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

吳文化

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它泛指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發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

概述

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它泛指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過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發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
“吳”之本意

對“吳”的本意現在還沒有定論,不同的專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解讀一:《說文解字》中,“吳”其意為“大言也”,即大聲說話的意思。在“吳”字產生的那個年代,“大聲說話”很明顯地是向某種神聖物祈禱的原始宗教行為。神聖物是什麼?是大山。西方有座巍峨大山,因為經常接受周部落的大聲祈禱而得名為“吳”,又隨著大周朝事業的成功而成為天下的聖山。江南的吳,人們都知道是泰伯南奔的結果,立國句吳。為什麼自稱“吳”呢?因為西岐人忘不了向神聖吳山祈禱,泰伯兄弟把這個意識也帶過了長江。

解讀二:吳文化之“吳”字作為地名、國號,首見於《春秋左傳》宣公八年條。據專家考證,“吳”字是一種魚,周代以前在太湖流域曾生活著一個以擅長捕捉鯱魚聞名的部族,在中國古文中,鯱、五、魚、吳四字為同音字,皆讀ng音(至今吳方言五、魚、吳仍皆讀ng音),所以後來作為地名和王號也被寫作“吳”。那時太湖一帶,河道縱橫交錯,初民們漁獵為生,泰伯和百姓把魚作為“圖騰”,吳地崇魚、喜魚的習俗傳至今日,每逢過年,家家門上貼掛魚圖,以示年年有餘,在房門上貼掛“鯉魚飛躍圖”,以示“鯉魚跳龍門,全家交好運”。

歷史上的吳文化成果

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是歷史形成的吳文化中心,在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地上,先輩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為世人所景仰和矚目的文化成果。從物質層面看:有被法國啟蒙主義大師孟德斯鳩稱為“鬼斧神工”的蘇州古城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水巷風貌,有令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嘆服的“吳戈”,有巧奪天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典園林,有美侖美奐的絲綢,有名列全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有古樸凝重的“香山幫”建築,有精細雅致的吳中工藝等。有文化層面看:有“百戲之祖”的崑曲,有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聲音的蘇州評彈,有名家輩出的吳門畫派,有歷史上被稱為“南桃北楊”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等。這些光彩奪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蘇州對吳文化的發展作出的歷史性、代表性貢獻,也是蘇州對中華文化作出的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最新研究成果

吳文化在長期的歷史錘鍊中,凝聚了一種對中華文化的奉獻精神。這是一種追求社會發展和實現人的發展的創造精神,是一種在面臨挑戰和機遇時勇於進取的開拓精神,是一種在時代變遷時既不能消融主體又善於接受外來文化的開放精神。今天,在建設現代化蘇州進程中,就是要弘揚吳文化的優秀傳統,要吸收吳文化的精髓,加強對吳文化的研究,為蘇州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巨大的動力和良好的服務。

蘇州市文廣局近年來在努力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推動吳文化研究的與時俱進,發揮吳文化在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作用,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00年年初,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等單位共同發起向社會公開招標、徵集吳文化研究課題,這一舉動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回響。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精心準備,2002年 8月 6日至 8日蘇州市“吳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如期舉行,來自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蘇州大學、市政府等100多位專家、學者、教授參加了研討。 通過近四十個課題的研究,把對吳文化的認識融入到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高新化的時代背景中,從歷史的、比較的、現代的視野對吳文化的特徵進行了多角度的把握;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視野對吳文化精華——蘇州古城等保護問題進行多層面的分析;從產業發展的視野對吳文化資源的開發提出構想;從人的精神培育和社會文脈的視野、對吳文化的精神價值進行了多側面的認識,從而充分發揮吳文化在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作用。這是蘇州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進程中努力構築文化戰略優勢的一次重要理論準備。

近年來,文化部門進一步加強對吳文化的研究,專門組織編寫並出版了一批文化叢書和專著。其中有,《蘇州戲曲志》、《蘇州民間器樂曲集成》、《蘇州文化叢書》(第一輯、第二輯)、《姑蘇竹枝詞》、《蘇州滑稽戲優秀劇作選》、《滑稽戲資料》、《邁向新世紀的蘇州文化》等一批專門介紹吳文化的叢書。其中《蘇州戲曲志》獲蘇州市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江蘇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蘇州文化叢書》獲省、市“五個一”工程獎,《蘇州民間器樂曲集成》獲市“五個一”工程獎。2002年 7月由世界著名大師貝聿銘題寫書名、著名作家陸文夫作序的《吳文化與現代化論壇》一書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80萬字,16開本,匯集了39篇有關現代化進程中的吳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該書的出版標誌著蘇州吳文化研究工作又上了一個新水平。

吳越文化的異同

吳、越文化是“長三角”地區的兩個文化概念,“吳文化”的正式確立,應該從商末泰伯奔吳建立句吳國開始算起。從商末、周初開始,吳和越這兩個國家分別在今江、浙地區逐漸形成,到春秋後期又都強盛起來,並相繼稱霸。但從文化上看,他們同屬於長江中下游文明,所謂的“吳文化”和“越文化”同屬長江文明的支流,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又數番交融,要確切地區分開這“兩種文化”也是幾乎不可能的。

談到吳越的區別,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吳越兩國政治利益的衝突,想到當年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之間的爭霸。兩國之間的文化水平也有一定差異,吳國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大,越國統治者則保留著較多的土著特色,兩者之間有文野之別。

蘇南太湖平原屬吳地範圍,在泰伯奔吳前是古越地。吳、越文化有很多相容性:在語言方面,在流傳過程中,雖然有不少變異,但基本語素、語言、語義,雖歷經千年,仍是一脈相承,脈絡分明。在人名方面,史書上的吳國君王名字有句卑、去齊、壽夢、諸樊、余祭、余昧、闔閭、夫差等,發音都有古越語特點,與中原人差別很大。在生產方式方面,以水為本是吳越生產方式的共同特色。在生活習俗方面,上古時期,“斷髮文身,不履不冠”是共同習俗,因為他們都生活在海濱和水網地帶,日日與水打交道,不能不如此。在飲食上,都是“飯稻羹魚——以稻為主食,捕魚蝦做菜熬湯。由於吳越同族,所以到了漢代,往往“吳越”不分,甚至稱為“吳越”。

特徵

吳文化是一種具有魚米之鄉特色的“才智藝術型”地方文化,“秀慧、細膩、柔和、智巧、素雅”是其文化特徵。最明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手工工藝精巧優良
至今在絲綢、刺繡木石雕刻、燈彩、制扇、泥塑等方面仍為海內外人士所嘆服。其中最負盛名者有蘇繡緙絲(一種絲織工藝,它以生絲作經線,以各種顏色的熟絲作緯線,採用“通經斷緯”的手工藝,在絲經上編織出美麗的山水、花鳥、人物等圖案,是為絲織與繪畫藝術的結合)、蘇裱(裝幀書畫的一種技藝,特點是選料精良,配色文雅,裝制熨帖,整舊得法,形式多樣,裱工精佳)。

戲劇曲藝獨樹新幟
著名的崑曲孕育於明代的吳地,崑曲的藝術特色可概括為“慢”(節奏緩慢,輕柔婉轉)、“小”(最適於在家宅廳堂或花園亭榭上演唱)、“細”(演技精細)、“軟”(用吳儂軟語歌唱)、“雅”(具有高雅、文雅和清雅的風韻)。正是吳地的江南水鄉賦予了崑曲藝術以獨特的陰柔之美,從而形成了其特殊的藝術風韻。自此蘇州就成為中國傳統戲劇最重要的發祥地與大本營,劇作家、劇本、演員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在全國居前列。評彈評話彈詞合為一體,操吳語,博採小說、戲曲、詩歌、音樂、相聲等表現手法之長,融說噱彈唱於一爐的綜合藝術。

古典園林深蘊詩情畫意
吳中古典園林曲折幽邃,小巧玲瓏,變化有致,充滿詩情畫意。城市建築與居民的風尚、習性講究藝術化、典雅化,這是吳人的特徵。蘇州園林馳名中外,前人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稱。蘇州園林以精巧素雅、如詩如畫飲譽中外,其中最典型者如拙政園留園等,實際上是一幅立體的人類居室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的中國文人畫,體現了中國文人追求天人合一美學意境

吳歌優美動人
吳歌是吳語地區民歌民謠的總稱。吳歌,包括“歌”和“謠”兩部分。“歌”一般說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類;“謠”就是通常說的“順口溜”。吳歌和歷代文人編著的詩、詞、歌、賦不同,是下層人民創造的口頭文學,是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間文學韻文。
吳歌生動地記錄了江南農民和下層人民的生活史,從內容來看,吳歌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兒歌等。雖然現代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山歌快要變成歷史的“活化石”,但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它的藝術研究價值和人文研究價值越來越高,吳歌被稱為“天籟”,屬於非物質口頭文化遺產,目前正處於迫切需要搶救之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