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高麗之戰

唐滅高麗之戰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總章元年(668年),在唐與高麗、百濟的戰爭中,唐軍攻滅高麗的作戰。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年)至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廷多次東征、先後攻占百濟、高麗的戰爭。
唐朝初立,曾與高麗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淵冊封高建武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當時朝鮮半島並存三個獨立國家,北部為高麗,南部偏東為新羅,南部偏西為百濟。其中新羅一直與唐廷保持朝貢關係。貞觀十七年九月,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餘城,並與高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出使高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麗。
十八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即“唐太宗攻高麗之戰”)。
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五月初二,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十七日,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斬俘兩萬餘人,以其地置遼州。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相當於唐的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軍擊敗,餘眾歸降。高麗舉國震恐,自後黃城(今遼寧瀋陽南)至銀城(今遼寧鐵嶺南)一帶空無人煙。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征占高麗的預期目的。
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決定再次東征。朝議認為高麗依山為城,易守難攻,應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採納這一建議,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唐軍數次擊敗高麗軍,高麗王被迫於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
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即鴨綠江),在泊溝城(即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麗軍。唐軍偏師連續騷擾,使高麗已窮困凋弊,唐太宗乃決定二十三年徵發30萬大軍,一舉滅掉高麗,並命人大造艦船。後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東征之役遂罷。高宗李治即位後,唐與高麗、百濟之間幾年內相安無事,百濟還曾遣使入朝。

戰前形勢

唐朝於遼東攻打高句麗效果不大後,調整了針對朝鮮半島的策略。確定:先派兵渡海,與新羅聯手打擊百濟,渡海遠征軍在半島取得立足點後,再與遼東方面的唐軍南北夾擊高句麗。其時,大將劉仁軌建議:“欲吞滅高麗,必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
顯慶五年(660年)三月初十,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大軍13萬渡海,進行登入作戰。任命新羅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新羅兵5萬與蘇定方配合作戰。 八月,蘇定方率唐水陸大軍船隊從城山(今山東榮成)啟航,橫渡黃海,至熊津江口(今韓國錦江)。百濟軍據熊津江口拒守。唐軍先鋒搶灘登入,上山結陣,與百濟守軍展開激戰。後續唐軍船隊正逢漲潮,源源開到,一時揚帆蓋海,無比壯觀。百濟軍根本抵擋不住,迅即被擊潰,死傷數千。唐軍順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穩固的立足點。 從陸路助攻的新羅軍,進展卻不大順利,遭遇百濟名將階伯所率的五千士卒殊死抵抗,最後勉強慘勝。 唐軍水陸大軍剛一站穩,就齊頭並進,沿江而上,直趨百濟都城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距城20餘里,百濟傾國來戰,唐軍再次大破百濟軍,斬首萬餘,又窮追殘敵直抵泗比城下。 百濟義慈王太子扶餘隆逃向北部邊境,次子扶餘泰自立為王,率兵固守。扶餘隆的兒子扶餘文思率左右逾城歸降,百姓皆從之。蘇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幟,扶餘泰處境窘迫,只好獻城請求處置。此後,扶餘義慈、扶餘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繼投降。百濟宣告滅亡。
百濟亡後,下一個目標就是高句麗。

戰爭經過

乾封元年,高麗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與其弟泉男建泉男產不和,男建自稱莫離支,發兵討伐男生。男生派其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援。六月初七,唐命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援泉男生;命泉獻誠為右武衛將軍,擔任嚮導;又命左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共同討伐高麗。
九月,龐同善大敗高麗軍,與泉男生會合。高宗詔命泉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十二月,唐命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司列少常伯郝處俊為副大總管,契苾何力、龐同善亦為副大總管併兼安撫大使,水陸諸軍總管和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亦受李績節度,諸路合擊高麗。徵調河北諸州縣的全部租賦以供遼東軍用。
二年九月十四日,李績兵取高麗軍事重鎮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鎮守,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泉男建派兵襲擊龐同善、高侃在新城的營地,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將其擊敗。高侃率軍進至金山(在今遼寧昌圖西),與高麗軍交戰不利,高麗軍乘勝追擊,薛仁貴引兵從側面襲擊高麗軍,大敗之,斬首5萬餘級,攻下南蘇(在今遼寧撫順東蘇子河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寧新賓西木奇鎮)、蒼岩(今吉林安西境)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郭待封率水軍從別道趨平壤。郝處俊在高麗城下擊敗高麗軍。
總章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績等攻占扶餘城(今遼寧四平),斬俘萬餘人,扶餘川中40餘城亦望風歸降。泉男建遣兵5萬妄圖奪回扶餘城,在薛賀水(又稱薩賀水,即今遼寧丹東西南趙家溝河)與李績軍遭遇,唐軍大勝,斬俘3萬餘人,乘勝攻占大行城(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麗軍,追奔200餘里,攻振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高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遣兵出戰,皆敗。
九月十二日,高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麗全部平定。唐分其境為9都督府、42州、100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2萬鎮守其地。

戰爭點評

唐經過長期對高麗的騷擾作戰,使其國力日趨下;又攻滅百濟,使高麗失去盟軍;隨後抓住高麗內亂時機,集中優勢兵力奪占其戰略要地,終於將高麗擊滅。

高麗與中國

高句麗與中國的關係,或許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帶過,其實高句麗的戰略意圖還是很清楚的。打開地圖,高句麗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占據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敵:西面為漢遼東、玄菟〔註:第二玄菟郡〕二郡,南為樂浪、帶方二郡,北面是夫余,東邊有沃沮。因此,除了對周邊小邦和夫余、沃沮進行吞併、打擊外,對中國歷代王朝採取了時戰時和的態度,但中心是圍繞著蠶食、兼併上述四郡進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強大時採取稱臣納貢的恭順態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國家分裂,即乘機入寇侵掠,以收漁人之利。中間雖幾經反覆,有幾次還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報復性討伐而幾乎亡國,但在五世紀初還是完全達到了其戰略目標:上述四郡先後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後征服,西至遼河,東、北已無強敵,東南與百濟、新羅接壤。其後鑒於北魏已興,向中原內地進取的可能性不大,長壽王於427 年從丸都城遷都平壤,致力於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以打擊百濟、新羅為主;對中國則以遼河為界,採取守勢。當中國再次統一起來後,高句麗以其倔強,擊敗了隋煬帝大軍的進討。後來又與唐朝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二十餘年的戰爭,最後終於在內部分裂,外部強敵壓境的局面下滅亡。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