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陽之戰

睢陽之戰

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張巡撤出雍丘後,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南)與太守許遠,及城父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此戰史稱睢陽之戰又或睢陽保衛戰。睢陽地當睢陽渠要衝,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士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基本信息

戰役介紹

睢陽之戰睢陽之戰
安史之亂中期,安祿山的叛軍在掃平河北後,揮師南下,攻克洛陽,直逼潼關。同時派唐朝的降將令狐潮領兵四萬進攻雍丘(今河南杞縣)。雍丘附近有個真源縣,縣令張巡招募了一千來人,先行占領雍丘。叛軍到後,張巡身先士卒,率兵直衝敵營,打退叛軍
第二天,叛軍又圍上來,在城周圍架設了百餘門大炮。架梯登城。張巡命令士兵把野蒿澆上油,順城牆往下投,又一次打退叛軍。張巡領兵或者趁叛軍休息時出城猛衝,或者夜晚縋牆而下,偷襲敵營。就這樣,他率領雍丘將士堅守了六十多天,戴甲而食,裹傷復戰。打退叛軍三百多次進攻,殺傷叛軍大半,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過了兩月,令狐潮又領兵來攻雍丘。此時長安已經失守,玄宗逃往四川,雍丘軍心動搖。城裡六名很有聲望的大將一起找張巡勸降,張巡佯作答應。第二天,張巡召集大家開會,堂上設天子畫像,引這六將於前,責以大義,當場斬首。軍心大振,誓言守城。
叛軍不斷攻城,日子一久,城裡的箭用盡。這天深夜,張巡命令士兵紮上千草人,裹以黑衣,用繩子從城頭吊下。叛軍發現後,馬上不斷用向草人射箭,直到天亮,才發現是些草人。待守軍拉回草人,淨得幾十萬支
第二天晚上,張巡選了五百死士,仍用繩子吊下城。叛軍以為又是草人騙箭,笑而不理。於是這五百人趁敵不備,直襲令狐潮大營,令狐潮來不及組織組織抵抗,幾萬叛軍四下逃竄,一退十幾里。令狐潮惱羞成怒,繼續增兵,圍住雍丘
又有一日,張巡手下大將雷萬春在城頭巡視,叛軍看到,一起放箭,雷萬春一不留神,臉上中了六箭。但為安定軍心,巋然不動。令狐潮以為張巡又是拿個什麼木頭人來騙他,叫來探子一打聽,大驚,在城下對張巡說道:“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張巡迴答:“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命令將士出城猛衝,令狐潮忙逃,守軍俘獲叛將十四名,殺死一百多人,大獲勝利。
張巡守軍不過一千多,而叛軍總在幾萬人。但就這樣堅持守了一年。直到一天,張巡接到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許遠派人送來的緊急文書,說叛軍大將尹子奇領兵十三萬,來攻睢陽,請他馬上援救。
張巡趕到睢陽,與許遠兵合一處,不過六千餘人。許遠雖官職更高,但知道張巡善兵,就請張巡來指揮守城。雖說雙方兵力懸殊,但張巡帶兵堅守,和叛軍激戰了十六天,俘獲敵將六十多人,殲滅兩萬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過了兩個月,尹子奇得到增援兵力,又把睢陽團團圍住。形勢越來越危急。
一天晚上,張巡叫士兵擂起戰鼓。城外叛軍聽到鼓聲,連忙擺開陣勢,準備迎戰。等到天亮,卻還是沒見守軍出來。尹子奇派人登上土山向城內眺望,只見城裡靜悄悄,沒什麼動靜,就命令士兵卸下盔甲休息。叛軍緊張了一宿,都倒頭睡去。就在這時,張巡和雷萬春、南霽雲等十幾名將領,各帶領五十名騎兵,同時從各個城門殺出,分路猛衝敵營。叛軍沒有防備,頓時大亂,又被守軍殺了五千多人。
張巡想在尹子奇出陣指揮時射殺他,但尹子奇平時上陣,總讓幾個人和他一樣的打扮,無法分辨。有一次,兩軍對陣時,張巡命士兵把一隻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敵陣。叛軍士兵拾到這箭,以為城裡的箭用光,急上前報告尹子奇。待尹子奇把蒿箭剛拿到手,城頭上的張巡吩咐身邊的南霽雲箭射尹子奇。南霽雲一箭過去,正中尹子奇左眼,頓時跌下馬來。張巡下令出城衝殺,又打了個大勝仗。
尹子奇攻城未果,反失一目,哪肯罷休。把睢陽圍的更緊。城外的叛軍越聚越多,城裡的守軍越打越少,到後來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還斷了糧食,士兵們連樹皮、茶葉和紙張都吃,一個接一個餓倒。 無奈之下,張巡只好派南霽雲帶領三十名騎兵重出重圍,向臨淮(今江蘇睢寧西北)守將賀蘭進明借兵。
賀蘭進明害怕叛軍,不願出兵救睢陽。但他愛惜南霽雲勇猛,召集手下設宴招待南霽雲,想留下南霽云為自己所用。南霽雲知道賀蘭進明不肯借兵,哪裡有心吃飯?他咬下自己一個手指,流著眼淚說自己未能完成使命,留下根手指作為來此的見證。 南霽雲離開臨淮,又從別處借兵三千,回到睢陽。被叛軍發現,一場血戰之後,才進了睢陽。張巡和許遠知道沒有借到兵,兩人反覆商量後,認為睢陽乃江淮屏障。為阻止叛軍南下,惟有死守睢陽。
城裡糧食沒了,就吃樹皮,吃戰馬,連麻雀老鼠也吃完了。城裡所有的將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無希望,也沒有一個人叛逃。

結果

睢陽之戰睢陽之戰
到了最後,全城只剩下四百餘人,尹子奇又率領叛軍用雲梯攻城,城頭上的守軍餓的連拉弓箭的力氣都沒有了。 睢陽城終於陷落,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等三十六將皆被俘。不降,全部被殺。 睢陽陷落的第三天,河南節度使張鎬帶兵趕到,打退了叛軍。再七天后,郭子儀收復洛陽。也正是由於睢陽的死守,整個江淮地區安然無恙。

戰爭背景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①,分守若魚麗②。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③。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④。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守睢陽作》

金庸小說中寫大俠郭靖苦守襄陽,以一城之地力抗強虜多年,讀者無不為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氣概所折服。然而,此為小說家言。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有這樣一個英雄,以殘兵病卒,獨抗數十倍於已的悍敵,直至幾乎全部戰死。他就是這首詩的作者張巡。在安史之亂中,張巡盡忠報國、義薄雲

張巡殉國張巡殉國
天,堪稱千古忠烈。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的正氣歌里曾寫道:“為張睢陽齒”,指的正是張巡咬碎牙齒,力拒叛賊的烈烈英風。

提起張巡,很多人都以為他是一名武將,其實他是進士出身。他是開元末年中的進士,當時是第三名。天寶年間,張巡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因不肯阿附楊國忠等權貴,雖然他政績卓著,卻並未升遷,在清河任職期滿後,被調到真源(今河南鹿邑),還是當一個小縣令。張巡為官清正,雖為小小縣令,也儘自己所能,秉公執法,除暴安良。當時有個叫華南金的土豪,魚肉鄉里,無惡不作。張巡一上任就拿了他,依律殺之。老百姓都拍手稱快。

安史之亂發生後,因賊勢浩大,有不少唐朝官吏紛紛降賊。而張巡卻在形勢非常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以數千兵卒力敵叛賊令狐潮的數萬大軍。張巡晝夜苦戰,大小戰鬥共四百多次,殺敵上萬人,給令狐潮的賊軍以沉重打擊。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為了奪得江南富庶之地,派賊將尹子奇率同羅、突厥、奚等蠻族精銳之兵,共十幾萬人,氣勢洶洶地殺來。張巡迫於形勢,只好退至睢陽,與那裡的太守許遠合兵一處,共守睢陽這個軍事要地。

唐朝時的睢陽城,即現在的河南商丘。河南、江蘇交界處的中原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九里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楚漢鏖兵,就是在這一帶決勝負。直到現代,我軍與老蔣的淮海大戰,也是發生在此處附近。淮海大戰,蔣軍一敗,南京總統府很快就插上了紅旗。說來此處正是江南門戶,此地一失,江南半壁,終究難保。張巡和尹子奇當然都知道此地的戰略地位,尹子奇的十幾萬猛悍賊兵拚命攻打睢陽城,太守許遠雖是奸臣許敬宗的曾孫,然而他卻不同於乃祖,十分忠義。他自認為軍事能力不如張巡,毅然將兵權讓給了張巡。張巡之為人,高風亮節,赤誠待人,故而很多人對他都心服口服。從後面的事情來看,如果不是張巡有極高的威信,睢陽城中絕不會有那么強的凝聚力。那樣艱苦的環境,放在別的城中,早有人開城投降了。張巡不同意?也會有叛兵捆了他去獻功。正是因為張巡的個人魅力,才使得一大批人才聚集在他身邊。像大將南霽雲,本來是尚衡手下部將,但他見了張巡後,說什麼也要投靠在張巡手下。他原來的“老闆”用金銀財寶厚祿挽留,南霽雲堅決謝絕。南霽雲神勇善射,賊兵只要敢近他百步之內,無不應弦而倒。

賊軍頭目尹子奇,十分狡猾,一直藏在眾多賊兵中間。神箭手南霽雲想一箭結果這個賊頭,但卻不知道誰是這廝。於是,張巡想出一個計策,這次賊兵又來攻城時,他讓弓箭手射出草棍做成的箭。有賊兵中“箭”後,以為城內箭已經射完了,就樂呵呵地拿了這支“箭”向賊頭尹子奇匯報,大將南霽雲早已看見,弓開如滿月,射去似流星,一箭射中此賊左眼,賊兵因此暫時退去。

可惜此賊並未被射死,只是變成了獨眼龍而已。賊兵弄來了新式武器--鉤車、木馬等攻城工具想破城,但卻被張巡用火攻法將敵人的攻城車統統燒毀。張巡巧計百出,賊軍損兵折將,氣為之沮。最後,賊人無奈,仗著人多,層層圍困,意圖困死睢陽城中的將士。張巡正是在這種非常危急的情況中寫下這首詩的。

張巡祠

張巡祠張巡祠
張巡祠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門外,是為紀念“安史之亂”中為保衛雎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

意義

當時,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著,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構想。張巡、許遠守睢陽,兵力最多時也不滿7000,前後400餘戰,竟然殲滅叛軍12萬人。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復西京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復了東京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主要人物

六忠烈
張巡
張巡,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關於張巡籍貫,《舊唐書》本傳
載為蒲州河東,《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舊唐書》早出,應以為準。後人也多采《舊唐書》所載,如《全唐詩》、樂史《太平寰宇記》即是)他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卒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據說死後被追封為“通真三太子”。張巡少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742——755年),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儘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真源地處中原,豪強地主很多,他們與官府相勾結而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強華南金最為橫暴,當地人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真源之前對華南金即有所耳聞,及他一上任即將華南金關押起來,然後依法懲殺。之後,赦其黨羽,威恩並施,從此人人向善,莫敢違法。張巡為政簡約,人民安居樂業。
許遠

許遠許遠
許遠(709—757),字令威。唐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人,今伊橋人。唐開元末年進士,曾入劍南節度使府為從事,因忤節度使章仇兼瓊,貶為高要尉。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亂,唐玄宗召其為睢陽太守。至德二年(757)正月,遭安慶緒部尹子琦合兵十餘萬圍攻,他與真源令張巡以數千兵卒協力固守睢陽。堅持至十月,糧盡,羅雀掘鼠充飢。終因外援不至,城破被執,送至洛陽,在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遭殺害。韓愈評論說:“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阻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後詔贈荊州大都督,圖像於凌煙閣,並救建雙忠廟於睢陽,歲時致祭。家鄉鹽官縣城中亦建雙忠廟以奉祀。宋代王安石、文天祥均有題詩,廟中並有“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名聯傳誦於世。其墓在伊橋楊園埭,俗稱許公墩。其讀書處在泗水亭,相傳至今。
南霽雲
唐絢、玄年間(公元712----756年)生於魏州頓丘(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寨村農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稱“南八”。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奇功。南霽雲青少年時代勤勞能幹,喜愛學習,平時收工後總要習文練武。傳說他會七十二路槍法,善騎馬射箭,能左右開弓,百步之內箭無虛發。因家境貧寒,不得不棄家外出謀生,後投奔張巡部下被委以重任。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慶緒殺死安祿山後,派汴州刺史尹子奇統兵30萬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求援。張、南引兵子寧陵向睢陽進發,攻破叛軍防線與睢陽守軍會合。後尹子奇披掛上陣,被南一箭射中左眼。為守住睢陽,安先向屯兵彭城(今徐州)的御使大夫許叔冀求援,但許無動於衷,南置罵而歸。隨率精騎三十突圍至臨淮(今江蘇盱眙北)向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求救。南見其不肯出兵,便進前一步說:“睢陽與臨淮近在咫尺,兩地相依為存,若睢陽失守,臨淮危在旦日,請大夫三思。”賀蘭見南是難得將才,便想留於身邊,於是設宴款待。南含淚道:“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說著,拔出佩刀自斷中指。然賀蘭仍不語,南說:“主帥之命不能完成,叛兵不能掃平,國家不得安寧,請留此指以示人之心,歸報主帥,與城池共存亡。”隨上馬而辭。臨出城怒弓會射佛塔,箭入半天。並誓曰:“叛軍平定後,必殺進明,此箭乃我志也!”。
是年十月,睢陽陷落,張巡、南霽雲被虜。叛軍尹子奇勸南投降,南稟稟正氣,大聲說:“男子漢大丈夫,不可向不義者屈服,寧掉頭顱垂青史,不留罵名在人間。”昂首挺胸英勇就義。後人曾有詩云:灑血睢陽笑痴?故鄉粗豆靡窮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將軍尚有祠!
雷萬春
雷萬春(?一757),唐將領。安史之亂時,從張巡守雍丘(屬今河南杞縣),抵抗安祿山軍,在城上面中六箭,堅守不動。後隨張巡守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堅守不屈。城陷後,與張巡同遇害。
賈賁
賈賁,為擁兵2000的單父尉,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安史之亂,756年2月他與張巡將軍一道奮起抗擊已經投敵的原雍丘(今河南杞縣)令狐潮叛軍,戰死疆場。
姚誾
姚誾(?一757),唐將領。安史之亂時,隨張巡守睢陽(屬今河南商丘),堅守不屈。城陷後,與張巡、南霽雲、雷萬春等36人同時遇害。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