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姓

羋姓

羋姓是中國非常之古老的姓氏,是周時楚國貴族的祖姓,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史記·十·楚世家》記載: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現今羋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河南省的安陽市,北京市,雲南省的滇池地區。

姓氏淵源

黃帝黃帝

上古八大姓傳承單一淵源:源於軒轅氏,出自上古黃帝第八世孫季連之後,屬於以圖騰崇拜為姓。據史籍《史記·楚世家》的記載:“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羋氏,楚姓也,陸終之子季連之後也。”按上所說,楚國之祖季連繫陸終第六子,陸終系吳回之子,吳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稱之子,稱系顓頊(高陽)第三子,顓頊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黃帝第二子。但在史籍《國語·鄭語》中則記載:“祝融之後有八姓。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闡述了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正稱祝融,至夏王朝時期為夏後族的附庸方國。後商國人興起而代夏入主中原,由於子商和羋楚分屬於早期華夏族東西兩個不同集團(子商屬東集團,即華族,羋楚從夏屬西集團,即夏族),作為部族領導的強大夏族尚且敗了,作為夏族附庸弱小的羋熊族——楚之先祖就更加被打壓得分崩離析,出現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流落的局面。作為季連之後的羋姓族人就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至丹淅、荊山的漢水流域一帶。季連為羋姓,這在陸終之前是不見記載的。但自祝融陸終之後,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有六姓,而在《國語·鄭語》則記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這從人類的演進過程看,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典籍記載陸終氏有六子,多已分姓分氏,周初統治者為分化瓦解華夏勢力,封以子男(周官爵中最低級別)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為羋姓,為這就是最初的楚國(荊國)的由來了。由於楚國王族是羋姓熊氏,所以又叫熊盈諸族。

早在遠古時期,華夏先民已認識到婚姻同本身的繁殖有密切的關係,故逐漸嚴格限制“同姓不婚”。一個姓就是一個通婚單位,最初當是一個氏族。由於同姓不婚,必然要求本姓(氏族)的後代與另一個姓(氏族)的後代通婚,這樣必然在一個姓之下出現了一些新姓,一個氏族(部落集團)也就裂變成若干個新的氏族了。姓,原義為生,在史籍《號甲盤》中即寫作䯧。在史籍《白虎通·姓名》中記載:“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說明姓,本來就是人類的自然生殖,是人出生後的標記。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遠古時代,當然把生的根因歸於女性,所以,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釋“姓”說:“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為姓。”同時,先民由於對男女交媾及懷胎生育,不能作出科學解釋,於是認為與人的初生相距不遠或常見的某種自然生物有直接的關係,從而產生了圖騰和圖騰崇拜。因此,姓是母系氏族制的產物,後來隨著“母權制”為“父權制”所取代,女性的姓,亦漸為父系氏族所承襲,圖騰的色彩也漸淡化了。陸終之後六姓或八姓,就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季連是祝融之後,當軒轅氏;羋姓,又當從母姓,標誌著一個新的氏族的出現。據史籍《史記·楚世家》索隱:“羋,羊聲也。”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解釋羋為,“羊鳴也。從羊,象聲氣上出。與牟同意。綿婢切。”即古音讀作miē(ㄇㄧㄝ)。羋姓的圖騰是羊,羊即羌,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注釋:“羌,西戎,羊種也……西方羌從羊。”可見,季連的母親來自西方羌部落集團。據史籍《世本》的記載:“陸終娶鬼方氏妹,曰女嬇。”而根據史籍《後漢書·西羌傳》、《世本》宋衷注等的考定,鬼方即西方之羌。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標明,羌方與西羌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商朝時期高宗(武丁)武功顯赫,在《周易·既濟》記稱其“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在史籍《後漢書·西羌傳》中亦謂“至於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這在商朝時期的《新獲卜辭》中還有“伐羋”的記載。可見,羋即鬼方,即西方羌中的一支。黃帝部落源自西北,歷來與西羌通婚,至祝融陸終仍娶鬼方氏之妹,其後並以母姓為姓,既說明季連其時仍帶有母權制的遺風,又進一步證實了楚族源自黃帝族系,與西方之羌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和經濟、文化聯繫。季連姓羋,舉族南徙後又從蠻俗,故而後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楚人亦毫不隱晦地自稱為“蠻夷”,也就不難理解的了。至戰國晚期,在秦國滅楚國之後,羋姓讀音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宋仁宗寶元二年丁度等人重新纂修的韻書典籍《集韻》中記註:“羋姓,諸楚所出。羋,羊聲也。母婢切,音弭。”即讀音轉為mǐ(ㄇㄧˇ)。

得姓始祖

季連、熊鬻子(羋熊髦)。

遷徙分布

羋姓是一個非常古早的源姓氏,但由於其已經分衍為諸多其他姓氏,因此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一千三百八十四位,以楚州、朗州、鄂州、岳州、襄陽、牂牁、夷陵、涪陵、九江、溧陽、新豐、丹陽、竟陵、弘農、武陵、彭城為郡望。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河南省的安陽市,北京市,雲南省的滇池地區,台灣省等地,均有羋氏族人分布。

姓氏衍化

羋姓

這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貴族的姓氏。 為“荊楚十八姓”之祖。羋姓後來形成了很多其他的姓氏。

荊楚十八姓

伍氏:安定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有伍氏。

屈氏:臨淮郡。系出羋姓。楚武王子瑕封於屈,後以為氏。楚有屈原,又隋唐有屈突,複姓。

項氏:遼西郡。系出羋姓。楚公子燕,封項城,姓項氏,又姬姓。齊桓公滅項,子孫以國為氏。

藍氏:汝南郡。系出羋姓。楚公子亹封於藍,謂之藍尹,後以邑為氏。

麻氏:上谷郡。從熊氏分支。楚公族熊嬰奔齊,更姓麻氏。

鍾氏:潁川郡。系出羋姓。楚公族鍾建封於鍾吾,其後為鍾吾氏,或為鍾氏。

左氏:濟陽郡。熊氏分姓。鬻熊之後倚相,為楚威王左史,後為有左氏。

靳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後。

景氏:晉陽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斗、蒍 、 蘇、昭、屈、莊、景,皆羋姓之後。

鄂氏:武昌郡。系出姬姓(羋姓)。晉侯光居於鄂,號鄂後。子孫以為氏。又楚子熊紅僭稱鄂主,後為鄂氏。

卓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後。

能氏:太原郡。熊氏分化。熊繹子摯封於夔,支子別姓能氏。

莊氏:天水郡。系出羋姓熊氏。楚莊王之裔,以謚為氏。

慎(真)氏。天水郡。系出羋姓。白以勝之後,封於慎,為慎氏。

敖氏:譙郡。顓頊師大敖之後。又系出羋姓。楚國之君,凡被廢弒不成君者曰敖。

荊氏:廣陵郡。系出羋姓。

紅氏: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長子紅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為氏。

上官氏:天水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蘭之後。

“荊楚十八姓”之後衍生的單姓

單姓一百四十三

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斗氏、郢氏、逞氏、敘氏、序氏、祖氏、成氏、啟氏、囊氏、賁氏、善氏、逯氏、祿氏、縣氏、逮氏、審氏、側氏、庇氏、次氏、連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到氏、聲氏、晏氏、即氏、闈氏、尹氏、後氏、竟氏、秉氏、宜氏、繹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鈞氏、陽氏、甲氏、環氏、卯氏、武氏、霜氏、蜎氏、皋氏、舉氏、舉氏、雪氏、紃氏、穿氏、稱氏、仆氏、貴氏、侶氏、嚴氏、征氏、庾氏、奮氏、賀氏、列氏、監氏、減氏、韻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陳氏、張氏、李氏、馮氏、屈氏、閻氏、瓦氏、堂氏、棠氏、蒍氏、?氏、蘄氏、卷氏、圈氏、柘氏、拳氏、養氏、包氏、椒氏、苗氏、苟氏、穰氏、蒙氏、盪氏、白氏、渦氏、淖氏、匡氏、貲氏、訾氏、棘氏、棗氏、龍氏、俞氏、園氏、艾氏、鑢氏、聶氏、蔓氏、萬氏、利氏、鄀氏、主氏、康氏、郴氏、潘氏、孫氏、沈氏、半氏、羅氏、蘇氏、理氏、葉氏、駱氏、初氏、越氏、勾氏(句氏)、卿氏、王氏、麇氏、貟氏(員氏)、蘭氏、米氏、何氏、壇氏、喻氏、堵氏、劉氏、魏氏、杜氏、柳氏。

“荊楚十八姓”之後衍生的複姓

複姓一百一十二

斗斲氏、斗斲耆氏、斗斲乳氏、斗斲谷氏、斗斲強氏、斗斲緡氏、斗斲文氏、斗斲班氏、斗斲比氏、圍龜氏、彌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郟敖氏、越椒氏、罷敵氏、三閭氏、五相氏、五參氏、諸將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儀氏、子木氏、尹乾氏、無鉤氏、無圉氏、無宇氏、無庸氏、余推氏、涉其氏、慶父氏、襄老氏、王孫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堅氏、來緞氏、沉纖氏、邑由氏、利孫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門氏、市南氏、伍參氏、嬰齊氏、棄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師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輿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藍尹氏、廄尹氏、箴尹氏、樂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權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連尹氏、囂尹氏、包申氏、鄧陵氏、卜梁氏、魯陽氏、櫟陽氏、苞丘氏、吳丘氏、何丘氏(荷丘氏)、軒丘氏、商密氏、愈豆氏、英賢氏、武安氏、期思氏、田公氏、白公氏、涇陽氏、葉陽氏。

郡望堂號

郡望

楚州: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

朗州:唐朝初期所稱,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其地因掘初楚國大鼎,而改置為鼎州,領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四縣;十年後的唐大定元年(公元701年)廢黜。

鄂州:歷史悠久,帝堯時為“樊國”,夏時為“鄂都”,殷商時為”鄂國”,春秋戰國時楚鄂王封地,三國時孫權在此稱帝。

岳州:今湖南嶽陽。

牂牁郡:四五千年前,鱉人就生活在貴州高原烏江南北兩岸的廣大地區。

夷陵郡:距今一二十萬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涪陵郡:亦稱涪陵縣、涪水州、涪州。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涪陵地區已有人類居住。

九江郡:九江在秦朝時期屬九江郡(今江西九江),漢朝時期為柴桑、潯陽兩縣地。

溧陽郡:始建於楚、漢之際,西漢朝時期定為郡,後或為郡,或為縣,其時轄地包括今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丹陽市、宜興市、安徽省郎溪、廣德、浙江省長興等一帶地區。

新豐郡:亦稱古庸國、竹山縣,商朝以前為漢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國,稱庸國。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

竟陵郡:秦、漢時期的竟陵縣在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北。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

武陵郡:漢高祖劉邦置郡,治所先在義陵(今湖南漵浦),轄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貴州省東部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龍勝等地。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

堂號

羋

楚州堂:以望立堂。

朗州堂:以望立堂。

鄂州堂:以望立堂。

岳州堂:以望立堂。

襄陽堂:以望立堂。

牂牁堂:以望立堂。

夷陵堂:以望立堂。

涪陵堂:以望立堂。

九江堂:以望立堂。

新豐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竟陵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姓氏名人

屈原

屈原

(約前340-約前278),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戰國時期黃老之學的傳播者。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羋八子

戰國時期秦宣太后。以秦王外藩姬妾的身份,統治秦國三十六年。雖然最後被兒子奪回了權力,但是雖然被奪了權,這位太后威風仍在,照樣在王宮裡豢養男寵,臨了還想把心愛的“二爺”帶去陰間殉葬,兒子連個話都不敢說。 她是楚王的姐妹群中的一人。八子,並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嫁給丈夫秦惠文王后得到的封號。

羋戎

春秋戰國時期秦華陽君。

熊旅

即楚莊王(?~前591),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羋姓,名旅。又稱熊侶。在位期間(前613~前591)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莊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莊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公元前606年,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陳兵問鼎於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著又破陳圍鄭。晉出兵救鄭時,兩軍大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北),晉軍敗績。此後魯、鄭、陳、宋等中原國家先後歸附楚國,楚莊王遂稱霸中原。

白起

(?—前257),羋姓,白氏,名起,楚平王孫白公勝之後。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白起為白公勝之後,故又稱公孫起。白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今陝西寶雞市眉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中國八大原始姓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