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斜之戰

陳濤斜之戰

唐至德元載(756年)十月,在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招討西京兼防禦蒲、潼兩關兵馬、節度等使房琯,在陳濤斜之戰濤斜(今陝西鹹陽東)被安軍大敗的作戰。此戰,房琯不諳軍務,臨戰又不分析戰場的具體情況,只知照搬書本,泥於古法,因而招致慘敗。

基本信息

簡介

陳濤斜之戰,至德元載(756年)十月,在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招討西京兼防禦蒲、潼兩關兵馬、節度等使房琯,在陳

陳濤斜之戰陳濤斜之戰
濤斜(今陝西鹹陽東)被安軍大敗的作戰。

唐玄宗逃往四川後,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擔負起領導全國抗擊叛軍的重任。至德元載十月初三,唐肅宗由靈武南下,抵達彭原(今甘肅寧縣)。由成都剛到不久的宰相房琯,上疏唐肅宗,請求領兵收復兩京(即西京長安、東京洛陽)。肅宗急於克復長安,見疏非常高興,立即任命房琯為招討西京兼防禦蒲、潼兩關兵馬、節度等使,並準其自選將佐。房琯以御史中丞鄧景山為招討副使,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給事中劉秩為參謀。房琯是個從未帶兵打過仗的書生,好高談闊論,自以為除他之外,沒有人能擔當平定叛亂的重任。李揖、劉秩也都是書生,根本不懂軍事。後來雖補充了老將兵部尚書王思禮為副使,可房珀卻把軍務都委託給李揖、劉秩二人。房琯將所部分三軍:命裨將楊希文率南軍,自宜壽(今陝西周至)進軍;劉貴哲率中軍,自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進軍;李光進率北軍,自奉天(今陝西乾縣)進軍。房琯以中軍、北軍為前鋒,十月二十日,進至長安西北的西渭橋。二十一日,中軍、北軍與叛將安守忠部在鹹陽東面的陳濤斜相遇。房琯搬出古兵書上的車戰法,以牛車2000乘,兩旁配以步騎,擺開陣勢,沖向敵陣。安軍順風擂鼓吶喊,牛皆聞聲驚駭。安軍又縱火焚燒,唐軍人畜大亂,牛踩馬踏,你擠我推。安軍乘機掩殺過來,唐軍死傷4萬餘人,倖存者僅數千。二十三日,房琯又親領南軍出戰,復遭大敗。楊希文、劉貴哲都投降了叛軍。新朝廷剛剛召集起來的兵力損失將盡。

點評

此戰,房琯不諳軍務,臨戰又不分析戰場的具體情況,只知照搬書本,泥於古法,因而招致慘敗。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