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

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原名瑞諫,又名諫,號雙清樓主,漢族,今佛山市南海區人,生於香港,中國國畫家。是廖仲愷先生的革命伴侶。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傑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作品包括《獅》、《梅花》、《高松圖》等,曾出版畫集有《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輯》、《雙清詩畫集》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圖)何香凝何香凝

何香凝(1878-1972)女,原名瑞諫,又名諫,廣東(今廣州市芳村區)南海人。

1897年與廖仲愷結婚。

1903年夏東渡日本求學。20世紀初,何香凝和廖仲愷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從事辛亥革命和反對南北軍閥的鬥爭;

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同年9月介紹廖仲愷加入該會。

1906年入目白女子大學博物科。

1908年改入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畢業後由日返港,隨同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

1911年畢業於女子美術大學。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舉家赴日本。

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積極參加討袁(世凱)和護法運動。

1920年起在廣東任“出征軍人慰勞會”總幹事。

1924年,前後協助孫中山制定新三民主義革命綱領,改組國民黨,促成同中國共產黨的合作。

1926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委,並任婦女部部長、廣東省政府委員,主持廣東婦女工作,創辦“罷工婦女讀講習所”,發起組織“援助海豐農民自衛軍籌備會”、“軍人家屬婦女救護員傳習所”、“婦女運動講習所”、“中國各界婦女聯合會”,支援北伐戰爭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她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抗日戰爭時期,她極力反對國民黨政府的賣國、獨裁、內戰的反動政策,致力於抗日救亡運動和愛國民主運動。解放戰爭時期,她團結國民黨的民主力量,組建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回響中國共產黨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她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而特殊的貢獻。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與宋慶齡毛澤東等通電討伐蔣介石

1929年憤然與蔣介石決絕,後出國旅居歐洲。“九.一八”事變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鬥爭,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等職。

1935年與宋慶齡等率先回響中國共產黨中央發表的《八一宣言》,擔任全國各界救國會理事。

1937年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與宋慶齡等提出恢復孫中山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共同抗戰。抗戰勝利後致力於愛國民主運動,反對蔣的獨裁與內戰政策。1946年參加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籌備工作。

1948年1月與李濟深等在香港創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何香凝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她還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何香凝的畫作講究立意,她常借對松、梅、獅、虎及山川等的描繪,抒情明志。她的充滿鬥爭之意的作品不僅記錄著本世紀初葉以來的變幻風雲,是中國現代史的縮影,同時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高尚品德,人格的生動寫照。她的作品造詣高深,是中華民族畫菀中的瑰寶。

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編為《雙清文集》下卷。

與仲愷農校

(圖)一家四口一家四口
為紀念廖仲愷先生,何香凝於1925年10月5日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上提議設立仲愷公園和仲愷農工學校。後來因種種困難,仲愷公園設有建成。仲愷農工學校於1927年3月26日正式開學。

仲愷農工學校,位於廣東土敏土廠(水泥當時叫土敏土)旁邊,廣東土敏土廠建於1970年,是我國當時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的一家水泥廠。該廠至今依稀可見“財政部直轄廣東土敏土廠”字樣。1917年、1923年孫中山曾兩度遷和廣東土敏土廠,把該廠作為大元帥府,這兩次廖仲愷都是擔任財政部廠。因此,何香凝把仲愷農工學校的地址選在廣東土敏土旁邊,也就是孫中山大元帥府旁邊。2003年,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的地址是廣州東沙街18號,而仲愷農工學校(今仲愷農業技術學院)的地址是廣州東沙街24號,兩地僅相隔3米。

1925年8月20日,廣州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廖仲愷在廣州去世後,國共合作的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了紀念廖仲愷先生籌備委員會,何香凝為主任,委員當中有蔣介石、李濟深、許崇清、陳樹人、古應芬等人。

1925年11月30日,何香凝在廣州召開的“廖仲愷逝世紀念會”上說:“廖先生曾說中山路有無限之希望,又說中國蠶桑日漸退步,非提倡蠶桑不足以挽回利權。因此,我們現在發起在中山路建廖先生紀念公園及農工學校,所以留紀念,而發展農工,現在舉行募捐,深望各同志努力匡助,以竟廖先生之志。”學校用地問題,因廣州中山路征地有困難,後經何香凝四處奔波,在廣州土敏土廠旁邊徵得潮田曠地,作為仲愷農工學校用地。因廖仲愷生前擔任過財政部長兼農民部長、工人部長等職,積極執行孫中山的扶助農工政策,被稱為工農民眾運動的保姆,何香凝因此把學校定名為仲愷農工學校。捐款支持仲愷農學校的有香港罷工委員會、國共合作建立的廣州黃埔軍校師生,廣州、香港各界人士,胡文虎等海外僑胞以及廣州以外的國內各界人士。

1927年3月26日,仲愷農工學校正式開學。何香凝任校長、以後掛名校長達15年之久。何香凝當時的職務:1925年10月擔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婦女部長,以後又擔任民國黨中央婦女部長。1926年1月,何香凝又擔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仲愷農工學校曾聘請著名教育家許崇清為校董會董事長。國民黨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經為仲愷農工學校的校舍題字。仲愷農工學校開學的時候,先設二個班,一班為三年制本科,一班為一年制實習科。

20年代仲愷農工學校編印的《本校概覽》介紹:1927年開學“決議先招蠶科二班,一班程度較淺,注重實驗,畢業期限一年,名為實習科。以略識書算之農家子第為基本。所有衣食住宿概由政府供給,並月給津貼三元。使其畢業後,有相當技術能深入民間而領導(蠶種)改良工作。其次則招收高小畢業程度入學之蠶絲本科一班,自負學費,自備膳費。三年畢業。注重實驗,而兼授以學理。管理務求完密,訓練務求精嚴,冀養成勤慎耐勞、有真實常識之實業人才,供國家建設之用。”

1927年4月,第一次國共合作走向失敗,國共兩黨的鬥爭越來越激烈。這時何香凝在武漢參加國共合作的武漢國民政府。但南京、廣州已開始清共,廣州共產黨人紛紛逃往武漢。武漢還維持著國共合作的局面,何香凝發表電聲討了在上海清共的蔣介石。

何香凝何香凝
何香凝在武漢打電報給國民黨廣州當局,決定辭去在廣州當局的兼職,但又請求廣州當局,不要因政治分歧而解散仲愷農工學校。電報上說:“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廣東政府諸委員證鑒:香凝現決辭政治分會及省政府委員職,特此電達。惟有所請求者,仲愷農學校經費望予維持。“
1927年7月武漢國民政府清共反共後,何香凝避居廬山,表示不參加當時政治,實則抱消極觀望態度。
1929年,上海許多當時全國著名的書畫家,為支持何香凝創辦的仲愷農工學校的經費,慨然潑墨贊助,捐集了許多著名的書畫,公開售賣,作為仲愷農工學校經費。何香凝攜帶自己的畫作於1929年9月到南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義賣籌款。幾個月間,在海外華僑的支持下,何香凝便向仲愷農工學校匯迴避10萬元大洋,學校用這筆款擴建了實驗樓,建成了當時華南地區最大的蠶種冷藏庫,以及添置了圖書、儀器設備等。30年代,仲愷農工學校建成了機蠶絲工場。規模雖小,但有廣東絲業界最先進繅絲機36台,每月生產優質蠶絲200多斤。
從1927年起,15年內培養了一些抗病優良蠶種,其中包括“仲字1004號”、“仲字1006號”兩蠶種,在珠江、長江流域的蠶區推廣。抗日戰爭期間,廣州仲愷農工學校搬遷至廣東南海縣西樵官山,以後又四次搬遷,在廣東北部山區,度過艱苦歲月。

1946年,何香凝多次發表文章聲援共產黨,聲討蔣介石,何香凝的兒子廖承志也早已參加共產黨當局關係緊張,廣州仲愷農工學校也瀕臨破產邊緣。30年代國民黨曾把朱執信、廖仲愷並稱為先烈;此時廣州的執信中學聲名很好,而廣州仲愷農工學校則面臨破產。
1946年7月,何香凝在致國民黨南京中央的信中說:仲愷農工學校,及專紀念仲愷先生設立於廣州河南。十數年來,由香凝擔任校長。自愧能力及經濟支出絀薄弱,雖未能大有發展,而一切經營維持頗費苦心,歷屆學生多有造就。回憶二十餘年創立之始,設立校董事會,由香凝親自募捐,奔走于海外及國內戚友間,拙作畫品賣得款項不少,由此奠定基礎。本校產業、儀器、圖書、什物等,皆自行購置,哲生、子文同志亦校重之一,當能洞悉情形。抗戰期間輾轉逃亡內地,香凝到曲江之時,以老衰多病未能擔任該校長職務,遂改為省立學校,行政由政府管理。然而,本校之校董會因管理校產之故,並未解除其職責也。
吾黨先烈之紀念學校,豈止仲愷學校一間,而獨貧賤僅留片瓦之仲愷學校則受摧毀。從何香凝的信中看到,仲愷學校已瀕臨破產。以後,何香凝與國民黨當局的矛盾越來越深,仲愷學校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

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一起發表聲明,回響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5月1日向全國人民提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聲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9年4月,何香凝帶著兒女,一家人由香港出發抵達北京。在車站,她見到了周恩來、朱德、鄧穎超等同志和其它各界人士。曾經艱苦奮鬥的老同志、老朋友得以歡聚一堂,何香凝高興得熱淚盈眶。從此,何香凝真正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年6月,何香凝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活動。9月,何香凝作為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她還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新中國建立後,何香凝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任中央政府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等職。
在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何香凝率領民革和其它民主黨派、愛國人士一道前進。1950年6月,她與柳亞子等人寫信給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熱烈祝賀中國共產黨成立29周年,指出:“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紀念日,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光榮的紀念日,這同時是世界人類歷史上一個光榮的紀念日!”

全國政協一屆會議民革代表合影,前排左二起全國政協一屆會議民革代表合影,前排左二起
在信中,他們一再感謝和讚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並且用“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誓願,作為向黨的生日的獻禮。1960年8月15日,何香凝在民革四屆二中全會上講話時指出:“孫中山先生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不僅完全成為現實,而且大大超過了。千條萬條,共產黨的領導第一條。我們民革同志一定要聽毛主席的話,跟著共產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
解放後,何香凝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僑務委員會主任,美術家協會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擅畫山水,花卉,尤工獅、虎、鹿、鶴等動物。著有《何香凝詩畫集》。
何香凝在解放以後的10多年時間裡,將主要精力放在主持國家僑務工作方面。她積極參與制定國家僑務工作的方針、政策,並力求切實地貫徹執行。她利用國慶節、新年、春節等節日向海外華僑發出廣播詞、獻詞,在各種會議上發表有關華僑的談話、演講等等,對團結華僑,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做出了重要貢獻。
何香凝作為一位著名的女畫家和女詩人,工作之餘總是不斷地作畫寫詩。她不顧年老體弱,多次到各地視察,將所得觀感凝於筆端,或作畫或題詩,藉以謳歌社會主義祖國,表達自己熱愛黨與社會主義的深情。何香凝是中國最早以美術為革命服務的先驅,著有《何香凝詩畫集》。
1970年5月,何香凝因一次跌倒,又得了肺炎,進入醫院治療。周恩來給予了她無比深切的關懷,親自去醫院看望她。醫院也盡全力給她治療,何香凝轉危為安。她精神好的時候,就坐在床上,將畫紙夾在畫板上畫梅。1972年初,何香凝因肺炎再度入院,病情很嚴重,親屬們都回到了北京陪護。她在頭腦清醒時總是十分注意國內外大事,閱讀報紙和《史記》。6月27日,何香凝在醫院度過了她最後一個生日。
1972年8月26日,周恩來再度前來探望病中的何香凝,儘管身體十分疼痛,她還是掙扎著斷斷續續地向周恩來傾吐出最後的心愿:她與丈夫廖仲愷生前有:“生則同衾,死則同穴”之約,現大限將至,希望周恩來批准她棺葬。周恩來當即親切地告訴她,中央一定尊重她的意願,按她的吩咐去辦。聽到這一肯定的答覆,她欣慰地笑了。1972年9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畫家何香凝在北京醫院與世長辭,終年94歲。1972年9月3日,何香凝的遺體入殮後停靈柩於中山公園中山堂內。9月6日,根據何香凝臨終前的遺願,由鄧穎超、劉斐、朱蘊山以及廖夢醒、廖承志、經普椿等人專程護送靈柩至南京,與廖仲愷合墓,葬於中山陵旁的廖仲愷何香凝墓。

革命事跡

黃花崗起義
何香凝何香凝
黃花崗起義前夕回到廣東。辛亥革命失敗後與廖仲愷一直追隨孫左右,進行討袁與護法鬥爭。陳炯明叛亂時極為關心孫夫婦的安危,並全力營救廖脫險。隨後,大力支持孫改組國民黨,與廖一道成為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1924年8月擔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長後,積極開展婦女運動。1925年孫在北京病危時入京侍疾,是孫中山臨終遺囑的簽證人之一。孫中山和廖仲愷相繼去世後,繼承他們的遺志,維護三大政策,努力推進國民革命運動。1926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二大”中央執行委員。後代理婦女部長職,積極支持北伐戰爭。
“四一二”到建國後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與宋慶齡、毛澤東等通電討伐蔣介石。1929年憤然與蔣介石決絕,後出國旅居歐洲。九一八事變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鬥爭,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等職。期間曾變賣書畫為十九路軍抗戰募集物品,並同宋慶齡一起籌劃救濟工作,創辦了傷病醫院。1937年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與宋慶齡等提出恢復孫中山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共同抗戰。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對日寇不抵抗,對共產党進行鎮壓圍剿,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義憤。1935年7月,國民黨華北軍分區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侵華日軍司令宮津美治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拱手讓出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使華北名存實亡。訊息傳來,何香凝義憤填膺,隨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條舊裙子與續範亭的一副對聯裝進一個包裹送給蔣介石,她在裙子上題了一首詩並有落款: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
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
吾儕婦女們,願赴沙場死。
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這首詩憤怒地抨擊了蔣介石及其軍隊不抗日的賣國行徑,並表示了自己願作巾幗英雄奔赴抗日前線的決心。包裹中附寄的續範亭的對聯為:
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
全國政協一屆會議民革代表合影,前排左二起
廁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頑。
何香凝借續範亭的這副對聯,把蔣介石(名中正)喻為不中不正、又臭又硬的廁所怪石,可謂是酣暢淋漓!
抗戰勝利後致力於愛國民主運動,反對蔣的獨裁與內戰政策。1946年參加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籌備工作。

藝術作品

何香凝作品
何香凝,筆名雙清樓主,於1911年畢業於女子美術大學。她與丈夫廖仲愷一起來日留學,在女子美大學習日本畫,後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為革命的需要繪製和刺繡軍旗、符號、告示和軍用票圖案等。辛亥革命後在廣州受嶺南派影響,作水墨山水畫。

1925年以後,為革命奔波鬥爭,一段時間無法作畫。20年代末常畫寒冬不謝的梅菊和百歲長青的松。在上海、香港舉辦畫展。

1929年去法國巴黎。“九·一八”和“一·二八”以後立即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與柳亞子經頤淵陳樹人等組成“寒之友社”,舉辦義賣展覽,慰問前線抗日將士。

1938年以後,遷居香港,支持宋慶齡建立的中國保衛大同盟,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並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這時期所作多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贈送或出售給華僑。香港淪陷後到桂林,以賣畫為生。光復後重回香港。

1949年以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務。作為中國革命的元老級人物,何香凝一直沒有放下畫筆,早期作品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她以梅花和老虎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享譽海內外。她擅作花鳥,偶作山水,筆致圓渾細膩,色彩古艷雅逸,意態生動。擅長中國畫。作品有《獅》、《梅花》、《高松圖》等。

作品《山水》表現的是深山農戶人家的田園風光。遠山幾重,運筆草草,遠處幡桿、屋頂隱約可見,近處小橋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風情畫。在這淡然的畫面背後,隱藏著畫家心理的不平。通過作畫年代和題詩可推知,這幅畫是畫家個人心情的宣洩,也吐露出畫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園。

1979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何香凝中國畫遺作展覽,1982年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於廣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輯》、《雙清詩畫集》等。

主要貢獻

女權

(圖)何香凝何香凝美術館
何香凝撰文提倡女權主義,是早期宣傳婦女解放屈指可數的作品之一;
確立了婦女在社會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則,舉行中國第一個公開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開展廣東婦女運動,越來越多的婦女投身到婦女解放和國民革命的洪流中;
成立中央婦女部,進一步領導華中地區的婦女運動,奔赴北伐戰爭各傷兵醫院開展救護工作;培養一批積極參加北伐戰爭從事反帝反封建鬥爭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學員。

國族

為掩護同盟會在東京籌組,何香凝特提供自己的寓所為通訊聯絡點和集會場所,並肩負守衛工作及收發信件;
何香凝負責以藝術繪畫,承擔起義的軍旗、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樣、軍用票的圖案、反清起義部隊所用的旗幟符號等革命宣傳工作;
發起成立國民黨紅十字,救護國民革命軍及革命同志和貧苦的民眾,發動婦女參加北伐戰爭;承擔起省港大罷工和沙基慘案救傷的工作,組織宣傳隊四處講演,揭露帝國主義罪行,聲討帝國主義;
在上海組織“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發動畫家義賣書畫支援抗戰,轟動海內外;
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

政治

參加討伐袁世凱的運動和護法鬥爭,與廖仲愷協助孫中山開展組建中華革命黨的各項籌備工作;
與廖仲愷開展抨擊袁世凱的理論宣傳工作,成為討袁運動標誌人物之一;
在蔣介石的權勢下力保多位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左派分子;
是反對蔣介石的賣國、獨裁、內戰政策燈活動的標誌人物;
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回響號召國民黨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實施國共和平演變;

其它

主持國家僑務工作方面,對團結華僑,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是中國最早以美術為革命服務的先驅。

相關資訊

(圖)作品作品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位於廣州市海珠區,2003年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廖仲愷、何香凝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動家、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共產黨的摯友。在20世紀初葉,他們追隨孫中山從事拯救民族危亡、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後,他們鼎力協助孫中山,為推動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運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廖仲愷遭國民黨右派暗殺後,何香凝繼續維護孫中山的革命主張,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和愛國民主運動;其子廖承志在革命鬥爭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鬥的光輝道路。新中國成立後,何香凝、廖承志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祖國的團結統一事業,為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爭取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們一家兩代,緊跟時代潮流,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前仆後繼,殫精竭慮,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該館陳列有廖仲愷、何香凝和廖承志各個時期從事革命活動的歷史照片、文物、資料和詩畫等共達600多件。陳列內容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尋求救國真理,追隨孫中山,獻身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事業;第二部分,協助孫中山進行反袁、“護法”鬥爭,闡發和宣傳孫中山的革命學說;第三部分,堅持三大革命政策,促進國民革命運動;第四部分,同國內外反動勢力進行鬥爭,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第五部分,為新中國的繁榮富強團結統一而努力;第六部分,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

革命愛情

天足結緣志同道合
何香凝何香凝
何香凝的父親是香港經營茶葉出口和房地產的著名商人何炳桓,何香凝從小性格剛毅有主見,特別愛聽太平天國女兵的故事。那時候上流社會的女孩都要纏足。母親給她纏上,她等母親轉背就剪開。不懼打罵,堅決反抗。父母對她實在沒有辦法,只得放任她長成一雙天足。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熱衷打牌穿戴,她愛讀書。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氛圍里,她不能進私塾讀書。於是天天軟磨硬求父親,終於進“女館”讀了幾個月書。後來,她又找來哥哥們的讀本自學。就這樣,她認識了不少字,並接觸到一些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的婦女解放等新知識。她聰慧伶俐,做事精細,因而深得父親器重。
廖仲愷的父親廖竹賓是客家後代,僑居舊金山多年。親身經歷了旅美華僑所遭受的種種歧視,深知小腳女人是中國的一種恥辱,所以曾留下遺囑:兒子必須娶個大腳婦女作媳婦。可是,在19世紀末年,中國的婦女幾乎都裹著小腳,社會上見不到多少大腳婦女,尤其是上層社會裡,不纏足的大家閨秀更難找到。
正為女兒腳大難找婆家而憂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愷要遵照父親的遺囑選擇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過媒妁之言訂婚,然後迎娶,1897年他們在廣州結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接觸,她發現廖仲愷是一個心地善良、誠摯忠厚,有著耿直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的青年。廖仲愷設法搜羅各種新書刊給她閱讀,為她指點疑難;何香凝愛好美術,廖仲愷就耐心教她繪畫。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對自己的婚姻慶幸起來。夫婦二人都羨慕太平天國的革命人物,又都喜愛畫畫和學習詩詞,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當時,清貧的廖仲愷在經濟上窘迫,成親後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頂曬台上的破屋作為“新房”。這間房子矮小簡陋,是一間名副其實的斗室,但它高處獨居,完全不受樓下侄女們嬉笑打鬧的干擾。何香凝和廖仲愷白天在這裡研讀詩文、談論時事,夜晚一起觀賞清淨明澈的月色。中秋佳節,皎潔月色給他們斗室灑下一片清輝。何香凝觸景生情,寫下了“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的詩句。他倆自得其樂,為了紀念這種既可讀書又便賞月的幽靜愜意的讀書環境,把這間小屋命名為“雙清樓”。

家庭成員

家世

何香凝畫作何香凝畫作
何香凝是何家第九個孩子。何香凝的祖父原是廣東南海縣花棣棉村鄉人,父親何炳桓先到澳門開辦商業,後轉到香港開辦小雜貨店,資本較豐後又開設“祥安”茶行,成為中國較早經營茶葉出口的茶商之一。

家屬

配偶廖仲愷
女廖夢醒 ,女婿李少石,外孫女李湄
兒廖承志 ,兒媳經普椿,孫子廖暉,孫女廖蒹
女廖光鳳

人物評價

何香凝何香凝
賢妻良母,世界女性之楷模

何香凝在家中始終是一個賢惠的妻子、慈愛的母親。
她與廖仲愷結婚後感情甚篤,對丈夫的衣食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廖仲愷要上前線,她沒有小女子的淒婉,慷慨寫詩勉勵:“國讎未報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得中華史上名。”陳炯明叛變,廖仲愷被叛軍上鐐囚入黑牢時,她拚命闖去探監並為之送飯換衣。1925年,廖仲愷在廣州中央黨部門口遭右派刺殺時,何香凝就在身邊,丈夫的鮮血灑滿了她的衣衫。她強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繼承廖仲愷未竟的事業,不曾有絲毫的動搖和妥協。
何香凝先生贈蘇新民先生詩句手札
作為母親,何香凝慈愛而有見地。她十分關愛自己的一雙兒女,又支持兒子廖承志和女兒廖夢醒投身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廖承志在上海遭國民黨逮捕後,何香凝闖進警備司令部,表示要陪兒子坐牢,加上宋慶齡出面營救,才使廖承志獲釋。兒子剛回家,又說要去偏遠且兇險難測的川陝蘇區找紅軍,何香凝雖然心有不捨,但仍支持兒子的志願。分別四年後,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訊,知道廖承志經長征九死一生到達陝北,馬上回電鼓勵他“須努力奮鬥”。為使兒子專心革命,她在抗戰的輾轉流離中還帶著小孫孫。何香凝被當時進步報刊譽為“世界母性之楷模”。

藝術創作

靳尚誼油畫無產階級革命家《何香凝肖像》
擅作花鳥,偶作山水
作為中國革命的元老級人物,何香凝一直沒有放下畫筆,早期作品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她以梅花和老虎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享譽海內外。她擅作花鳥,偶作山水,筆致圓渾細膩,色彩古艷雅逸,意態生動。擅長中國畫。作品有《獅》、《梅花》、《高松圖》等。

代表作品

《山水》
表現的是深山農戶人家的田園風光。遠山幾重,運筆草草,遠處幡桿、屋頂隱約可見,近處小橋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風情畫。在這淡然的畫面背後,隱藏著畫家心理的不平。通過作畫年代和題詩可推知,這幅畫是畫家個人心情的宣洩,也吐露出畫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園。
何香凝親筆手書的孫中山遺訓“天下為公”
遺作展覽
1979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何香凝中國畫遺作展覽,1982年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於廣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輯》、《雙清詩畫集》等。人物軼事何香凝親筆手書書孫中山遺訓:“天下為公”
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術館經中央批准在深圳興建,
1997年4月18日建成開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題寫館名。為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
地址:深圳南山區華僑城
何香凝美術館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主體採用灰、白兩色調,典雅莊重。建築風格極簡樸素,於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體現著現代感,更體現著何香凝一生的品格。美術館建築共三層,設有主展廳、副展廳、諮詢廳、貴賓廳、多功能報告廳、藏品庫、畫室、美術培訓中心、裱畫間以及咖啡廳、書店等配套設施。
何香凝美術館以收藏、陳列和研究何香凝的藝術創作及藝術文獻資料為基本宗旨;並以策劃、展示、收藏、研究優秀的海外華人藝術、女性藝術、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整理和保存相關的藝術史文獻資料等作為主要學術工作;注重交流、介紹和推廣中外當代藝術。
建館以來,何香凝美術館作為何香凝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傳播與推廣的公共藝術機構,創立了以“何香凝藝術陳列”、“深圳國際當代雕塑展”、“何香凝美術館學術論壇”、“何香凝美術館學術講座”、“全國美術院校油畫專業應屆畢業生優秀作品展”等為核心的學術品牌。並於2005年成立了以整合海內外當代藝術資源,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與國際接軌的“OCT當代藝術中心”。
為推動何香凝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和中外藝術的交流與發展,何香凝美術館以積極而主動的姿態活躍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特區。經過十餘年不懈的努力,已在中國藝術界、學術界和社會上產生了較強的影響力,形成了當代性、學術性和知識型美術館的形象,並逐漸將其影響力輻射至國際。

政治人物分類導航

政治人物一般認為是指從事或積極投入政治的人,其動機可能是私人利益、政黨或國民利益。
國家元首歷史人物軍事人物第一夫人
政治家共產黨人物 國民黨黨員全球美女政客

名人分類導航模組

名人出名的方式很多,一些名人是通過社會事件出名的,可以是好人,可以是壞人,可以是英雄,可以是丑角,只是因為他/她的行為吸引了公眾眼球而已。然而成為名人也未必是好事,有句俗語“人怕出名豬怕壯”。而惡名滾滾也是為眾人所排斥的。一個人的名氣,還是要能夠體現積極的社會價值、並且與他的實力相稱比較好。
中國名人歷史名人建國大業人物原型高官子女
古代名人當代名人世界名人官二代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歷任中央委員會主席

姓名始任卸任 備註
李濟深 1948年1月 1959年10月 1948年1月─1949年11月,李濟深任民革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宋慶齡為名譽主席。1959年10月9日,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逝世。
何香凝1960年8月1979年10月1960年8月,民革四屆二中全會選舉何香凝為民革中央主席。
朱蘊山1979年10月1981年4月 1981年4月30日,民革中央主席朱蘊山逝世。
王崑崙1981年12月1985年8月1981年12月,民革五屆二中全會選舉王崑崙為民革中央主席。1985年8月23日,民革中央主席王崑崙逝世。
屈武1987年2月1987年12月1987年2月5日,民革六屆三中全會選舉屈武為民革中央主席。1987年12月,民革召開六屆五中全會,屈武辭去中央主席職務,全會推舉他為民革名譽主席,選舉朱學范為民革中央主席。
朱學范1987年12月1992年12月屈武為名譽主席。
李沛瑤1992年12月1996年2月朱學范、侯鏡如孫越崎為名譽主席。李沛瑤系李濟深之子,1996年2月2日不幸遇害。
何魯麗1997年11月2007年12月
周鐵農2007年12月現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