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楊莊

1952年,全村成立4個互助組。 1954年,成立初級合作社,楊明潤任社長。 1998年,全村街道路面全部硬化,總長2500米。

概況

清朝光緒年間,該村名狄楊莊,抗日戰爭後改名後楊莊。先後遷此定居的有劉、占、宋、狄、楊、王、孫等姓氏。境內交通便利,“新華路”、“工農路”、“文化街”直通村內,與莘范、莘冠兩條公路相連。境內駐有縣人大、政協、科委、農機局、縣醫院、衛校、老乾所、物價所、建材站、楊莊小區、金盾小區、電管局家屬院、城關鎮家屬院、管理所家屬院等,是投資發展商貿和企業的好地方。
2000年全村共有273戶居民, 總人口92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村民均為漢族。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4萬元, 1978年為11萬元,2000年為3600萬元,人均純收入371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為10∶50∶40。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113萬元,全村純收入343.54萬元。
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發展, 進步幅度大,是市縣多次宣傳的典型。1996年被聊城市委、 市政府命名為“小康示範村”,1999年被縣人口與計畫生育領導小組授予“計生協會合格村”稱號,1999、2000年兩次被縣委、縣政府授予“雙文明建設先進村”稱號,2000年被聊城軍分區確定為“民兵帶頭參加文明建設示範點”,同年被縣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綜合治理先進村莊”稱號,2000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大事記

1947年,楊占榮宋登高同時第一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全村成立4個互助組。
1954年,成立初級合作社,楊明潤任社長。
1955年,成立後楊莊第一屆黨支部,楊占榮任支部書記。
1966年, 購置1140柴油機和25馬力柴油機各一部,195柴油機4部,3.5馬力汽油機3部,實現了澆地機械化。
1970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9637部隊的一個連進該村支農,歷時一年。
1974年, 安裝50千伏變壓器1台,架設高、低壓線路2000米,各井配備了電機,澆地實現了電氣化。
是年,組建起了第一個村建築隊。
1977年,購進25馬力拖拉機1部,第一次用拖拉機耕地,同年戶戶用上了電燈。
1982年,建起面積2.67公頃的農貿市場。
1990年,投資25萬元建起預製廠,占地0.83公頃。
1993年,建起面積8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樓(含村兩委辦公室)。
1996年,被聊城市委、市政府定為“小康示範村”。
1998年,全村街道路面全部硬化,總長2500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 糧食畝產不足100公斤。1952、1954年先後成立了互助組、初級合作社,1955年10月成立了高級社,打磚井、購置解放式水車,基本保障了全村耕地的用水, 糧食畝產達到了150公斤。1967年全村打機井6眼,購買抽水機械9套,實現了灌溉機械化,糧食畝產達到了250公斤。
1978年建揚水站1處,裝75千伏變壓器1台,架設高壓線路1公里,購進大小電機9部,共120千瓦,其中55千瓦1台,實現了灌溉電氣化,全村耕地40公頃,一周內普澆一遍。糧食畝產達到了300多公斤。
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畝產達到了760公斤。 從1983年起,50%的耕地種植棉花,畝產皮棉達到75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達到250噸。
第二產業
工業:1992年投資25萬元建起了預製件廠,占地0.83公頃。2000年底投資40萬元建起了麵粉廠。 1992年楊洪軍投資800萬元建起了山東宴寶食品工業有限公司, 占地0.93公頃,職工160多人,專業技術人員40人,主產“宴寶”牌系列白酒,質優價廉,暢銷周邊多個省份,經濟效益可觀。2000年宋朝臣、蔣鳳茹夫婦投資60萬元建起了大眾地膜廠,周轉金80多萬元。楊學舉投資建起了全省商標定點印刷的彩印廠,生意興隆,效益喜人。全村有20多戶從事木材加工業,收入都比較可觀。2000年工業從業人員30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800萬元,創利稅198萬元。
建築業
1992年重新組建了後楊莊建築隊。該隊技術力量雄厚,從業人員100多名,組建不到一年的時間,實現產值140多萬元。
第三產業
中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兩委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靠近縣城的優勢。1980年創辦了該村第一家飯店和旅社。1993年投資30萬元,在緊靠縣醫院和居民小區的地方建起了81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樓,租賃給多戶經商。至2000年,全村開飯店的18戶,開副食店的11戶,擺攤賣鞋、布、文具、百貨的15戶,搞客運和貨運的8戶, 其中兩戶分別有大貨車兩部和60馬力拖拉機兩部。村中建有面積2.66公頃的農貿市場,全村有39戶經營木材,5戶經營鋼筋、水泥、砂子、石子等建築材料。還有5戶經銷家具。 2000年底,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共有110人,實現總產值144 0萬元,創利稅144萬元。

文教科技

1949年前,教育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僅占20%。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進辦學條件,1963年辦起了本村第一所國小。1992年投資10萬多元,新建14間標準教室,實現了教學條件“六配套”,徹底結束了“黑屋子、土台子、危房子”的歷史,使100%的學齡兒童入了學。先後有59名學生考入了大中專院校,其中大學本科10人。先後有18人獲得技術職稱,其中高級4人,中級9人,初級5人。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年人均糧食不過6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78年人均收入160元。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3710元,有10戶村民住上了漂亮的樓房。“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變成了現實。全村有各種機動車輛206輛,其中轎車、麵包車11輛,客貨兩用車15輛。三輪車、拖拉機60輛,各種機車120輛。全村電話裝機230部、手機85部、彩色電視機216台,率先實現了電話村、電視村。

村莊建設

1949年前,村內道路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數以土木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 新中國成立後,逐步為磚木結構代替。進入80年代後,大多數利用磚水泥為主建房。進入90年代,陸續建起了樓房。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30平方米。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從1991年以來, 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負擔,1991年和1997年先後每人分麵粉100公斤和現金20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7年楊占榮、宋登高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該村最早的共產黨員。當時與前楊莊、堤子王村合建一個黨支部。1955年成立了獨立的村黨支部,楊占榮任支部書記。解放戰爭時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青年積極參軍,支前抬擔架,婦女做軍鞋, 踴躍支援前線。1952年成立了4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合作社。根據形勢的變化和村裡的具體情況,40多年來,黨支部書記進行了多次更換,依次為:楊占榮、 楊金成、 楊國華、宋登高、楊合清、狄玉成、楊長興、楊海江、楊明珍。2000年底全村黨員總數為18名。多年來,黨支部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使該村發生了深刻變化,先後多次被評為鎮、縣級先進黨支部,被授予縣計畫生育合格村、計畫生育“三為主”合格村、雙文明建設先進村、綜合治理先進村和地區小康示範村等稱號。
基層組織建設
1948年成立農民協會。之後,村農救會、自衛隊、婦救會相繼成立。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5年與前楊、堤子王、 前後李莊等7個自然村成立了高級社,名躍進社。1960年設立後楊莊大隊,狄玉成任大隊長,下設3個生產小隊。1968年成立村革命委員會,楊明紀任主任。19 83年成立後楊莊村民委員會,楊修臣任主任,下設3個村民小組。2000年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主任楊明珍,副主任狄於春,委員蔣鳳茹、楊明華、狄位昌,民兵連長楊明華,治保民調主任狄位昌,婦女主任蔣鳳茹。2000年被評為聊城市民兵帶頭參加文明建設示範點。歷任該村行政一把手的依次為:楊占榮、狄玉成、楊文學、楊合清、楊明紀、楊修臣、楊明春(負責全面工作)、楊明華(負責全面工作)、楊明珍。

人物簡介

狄子臣(1925~1951) 又名代林,1947年參軍,1951年犧牲,被國家批准為革命烈士,時任副連長。
楊占榮(1908~1963) 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村第一個黨員,當時和前楊莊、堤子王莊一個黨支部,1955年獨立建支部,任支部書記、農會長。
宋登高(1901~1975) 出身貧苦,靠扛活為生,1947年和楊占榮第一批加入了共產黨,積極帶領民眾走互助合作道路,先後任農村信用社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
楊富興(1913~1986) 中共黨員,1937年4月參加紅軍,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參加淮海、渡江等戰役,1951~1952年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曾獲得“全國人民慰問解放軍大活動獎章” 。1958年轉業到遼陽市,1966年3月離休。曾歷任班、排、連長、副營長、副團長、團長,遼陽市運輸公司經理。
李學鋒(1967~1996) 中共黨員,1990年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分配在山東省科委工作,1994年被省科委表彰為“先進工作者”,1995年獲省科委有突出貢獻獎,是省科委成果處副主任科員。
楊留遂(1949~2000) 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副主任醫師,在莘縣醫院從醫多年,1986~1996年多次被評為模範黨員和先進工作者,在省和國家級報刊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上大學前任後楊莊大隊第一生產隊會計,後任縣醫院幹部病房主任等職。
顏惠 1927年生,1944年12月參加新四軍,1949年在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再次榮立戰功。 1958年在東北軍區後勤作醫務工作,9月到遼陽市三醫院工作,1971年至今為莘縣醫院醫師。
楊合清 1936年生,中專文化,編輯。曾任村民兵連長、團支部書記、楊莊公社團委書記、大隊長、村革委會副主任、黨支部書記等。1970年底被選拔為國家幹部,在縣委宣傳部當新聞幹事,後又調縣廣播局任副局長、黨支部書記。正局級調研員。曾任《莘縣報》《大眾日報》中心通訊員,在《大眾日報》、省廣播電台發表文章30多篇,發表報告文學、詩歌多篇。因工作成績顯著,多次獲省、地、縣表彰。《大眾日報》、省廣播電台曾報導過他的事跡
楊明海 1942年生,高中文化,中共黨員,統計師,1988年獲聊城地區鄉鎮企業系統統計先進工作者稱號,2000年獲聊城市鄉鎮企業系統會計先進工作者稱號。歷任本村大隊會計,城關農機廠副廠長、城關水泥桿沙管廠廠長、城關拖拉機站副站長和城關鎮經委統計等職。
朱淑英 1950年出生,女,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副主任醫師,莘縣醫院工作,曾任婦產科主任。曾連續十多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95年被評為“莘縣巾幗建功杯先進工作者”,在省和國家級雜誌上先後發表多篇論文。
楊明坤 1951年生,共產黨員、大專學歷,1970年10月入伍,先後在聊城縣中隊、聊城縣武裝部、聊城軍分區、莘縣人武部工作,1985年10月任莘縣人武部副政委 (負責全面工作) 。1986年武裝部移交地方時調回軍分區,並任莘縣移交組組長,之後任軍分區營房建設主任(團級)。1988年轉業到聊城地委黨史辦公室,1995年任主任。主編《聊城農民暴動》《魯西北革命史》《中共聊城歷史大事記》《聊城在外地工作人員通訊錄》等書,主持舉辦了中共聊城地方黨史大型展覽,並在省以上書刊發表專題論文30多萬字,作品多次獲獎。曾被評為濟南軍區優秀理論工作者,多次被評為山東省黨史系統先進工作者。
蔣鳳茹 1954年生,高中文化,中共黨員,任村婦女主任。她工作大膽潑辣,帶頭髮展養殖業, 創辦塑膜廠, 獲得了很好的效益,被聊城市命名為“三八紅旗手”、“三八紅旗女強人”、“女狀元”,被選為縣人大代表. 多次被縣命名為“三八紅旗手”。
楊明珍 1954年生, 高中文化,工程師。1974年4月~1978年6月任生產隊長,1990年5月開始任村委主任, 同年入黨,1992年5月任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先後辦起了基建安裝隊、澡塘、顆粒塑膠廠等。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600萬元,人均純收入3710元,2000年被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楊明寶 1956年生,大專文化,歷任縣教育委員會團委書記,單廟鄉副鄉長,張魯鎮副書記,河店鄉鄉長、縣交委副主任,先後多次被縣表彰為先進工作者。
楊海全 1958年生,大專文化,中教高級,中共黨員,1984年被地區行署授予振興聊城體育先進工作者稱號,1987年被聊城團地委授予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稱號,1991年被省政府授予優秀班主任稱號,1998年被聊城市教委授予藝術教育先進工作者稱號,1998年被山東省教委授予藝術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1999年被縣政府授予十佳體育工作者稱號。他曾任莘縣三中政教處副主任,現在縣教委工作。
李貴冬 1959年生,女,國小高級教師,大專文化,在實驗國小工作多年,1987年被評為地區模範教師,1989年被評為省教學能手。1997年調到莘縣實驗高中工作。
楊海江 1960年生, 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在莘縣一中任教8年,曾多次受到縣、地表彰。1985年後連續三年被行署授予模範教師稱號,1987年被省政府授予模範教師稱號。1990年調任本村黨支部書記,使村面貌發生較大變化,改變了村的落後面貌。1992年調回城關鎮工作,先後任三建公司總經理。副鎮長、紀檢書記、黨委副書記。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輪崗先進工作者稱號。
楊洪軍 1967年生,中學文化,1992年創辦山東宴寶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生產宴寶牌白酒、 宴寶牌牛奶、飲料等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註冊資金800萬元。被聊城市命名為“模範企業”,連續兩年被評為莘縣先進個體私營企業。他個人被選為縣人大代表,被評為青年農民企業家。
楊平 1975年生, 中共黨員,大學文化,1998年在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任教。2000年獲濟南市“走青春路做育花人比賽”二等獎,2000年6月獲山東省教科所“教育論文”三等獎,2000年7月獲省教研室“課件比賽”一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