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

彭城

徐州古稱彭城,又名涿鹿,已有六千年文明史。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徐州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以彭城之名的見諸文字是春秋時即公元前573年,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濟區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基本信息

簡介

彭城,又名彭城邑、彭城縣,曾為古都涿鹿和今江蘇徐州的舊稱。彭城邑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是帝王之都,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涿鹿在彭城,黃帝都之。”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改彭城邑為彭城縣。從此,歷經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直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綿延長達一千九百五十四年的時間裡,或為彭城藩國國都,或為彭城郡郡治,或為徐州州治,彭城
·
始終是今日徐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升格為府,因府治彭城縣境內有銅山島,彭城縣始更名銅山縣。日偽時由銅山縣縣城所在地析置徐州市,從此市縣同城。
今日彭城——是江蘇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經濟區第一大城市,東隴海線第一大城市,蘇北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徐州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要道、軍事戰略要地,享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為華東地區的門戶城市,現為華東重要的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遊、醫療、會展中心,同時也是省內重要的工商業、金融和對外貿易中心。徐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擁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是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歷史上曾為蚩尤本據,黃帝初都,彭國國都、徐國國都、宋國國都,楚國國都。徐州是漢高祖劉邦、南唐烈祖李昪、南朝宋武帝劉裕、後梁太祖朱溫的故里,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美譽。徐州“東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京滬鐵路、隴海鐵路、京滬高鐵、徐蘭客運專線在此交匯,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貫穿徐州南北,北濱北方第一大湖微山湖。公路四通八達,北通京津,南達滬寧,西接蘭新,東抵海濱,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東西、南北經濟聯繫的重要“十字路口”,有“徐州通,則全國通”的稱譽。作家王茂飛這樣評價自己的家鄉:一州,兩漢,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訪,八百壽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長街淮海路。清代詩人邵大業稱徐州是“龍吟虎嘯帝王州,舊是東南最上游。“

建制沿革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曾是堯帝時代之前的華夏古都。
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因府治彭城縣境內有銅山島,彭城縣始更名銅山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
1953(癸巳年)年1月徐州市正式劃歸江蘇省直轄,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駐徐州市,轄11縣市。此後,徐州市和徐州專區並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徐州市現轄5區(雲龍區、鼓樓區、賈汪區、泉山區、銅山區)和5縣市(邳州市、新沂市、睢寧縣、沛縣、豐縣)。

歷史地位

華夏古都
彭城曾是華夏古都涿鹿的古稱,其前身“彭城邑”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是帝王之都,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涿鹿在彭城,黃帝都之。”又據《漢書·刑法志·注》,“鄭氏曰:涿鹿在彭城南”。《太康地里記》也提到,“阪泉、涿鹿,蓋當如《世本》說,謂在彭城為是”。而《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中的《輿地誌》亦認為“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
史學大家呂思勉同樣認為,涿鹿即為彭城,他在《擬編中國通史說略》一文中指出:黃帝所居,亦即其與神農戰爭之涿鹿,依古據《世本》,地實在今銅山(按:即徐州),且云:自堯以前,皆都於此。
其後又在《中國通史的分期》一文中進一步說明:考證當重古據,《太平御覽·州郡部》引《帝王世紀》說:”《世本》云:涿鹿在彭城南。“又說堯亦都此,可見自黃帝至堯,都邑實在今彭城附近。關於古代帝王封禪多在泰山,即知此說之可信。
彭城作為華夏古都,自黃帝時期起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被認為是形勝之區,常有”得彭城者得天下“之說。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此而後統一華夏,遂使”黎民“”百姓“併為一家;國民政府在徐州會戰中敗於日本,痛失祖國半壁;人民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戰勝國民黨軍,終使蔣家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
文化名城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兩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其中的漢墓、漢俑、漢畫像石、漢賦、漢玉並稱“漢代五絕”。兩漢彩繪兵馬俑,是繼鹹陽和西安兵馬俑之後的第三批重要發現。為開發利用漢文化資源,組織成立徐州市兩漢文化研究會,籌建修復了北洞山漢墓、龜山漢墓、白集漢墓、獅子山楚王陵、漢兵馬俑博物館、漢畫像石藝術館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點。
徐州還是南北朝時宋武帝劉裕的故鄉。唐代白居易,宋代蘇東坡、文天祥,明代方孝孺、潘季馴,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和著名音樂家馬可都曾在徐州任職或生活過。

歷史名人

(1)彭祖
徐州古稱彭城,肇源於彭祖。彭祖是黃帝的後裔。他是著名的老壽星,活了八百歲。善於導引氣功養生,飲食及房中術。因善於烹調,被稱為我國的烹飪鼻祖,是名副其實的我國的第一位廚師。據說他因烹調雉羹(辣湯),進奉給堯帝受封而建立起大彭氏國。
(2)劉邦
徐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漢高祖的故鄉,劉邦出生頗有神話色彩,傳說漢高祖之母避雨於橋遇龍而孕,其受娠地龍霧橋就在今天豐縣城東北的梁樓村。漢高祖青年避亂遷到沛城以北三里左右的地方落戶。故當地有“豐出沛養漢劉邦”的說法。
高祖十年,漢高祖親征平叛而歸,途經沛縣,在沛宮大擺酒席,宴請父老鄉親。還挑選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組成合唱團,以助酒興。酒酣之時,漢高祖擊築高歌,自賦詩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兒童亦隨之唱和。歌罷,高祖揮劍起舞,萬分傷感。對沛縣父老說:遊子思故鄉,我雖定都長安,但百年之後我的魂魄還要回歸故里。
高祖離沛後,沛人為顯揚帝威,請金石良匠將《大風歌》摹刻上石,並築百尺高台,立碑於台上。《大風歌》碑相傳為東漢蔡邕所書,歷經兩千餘年的風風雨雨,流傳至今。
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定都長安之後,其父豐公雖享受榮華富貴,卻日夜思念故里,時常悶悶不樂。為此,劉邦命令在國都長安附近的秦國故地驪邑(今西安市臨潼區),仿照家鄉豐邑(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的街巷布局,為太上皇豐公重築新城,並將鄉親故友遷部分居於此,太上皇這才高興起來。史記記載新豐城建造得與劉邦家鄉豐縣縣城一模一樣,豐縣城鄉鄰遷至新居,連雞犬都能找到各家門戶,此即“雞犬識新豐”。
(3)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下項(今江蘇宿遷)人。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自立為西楚霸王,號令天下。在楚漢戰爭中,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4)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國豐(今徐州豐縣)人,漢高祖孫。治《春秋穀梁傳》。曾校閱皇家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所作《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絕大部分已亡佚。所著另有《洪範五行傳》、《新序》、《說苑》、《列女傳》等,今存。又有《五經通義》,亦佚。劉向整理了《戰國策》,劉向為《戰國策》一書命名,也同時為那段紛紜複雜、多姿多彩的歷史命了名——“戰國”的名稱由此而來,這也可看做是劉向編校《戰國策》的額外收穫吧。
(5)張道陵
張道陵(生卒年不詳)東漢著名宗教首領、道教創始人、教主。本名陵。沛國豐(今徐州豐縣)人。曾為江州令,後客居蜀中,學道於鶴鳴山中,作道書二十四篇,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並聚徒傳道。受其道者,出米五斗,其道稱“五斗米道”。卒後產衡、孫魯等世世為教主,被後道家奉為“張天師”,中國神話四大天師之一,其道又稱“天師道”。
(6)李煜
李煜(937-978年)名從嘉,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李煜即位時,南唐已為宋的屬國。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後主,南唐滅。降宋。宋太祖封為違命侯。後服宋太宗所賜牽機藥而卒。史稱為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千古詞宗。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與其父李璟皆工詩詞書畫,其詞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王國維人間詞話評為神秀。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後,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相見歡》等。
(7)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年)室名師牛堂,徐州市人。生前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可染先生的山水畫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他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
(8)馬可
馬可(1918-1976年)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江蘇徐州人。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對中國現代音樂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廣泛。
(9)范仲淹
范仲淹的父親范墉,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於徐州,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在徐州去世,家境從此變得窘困起來。兩年後,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宋仁宗皇佑四年五月八日(1052年),范仲淹由青州前往潁州(今安徽阜陽)赴任途中,病卒於徐州,諡文正,享年64歲。
(10)孫權
孫權(182-252年),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於下邳(今江蘇邳州),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11)張立辰
張立辰,1939年生,徐州沛縣人。1965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任職於人民美術出版社。1977年起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為教授、中國畫學院主院長。擅長大寫意花鳥。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

文學作品

彭城賦
文/張思橋
鴻蒙暨開,九州序列。唐堯畫地,是為大彭[1]。歷風霜兮始為固,斫荊莽兮聿而興。洎乎偃王決起,四方攻伐。天子畏葸,分鼎與寧。而後遽然見禍,無端加兵。東方鴻鵠,自此不鳴[2]。春秋失義,王命不聽。小國授地,大邦稱雄。惜我彭城,淪於宋域,流於楚疆[3]。福祚小靳,曾若牛羊。
蒼黃挾令,下揆秦王。刀鋒所指,戡平八荒。於是聚鋒鏑,築長城,造阿房,修秦陵,生民塗炭,忠良伶仃。然後陳王揭竿,豪傑景從,項氏建幡於吳會之地,沛公發軔於古彭之膺[4]。於是英才如曜,良俊競游。有舞陽、絳侯為之弼,平陽、酇侯為之籌[5]。策馬揚轡,直走嶕嶢;廣攬奇士,磅礴郁繚。然後子嬰系組,納璽出降,沛公布告,約法三章。若乃項羽入關,裂地誓盟。引師東向,定都彭城[6]。戶山戲馬,九里鏖兵[7]。至今猶在,慷慨悲聲。
至於高祖平寰,白馬剖符[8]。彭城歸楚,子嗣其居。[9]故有諸王陵遺至今,楚漢風化之孥[10]。而後韋孟橫爌,長諷特書[11]。天師仙降,道出名區[12]。有子劉伶善美酒[13],有作《世說》若清芙[14]。此乃樂天、蘇子之故地[15],重光、夢得之舊廬[16]。
壯哉彭城!中華齊壽之地,千秋交要之衢。文明自茲發緒,鼙鼓於此高喧;英雄迭出未斷,文豪層起不闌。
爾乃湖山壯闊,風物錦繡。雲龍騰氣[17],子房尋舊[18]。黃河如帶,運河奔走。城南葳蕤,山間空臥東坡石[19];林蔭幽闃,湖邊靜立燕子樓[20]。放鶴亭荒[21],誰覓仙人之跡?興化寺在[22],堪悟佛法之由。至若惠風和暢,顯紅島上成追憶[23];天朗氣清,蘇公塔下思緒稠[24]。大風起兮豪情寄,楚歌動兮壯志游。
嗟夫!天地茫茫,古郡滄桑,江河共衍,日月同光。風雲過往,代有曠世之豪傑;古今流變,長存道義之光芒。惟吾同儕,略修其身,稍善嘉行,但問心而無愧,雖世事不我通達,我自浩然宴然也。
注釋:
[1]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徐州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2]徐偃王是西周徐國國君,建都泗水,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趁周穆王赴瑤池會西王母之際,率軍西進,緊迫黃河。周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
[3]春秋戰國時期,徐州曾先後被列入宋國和楚國的疆域。
[4]沛公:劉邦,沛豐邑中陽里人,後成為漢朝開國皇帝。
[5]舞陽侯,樊噲;絳侯,周勃;平陽侯,曹參;酇侯,蕭何。
[6]項羽進入鹹陽後,在全國範圍封了十八個諸侯王,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7]戶山,戶部山;九里,九里山。
[8]指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
[9]西漢時,徐州一帶被封為楚國。
[10]徐州有漢文化三絕,分別指“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
[11]韋孟,西漢初詩人,彭城人。
[12]天師,張道陵,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
[13]劉伶,字伯倫,中國西晉沛國(今安徽宿縣,當時應屬徐州)人,“竹林七賢”之一。
[14]世說,此指世說新語,劉義慶撰。劉義慶,漢族,彭城人。字季伯,南朝宋文學家。
[15]樂天,此指白居易。白曾於徐州任職,並留下了相當數量的作品;蘇子,此指蘇軾。
[16]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漢族,彭城人;劉禹錫,字夢得,漢族,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
[17]雲龍,指雲龍湖。原名“簸箕窪”又名“石狗湖”。
[18]子房,指子房山。與雲龍山、九里山、戶部山並稱徐州四大名山。子房山原名雞鳴山,傳說楚漢相爭中張良曾命士兵在此吹簫散楚兵,遂更名為子房山。
[19]東坡石,指東坡石床。
[20]燕子樓,唐貞元年間,朝廷重臣武寧軍節度使張愔(張建封之子)鎮守徐州時,在其府第中為愛妾關盼盼特建的一座小樓,因其飛檐挑角,形如飛燕,且年年春天南來燕子多棲息於此,故名燕子樓。
[21]放鶴亭,為彭城隱士張天驥所建。元豐元年秋,蘇軾寫了《放鶴亭記》。
[22]興化寺,原名石佛寺,徐州八大古寺之一,緣北魏大石佛而建。
[23]位於百步洪南的顯紅島,原為故泗水中的一處由激流沖刷起的泥沙沉積而成的沙洲,北宋蘇軾知徐州時名為中洲,後因民間傳說熙寧十年黃河決口入泗,蘇軾帶領州民抗洪時,蘇姑為救滿城百姓獻身黃河,徐州百姓在沙洲上撈得蘇姑紅袍,因此後人將此沙洲命名為顯紅島。
[24]蘇公塔,位於徐州蘇公塔影景區,是為紀念原任徐州知事的蘇軾而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