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吠陀

阿育吠陀

阿育吠陀(Ayurveda),又稱生命吠陀,是印度醫學體系的主要部分,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體系之一。在這種治療體系中,人體被認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身體與自然不調和時,人體的各項機能便會受到阻礙,進而導致生病。在阿輸吠陀醫療方法中,主要有三種實施方法:藥草療法、推拿療法及瑜珈療法。

簡介

阿育吠陀阿育吠陀

阿育吠陀(ayurveda)為梵語,Ayur意指生命,Veda為科學,阿育吠陀的意思則為有關“生命”的科學。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體系之一,也是印度醫學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阿育吠陀除了跟醫學相關以外,還代指一種養生的理念,通過阿育吠陀推崇的生活方式,可以達到修生養性,維持身心健康之目的。

所謂“Ayurveda”為梵文,中文一般譯為“阿育吠陀”或“生命吠陀醫學”,阿輸吠陀是梵文,由兩個字合成的:Ayur意指“生命”, Veda意為“知識”,因此阿育吠陀一詞的意思為生命的科學。

阿育吠陀醫學不僅是一門醫學體系,而且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影響波及南北半球幾乎所有的醫學系統,因此印度阿育吠陀被譽為“醫療之母”。由早期的文獻可看出,阿育吠陀的醫生對於植物的強力醫療特性具有先知灼見,可說是現代藥理學的開山鼻祖。他們也對體內的運作極為了解,甚至有證據指出阿輸吠陀醫師動過人體手術。此外,此系統從古到今都同樣強調飲食與靈性的重要性。中國的中醫以及“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醫療方法,都可見到阿育吠陀的影子。

起源傳說

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時代,就流傳起一個有關阿育吠陀醫學的印度神話故事,說的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創世者梵天在創造人類之前為保護人類就創建了阿育吠陀醫學,之後梵天把此門醫學傳授給醫學之神孿生的雙馬童,他們又傳授給專司雷雨的天神因陀羅,因陀羅傳授給在人間修行的賢達之士,他們再傳授給他們的後代和弟子。

歷史記載

阿育吠陀歷史阿育吠陀歷史

印度阿育吠陀醫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時代,並以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記載的綜合醫學體系而著稱。

有證據表明阿育吠陀醫學曾豐富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醫學體系。通過與印度的海上貿易,埃及人了解了阿育吠陀醫學。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使希臘人羅馬人接觸到阿育吠陀。傳統的尤那尼醫學(UNANI)就是在這種交流中形成的。在第一個千年的早期,隨著佛教東傳,阿育吠陀醫學也傳播到東方,並對藏醫學和傳統的中醫草藥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歷史上,阿育吠陀的記載首次出現在公元前6000年印度古老的詩歌總集梨俱吠陀(Rig Veda)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四部吠陀經典之一的《阿闥婆》(Atharva)問世,其中阿育吠陀作為吠陀聖典的補充——副吠陀,附屬於阿闥婆吠陀。儘管阿育吠陀醫學早已經套用於實踐,但直到此時它才由口頭相傳編撰成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學派分化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阿育吠陀醫學分化為兩個學派:阿提耶——內科學派和曇梵陀利(Dhanvantari)——外科學派,從而使其成為一門更加系統化的科學。這兩大學派編寫了阿育吠陀醫學的兩本主要著作—《遮羅迦集》(CarakaSamhita)與《妙聞集》(Susruta
Samhita)。這兩本醫學經典均著於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遮羅迦集》由偉大的印度醫祖遮羅迦所著,並經阿提耶補充修改,它至今仍然是套用最廣泛的阿育吠陀內科醫學著作。妙聞繼承了印度醫學始祖曇梵陀利學派的理論,他編寫的《妙聞集》收集了修復外科的各種知識,包括換肢手術、整形外科手術、剖腹手術甚至腦外科手術。同時,他還以發明了鼻整形術而聞名於世。大約在公元500年,第三部重要的阿育吠陀醫學著作《八支心要集》(Astanga Hridaya)問世。它綜合了阿育吠陀醫學兩大學派的觀點。從公元500年至公元1900年,16部重要的藥物專著Nighantus作為對阿育吠陀醫學經典的補充逐一問世,收集記載了各種新藥物,並在用法上進行了擴展,同時摒棄了陳舊的藥物和物質辨別方法。

概念及原理

阿育吠陀的原理是:造成人們生病的原因是由於體內三大生命能量(稱為“doshas”)失去平衡造成的。阿育吠陀的原理是:造成人們生病的原因是由於體內三大生命能量(稱為“doshas”)失去平衡造成的。
阿育吠陀醫學不僅是一門醫學體系,而且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阿育吠陀(Ayurveda)由兩個字組成:Ayur指生命,Veda為知識、科學之意,因此阿育吠陀一詞的意思為生命的科學。根據阿育吠陀的觀點,人類應該和自然界和諧共存,而疾病的產生是由於這種和諧被打破了。通過利用自然界及其產物恢復這種基本平衡是阿育吠陀醫學的主要目的。這種觀念不僅貫穿於治療病痛的過程,而且還貫穿於疾病預防的過程。

阿育吠陀醫學的診治更傾向於人的特性而非疾病的特性。在做出診斷之前,病人的年齡、居住環境、社會及文化背景及其體質都是要考慮的層面。診斷的主要手段包括觸摸、檢查和交談,並利用草藥去盈補虧。它們的基本作用是激發專門器官的功能。因此阿育吠陀醫學的目標是通過調節飲食而化解健康問題,同時不會產生副作用。

在阿育吠陀醫學的觀點中,生命由身體、感覺、精神和靈魂構成。人有三種體液(氣、膽汁、粘液),七種基本組織(血液、原生質、肌肉、脂肪、骨、骨髓和精液)以及身體產生的廢棄物。人體的發育與衰老以及人體各要素的循環和我們所吃的食物有關。

根據阿育吠陀醫學的觀點,宇宙中包括人體在內的萬物都是由土、水、火、氣和空間(大氣)五種基本元素組成。人體的生長和發展取決於它所獲的營養,例如食物。食物也由上述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經過“生物火”(Agni)的作用而補充身體中的對應元素。人體作為有機生物體,其組織都是由這五種基本元素組合和轉變而成的。

 人體中的三大生命能量分別是瓦塔(Vata)、皮塔(Pitta)和卡法(Kapha)。 人體中的三大生命能量分別是瓦塔(Vata)、皮塔(pitta)和卡法(Kapha)。
身體健康還是得病取決於整個身體系統是否處於平衡狀態,包括體內各部分是否相互平衡。內在的和外來的因素都可能破壞自然的平衡,進而導致疾病。失衡可以由偏食、不良習慣和無視健康的生活規律而引起。同時,季節反常、不正確的運動、感覺器官的不當套用以及身心的不良作用也會打亂現有的正常平衡狀態。治療方法通常包括通過調節飲食而使身心繫統恢復平衡,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藥物治療以及採取預防性療法。

基本的治療方法可以歸結為“獨處是保持健康的正確方法,並且獨處是使人遠離疾病的最好的醫生。”這也概括出了阿育吠陀醫學的基本目的,即保持和促進健康以及預防和治療疾病。

對疾病的治療主要通過旨在恢復和加強身體機制功能的排毒療法、藥物、合理飲食、運動和養生法等,消除引起身體系統及各組成部分失衡的因素,恢復平衡、強壯體質,預防或減少將來疾病的發生。

在阿育吠陀醫學中,調節飲食是一項重要的治療方法。這是因為人體被認為是食物的產物。個體的精神狀況及其性情受其所吃食物的影響。食物在人體中先是轉化為乳麋,然後再轉化為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生殖要素和精氣。因此,食物是一切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的基礎。食物缺乏營養或者沒被有效轉化,都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

通常的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特殊食物療法以及根據醫囑適當運動。這三項措施通過兩種方式實行:一種是針對疾病的發病因素及各種症狀採取這三項措施對抗疾病本身;另外一種是採取這三項措施消除與發病過程中的病因和症狀相似的影響。

阿育吠陀醫學已經對疾病的發病因素到最終症狀的各個階段和狀態有著十分詳細的分析和描述。這使該醫學體系在潛伏症狀顯現出來之前推知疾病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同時也加強了它在疾病預防方面的作用,從而可以提前採取切實有效的治療措施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或在疾病初始階段採取合理的措施來治癒疾病。

研究體系

學科研究

阿育吠陀阿育吠陀主張食物平衡理念

阿育吠陀的八大分支分別是內科學(Kayachikitsa)、頭頸及五官科學(ShalakyaTantra)、外科學(Shalya
Tantra)、毒物學(AgadaTantra)、精神病學(Bhuta Vidya)、兒科學(Kaumarabhritya)、延緩身體老化的老年學(Rasayana)、生育學(Vajikarana)。

上述八大分支最早的論述出現在《阿提耶集》(Atreya Samhita)中,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生活中套用。

阿育吠陀與植物草藥 

阿育吠陀藥物幾乎都由純天然植物製成。阿育吠陀藥物幾乎都由純天然植物製成。
阿育吠陀醫書《遮羅迦集》(CharakaSamhita)中說:“一個合格的醫師應當了解導致病人生病的各種因素,包括外在環境的影響,之後才能開出藥方。懂得提前預防各種病症的發生比尋找相應治療方案更重要。”

從醫學角度講,阿育吠陀強調預防,鼓勵通過合理飲食和良好生活方式來維持身心康健。阿育吠陀醫師很早就發現植物強有力的醫療特性,講求通過膳食植物草藥或用草藥按摩等方式來把植物草藥的營養傳遞到人身體內,通過人自身的消化系統和新陳代謝作用完成淨化排毒的過程,幫助恢復活力。

阿育吠陀草藥是印度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醫師們喜歡用草藥清洗患者身體,增強抵禦疾病的抵抗力,是保證精神、身體與心靈三者之間相互平衡的良方。印度醫師也經常選用具有治療功效的油精和香料來醫治病患疾病並鞏固療效,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式按摩、瑜伽和特殊配方餐飲中少不了植物藥草影子的原因。

阿育吠陀醫療體系中包含超過600多個草藥方劑和250個單株植物療法。典型的草藥方劑,如緩解疼痛的和增強活力的都已分門別類。經過現代科學的研究,越來越多的阿育吠陀草藥醫治功效得到認可,也逐漸在美國天然食物食品店中廣泛流傳。

阿育吠陀不單單是著重使用植物草藥來進行患病醫治,這也是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兼收並蓄阿育吠陀醫療方式的要點。阿育吠陀同時還強調人身體的自然運動練習和冥想,倡導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共存。

阿育吠陀養生學 

阿育吠陀按摩阿育吠陀按摩

阿育吠陀也是充滿智慧的養生哲學,其推崇的生活方式為:與身邊居住和工作的環境,氣候和年齡的變化保持協調一致狀態從而達到調養身心、以利健康的目的。外在因素對個人健康影響較為重大,每個人都應該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自我狀態,以保證個人良好的身心平衡狀態。

阿育吠陀也能指導個人了解自身先天本質與後天發展的體質,幫助個人懂得如何與外在環境維持和諧的互動關係,並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做出調節。

阿育吠陀界定的“疾病”是指打破人自身自然和諧的狀態,因而與其相對應的醫療處方是極其個人化和系統化的。每個人先天本質與後天體質發展狀況不盡相同,想要開出合適的處方,同時還要顧及個人的生活習慣,環境,家庭醫療史等背景。

阿育吠陀養生學有益於加強個人自我了解。為了減少負面因素影響和降低不平衡性,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控制內外因素來達到保持健康的目的。阿育吠陀還提倡每個人都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節奏,並保證合適的生活節奏。比如可以選擇每天10點前睡覺,日出之前6點左右起床。選擇下午6前吃晚飯和睡覺前不要再吃多餘食物。

阿育吠陀的安全係數 

印度,還有不少高級度假酒店提供西方人全套的阿育吠陀療程阿育吠陀女體按摩

阿育吠陀雖已流傳上千年,但傳統的醫療方式與西方數位化、精準化管理的醫療方式相比,有些落後且存在一些弊病。

據2008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230種通過網路向印度和美國植物草藥供應商購買的阿育吠陀印度聖典(rasashastra)中提及的藥方里含有鉛、水銀或砒霜成分。這些藥方,按照聖典中指出的製作方法,會在草藥中加入金屬、礦物或寶石成分。

2012年,美國華盛頓州疾病控制與防治中心提交的報告指出,一些孕婦因服用含有毒性成分的阿育吠陀藥物而被查出血液中含有鉛成分,有致使這些孕婦鉛中毒的風險。

與中國藥草學異曲同工

阿育吠陀治療疾病阿育吠陀治療疾病

天然草藥是自古以來人類用來醫療各種疾病的主要材料,在中國,很早以前就有由戰國及秦漢醫藥學家蒐集整理成書的《神農本草》,而作為古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印度,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藥草植物的國家之一,阿育吠陀和中國藥草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不但都強調追求身心和精神上的健康來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同時也都廣泛的套用草本植物。

2003年初,當薩斯在新加坡肆虐之際,市井中輾轉相傳,一些印度傳統草藥和香料如鬱金香根turmeric,又稱薑黃)、羅勒(Sweet Basil,又稱九層塔)、印度楝樹(Neem Tree)具有殺菌、治療發燒和咳嗽的功能,小印度一些香料店的傳統草藥也因而在那段時間銷量增加。

阿育吠陀醫學認為,當身體的平衡受到擾亂時,將食物和草藥正確地配合起來使用,可使身體達到適當的平衡。事實上,為了改善體質,延長壽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用由天然草藥製成的保健品已成為許多現代人的新時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