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之戰

常山之戰

常山之戰是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在常山(今正定),大敗叛軍史思明。這次戰役使唐軍在河北戰場上的一次決定性勝利,直接導致了史思明的覆滅。

概述

 天寶十五載(756年)二月,在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在常山(今河北正定)大敗叛軍史思明部的作戰。

簡介

常山之戰
主角:李光弼史思明
時間:唐天寶十五年

常山之戰是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常山(今正定),大敗叛軍史思明。這次戰役使唐軍在河北戰場上的一次決定性勝利,直接導致了史思明的覆滅。常山之戰以李光弼的唐軍勝利結束。至此常山九縣只有九門藁城還在叛軍手中,其它七縣全部收復。

指揮方法

李光弼入城第一件事就是將叛軍關押的老百姓全部放了,並且給了他們一筆豐厚的 安家費,隨後親自祭奠了由於叛亂而死亡的百姓,得到了人民廣大的擁護。還勸降 了安思義。
安思義的投降對李光弼的幫助很大,他對李光弼說:“唐軍長途奔襲已經疲憊不堪 了,如果和史思明的軍隊進行遭遇戰的話,恐怕勝算不大,何況史思明的軍隊大部 分是騎兵,利於野戰,在大平原上決戰肯定對唐軍不利,如果第一仗收到挫折,必 定影響士氣,在你來以前我已經向史思明求援了,你不如以逸待勞等史思明的到來。”
李光弼採納了安思義的建議,開始鞏固城防,準備打防守戰
果然史思明收到訊息後,帶領兩萬騎兵直奔常山,第二天還沒有就到了常山城下, 一看城池已失立刻攻城。李光弼命令弩手進行射擊。要知道弩可以說是騎兵的克 星,又有城牆的掩護,騎兵又不擅長攻堅戰,史思明傷亡慘重,只得退下來。史思 明一退,李光弼立刻命令步兵出城,用長槍擺成方陣,弓箭兵掩護,滹沱河為屏 障,使得史思明無法進攻,一舉將史思明擊退。這是典型的步兵對付騎兵的陣法。
李光弼探知史思明5千步兵援軍從饒陽趕來,正在九門南面的逢壁修整,立刻派了2 千軍隊進行偷襲,到達逢壁後,援軍正在休息吃飯,沒有一點防備,唐軍以迅雷不 及掩耳的速度速戰速決,將這股援軍全部殲滅
史思明聽說援軍被唐軍全殲,大驚失色,前不能進,又沒有了援軍,軍隊士氣低 落,沒辦法只得從常山撤軍退守九門縣。常山之戰以李光弼的唐軍勝利結束。至此 常山九縣只有九門、藁城還在叛軍手中,其它七縣全部收復。

李光弼

生平傳記
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率兵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先後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門(今河北城西北)﹑趙郡(今河北趙縣)等地。五月,與郭子儀會師常山,乘敵疲憊出擊,大敗史思明部於嘉山(今河北曲陽境),進圍博陵(今河北定縣),軍威大振,使河北十餘郡皆殺叛吏歸唐。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眾10萬進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北都留守李光弼所部不滿萬人,先在城外鑿壕,又以挖出的土作坯數十萬,加固城壘。當敵攻城時,用大炮發巨石猛擊,還暗掘地道陷敵,不斷襲擊叛軍,使之不敢接近。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擊,大敗蔡希德,殲其部眾7萬,既守住了太原,又保證了唐軍左翼的安全。

李光弼李光弼

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史思明軍突然渡河,陷汴州(今開封),逼洛陽。李光弼因兵力懸殊,乃棄洛陽,守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威脅叛軍側翼,使其不敢西進。隨後伺機出戰,挫敗了叛軍對河陽三城的進攻,殲敵2萬。
上元二年(761),朝廷強令收復洛陽,他不得已而出兵,當時叛軍尚銳,加之大將僕固懷恩違反節度,因而兵敗邙山(今洛陽北),退保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後復任河南諸道副元帥,出鎮臨淮,統河南諸道兵反攻叛軍,配合仆固懷恩等收復洛陽。他曾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廣德二年,因受朝廷猜疑,抑鬱而死。

史思明

簡介
(703~761)
唐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營州寧夷州突厥族中的雜胡。本名乾。與安祿山同鄉相善。初為互市牙郎,亦以驍勇為幽州節度使張守所知,任為捉生將。天寶年間累立戰功,官至平盧兵馬使。曾到長安奏事,為玄宗賞識,賜名思明。

十四載(755)隨安祿山叛亂,經略河北。後任范陽(今北京)節度使。

至德二載(757)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並謀除思明。

思明遂以所領河北13郡歸唐,受封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

半年後復叛,並與安慶緒遙相呼應。

乾元二年(759)三月,與安慶緒大敗唐九節度使之軍於鄴郡(今河南安陽),隨即殺慶緒,還范陽。

四月,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

上元二年(761)三月,為其長子史朝義及部將所殺。

戰爭詳情

李光弼以左兵馬使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率朔方軍東出,擊敗安祿山大同軍使高秀岩後(參見郭子儀擊叛軍之戰),由郭子儀推薦,升任河東節度使。十五載二月初二,李光弼奉命率蕃、漢步騎萬餘人,太原弩手3000人,東出井陘(今河北獲鹿西南),直指常山。當時,史思明率數萬大軍圍攻饒陽(今河北深縣西南)二十餘日不下,常山兵力空虛。

二月初五,李光弼率軍進至常山郡。常山城內3000團練兵倒戈,抓住守將安思義出降,李光弼隨即移軍入城。李光弼入城第一件事就是將叛軍關押的老百姓全部放了,並且給了他們一筆豐厚的安家費,隨後親自祭奠了由於叛亂而死亡的百姓,得到了人民廣大的擁護。還勸降了安思義。

安思義的投降對李光弼的幫助很大,他對李光弼說:“唐軍長途奔襲已經疲憊不堪了,如果和史思明的軍隊進行遭遇戰的話,恐怕勝算不大,何況史思明的軍隊大部分是騎兵,利於野戰,在大平原上決戰肯定對唐軍不利,如果第一仗收到挫折,必定影響士氣,在你來以前我已經向史思明求援了,你不如以逸待勞等史思明的到來。”李光弼採納了安思義的建議,開始鞏固城防,準備打防守戰。史思明聽到常山失守,立即放棄圍困饒陽,親率2萬餘騎直奔常山。

第二天天未明,其前鋒部隊即抵達常山城下,史思明率大軍相繼而至,立即指揮攻城。李光弼遣步卒5000自東門出戰,叛軍堵門不退。李光弼令500弩手在城上萬箭齊發,叛軍死傷頗多,被迫稍退。李光弼再派弓箭手1000人,分為四隊,輪流不斷放箭,給叛軍以很大殺傷,叛軍抵擋不住,只得收軍北退。

史思明一退,李光弼立刻命令步兵出城,用長槍擺成方陣,弓箭兵掩護,滹沱河為屏障,使得史思明無法進攻,一舉將史思明擊退。這是典型的步兵對付騎兵的陣法。

李光弼派兵5000人出城,每人持一長槍,夾滹沱水相迎,叛軍中箭者大半,只好後退。這時,李光弼聞報有叛軍5000步兵自饒陽來,一晝夜行170里,正在常山東南九門縣南面的逢壁休息。李光弼當即派步騎各2000人,偃旗息鼓,沿河潛行。至逢壁,叛軍士兵正在吃飯,唐軍乘機掩殺過去,斬殺殆盡。史思明聞訊失色,只好撤軍退入九門(今河北藁城西北)。李光弼初戰告捷,常山9縣,有7縣歸附唐軍,只有九門、藁城(今屬河北)尚在叛軍手中。

點評

李光弼據城固守,堅壁挫銳,又抓住戰機,進行突然襲擊,因而初戰告捷。

李光弼以少勝多,以少於敵軍幾倍的兵力取得勝利,常山之戰在軍事史上是一個典型的戰例,它充分體現了李光弼的作戰思想和指揮方法。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