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民

林覺民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侯人。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後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後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林覺民全家照林覺民全家照

林覺民,福建閩侯(今福州)人,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1911年春抵香港,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4月24日夜寫下感人至深的《與妻書》。這是他給妻子的遺書,寫道:“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哭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1911年4月27日(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林覺民參加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進攻總督衙門,不幸受傷被捕。入獄後進行絕食鬥爭,後被清朝殺害,葬於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覺民是一個風流倜儻的才子。他二十歲的時候東渡日本留學。諳熟日語之外,他還懂得英語和德語。林覺民比魯迅小六歲,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可以從容地出入國際性舞台。在眾多人的心目中,林覺民的形象將英雄與鄉親有機地統一起來了。

辛亥年三月份廣州的那一陣密集的槍聲夾在厚厚的歷史著作之中,聽起來遙遠而模糊。然而,時隔近一個世紀,這一陣槍聲奇怪地驚動了許多人的庸常生活。有的人開始在歷史著作之中前前後後地查找這一陣槍聲的意義。

黃花崗烈士殉難一周年之後,孫中山先生在一篇祭文之中流露了不盡的悲愴之情:“寂寂黃花,離離宿草,出師未捷,埋恨千古。”時隔十年重提這一場起義,孫中山先生的如椽大筆體現了歷史偉人的高瞻遠矚。他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言之中寫道:“……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之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大革命以成。”

人物生平

少有大志

評劇《林覺民》評劇《林覺民》

1887年,林覺民出生在如今福州最昂貴的地段-三坊七巷。

13歲參加科舉考試,然無意獲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題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揚長而去。

14歲時,考入全閩大學堂(今福州一中),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性詼諧,涉口成趣,一座傾倒。

1905年,回鄉與陳意映結婚。1907年,自費去日本留學,專攻日語。翌年補為官費生,入慶應大學文科,攻讀哲學,兼習英文、德文。此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並加入同盟會。

少年覺民亦覺得當前教育腐化,力贊鄒容《革命軍》中所提的“革命與教育並行”,與幾個進步同學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辦私學。

林覺民還在家中辦女學,動員妻子陳意映、堂妹林孟瑜等親友l0餘人入學。他親授國文課程,抨擊封建禮教,並介紹歐美先進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男女平等情況。在他的勸導下,家中一眾女眷紛紛放腳,還有人進入福州女子師範求學,成為該校第一屆畢業生。

為了激發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覺民和同學一起成立讀報所,其中收納了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等小冊子,訂了《民報》《蘇報》《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國女報》等進步報刊。

才思敏捷的林覺民尤善講演,常常宣傳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內錦巷七星君廟參加愛國社活動,發表了一篇題為《挽救垂危之中國》的演說,拍案捶胸,聲淚俱下。全閩大學堂的一個學監恰好在場。事後他對人說:“亡大清者,必此輩也!”

回國革命

1911年春,得知黃興、趙聲等在香港建立統籌部,籌劃廣州起義,林覺民從日本回國參加廣州起義,遂赴香港,後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臨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陳意映,跟家人說學校正在放櫻花假。當時陳意映已經懷孕。在香港,深夜裡在手帕上給父親及妻子寫下了《與妻書》,“為國犧牲百死而不辭”,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對親人的愛及為國捐軀的決心。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封信寫得似乎有點囉嗦,不過我們要想到的是,林覺民寫

林覺民烈士給父親的絕筆書

信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它會成為語文教材。廣州起義失敗之後,林家躲到鄉下避禍,有一天發現有人偷偷地把林覺民的遺書塞進門縫(其實有兩封,一封是《與妻書》,另一封是寫給父親的,內容見圖片:“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一直保留至今。

1911年4月27日,陳更新等率福建志士進入廣州。下午5時30分,隨黃興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衝出督署後,轉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

英勇就義

廣州起義失敗後,當時傳言抓獲一個剪短髮、穿西裝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覺民。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就用英語回答問題,毫無懼色,慷慨陳詞,綜論世界大事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又在堂上發表演說,談到時局險惡的地方,捶胸頓足,激憤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滿庭皆震動。兩廣總督張鳴歧嘆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當時水師提督李準勸總督大人為國留才,而張總督認為這種英雄人物萬不可留給革命黨,遂下令處死。被關押幾天,覺民滴水米粒不進,泰然自若地邁進刑場,從容就義,殉國時年僅24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身後事宜

林覺民就義之後,家人把祖宅賣了避難,買主叫謝鑾恩,他有個孫女後來也很出名,叫謝婉瑩,冰心長大了後曾經寫文章追憶過自己的這個故居。林覺民有個堂哥林長民,後來也生了一個很有名的女兒,叫林徽因。

主要作品

遺留作品

《稟父書》

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與妻書》

原文

林覺民《與妻書》林覺民《與妻書》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

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羶,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其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重圓?則較死為尤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吾今死無餘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日後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思。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

辛未三月二十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譯文

林覺民故居林覺民故居

意映愛妻,見字如見面:

我現在用這封信跟你永遠分別了!我寫這封信時,還是人世間一個人;你看這封信時,我已經成為陰間一鬼了。我寫這封信,淚珠和筆墨一齊落下,不能夠寫完信就想放下筆,又怕你不體察我的心思,說我忍心拋棄你去死,說我不知道你不想讓我死,所以就強忍著悲痛給你說這些話。

我非常愛你,也就是愛你的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從結識你以來,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結為夫婦;然而遍地血腥陰雲,滿街凶狼惡犬,有幾家能稱心滿意呢?江州司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淚濕青衫,我不能學習那種思想境界高的聖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語說:仁愛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從而推及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及愛護別人的兒女”。我擴充我愛你的心情,幫助天下人愛他們所愛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顧你呀。你能體諒我這種心情,在哭泣之後,也把天下的人作為自己思念的人,應該也樂意犧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傷啊!

你還記得不?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對你說:“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你剛聽這話就很生氣,後來經過我委婉的解釋,你雖然不說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話可答。我的意思是說憑你的瘦弱身體,一定經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給你,我內心不忍,所以寧願希望你先死,讓我來承擔悲痛吧。唉!誰知道我終究比你先死呢?我實在是不能忘記你啊!回憶后街我們的家,進入大門,穿過走廊,經過前廳和後廳,又轉三四個彎,有一個小廳,小廳旁有一間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剛結婚三四個月,正趕上冬月十五日前後,窗外稀疏的梅枝篩下月影遮掩映襯;好我和你並肩攜手,低聲私語,什麼事不說?什麼感情不傾訴呢?到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只剩下淚痕。又回憶起六七年前,我背著家裡人出走又回到家時,你小聲哭著告訴我:“希望今後要遠走,一定把這事告訴我,我願隨著你遠行。”我也已經答應你了。十幾天前回家,就想順便把這次遠行的事告訴你,等到跟你面對時,又不開口,況且因你懷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傷,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當時我內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筆墨來形容的。

我確實願意和你相依為命直到老死,但根據現在的局勢來看,天災可以使人死亡,盜賊可以使人死亡,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可以使人死亡,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們這輩人生在今天的中國,國家內無時無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時讓我眼睜睜看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看我死,我能夠這樣做呢?還是你能這樣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離別分散不能相見,白白地使我們兩地雙眼望穿,屍骨化為石頭,試問自古以來什麼時候曾見過破鏡能重圓的?那么這種離散比死要痛苦啊,這將怎么辦呢?今天我和你幸好雙雙健在,天下的不應當死卻死了和不願意分離卻分離了的人,不能用數字來計算,像我們這樣愛情專一的人,能忍受這種事情嗎?這是我敢於索性去死而不顧你的緣故啊!我現在死去沒有什麼遺憾,國家大事成功與不成功自有同志們在繼續奮鬥。依新已經五歲了,轉眼之間就要長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撫養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兒,我猜她是個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裡非常欣慰。或許又是個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親的志向作為志向,那么我死後還有兩個意洞在呀。太高興啦,太高興啦!我們家以後的生活該會很貧困,但貧困沒有什麼痛苦,清清靜靜過日子罷了。

林覺民故居林覺民故居

我現在跟你再沒有什麼話說了。我在九泉之下遠遠地聽到你的哭聲,應當也用哭聲相應和。我平時不相信有鬼,現在卻又希望它真有。現在又有人說心電感應有道,我也希望這話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靈魂還能依依不捨地伴著你,你不必因為失去伴侶而悲傷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訴你,這是我的不對的地方;可是告訴你,又怕你天天為我擔憂。我為國犧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辭,可是讓你擔憂,的確不是我能忍受的。我愛你到了極點,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給了我,可又為什麼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有幸娶到你,可又為什麼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終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義深長,沒有寫完的心裡話,還有成千上萬,你可以憑方巾領會沒寫完的話。我現在不能見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會在夢中夢到我吧!寫到這裡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親筆寫。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曉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請她們指教。應當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相關詩作

宣統三年辛亥農曆三月廿九(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失敗,林文、方聲洞、林覺民、林尹民等福州市籍死難烈士共25人,葬於郊外黃花崗,這一年的八月廿九(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推翻清政府,十一月十三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2月初,福州出版的《共和》報有一則《告白》:“亡兒覺民在日,交好甚多,姓氏里居,穗有不能詳悉者。本屆新曆二月十一日(舊曆十二月廿四日)假白塔寺發喪。除具帖謹白告外,另外登揭報端,俾獲周知,庶逸遺漏。林拾穗謹白。”拾穗為林覺民嗣父林孝穎的號,林孝穎著有《拾穗居士文存》一冊,藏於福建省圖書館。這則《告白》是新發現的史料,1912年2月11日在福州為林覺民發喪(追悼會),距林覺民在廣州犧牲已10個月了。

又據鄭貞文先生《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民國元年三月,福州召開盛大的黃花崗烈士追悼會。原來,林覺民和同鄉林秀軍在日本東京留學期間,最為要好,情同手足。宣統三年(1911年)秋天,林秀軍在日本旅社,夢見林覺民,醒時大哭,有感而發,寫有一首輓詩,其中一、二聯為:“晚風吹夢作秋涼,浴血何來痛國殤。肯為艱難雙束手,不勝哀怨九迴腸。”追悼會上輓詩輓聯多至200多副,林秀軍特寫此律作為輓詩。林孝穎先生認為林秀軍輓詩最富有感情,於是和詩一首:“趙佗台迥北風涼,藁葬荒丘半幼殤。一死自酬他志願,初聞直碎我肝腸。黃花弔客傾鉛淚,白髮哀翁對影堂。東海明年櫻再放,君行應念舊同裳。”並親寫《挽子》一聯:“湯武非聖人,千古相傳謬論;彭殤同一視,而翁何愛殘年。”字裡行間,老人對晚年喪子無限傷感,但對林覺民的革命“志願”又作了肯定。

後世紀念

故居

林覺民的故居,也是謝冰心的故居。故居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楊橋路86號,坐西朝東,三進,四周有風火牆。

林覺民故居林覺民故居
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有一長廊,廊兩旁種有翠竹。第三進大廳兩旁各有前後廂房。天井兩旁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覺民住在西南隅一廳一房。廳與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臥房窗外有花台(昔時種植臘梅)。小廳有門東通“紫藤書屋”。在林覺民就義後,父親林孝穎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帶領全家躲到福州遠郊,謝家便買了此居,民國建立前後,著名作家冰心(謝婉瑩)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為林覺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處民居住三個名人,當然有特殊意義了。現闢為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

冰心在《我的故鄉》里對此地有這樣的描述,“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點,除中軸建築外,左右兩旁還有許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個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還橫亘著一列生西朝東的雙層樓房,樓房之西為花園”。我看著就想起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然而北方的四合院裡涌動大片的陽光和風沙,喧鬧著的人生,只有在夜深人靜時黃黃的毛月亮才搖碎一地槐花的清香。這裡卻是安靜的——青石板鋪地,假山點綴,花木扶疏。臨窗一角,竹影搖曳,梅溪沁寒。這幽靜的居處是主人寄託心志的場所,林孝穎,即林覺民的養父像所有封建文人一樣,雖滿腹經綸,卻注定了落魄沮喪。覺民,據說少時就聰穎過人,讀書是過目不忘。林孝穎曾泯滅的“入仕”願望便日益堅定,他認定,如果林家要重振雄風,那么這個人就是林覺民。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陵墓

林覺民英勇就義後被埋葬於廣州市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

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建國後政府在墓園外築起圍牆,1961年這裡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軼事

兩個名人同一故居

林覺民的故居,也是冰心(謝婉瑩)的故居。當年林覺民被捕的訊息傳回福州,其養父林孝穎帶著家眷,慌忙變賣宅邸搬家。他們搬到了三坊七巷南頭一條叫早題巷的小巷。而買下林家老宅的謝鑾恩,也是舉人,他的孫女叫謝婉瑩,當年11歲,一起搬了進來。她就是後來的冰心。冰心在《我的故鄉》一文中,曾對這幢房子有過生動的描寫。

琴瑟夫妻

1905年,18歲的林覺民與17歲的陳意映成婚,住進了福州鬧市區的楊橋巷17號。二人的居所是一座二層小樓,叫雙棲樓,樓前種植蕉梅。婚後夫妻感情和諧,“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

1907年,林覺民告別陳意映,東渡日本自費留學。赴日留學之後,林覺民每年放暑假都回來探親。

1911年春天,他突然返家,陳意映頗感驚喜,而他父親卻很驚詫。林覺民告訴家人:學校放櫻花假了,他陪日本同學遊覽江浙風光,然後順便回家。

1911年4月25日,林覺民在香港濱江樓對同行的同志說,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待同屋兩人入睡後,林覺民挑燈寫下兩封訣別書,他給父親林孝穎的(《稟父書》寫得很簡單,“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訣別書,則寫給妻子陳意映。次日,他拿著書信囑託友人說,我死,幸為轉達。

林覺民被捕的訊息傳回福州,林孝凱帶著陳意映等家眷,慌忙變賣宅邸搬家。

陳意映腆著大肚子,帶著一家大小七口人倉皇搬到光祿坊早題巷一幢偏僻的小房子中租住。在這裡,她收到了革命黨人輾轉送來的一個小包裹。陳意映一打開來看,正是林覺民在香港濱江樓上寫下的兩封遺書。她打開了寫在方巾上的《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看到書信,陳意映立刻想到死,林覺民的父母雙雙跪在她面前,懇請陳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歲幼兒,而她腹內還有一個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傷過度的陳意映早產,生下遺腹子林仲新。林家還把林覺民哥哥的一個女兒林暖蘇過繼給陳意映。但是,陳意映一直沒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傷,再加上生活變得艱難,林仲新剛剛兩歲的時候,陳意映鬱鬱而終。

人物評價

孫中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

韓梅梅:投革命舍妻兒,為民主志不移。

胡歌:我覺得林覺民是一個內心很強大、對自己特別狠的人。

顧甫濤:林覺民少年時代就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

梁尚玉:林覺民立志救國救民,言辭敏銳、胸襟開闊、熱心公益、不畏強暴。

家庭成員

曾祖父:林崧甫

養父:林孝穎

岳父:陳元凱

妻子:陳意映

堂兄:林長民

長子:林依新

次子:林仲新

女兒:林暖蘇

侄女:林徽因

孫子:林天立、林瑕藩

孫女:林蘭、林婷

藝術形象

影視角色

碧血黃花

台灣曾經在1980年拍過一部電影《碧血黃花》,林青霞扮

演陳意映,非常美麗端莊(該片獲金馬獎6項提名,包括最佳女主角提名)。

童安格為林覺民寫了一首歌《訣別》,淚珠和筆墨齊下;而齊豫則為陳意映寫了一首歌《覺》

林覺民 胡歌版林覺民 胡歌版

,站在女人的角度,問林覺民“誰給你選擇的權利這樣離去”。兩首歌都非常感人,令人熱淚盈眶。少年不望萬戶侯,林覺民根本不稀罕榮華富貴。他是為了什麼離開親人,犧牲自己?那是一個真正的英雄輩出的年代。

百年情書

2011年5月電影《百年情書》上映,該片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作,王柏傑飾演林覺民,蔣夢婕飾演陳意映。

辛亥革命

2011年9月23日電影《辛亥革命》上映,辛亥革命百年紀念電影,胡歌飾演林覺民,梅婷飾演陳意映。

六壯士

在華視--六壯士 之 林覺民 中何家勁詮釋了林覺民眼中的英氣

何家勁--林覺民

魏秋樺--陳意映

全劇重點在“與妻訣別書”。何家勁以洗鍊而富內涵的演技,把林覺民的允文允武、大義凜然表現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評劇劇目

評劇《林覺民》評劇《林覺民》

評劇《林覺民》是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特別創作,由中國評劇院與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共同出品。

這部戲的創意源自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烈士在起義前夜寫給妻子陳意映的絕筆《與妻書》。一百年來這封飽含無限深情的絕筆信感動了無數的中國人,穿越歷史風煙,緬懷先烈英靈,林覺民對國和家的熱愛,對理想的堅持,對信仰的忠貞,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我們中國人血脈相傳的人生信仰,這份凝聚了生命和熱血的愛今天依然感召著、陶冶著我們的靈魂。

該劇將清新的筆墨,獨特的角度,醇美的唱腔音樂,恢弘的舞美燈光,時尚的服裝化妝完美地熔於一爐,以至真至美的情懷講述林覺民、陳意映這對忠誠愛侶之間感人至深的故事。塑造了以林覺民為代表的志士仁人為民族獨立、解放奉獻小我,犧牲小家,奔赴理想,投身革命的崇高犧牲精神。

相關歌曲

訣別

(華視六壯士"林覺民"主題曲)

詞:童安格劉虞瑞

曲:童安格

夜冷清獨飲千言萬語

難捨棄思國心情

燈欲盡獨鎖千愁萬緒

言難啟訣別吾妻

烽火淚滴盡相思意情緣魂夢相系

方寸心只願天下情侶不再有淚如你

(口白)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意映卿卿

歌手:李建復

專輯:一千個春天

作詞:許乃勝 作曲:蘇來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喚你的名

今夜我的筆沾滿你的情

然而我的肩卻負擔四萬萬個情

鍾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萬萬千千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喚你的名

曾經我的眼充滿你的淚

然而我的心已許下四萬萬個願

率性如我又怎能拋下此願青雲貫天

夢裡遙望低低切切

千百年後的三月

我也無悔我也無怨

覺(遙寄林覺民)

作詞:齊豫 作曲:郭子歌手:齊豫

專輯:滾石香港黃金十年

當我看見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剎那即永恆

再多的難捨和捨得

有時候不得不捨

當我回首我的夢

我不得不相信

剎那即永恆

再難的追尋和遺棄

有時候不得不棄

愛不在開始

卻只能停在開始

把繾綣了一時

當作被愛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捨和遺棄都是守真情的堅持

我留守著數不完的夜和載沉載浮的凌遲

誰給你選擇的權利讓你就這樣的離去

誰把我無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紙上的

一個名字

如今

當我寂寞那么真

我還是得相信

剎那能永恆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時候不得不理

辛亥百年人物(一)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