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上的提琴手

屋頂上的提琴手

《屋頂上的提琴手》是由諾曼·傑威森執導的劇情片,托波爾參加演出。講述了正當俄國沙皇帝制末期,描述窮苦的牛奶工人特維(托普爾飾)如何在改朝換代的動亂社會中,以愛、自尊和信仰面對壓抑苦悶的人生。本片榮獲八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是一部充滿希望、愛與寬容的歌舞作品,於1971年在美國上映。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屋頂上的提琴手屋頂上的提琴手
在烏克蘭的安特夫卡夫村住著一群靠傳統過活而與世無爭的猶太人。他們樂天知命、安分守己,一切以父親為支柱的家庭,成就了這個既傳統又獨立的世界。

賣牛奶為生的泰維(托波爾飾)雖然一直渴望有個兒子,但老天似乎有意與他作對,讓他連生了五個女兒。這一日村裡的媒婆來替大女兒賽朵作媒,對象竟是與泰維年齡相近的屠夫伍拉薩。由於村人很少與外界交往,能嫁得有錢的伍拉薩似乎也是不錯的點子。泰維在妻子歌蒂的慫恿下也就答應了,雖然他們也知道賽朵從小就喜歡裁縫康莫特。

賽朵不甘就此失去真愛,鼓勵康莫特勇敢地向父親提親,使得泰維相當為難,因為他已答應伍拉薩;更何況如果反悔,他的父親權威立刻會受到挑戰。泰維最終還是受了兩人的真情感動,遂答應了賽朵與康莫特的婚事。

當地的治安官與泰維私交不錯,不時向泰維透露安特夫卡夫將會有一場風暴,但泰維認為他們一向不侵犯他人,並不以為意。

這一日一名革命青年伯奇克來到村中,泰維見他模樣狼狽,表示願供他吃住,但必須教他女兒念書。二女兒哈朵立刻被這名激進的青年所吸引,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伯奇克因為必須趕回大城市進行革命,在臨行前向泰維表示願娶哈朵為妻,一向以父母媒酌之言的傳統再次受到挑戰,泰維又陷入了天人交戰的無奈,但在與上帝一番自問自答後,泰維還是答應了。

三女兒卡娃在田園受到一群烏克蘭青年調戲,幸好費耶卡出面制止。費耶卡也是烏克蘭人,但他的善良與風趣立刻吸引了卡娃。兩人由相識而討論書本,進而論及婚嫁,但這回泰維再也不肯答應了。而受到新潮思想的影響,卡娃毅然出走嫁給費耶卡。

此時沙皇下令村人必須在三天內離開,眾人雖然無奈,卻無法扺抗槍桿子,於是在期限之前依依不捨地離開安特夫卡夫村。路途中泰維給了三女兒卡娃的祝福。雖然他一向自豪的傳統已使他的自尊心徹底受損,但這一切似乎來自上帝的內心呢喃。泰維帶家人離去時相信,他們一定會找到一塊可以永久安身立命之所。

故事緣起

屋頂上的提琴手屋頂上的提琴手
本電影改編自1964年膾炙人口的音樂劇《FiddlerontheRoof》,是根據阿列切姆的猶太文學作品改編的兩幕音樂劇。由Jerry Bock作曲,Sheldon Harnick作詞。由著名的傑羅姆.羅賓斯編舞。

劇本故事源於烏克蘭猶太裔作家SholemAleichem(沙勒姆‧阿雷徹姆)出版於1894年的小說“Tevyeandhisdaughters”。音樂劇標題的靈感則源於MarcChagall(夏卡爾)的油畫作品小提琴手。歐洲的幾個民族如日耳曼、盎格魯薩克遜…等,很早就都已經建立了民族國家,唯有猶太民族歷史上自成一格,四處遷徙移民,寄居在各個民族國家間飽受排擠,“屋頂上的提琴手”比喻當時散居在東歐及俄羅斯境內的猶太人在環境的動盪與不確定間(屋頂),借著猶太人的傳統與信仰(提琴)求取生存與平衡。當時每一個猶太人,都是一個想要活出尊嚴與傳統榮耀的屋頂上的提琴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Tevye Topol Tevye
Golde Norma Crane Golde
Motel 李奧納多·福瑞
Yente Molly Picon Yente
Lazar Wolf Paul Mann Lazar Wolf

職員表

​導演 諾曼·傑威森​
​編劇 ​約瑟夫·斯坦因
​製作人 ​諾曼·傑威森
​​攝影 奧斯華·莫里斯
​剪輯 AntonyGibbs-(filmeditor)
RobertLawrenc-(filmeditor)
​原創音樂 ​傑瑞·伯克JerryBock-(musicby)
​藝術指導 ​羅伯特·波義耳
​美術設計 ​JoanBridge
ElizabethHaffenden
​副導演/助理導演 ​PaulIbbetson-secondassistantdirector
TerenceNelson-firstassistantdirector(asTerryNelson)
VladimirSpindler-secondassistantdirector
TerenceChurcher-assistantdirector(uncredited)
D.HowardGrigsby-assistantdirector(uncredited)
StevanPetrovic-assistantdirector(uncredited)

影片幕後

影片的處理鬆散冗長,剪接也不甚理想,但豐富的民族生活細節和男主角托普風趣動人的演出都具有很高的可看性,音樂和攝影也很精彩。主題曲的小提琴由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幕後演奏。同一題材曾在1939年拍攝成意第語故事片《特維》(Tevye),是在紐約長島拍的。

精彩花絮

屋頂上的提琴手屋頂上的提琴手
為了拍出預期的效果,導演諾曼·傑維森(Norman Jewison)請來奧斯瓦德·莫里斯(OswaldMorris)(NormanJewison)作攝影指導,莫里斯因攝影風格獨特而著稱,在本片拍攝中,莫里斯將女式長襪套住鏡頭進行拍攝。此前,他拍攝過與土魯斯·羅特爾克(Toulouse-Lautrec)繪畫風格一脈相承的1952年的《青樓情孽》(MoulinRouge),和19世紀版畫顏色風格的1956年的《白鯨記》(MobyDick)。
“特夫伊之夢”採取了低飽和度進行拍攝,看上去幾乎是黑白畫面。
影片片名取自俄羅斯畫家馬克·夏卡爾(MarcChagall)的作品《TheDeadMan》,在描繪葬禮的畫面中,有一個男子在房頂上拉小提琴。
製片方決定由諾曼·傑維森執導本片起初是因為誤以為他是猶太人。
藍眼睛的演員保羅·麥可·格拉澤(PaulMichaelGlaser)在影片拍攝中戴上了棕色隱形眼鏡。
片中拉貨車的馬是從即將運往薩格勒布膠水廠的馬群中選出的,它被演員取名“Shmuel”,在影片完成後,導演諾曼·傑維森將馬送給當地的一個農民,並支付了養馬的費用。
麥可·格拉澤曾為影片錄製一首名為“AnyDayNow”的歌曲,但後來被剪掉。
因為在百老匯同名舞台劇中特夫伊是由著名的澤羅·莫斯特爾(ZeroMostel)扮演,所以澤羅·莫斯特爾在影片中落選讓很多百老匯的戲迷非常不滿。
以色列演員托普在倫敦的同名音樂劇中就曾扮演過特夫伊這個角色。
最初,諾曼·傑維森希望由HannaMeron扮演高爾達,但她在恐怖分子襲擊慕尼黑時失去了一條腿,後來只好放棄。
最初扮演珀奇克的是AssiDayan,但他對英語對白力不從心,只好被保羅·麥可·格拉澤替換。
在影片開拍前,諾瑪·克雷恩(NormaCrane)被診斷患有乳腺癌,她只告訴了導演、托普和一位助理製片人。
為了讓托普看上去更衰老,化妝師剪掉了導演的15根白色鬍鬚,粘到托普的眉毛上,左側7根,右側8根。
澤羅·莫斯特爾對未能扮演片中的特夫伊一直耿耿於懷,以至多年後有人希望他兒子出演一部電視劇時,他說道:“讓他們找托普的兒子去演吧!”
奧遜·威爾森、FrankSinatra、安東尼·奎恩和馬龍·白蘭度都曾拒演片中的特夫伊。

發行上映

製作公司:
TheMirischCorporation[美國]
CartierProductions
發行公司:
聯美電影公司美國(DVD)
WarnerHomeVídeo巴西(Brazil)(video)
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美國(DVD)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巴西(Brazil)(DVD)(SpecialEdition)
20thCenturyFoxHomeEntertainmentEspañaS.A.西班牙(2003)(Spain)(DVD)
UnitedArtistsFilms(1971)(Finland)(theatrical)(1978)
美國廣播公司美國(1974)(USA)(TV)
Mainostelevisio(MTV3)芬蘭(1993)(Finland)(TV)
EgmontEntertainment芬蘭(2000)(Finland)(DVD)
Yleisradio(YLE)芬蘭(2002)(Finland)(TV)(TV1)

獲獎情況

屋頂上的提琴手屋頂上的提琴手
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1972)
最佳男主角(提名):托波爾
最佳男配角(提名):李奧納多·福瑞
最佳攝影:OswaldMorris
最佳音響:DavidHildyard/GordonK.McCallum
最佳美術指導(提名):羅伯特·波義耳/MichaelStringer
最佳歌曲配樂:約翰·威廉士
第29屆美國金球獎(1972)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Topol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PaulMann(提名)
電影類-最佳導演諾曼·傑威森NormanJewison(提名)
第25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1972)
電影獎-最佳攝影奧斯華·莫里斯OswaldMorris(提名)
電影獎-最佳原聲DavidHildyardGordonK.McCallumLesWiggins(提名)
電影獎-最佳電影剪輯AntonyGibbsRobertLawrence(提名)
第16屆義大利大衛獎(1972)
大衛獎-最佳外國男演員Topol

影片評價

屋頂上的提琴手屋頂上的提琴手
這部電影曾獲四十四屆奧斯卡獎8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和最佳原著音樂3項大獎,其同名舞台劇在百老匯連演三千餘場,是《音樂之聲》演出場次的兩倍。影片以二十世紀初的烏克蘭鄉村為背景,講述猶太裔農夫特維一家的故事。特維的三個女兒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在選擇夫婿的問題上,特維和她們發生了一系列的衝突,在衝突發展過程中,適逢沙皇驅逐猶太人的事件發生,最終他們被迫離開了長年居住的猶太人村莊。
影片並沒有用沉重的筆墨來描繪猶太民族的悲劇命運,相反,特維那種打骨子裡透出來的幽默感時常讓觀眾會心一笑。駕馭這種“笑中帶淚”的風格是非常需要藝術功力的,從這個角度上講,《屋》片與貝托貝里尼的《美麗人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片中主角特維的表演被托普(Topol,當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拿捏得極其準確到位,他一方面正直善良,傳統保守,有深刻的宗教感情和民族尊嚴,另一方面他樂天幽默,善於變通,充滿了對年輕一代的包容和理解。在音樂劇作品歷史上,《屋》片是獨一無二的,它所達到的藝術和思想高度長時間內無人能與匹敵。
片中音樂由百老匯作曲家傑瑞鮑克(JerryBock)創作,融合了大量的猶太和俄羅斯音樂元素,舞蹈設計則由百老匯首屈一指的舞蹈宗師傑羅姆羅賓斯(JeromeRobbins,1982年他曾帶領其舞蹈團訪華)擔任,加上小提琴天才艾薩克斯特恩(IsaacStern)的演繹,使得這部DVD理所當然地成為音樂劇迷的必看劇目之一。
一句話短評:
最最完美的歌舞片!小提琴手在屋頂上演奏,在晃晃悠悠中把握住傳統與變革間的微妙平衡,在不落地的漂泊中保持孩童般的快樂;無論漂泊到何方,那琴上流出音樂卻永遠向著愛,向著上帝。

百老匯著名音樂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