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西川之戰

唐大曆十四年(779年)十月,在唐與吐番的戰爭中,吐蕃大相尚結息聯合南詔,與唐軍在劍南西川(治今四川成都)的作戰。

背景

五月,唐太子李适繼位,是為德宗,其為穩定內部局勢,對吐蕃採取以和為主,和戰相濟的策略。八月,德宗派太常少卿韋倫為使,護送唐代宗李豫在世時前後8次被扣留的吐蕃使節等共500人到吐蕃,表示對吐蕃誠心修好的態度。吐蕃因其在東面的疆界要求得不到唐的認可,便屢次發兵企圖迫使唐承認,均遭唐兵反擊而失敗。在南面,吐蕃多次發兵攻打,但也屢遭失敗。

戰事

為雪此恨,十月初一,吐蕃聯合南詔新王異牟尋,發兵20萬(一說10萬)分三路攻唐:中路出入茂州(治汶山,今四川阿壩州茂汶),過汶川(今四川番縣南)及灌口(今四川灌縣西北);北路從扶州(治同昌,今四川南坪東北)、文州(治曲水,今甘肅文縣西白龍江南岸),過方維(今四川平武東北)、白壩(在今四川境);南路從黎州(治梁水,今四川雲南華寧)、雅州(治蒙山,今四川雅安西),過邛崍(今四川榮涇西)關,聲稱欲取蜀作為吐蕃的東府。當時唐劍南節度使崔寧應詔在京師長安(今陝西西安),留守諸將難以抵禦吐蕃、南詔聯軍強大攻勢,聯軍勢如破竹連克許多州縣,唐剌史多棄城逃命,百姓藏於山谷。唐德宗急詔朱泚所領的范陽兵5000人、禁軍4000援救劍南,並更換崔寧等劍南所屬的舊部將帥。命右神策都將李晟率禁兵4000,金吾大將軍曲環率邠州、隴州、港陽兵5000南下馳援蜀中。劍南東川節度使出兵自江油(今四川平武東南)到白壩與山南東西道節度使兵會師,合擊吐蕃、南詔聯軍。范陽軍追殺敗退的吐蕃、南詔聯軍於七盤(今四川汶川北),接著連續攻占維、茂二州。李晟率所部神策兵追殺蕃南聯軍於大渡河外,雙方激戰,蕃兵死傷乾餘人,敗退崖谷,李晟切斷蕃軍糧草後援,加之天寒,蕃南聯軍缺衣少吃,死亡八、九萬,南詔王尋牟異十分恐懼,徙居苴咩城(今雲南大理)築防拒守。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