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戰

白登之戰

白登之戰也稱白登之圍、平城之圍,是指公元前200年劉邦與匈奴在平城白登山的圍困戰役。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韓王信的投降成了戰爭的導火索,這年冬天,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在銅(革是)(今沁縣一帶)接連打了幾次勝仗,乘勝進兵至平城(大同)。劉邦不聽劉敬勸阻,率兵進入冒頓單于40萬騎兵的包圍圈,雖經激戰,難以突圍,在白登山上被圍七天七夜。據說後劉邦採用陳平計,重賄單于之妻閼氏,加上援軍即將到達,方才解圍。戰後,劉邦命周勃、樊噲率兵20萬守代地,並採用劉敬的和親政策,與匈奴和平相處。

基本信息

簡述

劉邦劉邦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參考平城之戰)。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乘著大霧天氣脫困白登山安全進入平城,而冒頓率領四十萬匈奴騎兵在連續七天沒有攻克白登山時而漢軍援兵到後解圍而去。

“白登之圍”後,劉邦為了解決與匈奴的侵擾邊界問題以及與造反的異姓王相互勾結,因此,劉邦採取“和親”政策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手段,但對入侵的匈奴堅決予以痛擊。

背景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其生活以遊牧為主,逐水草而居。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殺死其父頭曼單于,自立為單于,並且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南並樓煩、牡羊河南王,統一了匈奴各部,逐漸強盛起來。

楚漢相爭時,由於無暇北顧,冒頓單于利用兵強馬壯的優勢,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朝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東南)、膚施(今陝西省榆林市南魚河堡附近)等郡縣,直接威脅到漢王朝在中國北部的統治。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劉邦稱帝,大封諸侯,其中異姓諸侯王有七位,其中韓王信獲封國於潁川一帶,定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陽翟地處中原腹地,劉邦認為韓王信封地乃兵家必爭的戰略重地,擔心韓王信日後會構成威脅,便以防禦匈奴為名,將韓王信封地遷至太原郡,以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為都。

不久,韓王信上奏,說晉陽離邊疆太遠,不利於守御,請求將王都遷到更北方的馬邑(今朔州),得到劉邦批准。

原因

韓王信與匈奴交戰,敗多勝少。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秋季,冒頓單于親率軍隊,以10萬鐵騎圍攻馬邑,韓王信只得多次派使者與匈奴求和。

韓王信被困馬邑,一邊守城一邊數次私下派人見冒頓,希望單獨議和。此時,漢朝初立,百廢待興,本來不願此時發生大的戰爭,劉邦或許只認為這次也是匈奴多次侵盜中一起而已,下令韓王信堅守,並派別將救援。但當劉邦發現韓王信私派使者議和時,他寄來了親筆信,責備他說:“朕要鄭重提醒你:在安危存亡的關鍵時刻,一心求死則勇,一心求生則廢。賊寇來攻馬邑,韓王你應該全力堅守,不要一邊守城一邊談判,這樣會動搖軍隊死守的決心的”(專死不勇,專生不任。寇攻馬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責於君王)。

“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一句話表明,堅守馬邑城是韓王信的力量可以達到的事情,但韓王信被氣勢洶洶的匈奴部隊嚇倒了!在此我要翻一個案。從這封信的語氣看,劉邦只是想提醒韓王信注意戰略問題,堅決防守,不要在戰和之間搖擺。因為只要冒頓首戰不利,他會擄掠一番知難而退的。劉邦並沒有象人們認為的直接懷疑韓王信有二心,恐怕持此說的人都是象韓王信一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雖然劉邦也稱不上君子,但確實是個戰略家,他這封信應該給兩千年後蔣介石總裁看看。蔣總裁在抗戰之處一直鼓吹“一邊抵抗、一邊談判,以戰求和”云云,結果導致日寇越來越猖獗。兩國間相爭,不戰則已,戰就戰鬥到底,絕對不可先懷媾和之心,只有堅決的鬥爭,才能最終得到和平。首鼠兩端、戰和不定只能導致更大的侵略。這一點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得到體現。沒有五次戰役和未及開展的第六、第七次戰役的堅決打擊,絕對沒有《板門店停戰協定》的簽訂。韓王信和後世一些研究者沒有用戰略的眼光看問題,誤認為劉邦這是讓韓王信去送死,一封信逼反了他。

果然韓王信得書大驚,打開城門投降了匈奴。冒頓大喜,令其率部為嚮導,藉機大舉進入內地。不數日,韓王信及其部將王喜、王黃、曼丘臣等“漢奸”,引導匈奴大軍,南逾句注,攻略太原,兵臨晉南。匈奴人以前從來沒有如此深入過內地,冒頓得意非常,縱兵四掠,殺人無數,虜獲甚厚。

情況因韓王信的降敵變得非常嚴重,劉邦此時在長安坐不住了,他決定御駕親征。同年冬十月,劉邦自率大軍三十二萬開始這場戰爭。

戰役經過

首戰告捷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劉邦和冒頓先後將眼光從南北兩面投向了長城,兩人的目光的交匯點就是晉北邊城――馬邑。早在漢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漢就派人繕治河上塞,這時,劉邦剛消滅章邯等三秦王,全有了關中之地,就馬上著手修繕河上邊塞,建立關中穩固後方基地,這既是與項羽爭霸的需要,同時也起到了阻擋匈奴南下的功能。[4]
漢六年正月二十一日,劉邦命令韓王信徙王晉代之地,治所設在邊境重鎮馬邑城。八個月後,冒頓親率騎兵騎兵四十餘萬大舉南下,潮水般壓向長城。[4]
韓王信抵抗月余之後,投降匈奴。十月,劉邦立即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
雙方都是最高統帥親自指揮,兵力對比是四十萬對三十二萬。
軍種對比:匈奴四十萬全部是騎兵,漢軍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
將領對比:匈奴方面屬於傾巢而去,冒頓居中指揮,左、右賢王統軍為兩翼,其他王將也參戰了,但史籍沒有載明名姓,後來投降的韓王信、信將王黃、王喜、曼丘臣、“偽趙王”趙利各率本部參戰。漢軍方面劉邦居中指揮,以陳平為護軍中尉,夏侯嬰為太僕,灌嬰為車騎將軍,以樊噲、周勃、靳歙、柴武、酈商為將軍。
匈奴起初的作戰方針是主力從晉北入塞,以十萬兵圍攻韓王信治所馬邑城,以三十萬分兩翼騷擾擄掠(冒頓的戰略目的就是擄掠,因此說這是一場非正義戰爭),試探一下新建的漢帝國的實力。後來由於韓王信的投降,冒頓的雄心大
冒頓冒頓
起,擄掠的範圍更加擴大,前鋒直逼晉南,大有飲馬黃河,直搗洛陽之勢。後隨著漢軍節節擊潰匈奴得勝,,收縮至平城(今大同)附近設伏,派兵誘漢軍北上,企圖圍殲漢軍一部。
劉邦的戰略布署漢軍採取大迂迴戰略,沿太行山以東迅速北上,繞至敵後,直搗馬邑,掃蕩句注山以北,然後越句注山南下,關門打狗。可以看出劉邦的戰略布署絕對是大師級別的。
漢軍先降下霍人縣,由此向西,兵臨馬邑城下,憑藉張良的奇計將其拿下。
在韓信的王宮中,劉邦給將軍們分配任務。諸將領命後,一鼓作氣拿下樓煩、武泉、雲中等地。一路上幾乎兵不血刃,守敵紛紛投降,只有周勃、灌嬰在武泉縣以北遭遇匈奴騎兵,不過,他們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戰鬥。
山北被平定後,劉邦與周勃各領一軍南下。
太原郡已落入敵手,韓信正在進攻上黨郡。劉邦、周勃齊頭並進,大膽穿插,迅速通過太原郡,在上黨郡的銅鞮縣追上了他。代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代將王喜陣亡。
至此,太原之敵已陷入漢軍的夾擊之中。
代軍的主力被打散後,王黃、曼丘臣等將領找不到韓信,以為他死在了亂軍之中,所以他們商量後決定重新扯起一面大旗。“六國後人”在當時還有一定的號召力,於是他們擁立“趙苗裔”趙利為趙王。
至此,太原之敵已陷入漢軍的夾擊之中。
代軍的主力被打散後,王黃、曼丘臣等將領找不到韓信,以為他死在了亂軍之中,所以他們商量後決定重新扯起一面大旗。“六國後人”在當時還有一定的號召力,於是他們擁立“趙苗裔”趙利為趙王。
晉陽,曾是趙利的先祖趙簡子苦心經營的根據地。趙簡子、趙襄子父子先後憑藉堅固的晉陽城,度過了兩大難關,最終打出了一個趙國。因此,趙利決定在先輩崛起的地方與敵人決一死戰!
由左賢王和右賢王率領的一萬多匈奴騎兵積極配合趙軍,他們與王黃等部在廣武以南至晉陽一線嚴陣以待。
漢軍求之不得,於是南北夾擊把趙匈聯軍壓縮至晉陽城下,殺得他們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並一舉拿下晉陽城。晉陽城下的殘兵敗將倉皇西竄,漢軍乘勝追擊,在離石縣又把他們揍了一頓。敗報接二連三地傳到代谷,敗軍之將也相繼來到代谷。
在代谷,趙利、王黃、曼丘臣等人見到了韓信,原來他在銅鞮大戰後逃到了冒頓的身邊,於是趙利取消了“趙王”的尊號。冒頓愁眉不展。縱橫大漠南北,馬踏黃河兩岸的匈奴騎兵竟然在漢軍的面前一敗塗地!他知道,他遇到了有生以來最強勁的對手。
我們往往對草原民族的軍事實力過分誇大,其實不然,他們擅長奔襲和伏擊,不擅長攻堅,主要靠戰馬的機動性好實施游擊突襲。主要武器是弓箭而非刀劍,勝利了燒殺搶掠一番,失敗了就立即四散撤退,不以戰敗為羞恥。對付這種戰術的上策就是以騎兵對騎兵,以奔襲對游擊,後來衛青、霍去病、竇憲、岳飛、徐達取得勝利就是例子。
事實證明,匈奴軍隊的戰鬥力並非不可戰勝,十萬人圍攻小小馬邑城用了一個月還沒有打下來,要不是韓王信主動投降,冒頓可能會頓兵于堅城之下。後來的白登山之圍,冒頓伏擊得手,圍困劉邦率領的小股先鋒部隊於白登山,竟然也是七日沒有攻下,匈奴騎兵的攻堅能力之弱,可見一斑。其實這一戰也是冒頓首次跟中原王朝的正規軍作戰,漢軍的強悍完全是以前草原上敵人不能比擬的,經過滅秦之戰和楚漢之戰而千錘百鍊的漢軍戰鬥力絕對是漢朝最強之時,只是此時漢軍還沒有大規模騎兵。[4]
由於策略得當,戰爭的第一階段漢軍進展非常順利。漢軍先後在霍人之戰、銅堤之戰、晉陽之戰、硰石之戰取得勝利,擊潰了韓王信和匈奴聯軍的進攻,斬其部將王喜,韓王信隻身逃入匈奴軍中。韓王信本來是劉邦一手立為韓王的,現在一旦劉邦不承認他,他知道自己這張破牌已經沒有再打的價值了,遂與其舊將曼丘臣、王黃等立“故趙苗裔趙利為王”,以便號召趙代之地的民眾。
我們看一下漢軍各將領的推進情況:
將軍周勃樊噲先攻下霍人縣,繼而北敗胡騎於武泉之北,南下攻破銅堤,又北上降太原六城,再敗韓王信帶領的胡騎於晉陽下,並奪回晉陽,後在樓煩故地西北的硰石三破韓王信軍,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
灌嬰以車騎將軍從擊反韓王信於代,至馬邑,受詔別降樓煩以北六縣,斬代左相,破胡騎於武泉北。復從擊韓信胡騎晉陽下,所將卒斬胡白題將一人。受詔並將燕、趙、齊、梁、楚車騎,擊破胡騎於硰石。至平城;
將軍樊噲自霍人直插雲中郡,造成斷匈奴退路的態勢;
此後,戰爭的第一階段結束,劉邦自率中軍前進到晉陽,分周勃、灌嬰為左右翼,搜尋進攻叛軍和匈奴部隊,向長城推進。

輕敵冒進

由於漢軍節節勝利,產生了麻痹輕敵的思想。劉邦到達晉陽後,聽說匈奴駐兵於代谷(今山西省繁峙縣至原平市一代),於是先派人偵察冒頓駐地,窺伺其動態。
冒頓此時方知道漢軍的厲害,他意識到他碰到了比東胡、月氏、丁零之軍強大無數倍的對手。匈奴大臣王將認為此行鹵獲甚多,強敵在前,而且秋草多被漢軍燒掉,草料不足,都力勸冒頓退兵。冒頓也頗有退意,但自思即位以來,戰無不勝,此戰不利,恐墮威名,有點舉棋不定。
其實,冒頓在醉眼朦朧始終保持著一絲清醒,好比後
劉邦劉邦
來的曹操,對著雞肋反覆念叨!是戰?是撤?他在等待撐犁蒼天的啟示!這時的劉邦也在尋找,他在尋找冒頓。
匈奴部隊好像人間蒸發了,晉北大地突然靜寂下來,靜得好像只能聽見雪花落地得聲音。劉邦連續命令十幾位使者手持漢節(一種長達丈余的木杖,頂端彎曲,懸掛著由羊毛絲線結成的毛球,是皇帝使者專用的禮杖),用俘虜的匈奴兵為嚮導,向代北山谷搜尋,明為和匈奴單于談判,暗為尋找冒頓駐地,窺伺其動態。
冒頓聞報漢朝使節營外求見,兩隻酗酒充血的眼睛一轉,突然間計上心頭,命令營中精壯之兵都藏匿於後,前營遍布老弱羸病之卒。部署以畢,方令漢使入見。漢使傳漢皇帝劉邦口訊:“塞北引弓放牧之民,漢皇帝不能有之,願盡歸單于;長城之內冠帶耕作之民,單于不能有之,鹹歸大漢皇帝,彼此以長城為界,單于以為如何?”冒頓故作憨厚狀,說:“化外之民,俱不遵約束,我要和國中酋長商議後,方可答覆大漢天子。我個人的意願,當然是同意天子的命令。”令部下於別帳款待漢使者,故意帶領漢使者穿越老弱之營,以羊乳之酒待之。漢使者來十數人皆如此。
其實,漢使來跟冒頓說什麼一點都不重要,劉邦要的就是找到冒頓!
其實,冒頓跟漢使說什麼也不重要,冒頓想的就是示弱誘敵!
但是,有一個看明白了這一點,他就是劉敬
當時,十數個使者還報劉邦說,匈奴營中只剩下老弱守營,估計精壯士兵都護送鹵獲北返了,建議馬上攻擊冒頓。劉邦又派劉敬出使,劉敬回來分析道:“臣此去和前十幾位使者一樣看到的一樣:老弱滿營。但越是如此,越令人懷疑。兩國相擊,都應該儘量誇耀所長,顯示強大,今臣只見到羸瘠老弱,此必有計,希望陛下小心,萬不可擊也!”[7]
劉邦罵劉敬曰:“書呆子,逞口舌之能,妄言沮軍。”下令將劉敬捆起來,送到廣武監禁。劉邦判斷匈奴軍隊因遭到失敗,又缺乏草料的情況正在撤退,精兵大多運送虜獲,而留老弱殿後,此時正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戰機,遂命令各軍火速向北發動追擊,自己也親率晉陽之軍速進,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趁機抓住冒頓,斬草除根![7]
劉敬被械的廣武乃山西代縣小鎮,非劉邦項羽相持的河南滎陽廣武。
老話說的好: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劉邦對陣項羽,都是劉邦挖坑讓項羽跳,這次是冒頓挖了一個坑,使詐使了一輩子的劉邦上當了!
此時風雪大作,有的士卒手指都被凍掉了。但惡劣的天氣對雙方都是一樣的,往往更有出奇制勝的效果,劉邦命令所部克服困難,全速前進。果然,匈奴的哨兵觀察到了劉邦這支追兵,處於突出的位置,馬上報告了冒頓,並說看見的皇帝的旗幟。冒頓一躍而起,哈哈大笑:“我本想在撤兵之前隨便伏擊一下,不成想劉邦在前,如果能抓住他,自是奇功一件。此乃撐犁蒼天保佑我冒頓也!”
冒頓馬上命令所有軍隊都悄悄出山,在平城附近白登山下設好一個口袋,伏擊劉邦軍。白登山下,馬銜枚,人臥冰。一時間,風尾雲稍,時現刀光劍影,雪中石後,藏匿鷹視狼顧。為堅定劉邦追擊的決心,冒頓還派出小股部隊,在劉邦軍前多次詐敗,把劉邦軍順利地引導到白登山下。
漢軍近了!又近了!看到劉邦的天子旌旗了!看到漢軍士兵凍傷的面容和呵出的白氣了!大雪之中,只有漢軍腳步聲和匈奴士兵按壓不住的心跳聲!
忽然,牛角號吹響了!伏兵四起,箭如雨下!冒頓似乎在一瞬間看到了劉邦驚愕的眼神。但是劉邦畢竟久經沙場,一瞬間的驚愕之後,立即急令部隊上山,占據有利地形。太僕夏侯嬰領盾牌軍死命頂住匈奴士兵,陳平令士兵在夏侯嬰之後從速錘木建陣。一會木陣立起,劉邦鳴金令灌嬰、夏侯嬰撤入陣中,灌嬰、夏侯嬰和匈奴騎兵略一脫離接觸,陳平立即命令山上士兵登高射擊匈奴兵,夏侯嬰順利撤到木陣之後,在木陣後駕起盾牌,形成第二道防線。
從遭遇伏擊到陣地立起,漢軍指揮有序,行動快捷。冒頓第一次親眼見識了訓練有素的步兵的威力(前面數次戰役冒頓都是在後方指揮,沒有實地參加),頗為震驚,匈奴騎兵仰攻不易,多次衝鋒均被漢軍射回。冒頓一時無計,只得命令將部下連續攻打白登山樊噲周勃聞聽劉邦被圍,火速來救。

被困白登

劉邦率騎兵先到達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此時漢軍步兵還未完全趕到。冒頓單于見劉邦率的先頭部隊趕來,在白登山設下埋伏。
劉邦進兵到平城近時,發現後路被匈奴的大軍阻斷,前面和四周都有大量的匈奴軍隊的蹤影。估計據探子回報,這次發現匈奴軍隊兵強馬壯。劉邦不愧經歷過許多年戰陣,而手下所帶的都是久歷戰陣的精兵強將,他們立即判斷出是中埋伏了。
強行向後突圍,非常冒險!敵軍已經在對漢軍包圍,可見已經對漢軍突圍肯定有所準備,一旦突圍失敗或受阻(敵人節節抵抗),後面合圍的追兵一到,後果不堪構想。還有就是,就算萬一突圍成功,如果劉邦的這支親兵損失太大,(很大部分步兵可能會回不來)將來回朝後各路諸王對他劉邦可能也不見得會比匈奴好。
劉邦立即搶占白登山,占據有利地形,匈奴騎馬難以仰攻,讓從來沒有真正大規模步戰經驗的匈奴棄馬攻山,而根據之前的戰鬥經驗,即使是匈奴騎兵對列好陣的漢軍步兵也沒有優勢。那么面對無論裝備還是經驗都是天下最精銳的步兵,誰怕誰還不知道,如果援軍來得及時,說不定還可以中心開花反敗為勝。
估計當時劉邦的指揮思想就是如此。因此,漢軍就迅速登山,步兵依靠兵車為陣占領要點,騎兵拉馬上山占領衝擊出發點,準備幫助步兵,衝擊攻山的匈奴。
可以肯定,在登山途中,匈奴就圍攻過來,但在漢軍精銳的後衛步兵的強大陣形面前吃了大虧。否則後來漢軍撤出包圍圈時,匈奴軍為什麼不敢攻擊呢?
冒頓單于馬上指揮40萬匈奴大軍包圍白登山,冒頓率領騎兵從四面進行圍攻白登山:匈奴騎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馬,東面是一色青馬,北面是一色黑馬,南面是一色紅馬,企圖拿下白登山。
冒頓的四色分兵是給漢軍尤其是指揮系統巨大的心理壓力,但對於老兵來說就更明白了——只有結陣互助死守,沒有僥倖。弓箭兵、刀盾兵、長槍兵依靠兵車結陣,陣陣緊扣;騎兵伏於要點,隨時實施衝擊。
但對於匈奴軍四色分兵卻壞處立見,原本以各部落為單位的戰鬥群根據四色一分就亂了,本來就不熟悉步戰的匈奴軍攻山時互相的配合就更差了。
四十萬匈奴軍,十萬打援阻援,三十萬人攻山打了幾天,漢軍陣形巋然不動。
可以想像,騎兵攻山也只能下馬步戰。但漢軍制高點的弓箭優勢明顯,錐形結陣的長槍兵近距離攻擊的威力,對於四色分兵又沒有步兵結陣訓練的匈奴軍有多么恐怖。而再頑強的匈奴步兵在對方的騎兵最後的反衝擊中都難免崩潰。加上這些都是漢軍的精銳的老兵油子,他們的防禦攻殺都更加兇狠老辣。而作為皇帝的親兵,他們的兵甲之堅利天下無雙,弓弩之強也不弱與匈奴,加上地利,匈奴軍對於漢軍的防禦可以說毫無辦法。這也許是後世匈奴不願意與漢軍發生正面大規模對戰的原因。因為如果匈奴真的如傳說的對漢軍那么有優勢,那么他們為什麼沒有像金朝對宋朝那樣大規模正式南侵呢?
仗打到現在可以說匈奴是騎虎難下。
到嘴的肉就是吃不下去,漢軍的步戰能力遠非匈奴軍可比,巨大的傷亡讓匈奴軍有點不知如何是好,想放火攻山,偏偏又遇寒霜。匈奴各部所帶的糧草各不相同,而戰場附近能搶掠的對於數十萬大軍是杯水車薪。而漢朝援軍的動靜不明,如果他們結成兵陣以守為攻壓過來,而且都像面前的這支部隊那么能打,匈奴軍很難取勝。如果他們在匈奴軍的歸路上設伏那就麻煩了。而現在最大的變故,是本來找來有步兵作戰經驗的韓王信的部隊遲遲未到,而樊噲、周勃、靳歙聞聽劉邦被圍,率領二十萬漢軍主力火速來救。[2]
冒頓雖然有四十萬兵力的絕對優勢,又是“出奇”,把劉邦圍困於白登山,但是要解決戰鬥很難很難,因為漢軍在白登山上以險而守不利於匈奴騎兵戰鬥,匈奴只能下馬步戰仰攻山上,匈奴步戰完全不是漢軍對手,漢軍擁有強弩射程遠,威力大。漢軍在山上有擁有地利,漢軍以長矛在山上列陣,可以想像匈奴攻山要面對密密碼碼長矛,還要面對無數的弩箭,所以匈奴四十萬騎兵連續攻擊七天也沒有打下白登山,白登山可不是十米左右高的城牆,那可是幾百米高山!
此時正值隆冬季節,氣候嚴寒,漢軍士兵不習慣北方生活,凍傷很多人,其中凍掉手指頭的就有十
冒頓冒頓
之二、三,嚴重削弱了漢軍戰鬥力,但是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也沒有拿下白登山。

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一仗把匈奴軍打得心慌意亂。我們從後來幾十年的匈奴擾邊看,匈奴不停的說他們收了漢朝的進貢就不再擾邊了,但之後,又不停的擾邊。但漢軍主力每次到後匈奴就望風而逃從不敢與漢軍大會戰,無論漢文帝時灌嬰率領七萬鐵騎匈奴望風而逃還是張相如率領是十萬車騎匈奴都是不敢於之會戰。是因為他們被漢高祖時期漢軍各個名將率軍打的太慘,因為匈奴騎兵也還沒有辦法對付漢軍精銳的步兵戰陣。

遁出脫圍

漢軍在被圍期間,句注山以北的廣闊戰場周勃、樊噲率領漢軍主力拚命往白登山趕去解圍,在通往白登山的路上不斷發生交戰。
其實,山下的冒頓和山上的劉邦心情是差不多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最終被反包圍吃掉的危險越來越大。冒頓撤圍的真正原因還是兵力問題。
劉邦被圍後,憑藉護軍中尉陳平的奇計,暗中派人賄賂了冒頓的閼氏(雖然太史公在《陳丞相世家》 中說“其計秘,世莫得聞”,但是他在《韓信盧綰列傳》和《匈奴列傳》中兩次提到“厚遺閼氏”,也就是說,給閼氏送了一份厚禮!至於是什麼厚禮,劉邦應該會隨軍帶些絲綢用來賞賜將士。
白登之戰白登之戰
絲綢至今還是高檔消費品,匈奴女人會不動心嗎?[10]
聽了閼氏的話,冒頓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愁眉舒展,露出了笑容。冒頓的心裡很清楚,他不可能對劉邦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而漢軍幾十萬主力步步逼步近,在連續強攻沒有攻下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把敵人放下山,然後打伏擊。但是,讓敵人乖乖地下山挨打,談何容易!如今,困擾他的大難題,奇蹟般地得到了解決,怎能不高興?於是將計就計,在包圍圈上開了一道口子,想趁漢軍突圍時,將其一舉殲滅(冒頓心狠手辣,連自己父親都能親自幹掉的人,他只會千方百計地把危脅的敵人斬盡殺絕,絕不會放生!閼氏的三言兩語豈能說服他?如果劉邦等人輕信冒頓,最後中計被殺,還不如死守待援)!
不過,山上的漢軍沒有立即突圍,他們必須三思而後行。到了被圍的第七天,天救大漢,出現了大霧天氣。天賜良機,漢軍豈能錯過?他們先派一些人在白登山和縣城之間往來,沒有被匈奴人察覺,然後悄悄的進了平城。”居七日,胡騎稍引去。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入平城”《史記韓信盧綰列傳》於是,陳平請劉邦下令,所有的弩都拉滿,弩上裝兩枝箭,箭頭朝外,慢慢地突圍。漢軍在突圍時,還有一段小插曲。一開始,劉邦過於緊張,想快速突圍。幸虧夏侯嬰頭腦冷靜,及時制止了這種愚蠢的行為。在夏侯嬰的堅持下,劉邦下令,按照陳平的方案進行突圍。最後,所有人都平安抵達平城。劉邦突圍後,周勃、樊噲率二十萬漢滅援兵到了,在平城外反擊匈奴, 夏侯嬰隨從高祖出平城內外夾擊匈奴,漢軍大破匈奴騎兵,隨後冒頓被迫率領四十萬匈奴騎兵轍軍到長城 。
周勃“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勃遷為太尉”。
另外樊噲是和周勃率領步兵主力一起行動的“以將軍從高祖攻反韓王信於代。自霍人以往至雲中,與絳侯等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戶”
夏侯嬰“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三陷陳,功為多,賜所奪邑五百戶”

相關書籍

漢軍剛剛過了勾注山(今雁門山),正碰上從匈奴出使回來的劉敬(婁敬),劉敬對匈奴的設防產生了懷疑,提醒劉邦不要冒然進兵。他說:“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劉邦不但不聽勸告,反而破口大罵劉敬說:你這個齊國奴隸,一貫以能說會道升官,今天還想胡說八道,擾亂軍心。於是,把劉敬抓起來,囚禁在廣武城,準備凱鏇後處理。接著,劉邦帶領騎兵快速前進,也不等步兵趕上,直抵平城。
冒頓見漢兵蜂擁趕來,就在白登設下埋伏。劉邦帶領兵馬一進入包圍圈,冒頓馬上指揮四十萬匈奴大軍,截住漢軍步兵,把劉邦的兵馬圍困在白登,使漢軍失去聯繫,不能相救。劉邦發現被包圍後,才知道上當受騙,撤退已經來不及了,只好組織突圍。結果,雖經幾次激烈戰鬥,也沒有突圍出去。之後,冒頓率領騎兵從四面進行圍攻:西面的騎兵是清一色白馬,東面是一色青馬,北面是一色黑馬,南面是一色紅馬,企圖把漢軍衝散。結果,雙方損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
當時正值隆冬季節,氣候嚴寒,還飄著雪花。漢軍士兵不習慣北方生活。凍傷很多人,其中凍掉手指頭的就有十之二、三。有首歌謠說:“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漢書·匈奴傳》),可見這次戰爭是多么艱苦。在不利的形勢下,為了扭轉敗局,劉邦憑藉白登地勢居高臨下的有利條件,指揮漢軍晝夜加強防守。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也沒有占領了白登。

突圍成謎

最後,漢軍是如何突圍出去的?史書也沒有明確記載,只是說劉邦採用了陳平秘計,才得以解圍。陳平秘計是什麼?“其計秘,世莫得聞”(《史記·陳丞相世家》)。有人說,陳平讓畫家畫了一張美人像,派人送給單于妻子閼氏,並對閼氏說:漢朝有一個美女,長得如同所畫的一樣美。現在皇帝被圍,漢朝準備把她獻給冒頓,以作為解圍的條件。閼氏嫉妒心很強,她害怕冒頓得到美女後自己失寵,就說服單于收兵。
這種說法不一定可靠,但劉邦確實派人與匈奴進行過談判,並給閼氏送過一批厚禮,閼氏收到禮物後,就對單于說:長期圍困,久戰不決,也不是個辦法。就是占領了漢地,也不是匈奴久居之地。匈奴習慣於快速作戰,冒頓原打算一次伏擊,就結束戰爭,結果,相持不決,消耗了不少兵力,使冒頓的決心動搖,另外,冒頓與韓王信部將王黃、趙利約定,共同在白登合擊漢軍,其後,約會日期已過,卻沒有等到韓王信的軍隊。於是,冒頓有點猜疑,怕韓王信再與劉邦聯合起來,腹背受敵,就逐漸放鬆了對漢軍的圍攻,準備撤軍,正好當時起了大霧,無法交戰,冒頓收回兵馬,主動讓開包圍圈的一角,劉邦乘著大霧,命令士兵持強弩,發滿弓,從匈奴解開的圍角衝出,順利地進入平城,與主力部隊會合,冒頓見漢軍突圍而去,也帶領大軍撤退而走。

結果和影響

漢匈在長城形成對峙之後,戰鬥並沒有結束,時常有零星戰鬥發生。劉邦一面準備接受劉敬的和親之策但並未馬上執行,而是令樊噲守備塞下,修繕長城,復蒙恬故業。冒頓見此時師老兵疲,已無戰機,漢朝邊防守備甚嚴,也將大軍散去,任命韓王信為將,統胡騎居留塞下,侵擾漢邊,同時做策反工作,挑動內部漢將造反。
白登山之役發生在高祖七年十一月份,同年十二月,匈奴進攻代地,代王劉喜棄官逃,劉邦立子劉如意為代王(次年以劉如意為燕王、以劉恆為代王),以將軍陳豨為趙丞相,統領趙、代邊境之兵防胡。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韓王信派其部將王黃遊說陳豨叛漢。十一年春(前196年),韓王信再次率領匈奴騎兵入居參合。漢使將軍柴武攻擊之,大敗胡騎,斬殺韓王信。

同年秋,劉邦再次親率大軍攻打韓王信餘孽和叛將陳豨,大破之,擒殺叛將侯敞、王黃、張春、曼丘臣等。次年冬,樊噲追斬陳豨於靈丘。燕王盧綰與陳豨之叛頗有瓜葛,恐被治罪,帶親隨家屬數千騎逃到長城外,冒頓大喜,封盧綰為東胡盧王。盧綰居長城下一年余,病死。

陳豨、盧綰之叛其實是漢初加強中央集權力量,鞏固國家穩定的戰爭。但冒頓派韓王信及其黨羽居留邊境,一邊燒殺擄掠,一邊引誘邊將叛變,對叛將封官許願,配以騎兵,其心思很明顯,就是他不希望在身邊出現一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強鄰。而漢高祖劉邦對叛亂者則是寧可冤枉決不放過的原則,表達出他對叛變者決不手軟的決心。顯然,在漢軍的堅決打擊下,冒頓並沒有從叛變者那裡得到太多的好處,同時漢朝方面守備甚嚴,冒頓也沒有直接派軍隊干涉漢帝國的平叛工作。

在高祖九年,公主出塞,已經與冒頓實行了和親政策,但他仍然持這樣的兩面派手段。劉邦也採取了兩手,一手就是和親政策,一手堅決消滅叛變、嚴守邊塞。

根據以上總結,平城戰役的第一階段是銅堤-晉陽之戰為核心,第二階段就是以白登山設圍解圍為核心,第三階段是平叛之戰(包括參合之戰,陳豨之叛、盧綰之叛),是平城大戰的尾聲。此戰自高祖七年到十二年綿延長達五年之久,此後,冒頓沒有對漢發動大的攻擊(除了20年後右賢王入塞),而是轉入“外交戰”了。

白登注釋

白登,一是指白登台,一是指白登山,在今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當時的平城,在今大同市東古城村一帶。《遼史》誤認為陽高縣的白登村就是漢代白登,《金史》又沿襲了《遼史》的錯誤。其實,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時,曾大規模的修築鹿苑,東包日登,說明那時白登還在平城一帶。後來,由於鹿苑之內禁止人們居住,白登居民才遷移到今陽高縣白登村,所以,今陽高白登村是北魏以後的白登,不是漢代的白登。 

韓王信與劉邦關係

韓王信是戰國時韓襄王之孫,出身王室,在韓國被秦朝滅亡後家族以故國名為姓,故名“韓信”。韓信參加了秦朝末年的反秦大起義,早在劉邦還是沛公、還只是中原一支造反軍隊首領的時候就加入劉邦部下作戰。此後,韓信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入鹹陽、入漢中、滅三秦,成為劉邦陣營的元老。韓信攻取韓地後,劉邦就勢封他為韓王。為了與劉邦陣營中同名同姓但名氣更大的“楚王韓信”相區別,“韓王韓信”史稱“韓王信”。

鴻溝之盟中,韓王信就是重要參與者,他負責鎮守滎陽。不想滎陽一度失守,韓王信被項羽俘虜後投降——其他被俘的劉邦陣營將領都被殺了。儘管韓王信後來逃回漢營,並追隨劉邦最終擊敗項羽,平定天下,但他和劉邦心裡的疙瘩卻再也解不開了。

西漢王朝建立後,劉邦和韓王信之間又多了中央皇帝和地方割據藩王之間的權力之爭。

原來的心理芥蒂加上新生的權力之爭,韓王信的日子注定難過。漢高祖六年春,劉邦調整了韓王信的封地。

韓國原來在河南潁川一帶,潁川乃兵家必爭的戰略重地。劉邦藉口需要防禦北方匈奴大軍,把韓王信改封到太原郡,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都城。劉邦的如意算盤是讓不放心的韓王信和兇猛的匈奴人爭鬥,斗個兩敗俱傷,他就做那個得利的漁翁。

韓王信最初的表現很讓劉邦滿意,他主動提出晉陽離邊界太遠,要求遷都更北方的馬邑(今山西朔州)。劉邦愉快地答應了。就在當年秋天,匈奴冒頓單于親率數十萬大軍南下,邊搶邊殺,很快把馬邑團團圍住。韓王信自知不敵,主動與冒頓單于聯繫談和。雙方往來的訊息被劉邦知道了。劉邦本來就對韓王信在楚漢戰爭中的不光彩紀錄耿耿於懷,現在正好有了剷除韓王信的正當理由,立即調撥大軍32萬遠征——如果能順便把匈奴侵略者給打敗了就更好了。於是就有了白登之戰中的故事發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