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唐則天后平定李敬業等起兵反對武后擅政的戰爭。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唐則天后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至十一月,皇太后武則天派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率軍在揚州(治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市)地區,平定李敬業等起兵反對武后擅政的戰爭。

基本信息

簡介

武則天李敬業之戰,唐則天后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至十一月,皇太后武則天派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率軍在揚州(治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市)地區,平定李敬業等起兵反對武后擅政的戰爭。

戰役詳情

背景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中宗李顯繼位。次年二月,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更立豫王李旦為睿宗,但政事皆由自己裁決。武后集團推行剪除異已之策,使唐宗室與親唐臣僚人人自危。時因受貶的原故司空李?(本姓徐,賜姓李)之孫眉州刺史、英國公李敬業和其弟?匡令李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薄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及被罷黜御史職的魏思溫,會集於揚州,各懷怨恨,遂密謀決定以匡復廬陵王為號召,討伐武后,於光宅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據揚州起兵。謀主魏思溫使其黨羽監察御史薛仲璋(內史裴炎外甥)要求奉使江都(今江蘇揚州),令其黨羽韋超向仲璋密告揚州長史陳敬之“謀反”,仲璋收敬之下獄。數日後,敬業乘傳車而至,矯稱揚州司馬來上任,詭稱奉密詔,募兵討伐謀反的高州(今治良德,今廣東高州東北)酋長馮子猷。於是打開府庫,令士曹參軍李宗臣至鑄錢作坊,驅使囚徒、工匠,得數百人,授以鎧甲,斬敬之於獄中,遂起一州之兵,復稱“嗣聖”(中宗年號)元年。設定匡復、英公、揚州大都督三府,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十日間得兵10餘萬。向州縣發布檄文,列舉武后罪惡。又找相貌類似故太子李賢的人,偽稱是遵照其號令舉兵。楚州司馬李崇福率所部山陽、鹽城、安宜(今江蘇淮安鹽城寶應)三縣回響。唯盱眙(今屬江蘇)劉行舉據縣不從,敬業派其將尉遲昭攻之。

經過

武后獲悉李敬業等起兵,即令劉行舉為游擊將軍、其弟劉行實為楚州刺史,讓其共同抗拒敬業;十月初六,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行軍大總管,將軍李知十、馬敬臣為副大總管,率軍30萬,進討李敬業。追削李敬業祖父李?等官爵,掘墓開棺,恢復原姓徐氏。同時,將朝廷中不主張急於征討,並提出如果武后還政於中宗,則李敬業叛亂不討自平的內史裴炎下獄,隨後處斬,以鞏固其在宮廷中的權勢。
面臨武后大軍來攻,思溫向敬業建議:宜率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定會四面回響。仲璋則以金陵(今南京市)有王氣,且有長江天險為固,不如先取常、潤(治今江蘇常州、鎮江)以為定霸之基,然後北向以圖中原。敬業採取仲璋之策,令子奇率部守江都;敬猷領5000人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尉遲昭部攻盱眙;親率主力南渡長江。敬猷部攻和州因遭高子貢所率數百人抗拒而不克,退還江都,尉遲昭部亦被盱眙守軍擊退。敬業軍過江後於十月十四日攻陷潤州,俘刺史李思文、司馬劉延嗣。又擒斬援救潤州的曲阿(今江蘇丹陽)令尹元貞。敬業聞孝逸軍將至,遂自潤州回師,屯於高郵下阿溪(今安徽天長北白塔河)。令敬猷率部進逼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別將韋超、尉遲昭屯軍都梁山(今江蘇盱眙南),抵禦官軍。孝逸軍至臨淮(今江蘇盱眙西北淮水西岸),偏將雷仁智所領先鋒軍與敬業軍接戰不利,孝逸懼而不進。經監軍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勸促,才引軍進擊。十月十四日,馬敬臣部擊斬尉遲昭於都梁山。韋超部仍據險抗拒。十一月初四,武后又遣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增援李孝逸。孝逸採取元忠與支度使薛克楊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建議,率軍攻擊,首先擊敗韋超於都梁山,超夜逃;繼而攻淮陰敬猷敗逃;然後乘勝進逼高郵,向敬業主力進攻。十一月十三日,敬業以精兵阻溪拒守,孝逸派後(一說前)軍總管蘇孝祥率兵5000人,以小舟乘夜渡溪進擊,被擊敗,孝祥戰死,士卒溺死者過半。孝逸令各軍繼續渡溪攻擊,均被擊退。孝逸懼,欲引退。元忠與行軍管記劉知柔獻策:順風縱火,進行決戰。時敬業置陣已久,士卒疲倦,陣形不整。孝逸乘勢率軍進擊,順風火攻,大敗李敬業軍,斬首7000級(一說7000餘級),溺死者甚眾。敬業等輕騎逃入江都,攜帶妻子奔潤州,欲入海逃奔高麗。孝逸迅速進屯江都,令各將分道追擊。十一月十八日,敬業等逃至海陵(今江蘇泰州)界,受風所阻,其部將王那相殺敬業、敬猷和駱賓王,投降官軍;子奇、思溫等均被擒獲處斬。揚、潤、楚(治今江蘇淮安)三州平定。

戰役點評

此戰,武后乘李敬業等舉兵之初,立即以優勢兵力進討,迅速擊滅,以防戰事蔓延,同時剪除異己臣僚,鞏固其宮廷權力,進一步穩定了武后的統治。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