其里居姓氏,謝以實告。既亦問婦,婦言:“妾黎氏。不幸早寡,姑又殞歿,塊然一身,無所依倚,故常至母家
耳。”謝曰:“我亦鰥也,能相從乎?”婦問:“君有子女無也?”謝曰:“實不相欺:若論枕席之事,交好者亦頗不乏。只是兒啼女哭,令人不耐。”
婦躊躇曰:“此大難事!觀君衣服襪履款樣,亦只平平,我自謂能
辦。但繼母難作,恐不勝誚讓也。”謝曰:“請毋疑阻。我自不言,人
何乾與?”婦亦微納。轉而慮曰:“肌膚已沾,有何不從。但有悍伯,
每以我為奇貨,恐不允諧,將復如何?”謝亦憂皇,請與逃竄。婦曰:“我亦恩之爛熟。所慮家人一泄,兩非所便。”謝云:“此即細事。家中惟
一孤媼,立便遣去。”婦喜,遂與同歸。先匿外舍;即入遣媼訖,掃榻迎婦,倍極歡好。婦便操作,兼為兒女補綴,辛勤甚至。謝得婦,劈愛異常
日憔閉門相對,更不通客。月余,適以公事出,反關乃去。及歸,則中門嚴閉,扣之下應。排闔而入,渺無人跡。方至寢室,一巨狼沖門躍出,
幾驚絕。入視,子女皆無,鮮血殷地,惟三頭存焉。返身追浪,已不知所之矣。異史氏曰:“士則無行,報亦慘矣。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況將於野
合逃竄中求賢婦哉!”

注釋

[1]尤門:古縣名,北魏置,因縣西北龍門山得名。治所在今山西省河津縣。
[2]佻(tiāo挑)達:輕薄。
[3]縈(yíng營)累:糾纏牽累。
[4]翔步:緩步。
[5]纖步:女子柔弱之步履。
[6]挲(suo蓑):摩挲。
[7]跌蹶:形容步履困難,跌跌撞憧
[8]燕婉:亦作“嬿婉”。指夫婦和愛之情。《文選》蘇武《詩四首》:“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9]塊然:孤獨的樣子。
[10]躊躇:此據青本,手稿本作“籌躕”。
[11]款樣:樣式。
[12]誚讓:譴責。
[13〕納:接受。
[14〕伯:指夫兄。
[15〕以我為奇貨:奇貨可居,指藉以謀取錢財
[16]嬖(bi閉)愛:寵愛。
[17]反關:自外關閉門戶。
[18]排闔:推開門扇。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