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太原之戰

春太原之戰,是重創叛軍的保衛戰。

簡介

太原之戰又名春太原之戰,因此次戰役發生在太原的春天,所以命名為春太原之戰。唐至德二載(757)春,唐北都留守李光弼率領軍民堅守太原(今太原西南),挫敗史思明部圍攻,重創叛軍的作戰。

背景

唐平安史之亂中,叛軍占領長安(今西安)後,在河北作戰屢勝的李光弼部,被迫採取守勢,回井陘(今河北鹿泉西南)入太原。

戰役經過和結果

唐至德二載正月,史思明自博陵(今定州)、蔡希德自上黨(今山西長治)、高秀岩自大同(今朔州東北馬邑)、牛廷玠自范陽(今北京城西南),共領兵十餘萬進圍太原,企圖奪取河東,進而長驅直入朔方、河西、隴右等地。

當時,李光弼所部精銳已隨郭子儀赴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留守太原之兵合“團練”(地方武裝)不足萬人。光弼率軍民在城外挖壕為障,以數十萬塊土坯構築壁壘,扼守城外要點;又動員民眾拆除一些房屋,以其木料製作擂石車。史思明知太原防備嚴實,以3000兵去山東取攻城器械,被李光弼別將截於途中。叛軍圍攻太原月余不下,乃以驍卒為游兵,欲聲東擊西,終因唐軍警戒巡邏不懈而未得逞。史思明又派人至城下辱罵,企圖激怒唐軍出戰。李光弼遣善穿地道者將其曳入地道,斬於城上,叛軍驚以為神,呼為"地藏菩薩"。叛軍欲以雲梯等攻城,堆土山向城垣逼進,唐軍挖地道使其坍塌,又以擂石車拋射巨石。叛軍斃傷甚眾,被迫後退,但仍恃眾驕橫,圍守益固。李光弼一面遣使詐降,一面派人挖地道至叛軍營帳之下,撐以木柱。至約定之日,唐軍以數千人出城偽降;叛軍觀看得意時,營地塌陷,死千餘人。唐軍乘機擂鼓進擊,數千偽降者衝殺於前,城內鐵騎突擊繼後,斬俘叛軍萬餘人。接著,史思明奉在洛陽殺安祿山而代之的安慶緒令歸守范陽,留蔡希德率眾繼續圍攻太原。二月,李光弼趁叛軍屢遭挫敗而動搖懈怠之際,傾眾出擊,親領敢死士衝殺,殲滅7萬餘人,繳獲大量軍資器械。蔡希德等逃走,太原解圍。

戰役點評

此戰,唐軍堅守而不自錮,守中有攻,巧挖地道,出奇制勝。太原大捷,對穩定戰局,掩護唐王朝朔方戰略基地,都具有重要意義。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