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統一戰爭

唐朝統一戰爭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最終推翻了隋煬帝的殘暴統治。隋朝滅亡之後,群雄角逐,鹿死李淵(唐高祖)之手,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大唐帝國登上了政治舞台。唐朝得以掃滅群雄,重建統一封建帝國,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沒。而通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的“開元之治”,終於達到了封建盛世的頂峰。

基本信息

戰爭簡介

李世民李世民

唐朝建立時,各派政治力量繼續在進行角逐。李淵則以關中為根據地,不斷發展自己的力量,著手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
當時,威脅唐政權的是隴右的薛舉、河西的李軌、河東的劉武周。不過,這三處勢力較弱,所以,唐朝先集中力量剪除這三大敵人。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率唐軍攻打金城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九月,薛舉死,至十一月,薛仁杲兵敗出降,唐軍占有了隴右地區。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又以反間計使李軌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從而俘虜了李軌,不費刀兵便盡有河西之地。
李淵兵進關中時,留下四子李元吉太原,劉武周勾結突厥攻破太原,長驅南下至河東。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軍民擊,消滅了劉武周,恢復了對代北的統治。 經過三次軍事政治活動,唐朝不僅關中根據地鞏固了,而且擴大了地盤,勢力得到發展,可以集中力量經營中原和江南,實現統一目標。
到武德三年,瓦崗軍已瓦解,山東大部分郡縣已降唐,幽州的羅藝也歸附了唐朝。中原地區還有洛陽的王世充和河北軍竇建德兩大勢力。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率唐軍進攻洛陽,王世充不支,便向竇建德求援。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竇建德率軍援助王世充。李世民與竇建德相峙於虎牢。五月,李世民唐軍大敗竇建德,竇建德被俘,七天后王世充投降。此後至武德六年(623年)唐軍鎮壓了河北地區劉黑闥起義軍,割據魯南的徐園朗、割據冀北的高開道,相繼敗亡。唐朝在河南、河北、山東地區確立了自己的統治。
武德四年九月,李淵命李孝恭、李靖率軍進攻占有兩湖地區的蕭銑。蕭銑在江陵請降,不久,嶺南各地也歸附唐朝。江淮地區的杜伏威,早在武德二年便已降唐,並被封為吳王、尚書令,武德五年(622年)調往長安。部將輔公祏便於武德六年八月起兵反唐,第二年被鎮壓,江南平定。
到武德七年(624年),除朔方的梁師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統治。梁師都依靠突厥貴族的庇護,才得以割據朔方。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字乘突厥衰亂,派兵攻滅了梁師都。這樣,唐朝重新統一了全國。

戰爭經過

隋朝農民起義戰爭的衝擊下四分五裂,貴族、官吏、豪強地主紛紛擁兵割據。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反隋,奪取都城長安,於隋大業十四年(唐武德元年,公元 618年)稱帝,建立唐朝。

當時,主要割據勢力有:薛舉李軌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蕭銑林士弘竇建德杜伏威等。李淵為了統一全國,採取了先固關中,東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鞏固關中。關中是全國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又有關河之險,可攻可守。李淵一面採取措施爭取民心,一面派兵擴大領地,先後攻占南陽、安陸、荊襄等地。

李淵在關中站穩腳跟後,首先對威脅關中的薛舉、李軌和劉武周採取武力征討與分化瓦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各個擊破。 薛舉據有隴西之地,擁兵 13萬,自稱秦帝,早與李淵爭奪關中,未得逞。唐武德元年七月,薛舉派兵大敗唐軍於淺水原,正欲攻占長安時,突然暴卒。其子薛仁杲(搞)繼位。李淵乘機派使赴涼州(今甘肅武威)封李軌為涼王,以孤立薛仁果,同時派李世民率軍進攻薛仁杲軍。唐軍採取堅壁疲敵戰法,在淺水原一舉殲敵10萬之眾, 迫使薛仁杲投降,唐占隴西地。二年二月,李淵又派使聯絡吐谷渾擊李軌,策反其大臣安修仁發兵攻城,擒李軌,唐又占河西五郡。這時,馬邑 (今山西朔縣) 劉武周發兵南下,連敗唐軍,二年九月攻占太原,繼派大將宋金剛揮軍南下,關中大震。

李淵想棄河東,被李世民勸止,遂派其率軍渡河進擊,與宋金剛對陣於柏壁 (今山西新絛西南) 。李世民以主力堅壁不戰,以少量兵力擾敵,斷其糧道。兩軍相持五月之久,宋金剛終因糧盡兵疲而引軍北撤。李世民率軍窮追,日行 200里,連敗宋軍,斬數萬人。劉武周、宋金剛逃奔突厥,不久被殺。經三年征戰,唐已擁有西至隴右,南擁巴蜀,北據河東的鞏固的根據地。決戰中原。唐武德二年,王世充在洛陽稱鄭帝,成為中原最大的割據勢力。

李淵在鞏固關中後,於三年七月派李世民率軍10萬攻王世充。同時派李建成唐儉等保障其側翼安全。李世民鑒於洛陽城堅,王世充兵強,在攻克慈澗(今洛陽西)後,即分兵阻斷其南北救援道路,自率主力屯於北邙(芒,今洛陽北)包圍洛陽。同時派兵攻占洛陽外圍要地,河南各郡縣紛紛降唐。王世充幾次突圍,均被唐軍擊回。王世充派人向竇建德求救。時,竇建德已在河北稱夏王,他怕鄭亡夏更加孤立,難以對抗唐軍,遂親率 10萬大軍救援洛陽, 結果被李世民阻於虎牢前進不得。四年十月,李世民誘竇軍出戰,結果竇建德中槍落馬被俘,全軍潰散。

李世民回師洛陽,迫王世充投降。竇建德部將劉黑闊再次起兵失敗,後引突原兵返回河北,一度恢復了失地,但不久兵敗被殺。這時,唐王朝控制了黃河流域,取得了河南河北的統治權。平定江南。 盤踞江陵的梁帝蕭銑, 擁兵40萬,是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但其心胸狹窄,多疑,濫殺功臣,深怕部將恃功不能控制,藉口營農把兵員解散還鄉,只留宿衛數千人,將士離心離德。四年九月,李淵乘機派李孝恭、李靖利用長江水漲,率軍進攻江陵。唐軍順江而下,大敗蕭銑勇將文士弘於清江,直逼江陵。蕭銑大懼,臨時徵兵又來不及,急命宿衛軍出戰,結果大敗而回。無奈,只得出降。

接著,唐軍又擊敗在庭州 (今江西贛州西南) 稱楚帝的農民領袖林士弘,使唐占據了長江中游及嶺南地。江淮農民起義軍首領杜伏威、輔公拓先後降唐。後輔公拓又圖再起,在丹陽(今南京)自稱宋帝。李淵派軍討伐,在博望山、青林山大敗宋軍,直撲丹陽。輔公拓棄城東走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後被俘殺。至此,唐朝除朔方梁師都依靠突厥勢力未平外,基本統一全國。

戰爭評價

李淵、李世民父子,利用了農民起義的力量消滅隋軍主力,削弱割據勢力的大好時機,依靠了自己的政治軍事經驗,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宏偉事業。一個統一強大的唐帝國,出現在中國歷史上和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