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高昌之戰

唐滅高昌之戰:唐貞觀十四年(640年),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擊滅高昌國(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舊址)的作戰。

戰爭介紹

高昌王麴文泰早在貞觀四年就曾親自到長安覲見唐太宗李世民,貢獻方物。後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通過其境向唐入貢,並發兵襲擾內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員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國。由於高昌位於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決心除掉這個障礙。十三年,唐太宗徵召麴文泰入朝,文泰稱疾不至。十二月初四,詔令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為副總管,率步騎數萬及突厥、契苾之眾征討高昌。麴文泰以為唐離高昌有7000里之遙,沙磧闊約2000里,地無水草,氣候異常,唐朝不會以大兵相加。及唐軍在熟悉當地地形的契苾何力引領下抵達磧口時,麴文泰憂懼而死,其子智盛即位。十四年八月,唐軍攻下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俘男女7000餘人。侯君集命中郎將辛獠兒為前鋒,直趨高昌城。麴智盛率軍迎戰,被擊敗後退保都城。侯君集命將士填塹攻城,又造高5丈可以俯瞰城內的巢車,對城內動靜了如指掌。奉命前來救援高昌的西突厥軍畏懼唐軍威勢,也在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投降。麴智盛見大勢已去,被迫於初八開門出城投降。侯君集繼續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縣、22城,得戶8046,人口3.77萬,馬4300匹,占地東西800里,南北500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圖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雅爾湖村附近),留兵鎮守。

戰爭點評

此役,打通了去西域各國的通道,促進了和西方諸國的聯繫,同時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