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滅後秦之戰

劉裕滅後秦之戰

劉裕滅後秦之戰,中國東晉義熙十二年(後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劉裕率東晉軍攻克長安(今西安西北)滅亡後秦的戰爭。此戰,劉裕善擇戰機,部署周密,軍事政治處置得當;攻長安時以偏師入武關,派水軍溯渭水西進,配合主力,水陸夾擊,終獲勝利。

基本信息

簡介

劉裕滅後秦之戰劉裕滅後秦之戰地圖

劉裕滅後秦之戰,發生於東晉義熙十二年、後秦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八月,止於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八月。東晉太尉劉裕,統率10多萬大軍北征後秦;後秦以10多萬大軍迎擊,雙方展開激戰。晉將王鎮惡率水軍沿黃河渭水直逼後秦京師長安,姚泓率領百官出降晉軍,後秦遂告滅亡。  

誘因

後秦於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首次擊降西秦之後,又於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擊滅了後涼,勢力大增,成為當時中國西北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義熙五年,後秦弘始十一年、夏龍升三年(公元409年),秦、夏兩國連續發生了征戰。當年四月,夏主率騎兵2萬攻秦,掠奪平涼的雜胡7000多戶,進兵屯於依力川(今甘肅平涼附近)。九月,秦主姚興率軍回擊夏軍,秦軍大敗,秦將姚榆生為夏軍生擒,左將軍姚文崇等拚死力戰,夏軍才退走,姚興也返還長安。接著夏軍又攻占後秦的敕奇堡、黃石固、我羅城等地。義熙六年、後秦弘始十二年、夏龍升四年(公元410年),夏主又派左將軍赫連羅提攻占後秦之定陽城(今陝西富縣境),坑殺秦軍4000人。接著,夏軍又進擊隴右地區,攻占白崖堡,兵逼清水(今甘肅清水)。義熙七年、夏龍升五年、後秦弘始十三年(公元411年)正月,秦姚詳屯守杏城(今陝西黃陵西南),被夏軍逼迫棄城南逃。夏軍追及將姚詳殺死,俘其全軍。夏主赫連勃勃再南攻安定(今甘肅鎮原南),於青石北原擊敗後秦尚書相佛嵩,俘其吏民4.5萬人。義熙十二年、夏鳳翔四年(公元416年)六月,夏軍攻占了上邦,殺秦州刺史姚軍都及將士5000多,毀上邦城,接著進攻陰密(今甘肅靈台西50里),又殺秦將姚良子以下1萬多人。秦征北將軍姚恢棄安定(今甘肅涇川北,奔回長安。安定人胡儼等率5萬戶舉城降於大夏。後秦與大夏之間的連年征伐,進一步消耗和削弱了秦軍的實力,為東晉滅亡後秦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東晉在擊滅南燕後,劉裕原想乘勝向後秦進攻,但因盧循、徐道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逼近建康(今江蘇南京),朝廷急調劉裕回歸,以鎮壓農民起義軍。因而,東晉只得順延了擊滅後秦的時間表。至晉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劉裕相繼鎮壓了盧循、徐道覆起義軍,剪除了荊州刺史劉毅、兗州刺史劉藩及豫州刺史諸葛長民等,平定了益州,打擊了晉宗室司馬休之等勢力,政局穩定,經濟和軍事實力逐步增強。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初,後秦主姚興病亡前後,姚弼姚情姚宣姚耕兒等明爭暗鬥,爭奪帝位,政治動亂,人心浮動,叛離者日增;連年與大夏、南涼、西秦等征戰,國力受到嚴重削弱,喪失了強國地位。加之北魏勢力下降,無力他顧。這些,都為東晉擊滅後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劉裕遂據此定下了出兵滅秦的戰略決策。

雙方作戰策劃

東晉後秦雙方的作戰序列東晉後秦雙方的作戰序列

劉裕為奪取擊秦的勝利,進行了詳盡的作戰策劃:

首先以主力大軍由淮水泗水,沿黃河西進,奪占戰略重鎮洛陽;以一部兵力由武關進擊,以牽制關中秦軍,然後奪取潼關,直攻長安。

以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率步兵為前鋒,自壽陽(今安徽壽縣)沿淮水淝水進攻許昌(今河南許昌東)、洛陽(今河南洛陽)。王鎮惡自淝水出商丘攻向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檀道濟自潁水出項城(今河南商丘),攻向許昌,會師洛陽,待劉裕所率主力到達,再繼續西進。

以建武將軍沈林子彭城內史劉遵考水軍由彭城(今江蘇徐州)溯汴水出石門(今河南滎陽東北),入黃河,進占洛陽以北,阻止魏軍南下側擊晉軍。

以新野太守朱超石寧朔將軍胡藩率軍兵出襄陽(今湖北襄樊),赴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以牽制關中的後秦軍向洛陽機動。

令冀州刺史王仲德總督前鋒諸軍,並率領水軍由彭城溯泗水、開巨野澤入黃河,防止魏軍渡越黃河南進。

劉裕親領主力由彭城自泗水、巨野澤再入黃河,西趨洛陽。

當後秦獲知晉軍已抵許昌時,仍在與大夏、西秦作戰。秦東平公姚紹深感憂慮,認為應集中全力對付東晉。遂向後秦主姚泓獻策說,應將遠在安定的吏民遷至京師,這樣可得精兵10萬,即令夏、晉兩國同時向我進攻,也不至有亡國之禍。但這一策劃卻被左僕射梁喜否定。梁喜認為:“安定守將齊公姚恢素有威名,且吏民與大夏赫連勃勃已結深仇,必然死守安定。如若放棄安定,夏人必然進逼郿縣(今陝西眉縣東北),況關中兵足以抗擊晉軍,何必自己削弱自己呢”。後秦主姚泓根據以上建議,決定採取兩面作戰的對策,既保衛西北的安定,防止大夏的進擊;也重點據守長安、洛陽、潼關、武關等重要城邑關隘,阻止晉軍的西進。姚泓的這一作戰決策,使後秦從戰爭的開始便處於戰略上顧此失彼的被動境地。

作戰經過

劉裕滅後秦之戰作戰地圖劉裕滅後秦之戰作戰地圖

東晉義熙十二年、後秦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日,劉裕率軍自建康出發,各路大軍也相繼按預定策劃出動。

晉軍攻取洛陽

九月,劉裕率軍進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前鋒王鎮惡檀道濟軍也進展順利,自進入秦境以來所向皆捷。秦將王苟生以漆丘(今河南商丘以北)降於王鎮惡軍;徐州刺史姚掌以項城(今河南沈丘)降於檀道濟軍;後秦新蔡(今河南新蔡)太守董遵堅守城邑不降,檀道濟攻克該城,將董遵斬殺,鏇即攻克了重鎮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俘獲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與此同時,建武將軍沈林子軍,自汴水進入黃河,襄邑(今河南睢縣)董神虎率領1000多人回響晉軍。沈林子隨即與他共攻倉垣(今河南開封北),攻克了該城,後秦兗州刺史韋華降服。

十月,晉軍進占了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王鎮惡、檀道濟兩軍鏇即會師於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後秦鎮守於洛陽的征南將軍姚洸,見晉軍逼近,派人至長安求救。後秦主姚泓命越騎校尉閻生率騎兵3000、武衛將軍姚益南率步兵1萬增援洛陽,並令并州牧姚懿自蒲阪(今山西永濟西)進屯陝津(今山西平陸東南,即古茅津渡),以為聲援。此時,寧朔將軍趙玄向姚洸建議說:“今晉寇益深,人情駭動;眾寡不敵,若出戰不捷,則大事去矣。宜攝諸戍之兵,固守金墉不下,晉必不敢越我而西,是我不戰而坐收其利也。”姚洸的司馬姚禹及主簿閻恢楊虔皆妒恨趙玄,便暗中與檀道濟相通,極力反對趙玄的建議,並慫恿姚洸分兵防守各地。姚洸中計,派趙玄分兵1000前往防守柏谷塢(今河南偃師東南),以廣武將軍石無諱東至鞏城(今河南鞏縣西南)防守。繼之,成皋、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皆降於晉軍,王鎮惡、檀道濟、沈林子等軍由成皋順利西進。石無諱進至石關(今河南偃師西),得悉晉軍已至,便退兵洛陽;趙玄與晉軍戰於柏谷塢,兵敗戰死。十月二十日,檀道濟軍逼近洛陽,二十二日姚洸出城降晉。檀道濟俘秦軍4000多人。此時後秦越騎校尉閻生和武衛將軍姚益南正率部趕赴洛陽途中,得知洛陽失守,不敢再向前進。

晉軍奪取潼關

劉裕劉裕

劉裕原先命令前鋒軍攻取洛陽,且待後續主力到達之後再繼續西進。但王鎮惡等見後秦內亂紛起,潼關守軍薄弱,便當機立斷,不待劉裕大軍到達,分兵兩路西進。一路王鎮惡軍至澠池(今河南洛寧西),派部將毛德祖進攻秦弘農太守尹雅,於蠡吾城(今河南洛寧西),生擒尹雅,王鎮惡軍迅速進抵潼關(今陝西潼關北)城下。另一路檀道濟、沈林子部,自陝(今河南陝縣)北渡黃河,向蒲阪(今山西永濟西)進攻。後秦河北太守薛帛逃往河東,檀道濟等軍進攻蒲阪,被守將後秦并州刺史尹昭擊退,檀命別將再攻匈奴堡,又被秦將輔國將軍姚城都擊敗。此時,後秦以東平公姚紹為太宰、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改封魯公,率武衛將軍姚鸞等步騎兵5萬防守潼關,又命姚驢率部增援蒲阪。沈林子認為,蒲阪城池十分堅固,兵力眾多,難以很快攻取;王鎮惡孤軍於潼關,不如南下與王鎮惡合軍攻打潼關,潼關既破,尹昭不攻自潰。檀道濟同意沈林子的意見,遂引軍自蒲阪南下。三月檀道濟、沈林子軍到達潼關。姚紹率兵出戰,檀道濟、沈林子將秦軍擊敗,斬俘秦軍1000多人。姚紹退兵定城(陝西潼關西30里),憑險據守,告訴眾將說:“檀道濟等兵少勢弱,孤軍深入。敵只能堅守城池,以待後援。我分兵斷其糧道,當可將敵坐擒。”於是,便派將軍姚鸞截斷大路,以阻止晉軍的糧運。

姚鸞先派將軍尹雅與晉軍戰於潼關之南,被晉軍戰敗生擒。三月初四日,沈林子乘夜率勇銳士卒偷襲姚鸞軍營,殺姚鸞及秦軍數千人。姚紹又派姚讚屯兵於河上,欲斷晉軍水運。沈林子再率軍進擊,姚讚兵敗,逃回定城。此時,秦將薛帛舉河曲降晉,不久,晉軍給養不繼,軍心浮動,全軍頓兵堅城,不得前進,軍中紛紛提議撤軍東歸。此時,將軍沈林子按劍怒斥說:“今許、洛已定,關右將平,事之成敗,繫於前鋒。且大軍尚在遠方,敵軍兵眾氣盛,想要撤軍,也難以安全退走。我決心單獨率部繼續完成受領的使命。”王鎮惡等人遂鎮定下來,派出使者馳告劉裕,請求速派援軍,運送軍糧。使者晉見劉裕,劉裕以魏緊跟於黃河北岸並進,威脅重大,而拒絕派兵增援。王鎮惡等於是親至弘農(今河南靈寶北)動員民眾,捐獻軍糧,才解了缺糧之危,軍心趨於安定。四月,姚紹再次命長史姚治、寧朔將軍安鸞、護軍姚墨蠡、河東太守唐小方率2000人屯守河北的九原,企圖再斷晉軍糧道,又被沈林子擊敗。姚治、姚墨蠡、唐小方均被斬首,其全軍幾乎喪盡。姚紹聽說姚治等人兵敗身亡,悲憤已極,發病嘔血,將兵權交予東平公姚讚之後死去。鏇即,姚讚率兵偷襲沈林子軍,又被沈林子擊敗,雙方形成相持局面。

劉裕親率大軍於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正月離開彭城(今江蘇徐州),自淮水、泗水進入清河。三月初八,劉裕以左將軍向彌率部分兵力屯於黃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東東阿西北),自率大軍進入黃河;魏軍為防止晉軍於黃河北岸上陸向魏進擊,也以數千騎兵沿黃河北岸跟隨劉裕軍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晉軍人員,均被魏 軍擒殺。劉裕數次派兵上岸攻擊魏,剛一登岸, 魏軍便逃離岸邊。為擊敗魏軍的襲擾,劉裕命數千勇士,車百乘,由丁旿和寧朔將軍朱超石率領,攜帶強弓利箭,登上黃河北岸,列陣而進。魏軍立即前來進攻,魏將長孫嵩率騎兵3萬四面圍攻晉軍。晉軍拼力死戰,魏軍被利箭射殺者甚眾,死屍堆積遍地,魏將阿薄幹被斬,魏兵敗退走。朱超石率寧朔將軍胡藩、寧遠將軍劉榮祖追殺,又斬俘1000多人。四月中旬,劉裕進至洛陽,為防止魏軍的襲擊,在洛陽停軍兩個月,部署後方的防衛。七月,劉裕進至陝地(今河南三門峽),將軍沈田子、傅弘之進入武關(今陝西商縣南),後秦守將逃走。沈田子等軍進占青泥,後秦命給事黃門侍郎姚和都屯兵於嶢柳(今陝西商縣西北),阻擊沈田子軍。

嶢關激戰,攻克長安

八月,劉裕大軍進至閿鄉(今陝西潼關東)。劉裕顧慮沈田子等軍力薄弱,為使其更好地牽制和吸引秦軍兵力,便派將軍沈林子率軍前往支援。此時,沈田子等正準備攻擊嶢柳。後秦主姚泓本欲率軍迎擊劉裕軍於潼關定城,但顧慮沈田子等軍突襲其側背,於是決定先率軍消滅沈田子軍,然後再傾全國之軍迎擊劉裕的主力大軍。八月,姚泓所率數萬騎兵,突然進至青泥(在嶢柳附近)。沈田子得知姚泓率大軍而來,欲乘秦軍剛剛到達,向其攻擊。傅弘之認為敵眾我寡,不應出擊。沈田子說:“兵貴用奇,不必在眾。且今眾寡相懸,勢不兩立,若彼結圍既固,則我無所逃矣。不如乘其始至,營陳未立,先薄之,可以有功。”於是,決定先率自己本部兵馬向敵攻擊,傅弘之跟隨於後。沈田子軍被秦軍重重包圍,沈田子激勵士卒奮力拚殺,大敗秦軍,斬秦軍1萬多人。姚泓率敗軍退返長安。當沈林子軍到達嶢柳時,姚泓軍即已退走,於是,沈田子與沈林子合軍共追秦軍。關中許多郡縣見姚泓兵敗,暗中紛紛降於晉軍。

八月初二,劉裕到達潼關,即以朱超石為河東太守,命其與振武將軍徐猗之於河北會合薛帛,共攻重要戰略渡口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後秦平原公姚璞與姚和都擊敗晉軍,斬了徐猗之,朱超石逃回潼關。此時,王鎮惡請求率領水軍從黃河入渭水,逼向長安。劉裕採納了他的建議。王鎮惡軍出發後,正值後秦恢武將軍姚難由香城(今陝西大荔東)率軍西撤,王鎮惡跟蹤追擊。姚泓率兵由霸上到達石橋(長安城洛門東北),接應姚難;以鎮北將軍姚疆和姚難合兵守衛涇上(今陝西高陵境),迎擊王鎮惡軍。王鎮惡命將軍毛德祖率部攻擊,將秦軍擊敗。姚疆戰死,姚難逃回長安。東平公姚讚得知晉軍迫近長安,便率軍由定城退往鄭城(今陝西華縣)。劉裕大軍隨之逼近。後秦主姚泓見長安危急,自己尚有數萬軍隊,可以抗擊晉軍。遂令姚丕軍防守渭橋(長安城北),胡翼度軍防守石積(長安城東北),姚讚軍防守霸東(霸水東岸),姚泓自己率軍守衛逍遙園(長安城西)。八月二十三日,王鎮惡乘蒙沖小艦進至渭橋,棄船登岸。當時,由於渭水湍急,大部艦船皆被沖走。王鎮惡乘勢激勵部眾說:“吾屬並家在江南,此為長安北門,去家萬里,舟楫、衣糧皆已隨流。今進戰而勝,則功名俱顯;不勝,則骸骨不返,無他歧矣,卿等勉之!”於是,身先士卒,率軍進擊姚丕軍。姚丕戰敗,姚泓率兵來救,與姚丕敗兵互相踐踏,也不戰而潰。姚諶等皆戰死,姚泓單騎逃回宮內。王鎮惡軍由平朔門(長安北門)攻入長安城,姚泓與姚裕率數百騎逃奔石橋。東平公姚讚得知姚泓兵敗,率眾往救,士眾皆潰逃。八月二十四日,姚泓率群臣至王鎮惡軍營投降,至此,後秦便宣告滅亡。

評析

東晉劉裕鎮壓了盧循徐道覆農民起義軍,不久,便發十數萬大軍,水陸並進,經1年的征戰,將建國33年的後秦一舉擊滅。雖然滅秦之戰是兩國之間統治階級爭奪霸權的鬥爭,但後秦的滅亡,客觀上又將中國北方的統一向前推進了一步。

東晉取得擊滅後秦作戰的勝利,除了其順應歷史的發展、符合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具有較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之外,最重要的還決定於兩個方面的因素。

後秦的政治敗落

後秦自姚興晚年起,國內民族矛盾、社會階級矛盾和其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日趨尖銳激烈,人心浮動,內亂紛起,力量的內耗相當驚人,幾乎已達不攻自破的地步。當晉軍已進占洛陽,後秦姚懿突然起兵自立為帝,欲東攻長安,除去秦主姚泓,迫使姚泓不得不調動大軍對付姚懿。正在後秦主姚泓面對“內外危迫”的困境、“群臣相泣”、滿朝百官束手無策之時,後秦征北將軍齊公姚恢又率安定鎮戶3.8萬起兵,逼向長安。姚泓又不得不急調其前線主將東平公姚紹棄當面晉軍於不顧,回軍西向,北擊姚恢。後秦在這種內亂迭起、外部又有西秦進逼於西、大夏襲擾於北極端被動的戰略態勢之下,自然難以抵擋強大晉軍的進攻。

秦軍戰略指導犯了兩面作戰等一系列錯誤

後秦面對強大晉軍的進攻,東平公姚紹提出的遷移安定鎮戶,充實京師長安可得精兵10萬,以全力對付晉軍的建議,不失為正確的戰略對策,但卻為秦主姚泓所拒絕。這樣,後秦從戰爭開始便使自己陷於兩面應付、顧此失彼的被動態勢之中。交戰中,後秦主姚泓本應親率大軍,阻晉軍於定城、潼關以東,但他卻為晉軍一路偏師沈田子軍所吸引,輕率地決定率數萬大軍向嶢柳迎擊,使這支相當可觀的戰略機動力量毀於一旦。秦軍具有戰略頭腦的決策人物之一的姚紹,在2個月內兩次平定內亂,統率大軍機動於長安和潼關前線,無疑顯示了他相當出色的戰略指揮才能。但是,他在3次組織切斷晉軍糧道這一至關重大的作戰行動時,卻因策劃不當、使用兵力過少而失利。凡此種種,都在戰略上造成了後秦軍不可逆轉的頹勢。

與後秦軍的戰略指導相比,東晉則表現得計高一籌。首先它在戰爭時機的選擇上,選在了後秦政局不穩,人心動盪,統治集團爭立仇殺,且外有西秦、大夏交侵之際;其二它水陸並進,主次配合,使振武將軍沈田子和建威將軍傅弘之兵出武關的牽制之師,起了吸引和消滅後秦戰略機動力量的重大作用;其三它巧妙處理了借道北魏,阻止了其南下援秦的行動,既使自己擺脫了兩面作戰的危機,又置後秦於孤立無援的困境。在當時那種諸國紛爭、鬥爭形勢變幻無常的惡劣戰略環境中,東晉懸軍遠征,籌劃得心應手,揮灑相當自如,實屬難能可貴。這使其占盡了主觀指導的優勢,爭得了戰爭全程的主動地位,成為戰勝後秦的重大因素。

晉朝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