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收復長安之戰

唐至德二載(757年)九月,在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軍於香積寺(今長安縣南)北、灃水以東地區,大敗叛軍安慶緒部,收復京城長安的作戰。

簡介

唐至德二載(757年)九月,在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軍於香積寺(今長安縣南)北、灃水以東地區,大敗叛軍安慶緒部,收復京城長安的作戰。

經過

唐肅宗在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謀殺奪位之後,拒絕採納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李泌先搗叛軍巢穴范陽(今北京城西南),使其退無所歸的建議,決定先攻長安。二載四月,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授以平定叛亂,收復兩京(即西京長安、東京洛陽)的重任。五月,唐軍在長安西面的清渠受挫,退保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閏八月二十三日,唐肅宗賜宴招待諸將,決計大舉進攻長安。九月十二日,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李俶、副元帥郭子儀率兵15萬,並借回紇騎兵4000,號稱20萬,由鳳翔(今屬陝西)出發,向長安推進。二十七日,進至長安城西香積寺北、灃水以東地區。唐軍接受在清渠被叛軍步騎夾擊失敗的教訓,加大縱深部署,加強翼側掩護,以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長安叛軍10萬列陣於唐軍之北。叛將李歸仁出陣挑戰,唐前軍迎擊,擊退李歸仁部,逼至安軍陣前。安軍全力反擊,唐前軍稍退,安軍乘勢逼進,唐軍抵擋不住,自相驚亂,安軍爭搶唐軍輜重。李嗣業見部眾潰亂,高喊:“今日不以身餌敵,軍無遺矣”。他脫去戰袍,坦胸露懷,手持長刀,立於陣前,大呼奮擊,叛軍當其刀者,人馬俱碎,連殺數十人之後,唐軍方穩住了陣腳。他立即整頓隊形,率前軍各執長刀,如牆推進,身先士卒,所向披靡。都知兵馬使王難得為救其裨將,被叛軍射中眉骨;垂下的眼皮遮住了眼睛,他拔出箭,扯下眼皮,血流滿面,仍忍痛力戰。此時,安軍埋伏於陣東的精騎,企圖襲擊唐軍側後。唐軍偵騎發現後,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率回紇騎兵4000,一舉將其大部殲滅;接著僕固懷恩軍又迂迴至安軍陣後,與唐軍主力前後夾擊安軍。雙方自中午一直廝殺到傍晚,唐軍大獲全勝,殲叛軍6萬餘人,安軍大敗,潰逃長安城內。僕固懷恩判斷安軍必將棄城逃跑,多次建議率部追擊。李俶以激戰終日,部隊甚疲為由,未予採納,致使叛軍將領安守忠、李歸仁、張通儒、田乾真等乘夜東撤。二十八日,唐軍收復長安。

結果

此戰,唐軍吸取以往失敗的教訓,加大縱深配置,加強翼側掩護,注意偵察敵情;危機時,將帥能身先士卒,以身餌敵;作戰中,又能主動出擊,互相配合,因而取得了扭轉危局的大會戰的勝利。李俶不採納僕固懷恩乘勝追擊的建議,致使叛軍安全撤離,給其以再次組織大決戰的機會。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