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

程姓最早主要發源於今河南、山西兩地。春秋時,程姓主要繁衍於晉國,即今山西省境內。秦漢之際,程氏除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西進一步繁衍外,已有遷入蜀都(今屬四川省境)之地,以及今浙江烏程縣和今江西南昌。

姓氏起源:

--程嬰存孤全忠義,程本傾蓋博識聞
出自風姓,以國為氏,為重黎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廣韻》等所載,相傳上古時高陽氏委派其孫重 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封重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孫世襲該職。商時封重黎之裔孫於程(今河南洛陽市東,一說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建立程國,稱程伯。其子孫後以國為氏,稱程氏。即河南或陝西程氏。
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伯符乃重黎之後,曾向周王獻“三異之端”,即“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 穗之禾”,遂被封於廣平的程地,後世子孫以邑為氏,是為河北程氏。
以地為氏。據《萬姓統譜》、《元和姓纂》等所載,周宣王時有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失其官守,入朝為大 司馬,又因克平徐方(即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之地,立有軍功,被封於程邑(今陝西鹹陽市東,一說今河南洛陽市東),其後子孫有以官名為氏,稱司馬氏;又有以地為氏,稱程氏。
出自姬姓,為荀氏後裔所改,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公元前11世紀時,周公 旦公封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於郇(近山東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並,其子孫以原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氏,春秋時,晉國公族叔受封於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後以邑名“荀”為氏。又據《左傳杜預注》所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於程邑(今山西新絳縣東北),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家乘譜牒
全國:十萬程氏會譜十卷
河北:懷來縣程氏族譜一卷
江蘇:豐縣程氏族譜三卷、丹陽雲陽程氏家乘四卷、溧陽程氏宗譜二十卷、溧陽程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宜興和橋程氏正義宗譜十四卷、蘇州程氏支譜不分卷、蘇州程氏支譜四卷(1877)、蘇州吳郡程氏支譜六卷、蘇州程氏支譜四卷(1905)吳縣新安篁墩程氏族譜不分卷、崑山廣平程氏譜略不分卷
浙江:奉化程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東陽玉溪程氏宗譜十六卷、常山傅嚴程氏宗譜二十一卷、傅嚴程氏宗譜(卷數不清)、常山旗峰程氏宗譜(卷數不清)、臨海石塘程氏宗譜(卷數不清)、松陽安定程
氏宗譜四卷
安徽:程氏譜書四種初編、皖江程氏宗譜四十一卷首一卷、晉熙程氏江修宗譜十五卷首一卷、安慶程氏大成宗譜三十一卷、安慶程氏大成宗譜五卷首一卷格言一卷文集一卷、安慶程氏大成宗譜(卷數不清)、涇川秦峰程氏宗譜十四卷、徽州新安程氏諸譜會通十四卷、徽州程氏世譜

聚集地(遷徙分布):

程姓最早主要發源於今河南、山西兩地。春秋時,程姓主要繁衍於晉國,即今山西省境內。秦漢之際,程氏除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西進一步繁衍外,已有遷入蜀都(今屬四川省境)之地,以及今浙江烏程縣和今江西南昌。至漢代,程姓主要盛於我國北方各地,分布於今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省地,並有部分南遷至今四川、浙江、江西等地。魏晉之際,尤其是晉末,因北方連年戰亂多事,中原氏族大舉南遷程姓也隨之南遷。其中安徽、江蘇等省是程姓首先南遷的主要地區,其後再繁衍於湖南、江西省境。與此同時,程氏在西北也有了新發展,形成了“安定”這一大郡望。到了唐宋時期,程姓人士已散居全國大部分地區。又據有關學者考證,北宋年間,河南又形成了一支影響巨大的伊洛程氏。這支程氏起始於五代後晉時的深州陸澤(近河北深縣南)人程羽,到程顥、程頤兄弟開創宋明理學而聞名全國,故伊洛程氏也被後世稱為程氏正宗。程姓南遷於福建、廣東等省,則始於元末。據《台灣程氏家譜》所載,先世為河南開封府祥符縣太守坊人,元末,程文智因官入閩,為福州知事,是為開閩始祖。其弟文惠居漳浦,封迪功郎。明世宗時,文惠之後程渠爵攜二子惟山、惟海,自漳浦梁山居詔安後門山,是為詔安始祖。之後再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時,程氏便廣布於我國廣大地區。總之,歷史上,程氏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蘇、廣東為主。
程氏在台灣排名第八十五位,作為台灣的大姓之一。其後代遍及全省各地。最為族大人眾之地,當屬台北、彰化,其次是嘉義、台南等地。據考證,滿清康熙末年,台灣便已有了程姓的人家;乾隆五六年間,又有一位名叫程志成的,到達沙連堡大圓莊開基;乾隆末年,又有一位程會由嘉義西堡入墾番界,一步步造成了程氏在台的興盛情況。
堂號
  “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據宋時的程頤、程顥說的。程頤、程顥兄弟二人都是大儒 周敦頤的學生。程頤人稱“伊川先生”,程顥人稱“孟子以後一人而已”。因為他二人能繼承孔孟的傳統,故稱“明道堂”。二程講學,遲到的站在門外侍聽,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語“程門立雪”,故名“立雪堂”。
程姓又以“安定”、“廣平”為堂號。

歷史名人:

程邃:安徽歙縣人,清代著名篆刻家、畫家、篆刻取法秦漢,喜用大篆入印,樸厚蒼渾,為”皖派“代表作家之一。畫工山水,善用乾筆渴墨,蒼茫簡遠,自成風格。
程偉元: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書畫家。曾與高鶚共同修改增補《紅樓夢》,又指畫羅漢一冊,人物神采飛動。
程瑤田:安徽歙縣人,清代著名經學家。
程蕙英:江蘇常州人,清代著名女作家。
程長庚:安徽潛山人,清代著名京劇演員,演老生,藝術上融化徽調、漢調、崑腔於一爐,對京劇老生唱腔和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
程正揆:湖北孝感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能詩文,善書畫,所畫山水多用禿筆,而設色濃湛。
程敏政:休寧(今安徽)人,明代文學家,其文與李東陽齊名,官曾至禮部右侍郎。
程嘉燧:休寧(今安徽)人,明代著名詩人、畫家。
鉅夫:元代著名學者,曾主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
程頤、程顥:北宋時期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稱。又因他們都是河南洛陽人,其學派被稱為“洛學”。其學說後為大理學家朱熹繼承和發展,創立了程朱理學體系,世稱“程朱理學”。
程元振:京光三原(今屬陝西)人,唐代宦官,因擁立代宗,得其寵信,官至驃騎大將軍,判元帥行軍司馬,總率禁兵。
程知節:隋朝濟州東阿人,隋末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後歸唐,任岐州刺史等職。
程遐: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謀士。曾歷長樂太守、右司馬、寧朔將軍、監冀州七郡軍事。代張賓為右長史總職朝政。
程鹹:三國高貴鄉公時被舉為博士。歷任司隸校尉(治洛陽)主簿、侍中,被封為上程侯,封地在洛陽城郊。
程普:又北平土根(今河北豐潤東)人,三國時吳國蕩寇將軍,初從孫堅,後助孫權經營江南。為討伐董卓,平定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208年,曾與周瑜大破曹操於赤壁,又曾被封為江夏(今湖北鄂城)太守。
程秉:三國時南頓(近河南項城西南)人,曾師從名儒鄭玄,博通五經,仕孫吳官至太子太傅。
程曾:東漢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習《嚴氏春秋》,教授數百人。著書百餘篇,作《孟子章句》
程鄭:西漢初時的大工商主,本是戰國時關東人,其祖先於秦始皇時被遷至蜀都臨邛(今四川邛崍)。因鼓鑄鐵器致富,有家童數百人,產品遠銷越居地區。
程嘉:漢景帝時曾任將軍,因領兵與吳、楚叛軍作戰有功,拜江都相,封沛郡建平侯,子孫承襲爵位。
程不識:漢景帝時名將,曾任邊郡太守。屯兵雁門。歷任長樂衛尉、太中大夫,與李廣同為當時名將。
程邈:秦代下杜(今陝西西安南)人,隸書的創造者,曾任獄吏、御史等職。他曾積十年之久,將大小篆蛻變而成隸書300字,使得中國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文化得以傳布和發展,貢獻相當大。
程鄭:春秋時期晉國(今屬山西)人,為荀氏改程姓的後裔。他先任晉公的乘馬御,深受晉公垂愛,後竟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
程嬰: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義士。劇目《趙氏孤兒》展現的就是他的事跡。
程本:春秋末年晉國人。以博學善議論,聚徒講學著名而名聞諸侯。還曾與孔子會晤過,著有《子華子》

【中國人民解放軍程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程世才中將
程世才(1912-1990),湖北省大悟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11師33團特務連政治指導員、師政治部黨委書記、團長兼團政治委員,第30軍90師政治委員,88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第30軍副軍長、軍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平西挺進軍參謀長兼第12支隊司令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分校校長,延安中央黨校第四部副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南軍區司令員,東北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安東軍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公安軍第一副司令員,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兼瀋陽衛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1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著有回憶錄《悲壯的歷程》、《萬里征途》等。
程明少將
程明(1918-——),安徽省金寨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紅軍,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74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紅25軍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第75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紅15軍團直屬隊俱樂部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中隊指導員。離開抗大後,任軍委總衛生部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新四軍第4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特務團政治處主任,淮南軍區大隊政治委員,支隊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淮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華東野戰軍6縱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河南軍區警備第2旅政治委員。1949年,由河南軍區警備第2旅直屬機關和四野特種兵司令部高炮指揮所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射炮第1師,由原警2旅旅長蔡愛卿任師長,原警備2旅政委程明任政治委員,原高炮指揮所副主任劉奠西任副師長兼參謀長,原警2旅副旅長劉自雙任副師長,原警2旅副政委李大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射炮第1師師部在武昌,1團在雷州半島,擔負掩護解放海南島部隊任務,2團在北京,擔負北京防空任務,3團駐長沙、廣州一線,擔負要地防空。以後又配屬了第9團,駐廣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高射炮第1師一部分在武昌組成中南軍區司令部防空處,其餘移至廣州,組建廣東軍區防空司令部,下轄4個高射炮團,2個地監團,1個探照燈團,1個雷達營,程明任中南軍區司令部防空部隊副政治委員。以後任瀋陽軍區防空軍副政治委員,蘭州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空軍軍政治委員,瀋陽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程世清少將
程世清(1918-——),河南省新縣陳店鄉程七村人。1929年參加光山縣獨立團。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於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過光縣獨立團傳令兵、宣傳員,紅25軍73師267宣傳隊宣傳員、分隊長,參加了雙柳樹、潑皮河、英山固始等戰鬥。1932年夏,國民黨向鄂豫皖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面軍在反“圍剿”鬥爭中失利轉移外線西征,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找到了重建後的紅25軍任馬夫,後調任紅25軍78師宣傳隊宣傳員、分隊長。1934年隨紅25軍主力參加了長征。1935年任78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1936年夏,參加了東渡黃河搶占離石的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任過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宣傳幹事,參加了平型關戰鬥。1938年升任344旅政治部青年股股長,同年冬,參加了延安青年聯合會代表大會。1939年後,歷任344旅獨立團1營政治教導員,冀魯豫支隊2大隊宣傳股股長、旅政治處副主任,新四軍3師8旅23、24團政治處主任,團長兼政治委員。轉戰在蘇北、淮安等地。1943年11月到延安,入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奔赴東北,奉命組成長白支隊,歷任團長兼政治委員,黑龍江軍區慶安第2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西滿獨立師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44軍132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參加了四平、遼瀋、平津、廣州和佛山、英德、韶關等地的剿匪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幹部部副部長、部長,裝甲兵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政治委員。“文化大革命”時,任江西省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組長,江西省革命委員會主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江西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曾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錯誤,曾發表過《在林彪副主席家作客》一文,表明他與林彪之間非同凡常的關係。1971年被免職,1972年被關押,1981年解除關押,回福州市作離休處理。
程業棠少將
程業棠(1912-1986),安徽省六安縣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0軍88師265團排長、連長兼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團總支部書記、營長、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教導營隊政治指導員,教導總隊大隊政治教導員,特務團副營長,第1師3旅7團政治處主任,警衛團副團長、團長,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特務4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蘇浙軍區3縱8支隊支隊長,浙東縱隊第4支隊支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1縱3旅9團團長,華東野戰軍1縱2師副師長、師長、第三野戰軍第20軍59師師長。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3步兵學校校長,第17文化速成中學校長,安徽軍區副司令員。1961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任安徽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安徽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1955年被授子少將軍銜。獲二級八─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6年9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
程啟文少將
程啟文(1915-1994),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25軍政治部宣傳員、巡視員,第73師217團總支書記。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四次反“圍剿”和開創川陝蘇區的歷次戰役戰鬥。到達陝北後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4支隊政治部總務科科長,江北指揮部獨立第4團副團長,第2師4旅10團副團長、團長,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來(安)六(合)支隊司令員,第2師4旅12團團長。指揮紀崗戰鬥,殲敵200餘人,拔掉根據地前沿的1個據點,接著又拔除雞崗據點,粉碎了敵人進犯淮南的企圖。被師部授予“金剛鑽團”稱號。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松江軍區哈東軍分區參謀長,哈北軍分區副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7師副師長,第四野戰軍第39軍152師副師長。參加了圍攻長春、平津戰役、衡寶戰役,1949年12月進入廣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玉林軍分區副司令員,先後指揮部隊在潯江以南、瑤山以南剿匪,提前兩個月消滅股匪,受到廣西軍區的嘉獎,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154師師長,1953年到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任第55軍副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體育學院副院長,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4年4月11日因病在長沙逝世,終年79歲。
程坤源少將
程坤源(1920-——),江蘇省武進縣人。1936年參加中共領導的南京地下學聯。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9年參加新四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6支隊隨營學校指導員,第2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支隊司令部政治協理員,獨立團政治處主任,八路軍4縱6旅18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4師12旅35團政治處主任,第4師政治部宣傳部教育科科長,第4師騎兵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2縱5師14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蘇北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第10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華東軍政大學福建分校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文化補習學校校長,第二軍醫大學政治委員,後勤學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程悅長少將
程悅長(1911-1961),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少共國際團排長、連長,紅31軍第93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師醫院政治委員,師供給部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衛生隊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新編第1團政治委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4旅16團團長。1940年起先後入延安軍政學院和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聯防軍新編第4旅參謀長、副旅長,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新編第4旅旅長,第一野戰軍第6軍17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l949年進軍新疆,任第6軍17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迪化(今烏魯木齊)軍分區司令員,1952年任第6軍軍長,《解放軍報》、《人民日報》刊登《艱苦樸素的程悅長》一文,軍委號召全軍向他學習。1953年任新疆軍區生產管理部部長,1954年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副參謀長,1957年任剿匪部隊前線總指揮,平息烏斯滿、賈尼木汗北疆叛亂。率部修建和平渠、猛進水庫。同年毛澤東接見他時說:“程悅長同志,你很愛兵,你對部隊很有感情。”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1年5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僅50歲。著有《三戰三捷》、《難忘的教誨》、《爺台山反擊戰》、《紅旗插上營盤嶺》等。
程登志少將
程登志(1912-1995),四川省巴中縣人。1932年紅四方面軍到巴中,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新兵排副排長,1933年成立紅9軍,任25師73團3營9連班長,紅9軍教導隊通信排排長、副連長,在戰鬥中多次負傷。先後調任紅30軍88師268團1營1連連長,紅4軍36團副營長、營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70團連長,1938年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留抗大工作。1941年到冀中軍區工作,1943年到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任冀東軍區特務團副團長兼參謀長、團長。1947年任東北野戰軍第9縱26師78團團長。錦州戰役時,第9縱的任務是割裂錦北防線,切斷敵暫22師退路,第26師奉命包圍消滅葛王碑、薛家屯之敵,程登志率78團插到薛家屯,將本團兵力沿公路構成梯次防禦,薛家屯之敵向78團陣地實施集團突圍,戰鬥十分激烈,程登志和指揮所人員也拿起槍,邊打邊指揮。戰鬥結束時,除300多騎兵從78團陣地左翼繞道逃跑,近千名敵軍橫屍78團陣地。第9縱改稱46軍,任137師409團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2兵團第137師參謀長、代師長、師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第46軍137師師長,在朝鮮升任第46軍副軍長。率部參加了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參加了毛耳山、平頂山等戰鬥。回國後,任3兵團炮兵師長、兵團炮兵司令員。1956年起先後任旅大警備區炮兵司令員,警備區參謀長,警備區副司令員,1970年任旅大警備區政治委員。畢業於南京軍事學院。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5年10月12日因病在大連逝世,享年83歲。
程儒珍少將
程儒珍(1900-1963),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6年8月加入農民協會,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農民自衛軍、區義勇隊,曾任分隊長,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參加黃(安)麻(城)起義。1928年冬任柴雲區農民自衛軍中隊長。1929年2月正式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1師副官,1930年春調紅1軍軍部副官處任副官,1931年任紅四軍(原紅一軍)經理處總務科科長,1932年任紅四方面軍總經理部軍需科科長。參加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多次反“圍剿”作戰的後勤保障工作。1932年10月隨方面軍西征入川北。1933年春任紅四方面軍經理部部長。7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經理部副部長兼紅四方面軍經理部部長,併兼川陝省蘇維埃政府鹽務合作化總局局長。參加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在前線負責方面軍反“圍攻”作戰的後勤保障工作。1934年4月因張國燾搞肅反擴大化受到錯誤處理。1935年2月被釋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保衛局會計科科長,5月隨軍長征。1936年冬長徵到達甘肅後,入慶陽紅軍步兵學校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771團供給處處長,青年抗日縱隊供給處處長,冀南軍區第6軍分區供給處處長,第358旅供給部部長等職。曾入中央黨校學習。參加建立冀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堅持艱苦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供給部部長,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縱隊後勤部部長,第四野戰軍第46軍後勤部部長等職。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和進軍中南的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北軍區後勤部部長,中南軍區後勤油料部部長,湖北軍區後勤部部長等職。
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3年4月26日因病逝世,終年63歲。

--------------------------------------------------------------------------------
【近代民主革命程姓(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生平簡介】
程良烈士
程良(1884-1911),又名元亮,安徽省懷遠縣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從懷遠陸軍國小畢業,後任該校教官,1905年由倪映典、鄭贊臣介紹參加同盟會,充新軍第9鎮第33標正目。1907年隨趙聲赴廣東,任新軍二標下級軍官。1908年返安徽,與熊成基等發動安慶起義,失敗。1909年(宣統元年)復至南京。1911年(宣統三年)初至廣州,設立革命機關,往返於香港、廣州間,傳遞機密,籌備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發動起義,攻入兩廣總督署,後轉戰至華寧里,因力盡與宋玉琳(均為安徽省懷遠縣人)同時被執,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時年28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