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爾巽

趙爾巽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全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鏇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袁世凱稱帝時,被尊為“嵩山四友”之一。1925年段祺瑞執政期間,任善後會議議長、臨時參議院議長。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趙爾巽趙爾巽公館舊址
趙爾巽生於1844年,卒於1927年,漢軍正藍旗人,出生於鐵嶺的官宦世家。趙爾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清朝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同治年間考中進士,被授翰林編修。1903年,趙爾巽初升任湖南巡撫。1904年署理戶部尚書。光緒三十八年(1905年),趙爾巽任盛京將軍,相當於後來的東三省總督地位。在任時著意整理財政,開始成立財政局,鑄造銀元,創辦東三省銀號,發行紙幣。因其措施得當,為人清廉,在任兩年,使奉天省財政大有改觀。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4月,趙調任中央,後調任四川總督。宣統二年(1911年)6月,趙爾巽任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時,省庫空空如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趙爾巽組織“東三省保全會”,用“會長”的名義代替總督名義,對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趙爾巽蟄居青島,住在寧陽路。當時青島人因其巷中住有清朝遺臣,遂名“清官巷”,不久,王公大臣蜂擁沓至,多居巷中,於是眾人又呼為“贓官巷”。趙爾巽曾主編《清史稿》,並與東北王張作霖是兒女親家,其兒子上個世紀40年代曾在聯合國任職,是國際知名人士。瀋陽趙爾巽公館舊址,位於大東區萬泉公園正門南側,現房由區城建局管理。被列為瀋陽市不可移動文物

生平年表

趙爾巽《清史稿》

1867年(同治六年)中舉人

1874年(同治十三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安徽、陝西等省按察使,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11月,奉命護理山西巡撫;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撫;

1904年(光緒三十年)4月,內調署戶部尚書;

1905年4月,復外調出任盛京將軍;

1907年3月,奉調繼岑春宣為四川總督,後由其弟趙爾豐代理;

1907年7月,張之洞入京授軍機大臣,乃以趙爾巽補授湖廣總督,在此期間主持創辦湖北法政學堂

1908年2月,復調任四川總督;

1911年(宣統三年)3月繼鍚良任東三省總督,並授欽差大臣;辛亥革命後息影青島;

1914年,袁世凱委任其為清史館館長,主編《清史稿》

1925年2月,段祺瑞舉行善後會議,推其為正議長。5月,又聘其為臨時參政院參政,並被指定為參政院院長;

1927年,《清史稿》完稿,鏇即逝世於北京。

人生經歷

趙爾巽趙爾巽別墅
趙爾巽,清史館館長,《清史稿》主編。原籍遼寧鐵嶺,其祖父清道光廿四年(1844年)任萊州知府,全家定居掖縣城里。其父亦在萊州府為官。趙爾巽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進士,入選翰林院編修,歷任御史、湖北鄉試副考官、新疆布政使、山西巡撫、盛京將軍、四川總督、東北三省總督等職。

督川時期奏設“經征局”負責清理財賦,一年時間財政裕平。對涼山少數民族,實行“改土歸流”,設“平夷局”聯絡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感情,受到少數民族的擁護。轉督東三省,時值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革命氣氛熱烈,奉天省革命黨人正準備約定時間舉義回響,趙爾巽以“保境安民”為名調集大軍準備鎮壓,革命被迫轉入地下。中華民國成立後,趙爾巽被解除職務去青島隱居。趙爾巽來青島後住在寧陽路。當時青島人因其巷中住有清朝遺臣,遂名“清官巷”,不久,王公大臣蜂湧沓至,多居巷中,於是眾人又呼為“贓官巷”。趙爾擁用大量資金在青島購置大片房產,他在高密路天津路海泊路等建了一大批房子出租或出賣,是當時青島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1914年3月,趙爾巽被袁世凱召為清史館館長。他上任以後,聘清朝遺老、著名學者柯劭文繆荃蓀等100多人,工作人員200多人,名譽職位300多人,組成篡修班子,開始編修清史。進值軍閥混戰,國力衰微,經費極為緊張,特別是1917年後,費用幾乎到毫無著落的地步。趙爾巽對清王朝心懷眷戀之情,認為事關一代國史,“失今不修,後業益難著手”,再困難也“不敢諉卸”。一方面節約開支,敦促同仁加快進度、多盡義務,一方面以其資望向各軍閥募捐,並言:“不能刊《清史》,獨不能刊《清史稿》乎!”終於1927年編成《清史稿》,為研究清朝歷史提供了權威史料。當年9月3日趙爾巽在北京病逝,時年83歲。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個人成就

趙爾巽張作霖
“國可滅,史不可滅。”這是中國古代修史的傳統。前代滅亡之後,繼起的一代即組織人力為前代修史。辛亥革命之後,清政府被迫退位。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府,於1914年成立了清史館,著手編纂清史。1914年3月9日,袁世凱發布大總統令,批准成立清史館。館址即設於北平東華門內,延聘漢軍正藍旗人前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為倌長。趙爾巽起初不願就任,袁世凱勸以修清史乃歌頌大清功德之事,正遺老所當效力之處,趙爾巽乃出任清史館館長。

為了在動盪中穩定東三省局勢,免受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贊成共和的影響,趙爾巽與袁金鎧等人密謀成立“奉天國民保全會”。在奉天各界代表會議上,奉天巡防軍統領張作霖在會場內外密布武裝人員,甚至公然掏出手槍壓制要求宣布東三省獨立、回響武昌起義的革命黨人,脅迫代表們就範。趙爾巽在張作霖槍桿子的支持下,宣布成立奉天保全會,他本人“當選”為會長。張作霖保駕有功,當上了軍事部副部長,並將所部二千多人開進省城鎮懾民眾。由於趙爾巽與張作霖這種特殊關係,後來《清史稿》缺乏經費時,張大帥提供了巨額捐款。趙爾巽死後,張作霖根據趙爾巽生前建議,續聘柯劭忞兼代清史館館長,委派袁金鎧督率刊印、管理經費。奉天保全會成立之後,趙爾巽電告清廷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邀功。這時,控制東三省局勢的趙爾巽與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保持極為密切的關係。東三省在趙爾巽的控制之下,當全國大多數省區都已升起五族共和的旗幟之後兩個月,最後一個迫於形勢不得不降下大清的黃龍旗,但他心中的黃龍旗至死也沒降下。

1912年2月清宣統帝宣布退位,趙爾巽的心腹謀士、保全會參議總長袁金鎧代趙爾巽草擬的“東三省反對共和十二條”。在外交上也是只承認大清帝國與各國所訂之條約,其他“概不與聞”。隨後趙爾巽、張作霖、袁金鎧等人周密策劃,對奉天乃至東三省全境的革命黨人和無辜平民進行大規模屠殺。據當時的報告稱:“前後為趙爾巽、張作霖等肆意殘殺同胞人達數千以上,及集合各要地進退維谷者不下數萬人,乃趙爾巽猶派兵剿捕,日事搜殺,軍隊所至,殃及婦孺,滅絕人道,至此已極。刻雖贊成共和,實為民軍公敵。”為效忠清室而血腥屠殺革命黨人和無辜平民的趙爾巽,於1914年受袁世凱之聘,出任清史館館長。醉心於恢復帝制的袁世凱想藉清史館延攬勝朝遺老、山林隱逸之士,爭取他們的同情與支持。而趙爾巽則想通過纂修清史,以示不忘先朝隆恩,樹起心中的大清黃龍旗。趙爾巽的心腹袁金鎧也進入清史館,“總理史稿發刊事宜”。袁金鎧又薦介金梁任校對。這樣的建館宗旨和這樣的人事關係,已經決定了《清史稿》未來的政治面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