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之戰

虎牢之戰

洛陽、虎牢之戰是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洛陽、虎牢(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各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軍的一次重要作戰。此戰,李世民圍城打援,避銳擊惰,奇兵突襲,一舉兩克。至此唐王朝的統一事業基本完成。

基本信息

簡介

虎牢之戰虎牢之戰
洛陽、虎牢之戰是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洛陽、虎牢(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各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軍的一次重要作戰。

簡要經過

王世充原來是隋東都洛陽守將,隋煬帝死後,他在唐朝武德二年四月稱帝,國號鄭,並利用唐軍在河東作戰無暇顧及東部的機會,奪取了唐朝在河南的部分土地。柏壁之戰後,李淵為奪取中原,採取先鄭後夏(竇建德已稱夏王)、各個擊破的方略,唐朝武德三年七月,命令李世民領兵8萬向東攻打王世充。同時派遣使者與竇建德言和修好,使他保持中立。王世充從各州鎮挑選勇士聚集洛陽,命令他的三個侄子在分別鎮守襄陽(今屬中國中南部湖北省)、虎牢、懷州(今河南沁陽)等重要地點,命令他的兄長、兒子防守洛陽,他親自率步騎3萬迎擊唐軍。

李世民率步騎5萬進軍慈澗(今河南新安東),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陽。李世民於是決定先掃清外圍然後攻城,經過八個月的作戰,唐軍攻克回洛城,並占領虎牢,河南50餘州相繼歸降。李世民率軍進逼洛陽,經過一番激戰,將其合圍。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糧草,民心頹廢,幾次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得知洛陽危急,怕唐滅鄭後危及自己,決定先聯合鄭國攻擊唐朝,然後找時機滅鄭,再奪取天下。於是率兵10餘萬西進,連續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會鄭州)、滎陽(今屬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進到虎牢的東面。李世民與部下商議對策,部將多主張退避。他力排眾議,決定分兵圍困洛陽,占據虎牢要地,阻止竇軍向西進軍,一舉兩得。由於虎牢地形險阻,竇軍不能前進,駐紮了1個多月,多次作戰不利,士氣低落,將卒思鄉。李世民得知,引誘他出戰。竇軍果然全部出動,李世民下令騎軍隊直衝人竇軍。竇建德正和群臣議事,唐軍突至,前後夾擊,陣勢大亂。唐軍追擊30里,俘獲5萬多人,竇建德受傷被俘。李世民回軍洛陽,王世充就投降了。此戰,李世民圍城打援,避銳擊惰,奇兵突襲,一舉兩克。至此唐王朝的統一事業基本完成。 

各方主帥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王世充

王世充(?~621)隋末割據者之一。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字行滿。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歷為江都郡丞。大業九年(613)起,以鎮壓江南劉元進等部農民起義軍,坑殺降眾三萬餘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調北援東都洛陽,為李密所敗,遂入據洛陽以自固。及煬帝被弒,他擁越王楊侗為帝,得以專權。鏇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後降唐,被仇家所殺。

竇建德‍

竇建德(573—621),隋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漳南鎮)人。世代務農,曾任里長,尚豪俠,為鄉里敬重。時煬帝募兵伐遼東,建德在軍中任二百人長。目睹兵民困苦,義憤不平,遂抗拒東征,並助同縣人孫安祖率數百人入漳南東境高雞泊,舉兵抗隋。及後竇建德一家被隋軍殺害,建德乃率部眾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達的起事軍隊。大業十二年(616年),隋遣楊義臣擊破張金稱、高士達。建德招集散亡復起,於次年正月稱長樂王於河間樂壽縣(今河北獻縣)。又大敗隋將薛世雄,攻克河間,大業十四年(618年)定都樂壽,國號大夏。河北起事軍隊皆來歸附。次年,宇文化及引軍西歸,至山東聊城被建德擊敗,建德除殺宇文化及一夥外,又將俘獲的大批隋皇室、宮人、官員、士兵等放散,錄用其中有才學者。裴矩被任命為右僕射,定朝儀、制律令、興文教。八月,建德遷都州(今河北永年東南),至武德二年(619年),大夏政權已擁有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南與洛陽的王世充抗衡,西與關中的唐李淵鼎立對峙。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唐軍進攻王世充,建德率軍十餘萬援世充,與唐李世民軍相遇於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一帶。五月,夏軍潰敗,竇建德被俘,裴矩以州降唐。七月,竇建德在長安被殺。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