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百濟之戰

唐滅百濟之戰

公元660年(唐高宗顯慶五年),在唐朝與高句麗、百濟的戰爭中,唐神丘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率軍渡海攻滅百濟的作戰。百濟、新羅同為唐朝藩屬。唐高祖時,曾冊封百濟王扶餘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百濟恃仗高句麗支持,多次侵犯新羅,二者結為世仇,武裝衝突不斷。高宗詔命在百濟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基本信息

簡介

唐滅百濟之戰唐滅百濟之戰
唐滅百濟之戰,是660年發生在百濟唐朝新羅之間的戰爭。原因是百濟聯合高句麗,阻礙新羅和唐朝交通進貢事宜。唐高宗屢次下詔威嚇百濟無果,在新羅的一再請求下,唐朝派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討伐百濟。新羅武烈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率兵從成山渡海,百濟據守熊津江口拒敵。蘇定方進擊,百濟軍隊死數千人。蘇定方水陸並進,直取其都城泗沘。城外二十餘里,百濟傾國來戰,唐軍大勝,殺百濟軍一萬餘人,唐軍入泗沘外郭。同時,新羅大將金庾信在黃山大勝百濟大將階伯,百濟義慈王及太子扶餘隆逃入北境,蘇定方進圍泗沘城;義慈次子扶餘泰自立為王,帥眾固守。扶餘隆子扶餘文思說:“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率領左右逾城降唐,許多百姓也跟從,扶餘泰不能制止。蘇定方命軍士登城立旗幟,扶餘泰窘迫,開門降唐。於是扶餘義慈、扶餘隆及諸城主都投降了。

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唐高宗以其地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但是,由於唐軍、新羅軍沒有安撫百姓,軍紀敗壞。在唐軍主力撤退後,道琛、鬼室福信、黑齒常之開展百濟復國運動,擁立在倭國的王子扶餘豐為王。663年白村江之戰後,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了倭國和他支持的百濟復興勢力,百濟全境成為唐朝的羈縻地區。

670年代,唐軍和親唐百濟貴族撤出原百濟地區,遷往遼東建安城,其地入新羅,設立所夫里州(今忠清南道扶餘郡,即熊川州、熊州)、發羅州(今全羅南道羅州市,即武珍州、武州)、完山州(今全羅北道全州市,即完山州、全州)。

形勢

百濟、新羅同為唐朝藩屬。唐高祖時,曾冊封百濟王扶餘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百濟恃仗高句麗支持,多次侵犯新羅,二者結為世仇,武裝衝突不斷。唐太宗詔諭扶餘璋,勸其勿侵新羅,扶餘璋陽奉陰違,不肯奉詔。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百濟王扶餘義慈與高句麗、靺鞨聯兵攻新羅,奪新羅三十餘城,新羅遣使入唐求援。顯慶四年,百濟又攻陷新羅的獨山、桐岑二城,新羅王金春秋向唐朝連連告急。

唐朝於遼東攻打高句麗效果不大後,調整了針對朝鮮半島的策略。確定:先派兵渡海,與新羅聯手打擊百濟,渡海遠征軍在半島取得立足點後,再與遼東方面的唐軍南北夾擊高句麗。其時,大將劉仁軌建議:“欲吞滅高麗,必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

進程

顯慶五年(660年)三月初十,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大軍13萬渡海,進行登入作戰。任命新羅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新羅兵5萬與蘇定方配合作戰。

八月,蘇定方率唐水陸大軍船隊從城山(今山東榮成)啟航,橫渡黃海,至熊津江口(今韓國錦江)。百濟軍據熊津江口拒守。唐軍先鋒搶灘登入,上山結陣,與百濟守軍展開激戰。後續唐軍船隊正逢漲潮,源源開到,一時揚帆蓋海,無比壯觀。百濟軍根本抵擋不住,迅即被擊潰,死傷數千。唐軍順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穩固的立足點。

從陸路助攻的新羅軍,進展卻不大順利,遭遇百濟名將階伯所率的五千士卒殊死抵抗,最後勉強慘勝。

唐軍水陸大軍剛一站穩,就齊頭並進,沿江而上,直趨百濟都城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距城20餘里,百濟傾國來戰,唐軍再次大破百濟軍,斬首萬餘,又窮追殘敵直抵泗比城下。

百濟義慈王與太子扶餘隆逃向北部邊境,次子扶餘泰自立為王,率兵固守。扶餘隆的兒子扶餘文思率左右逾城歸降,百姓皆從之。蘇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幟,扶餘泰處境窘迫,只好獻城請求處置。此後,扶餘義慈、扶餘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繼投降。百濟宣告滅亡。

後續

百濟亡後,下一個目標就是高句麗。蘇定方率唐軍主力約十萬,分道北上進擊。唐朝在百濟故地設立了熊津都督府等五個都督府(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下轄37州250縣。唐朝委任右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統兵鎮撫全境,又命郎將劉仁願鎮守百濟都城泗沘城,委派當地的酋長分任都督、刺史。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