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獐谷之戰

唐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至七月,在唐與契丹、奚等之戰的初期,契丹首領李盡忠舉兵反唐,在西硤石黃獐谷(今河北遷安東北西硤石谷內)大敗唐軍的一次伏擊戰。

簡介

唐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至七月,在唐與契丹、奚等之戰的初期,契丹首領李盡忠舉兵反唐,在西硤石黃獐谷(今河北遷安東北西硤石谷內)大敗唐軍的一次伏擊戰。

經過

唐高宗後期,皇后武則天擅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改唐國號為周。為鎮壓內部原眉州刺史徐敬業(司空徐世勛之孫)與唐宗室諸王李沖李貞等的舉兵反叛,抵禦外部突厥吐蕃的進攻,不得不連年用兵,在軍事上陷於窘境。此時,與契丹相鄰的營州(治今遼寧朝陽)都督趙文翽剛愎自用,對契丹饑民不予救濟,並侮謾其首領,欺壓其民眾,激起契丹強烈不滿。於是熟悉唐朝內情的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與歸誠州刺史孫萬榮等,決定乘機舉兵反唐。於萬歲通天元年五月十二日,攻陷營州,俘虜數百人,斬殺趙文翽。盡忠自稱無尚可汗,令其妻兄萬榮為大將,領兵出掠,所向皆下,十天內兵至數萬,號稱10萬。進攻祟州(治今遼寧朝陽東北),俘龍山軍討擊副使許欽寂。武則天為安定邊疆,即於二十五日命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28將,率軍進討。七月十一日,又增派春官尚書、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納言姚躊為其副,出鎮渝關(今河北山海關)以備策應。同月,萬榮率軍再攻檀州(治密雲,今屬北京市),被清邊道副總管張九節部擊退。八月,盡忠見官軍來攻,預設伏兵於西硤石谷,為誘其深入,先釋俘虜假傳契丹難以自存、待官軍到來即投降的情報,使官軍信以為真,爭先開進,到達黃獐谷;派老弱佯裝迎降,又故意把老牛瘦馬遺於路旁,使曹仁師等放鬆戒備,捨棄步兵,督率騎兵輕進,八月二十八日進入伏擊區。契丹伏兵盡起,突然攻擊,官軍大敗;玄遇、仁節被俘。爾後,盡忠又用繳獲的軍印,詐為牒書,令張玄遇署名,送於唐後軍總管燕匪石、宗懷昌等,促其晝夜兼程急進,致其士馬疲憊不堪。契丹遂於中途設伏突襲,使官軍全軍被殲。

意義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中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契丹李盡忠等乘唐廷內憂外患之弊舉兵,據有利地形,以逸待勞,多施欺詐,誘敵深入,終以伏擊戰大敗唐軍。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