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是一部以越戰為背景的影片。自1979年上映以來就收穫了無數獎盃和提名,成為影評人和影迷們的心頭大愛。該片不但贏得了1979年的金棕櫚,1980年金球獎的最佳導演,也是倫敦影評人協會獎1980年年度電影的獲得者。《現代啟示錄》是一部以越戰為背景的影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馬丁·辛、馬龍·白蘭度、羅伯特·杜瓦主演。影片於1979年8月15日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越戰期間,美軍情報官員威爾德上尉奉命除掉庫爾茲上校。接到命令後,威爾德率領小分隊,冒險乘小艇深入高棉。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
越南戰爭期間,美軍上尉威拉德接到總部的命令,去尋找脫離了美軍的科茨上校。科茨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但如今卻已陷入瘋狂。他在高棉境內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推行著野蠻、血腥、非人的殘暴統治,還不時地向美軍進行瘋狂的近乎妄語的廣播宣傳。威拉德接到的命令就是找到科茨,並把他帶回來或者是殺了他。帶著這個命令,威拉德率領一小隊士兵沿著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越叢林前往高棉。
在尋找科茨上校的過程中,威拉德幾乎橫穿了整個越南戰場。他目睹了種種暴行、恐怖、殺戮與死亡的場景,深深地受到了震憾。在不斷的殺戮之中,威拉德也幾乎變得瘋狂。最後歷盡艱辛的威拉德一行終於來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國。他們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嚴酷的折磨。但這卻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對科茨。科茨本可以殺死威拉德,但他卻沒有這樣做,他藉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終於從這個瘋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脫。而威拉德也深深地體會到了人類心中??們跪倒在他面前,他實際上已取代了科茨。
對這一切感到由衷地厭惡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離去。科茨的瘋狂被制止了,但在整個越南戰場上,恐怖與殺戮仍然在瘋狂地進行著。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as Francis Coppola)

編劇 Writer

約瑟夫·康德拉 Joseph Conrad(novel Heart of Darkness) uncredited
約翰·米利厄斯 John Milius(screenplay)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screenplay)
麥可·赫爾 Michael Herr(narration)

演員 Actor

馬丁·辛 Martin Sheen Captain Benjamin L. Willard
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Colonel Walter E. Kurtz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Lieutenant Colonel Bill Kilgore
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 Frederic Forrest Jay 'Chef' Hicks
山姆·伯頓斯 Sam Bottoms Lance B. Johnson
勞倫斯·菲什伯恩 Laurence Fishburne Tyrone 'Clean' Miller (as Larry Fishburne)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Photojournalist
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Colonel Lucas
斯科特·格林 Scott Glenn Lieutenant Richard M. Colby
詹姆斯·基恩 James Keane Kilgore's Gunner
考林·加普 Colleen Camp playmate, Miss May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Director of TV Crew (uncredited)
R·李·艾爾米 R. Lee Ermey Eagle Thrust Seven Helicopter Pilot (uncredited)
Albert Hall Chief Phillips
G.D. Spradlin General Corman
Jerry Ziesmer Jerry, Civilian
Bo Byers MP Sergeant #1
Kerry Rossall Mike from San Diego
Ron McQueen Injured Soldier
Tom Mason Supply Sergeant
Cynthia Wood Playmate of the Year
Linda Carpenter Playmate
Jack Thibeau Soldier in Trench
Glenn Walken Lieutenant Carlsen
George Cantero Soldier with Suitcase
Damien Leake Machine Gunner
Herb Rice Roach
William Upton Spotter
Larry Carney MP Sergeant #2
Marc Coppola AFRS Announcer
Daniel Kiewit Major from New Jersey
Father Elias Catholic Priest
Bill Graham Agent
Hattie James Mrs. Miller, Clean's Mother (voice)
Jerry Ross Johnny from Malibu/Mike from San Diego
Dick White Helicopter Pilot
Christian Marquand Hubert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奧蘿爾·克萊芒 Aurore Clément Roxanne Sarrault (Redux version only)
Michel Pitton Philippe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Franck Villard Gaston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David Olivier Christian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Chrystel Le Pelletier Claudine (Redux version only)
Robert Julian The Tutor (Redux version only)
Yvon LeSeaux Sergeant Le Fevre (Redux version only)
羅曼·科波拉 Roman Coppola Francis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Gian-Carlo Coppola Gilles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Henri Sadardeil French Soldier #1 (Redux version only) (as Henri Sadardiel)
Gilbert Renkens French Soldier #2 (Redux version only)
Don Gordon Bell Soldier (uncredited)
Jim Gaines Extra (uncredited)
Evan A. Lottman Soldier (uncredited)
Nick Nicholson Soldier (uncredited)
Linn Phillips III Guitarist in Band (uncredited)
Pierre Segui French Soldier (Redux version only) (uncredited)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Vittorio Storaro TV Photographer (uncredited)Henry Strzalkowski ....Bit part (uncredited)

製作人 Produced by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producer (as Francis Coppola)
埃·羅密諾 Eddie Romero associate producer
約翰·阿什利 John Ashley associate producer
Kim Aubry producer: Apocalypse Now Redux (2001 version)
加里·弗雷德里克森 Gray Frederickson ....co-producer
Shannon Lail co-producer: Apocalypse Now Redux (2001 version)
弗雷德·魯斯 Fred Roos co-producer
Mona Skager associate producer
湯姆·斯滕伯格 Tom Sternberg co-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卡邁恩·科波拉 Carmine Coppola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as Francis Coppola)

攝影 Cinematography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Vittorio Storaro

剪輯 Film Editing

Lisa FruchtmanGerald B. Greenberg
沃爾特·默奇 Walter Murch選角導演 Casting
Terry LieblingVic Ramos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迪安·塔沃拉里斯 Dean Tavoularis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Angelo P. Graham ....(as Angelo Graham)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George R. Nelson

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Tony Brandt additional assistant director
拉瑞·弗蘭科 Larry J. Franco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erry Ziesmer assistant director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現代啟示錄》海報《現代啟示錄》海報

香港 Hong Kong 1980年3月27日
法國 France 1979年5月10日(Cannes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1979年8月15日
法國 France 1979年9月26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79年10月4日
義大利 Italy 1979年10月12日
瑞典 Sweden 1979年10月26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79年11月1日
西班牙 Spain 1979年11月7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79年11月15日
英國 UK 1979年12月1日
芬蘭 Finland 1979年12月14日
挪威 Norway 1979年12月19日
土耳其 Turkey 1980年2月
日本 Japan 1980年2月23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0年4月3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1980年4月8日(Davao)
匈牙利 Hungary 1980年4月24日
美國 USA 1987年8月28日(re-release)
英國 UK 1992年4月3日(re-release)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2年4月30日(re-release)
法國 France 2001年5月11日(Cannes Film Festival) (Redux version)
瑞士 Switzerland 2001年5月16日(French speaking region) (Redux version)
瑞士 Switzerland 2001年5月31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Redux version)
比利時 Belgium 2001年6月20日(Redux version)
義大利 Italy 2001年7月4日(Taormina Film Festival) (Redux version)
美國 USA 2001年8月3日(Los Angeles, California) (Redux version)
美國 USA 2001年8月3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Redux version)
加拿大 Canada 2001年8月10日(Redux version)
瑞典 Sweden 2001年8月31日(Redux version)
韓國 South Korea 2001年8月31日(Redux version)
丹麥 Denmark 2001年9月7日(Redux version)
荷蘭 Netherlands 2001年9月12日(Film by the Sea Film Festival) (Redux version)
芬蘭 Finland 2001年9月27日(Helsin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edux version)
以色列 Israel 2001年10月4日(Redux version)
芬蘭 Finland 2001年10月5日(Redux version)
荷蘭 Netherlands 2001年10月18日(Redux version)
德國 Germany 2001年10月18日(Redux version)
挪威 Norway 2001年10月19日(Berg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edux version)
哥倫比亞 Colombia 2001年10月19日(Medellín de Película) (Redux version)
挪威 Norway 2001年10月26日(Redux version)
希臘 Greece 2001年10月26日(Redux version)
日本 Japan 2001年10月29日(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edux version)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1年11月15日(Redux version)
英國 UK 2001年11月19日(London Film Festival) (Redux version)

義大利 Italy 2001年11月23日(Redux version)
英國 UK 2001年11月23日(Redux version)
秘魯 Peru 2002年1月17日(Redux version)
阿根廷 Argentina 2002年3月12日(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Redux version)
阿根廷 Argentina 2002年3月28日(Redux version)
冰島 Iceland 2002年5月17日(Redux version)
西班牙 Spain 2002年9月20日(Redux version)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3年1月(Febio Film Festival) (Redux version)
南非 South Africa 2003年4月11日(Redux version)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3年7月9日(Karlovy Vary Film Festival) (Redux version)
波蘭 Poland 2003年7月11日(Redux version)
俄羅斯 Russia 2003年7月17日(Redux version)
匈牙利 Hungary 2003年8月14日(Redux version)
希臘 Greece 2005年11月26日(Thessaloni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Zoetrope Studios[美國]

發行公司

聯美電影公司[美國](1979)(USA)(theatrical)
A-Film Distribution[荷蘭] (2001) (Netherlands) (theatrical) (re-release) (redux version)
AMLF [法國] (1979) (France) (theatrical)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HS)
Best Hollywood [匈牙利] (2003) (Hungary) (all media)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巴西] (200?) (Brazil) (DVD) (redux version)/(200?) (Brazil) (VHS) (redux version)
博偉國際 [阿根廷] (2002) (Argentina) (theatrical) (re-release)
CIC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CIC-Taft Home Video [澳大利亞] (????) (Australia) (VHS)/(????) (Australia) (video) (laserdisc)
Falcon [捷克] (2003)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redux version)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 [美國] (2001) (USA) (theatrical) (re-release)
派拉蒙家庭視頻公司 [美國] (1991) (USA) (video) (laserdisc)/(2001) (USA) (DVD)/(1999) (USA) (DVD) (widescreen)/(1997) (USA) (video) (laserdisc)/(1992) (USA) (VHS)
Paramount Pictures [德國] (2000) (Germany) (DVD)
Pathé [法國] (2001) (France) (DVD) (redux version)
Producciones Cinematográficas Españolas Falcó & Cía. (PROCINES) [西班牙] (1979) (Spain) (theatrical)
Tobis StudioCanal [德國] (2001) (Germany) (DVD)
Tuschinski Film Distribution (1979) (Netherlands) (theatrical)
United King Films [以色列] (2001) (Israel) (theatrical) (re-release) (redux version)
Europa Film [瑞典] (1979) (Sweden) (theatrical)
美國廣播公司 [美國] (1983) (USA) (TV) (broadcast premiere)
Pioneer (1995) (UK) (video) (laserdisc)
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 (1999) (Netherlands) (VHS)/(2000) (Netherlands) (DVD)
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Sverige AB [瑞典] (2001) (Sweden) (theatrical) (redux version)
A-Film Home Entertainment [荷蘭] (2002) (Netherlands) (DVD) (VHS) (redux version)

其他公司

Donah Bassett and Associates [美國] negative cutting
nonesuch Records [美國] soundtrack released by
Panamericana - Santo Domingo Film Commission location production services
Post Logic Studios [美國] digital film mastering

音樂原聲

序號 CD1 CD2
1 TheEnd-TheDoors DoLungBridge
2 Saigon(dialogue) LettersfromHome
3 TheEndPart2 Clean'sDeath
4 Terminate(dialogue) Chief'sDeath
5 TheDelta StrangeVoyage
6 P.B.R.(dialogue) Kurtz'sCompound(dialogue)
7 Dossier#I Willard'sCapture
8 ColonelKilgore(dialogue) ErrandBoy(dialogue)
9 OrangeLight Chef'sHead
10 TheRideOfTheValkyries-RichardWagner TheHollowMen
11 NapalmInTheMorning(dialogue) Horror(dialogue)
12 Pre-Tiger EventheJungleWantedHimDead(dialogue)
13 Dossier#II TheEnd
14 SusieQ
15 Dossier#III
16 75Klicks(dialogue)
17 TheNungRiver

幕後花絮

幕後製作

《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
面目全非的改編

早在拍攝1969年的《雨人》時,時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助手的喬治·盧卡斯就鼓動約翰·米利厄斯寫出一部越戰電影,後者想到改編約瑟夫·康德拉的小說《黑暗之心》(HeartofDarkness),只是他無意執導,而是希望盧卡斯擔綱。不過,導演拉羅爾·巴爾蘭德曾稱他在1967年就產生了拍攝《現代啟示錄》的想法,當時米利厄斯還沒開始動筆,他和製作人喬爾·蘭登(JoelLandon)達成協定,可二人最終沒能得到康德拉小說的改編權。
科波拉支付給米利厄斯15000美元編寫劇本,並承諾如果影片拍攝成行,將再追加1萬美元。米利厄斯的劇本初稿完成於1969年,原定片名為“迷幻戰士”(ThePsychedelicSoldier)。雖說影片劇本改編自《黑暗之心》,卻明顯與由原著大相逕庭。康德拉在《黑暗之心》中融入了自己在非洲的親身經歷,當時他曾在一艘蒸汽輪船上任船長。小說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剛果自由邦,庫爾茨和馬洛(影片中的威拉德)都為殘酷剝削非洲工人的比利時貿易公司工作。當馬洛達庫爾茨的領地時,他發現已經陷入瘋狂的庫爾茨統治著一個小部落。在小說結尾,庫爾茨死在返鄉途中。小說中的馬洛是一名被派往庫爾茨領地收購象牙的領航員,後來馬洛逐漸迷上了庫爾茨,當發現庫爾茨的健康每況愈下時,馬洛極力想將他護送回家;而在電影中,威拉德是想把庫爾茨置於死地的刺客。米利厄斯希望將康德拉的小說當作一種寓言,因為小說情節過於簡單,根本無法完全遵從。在構思人物時,他還借鑑了身邊的第一手素材,他的好友弗萊德曾親眼目睹越共砍掉村民們的手臂。科波拉告訴米利厄斯:“將你想要的每段場景都寫進這部電影。”米利厄斯先後修改了10稿,總計超過了1000頁。在60年代,嬉皮士中流行著一種紐扣徽章,上面寫著“NirvanaNow”,米利厄斯深受啟發,遂將片名改為“ApocalypseNow”。
歷時漫長的籌備
科波拉完全被米利厄斯的劇本吸引了,他將其形容為“一部喜劇和一部可怕的心理恐怖片”。喬治·盧卡斯起初有意執導本片,但要排在《五百年後》之後,在1971年才能開拍。他計畫在加州斯托克頓與薩克拉曼多之間的稻田拍攝本片,他的好友、製作人加里·庫爾茨還曾特地前往菲律賓物色拍攝地。按照兩人的最初構想,影片拍攝預算為200萬美元,採用紀錄片風格,使用16mm攝影機,雇用真正的士兵。不過,後來盧卡斯開始投身於《美國風情畫》,於是耽誤了《現代啟示錄》的拍攝。1974年春,科波拉開始同製作人弗雷德·魯斯和加里·弗雷德里克森商談影片的拍攝事宜。
在拍《教父2》時,科波拉曾先後邀請盧卡斯和米利厄斯執導本片,由於兩人都忙於其他影片,科波拉只好親自擔綱。在科波拉看來,本片揭示了現代戰爭的本性,闡釋了善惡之間的區別以及美國社會對其他國家造成的影響。科波拉希望影片能帶領觀眾體驗一次前所未有的參戰爭經歷,能促使觀眾產生和越戰老兵一樣的感受和反應。赴澳大利亞宣傳《招父2》時,科波拉和他的製作人曾前往北昆士蘭的凱恩斯考察當地叢林。後來他決定在菲律賓拍攝,因為便於利用美式裝備和廉價勞動力,而且製作人弗雷德·魯凱斯曾山在菲律賓拍攝過兩部小成本電影,在當地結交了一些朋友。1975年末,科波拉重新修改了米利厄斯的劇本,並與聯美電影公司商談投資金額。製作人弗雷德里克森的咕算,影片拍攝預算在1200萬至1400萬美元之間。後來科波拉的美國西洋鏡電影公司(AmericanZoetrope)向海外發行商募集了800萬美元,聯美電影公司出資750萬美元。在拍攝經費落實之後,弗雷德里克森與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共進晚餐,後者同意讓菲律賓軍方協助拍攝。
史蒂夫·麥奎因是扮演威拉德的最初人選,但他因不願出國拍片而謝絕了科波拉的邀請。科波拉又找到阿爾·帕西諾,可帕西諾認為影片拍攝周期過長,而且在多米尼加共和國拍攝《教父2》時,帕西諾曾飽受肺炎之苦,於是他一直對熱帶叢林心有餘悸。後來傑克·尼科爾森、羅伯特·雷德福和詹姆斯·凱恩也相繼與本片失之交臂。科波拉和魯斯想起了馬丁·辛,在《教父》開拍前的選角過程中,馬丁·辛曾為得到麥可的角色參加試鏡,雖然他未能如願,但還是給科波拉和魯斯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過辛當時片約在身,一時無法出演本片。最終,科波拉決定啟用出演過《窮街陋巷》的哈威·凱特爾。1976年,為好了說服馬月·白蘭度扮演庫爾茨,科波拉開出了350萬美元的天價,而白蘭度在片中的戲份只需拍集一個月,這種巨額片籌在當時是前所未聞的。
一波三折的拍攝
1976年3月1日,科波拉率全家飛赴馬尼拉,為了長達5個月的拍攝,他們在那裡租住了一套大房子。3周后,影片正式開拍。不過影片剛剛開拍不久,科波拉就對哈威·凱特爾的表演大為不滿,他認為凱特爾很難將威拉德塑造成一位被動的旁觀者。看過最先拍完的一段鏡頭後,科波拉立即返回洛杉採用馬丁·辛替下了凱特爾。
5月26日,劇組在菲律賓的Iba遭遇了熱帶暴雨,滂沱大雨毀掉了影片布景,劇組不得不停止拍攝。藝術指導迪安·塔沃拉里斯回憶道:“雨越下越大,外面白茫茫一片,所有樹木的彎角都達到了45度。”片中花花公子性感女郎的表演布景也難逃厄運,一個月的拍攝計畫徹底泡湯。大多演職人員選擇回國休整,而塔沃拉里斯則繼續帶隊在當地尋找新的外景地並重新搭建布景。據科波拉的妻子埃莉諾稱,影片拍攝被迫延誤6周,拍攝預算由此驟增200萬。
同年6月,回到美國的科波拉看到了一本關於成吉思汗的書,隨即產生了完善庫爾茨角色的新想法。馬龍·白蘭度抵達馬尼拉時大腹便便,他和科波拉一起重新改寫了片尾,儘管當時白蘭度的體形有礙觀瞻,但科波拉毫不介意,他讓白蘭度穿上黑色服裝,只拍白蘭度的臉部,甚至還啟用了一位身材高挑的替身演員。
1976年聖誕節過後,科波拉粗略觀看了已經完成的所有膠片,結尾依然懸而未決。1977年初,科波拉返回菲律賓繼續拍攝。3月5日,心臟病突發的馬丁·辛苦苦掙扎了400米才得到救助,4月19日,病情痊癒的辛重返片場。有謠言稱《現代啟示錄》曾有多個結尾,影片音效師理察·貝格斯(RichardBeggs)澄清說:“影片從來沒有五種結局,即使剪輯版本不同,但確實只有一個片尾。”之所以會謠言四起,歸根結底是因為科波拉頻繁改動劇本,科波拉承認自己曾對結尾一籌莫展,因為體態過胖的白蘭評無法表演劇本中的場景。
遭遇難產的上映
5月21日,《現代啟示錄》終於殺青。科波拉告訴剪輯、音效師沃爾特·默齊只給他4個月時間完成影片音效,默齊發現劇本使用了旁白,可科波拉在拍攝中未予採納。經過估算,如果沒有旁白,完成片中所有音效需要10個月,默齊必須另闢蹊徑,最終,他決定一改初衷,親自為影片錄製旁白。9月,科波拉向妻子坦言,影片如期上映的幾率只有20%。科波拉找到聯美電影公司上層,要求將首映日期從1978年5月推延至10月。在承受影片巨大壓力的同時,科波拉還因婚外戀而陷入了一場家庭危機。到了1978年5月,科波拉決定再將影片映期推遲到翌年春季。
1979年4月,在科波拉組織的試映會上,900人有幸觀看了尚未完成的影片,但反響不容樂觀。科波拉隨即接到坎城電影節的邀請,雖然聯美公司不想在眾多媒體面前上映未完成版本,可科波拉想到了在1974年贏得金棕櫚獎的《竊聽大陰謀》,於是同意參展。在坎城電影節開幕的一周前,科波拉將影片秘密預映了三場,每場的版本都攪有所不同,科波拉本以為評論界會大加讚賞,卻不料作家兼主持人羅娜·巴雷特(RonaBarrett)在電視節目中大放厥詞,將《現代啟示錄》稱為“令人失望的敗筆”。在坎城上重映的前夜,科朽拉電影公司的技師們仍在忙碌,為達到四聲道效果,他們在影院牆上安裝了額外的音箱。當長達3小時的《現代啟示錄》在坎城落下帷幕,現場觀眾給予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波拉譴責了攻擊他和這部電影的媒體,影評人雷克斯·里德(RexReed)憤然離席。最終,《現代啟示錄》和《鐵皮鼓》同獲當年的金棕櫚大獎。

花絮

《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
喬治·盧卡斯最初確定是《現代啟示錄》導演,他從約翰·米里烏斯手中拿到了劇本。盧卡斯最初是計畫把電影拍成半記錄片的形式,地點設在戰爭依然如火如荼的越南南部。弗蘭西斯·福特·科波拉本來是電影的執行製片,試圖和華納兄弟做成製片計畫的生意,交易不成之後,他開始投入到《教父》(1972)的拍攝中去。1975年西貢解放後,盧卡斯已經在忙於拍攝他的《星球大戰》,而米里烏斯對該片毫無興趣,盧卡斯於是把執導該片的大權交給了夢寐以求的科波拉。
科波拉自認為馬龍·白蘭度對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一定很熟悉,並且認為他是電影的不二人選,滿心期待著這位傳奇演員的出現。當白蘭度現身之後,又令科波拉大為震驚。他從來沒有讀過《黑暗之心》,甚至不知道其詩句。更糟糕的是,白蘭度已經嚴重發胖(柯茨在小說中反覆被描述為一個瘦骨如柴的高個子)。經歷了不少打擊之後,科波拉決定把白蘭度拍攝成人高馬大、殘忍野蠻的樣子,並且確保鏡頭裡不能出現白蘭度隆起的將軍肚。
威拉德在他的賓館房間裡獨自醉酒這場戲裡,馬汀·辛確實已經醉了。電影中看到的辛醉酒的舉止是他的真實反映。當辛打碎鏡子,正如電影中展示的那樣,他的確傷到了自己的手,醉得不省人事的辛渾身濕透了,最後竟然想襲擊導演科波拉。
弗蘭西斯·福特·科波拉在電影拍攝期間減重100磅。
科波拉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剪輯《現代啟示錄》的電影膠片,當快要剪完的時候,他意識到馬汀·辛應該為電影增加一些敘述性的畫外音。然而當時辛過於忙碌根本抽不出時間來配音。科波拉於是把他的兄弟喬·伊斯特伍茨叫過來,他的聲音和辛的幾乎一樣,可以為新的敘述性聲音配音。在1976年辛拍攝期間突發心臟病時,伊斯特伍茨也充當了辛的替身。伊斯特伍茨並沒有在因為他的工作而在演職員表上留下名字。
科波拉為該片拍攝了將近200個小時的電影膠片。原拍攝計畫是六個星期,結果持續了16個月。其中為了拍攝颱風大破壞這場戲,就延遲了好幾個月。
1979年5月,該片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成為史上第一部獲得此項大獎卻尚未完成的影片。由於坎城評審會意見無法統一,於是與施隆多夫的《鐵皮鼓》共同分享最佳影片獎。

精彩對白

Willard:[voiceover]Saigon...shit;I'mstillonlyinSaigon...EverytimeIthinkI'mgonnawakeupbackinthejungle.WhenIwashomeaftermyfirsttour,itwasworse.I'dwakeupandthere'dbenothing.Ihardlysaidawordtomywife,untilIsaid"yes"toadivorce.WhenIwashere,Iwantedtobethere;whenIwasthere,allIcouldthinkofwasgettingbackintothejungle.I'mhereaweeknow...waitingforamission...gettingsofter;everyminuteIstayinthisroom,Igetweaker,andeveryminuteCharliesquatsinthebush,hegetsstronger.EachtimeIlookedaround,thewallsmovedinalittletighter.
Chiefquartermaster(QMC)Phillips:MyorderssayI'mnotsupposedtoknowwhereI'mtakingthisboat,soIdon't.Butonelookatyou,andIknowit'sgonnabehot.
Willard:I'mgoing75clicksabovetheDoLungbridge.
ChiefQuartermaster(QMC)Phillips:That'sCambodiacaptain.
Willard:That'sclassified.
Kilgore:Youeithersurforyoufight.
Willard:AreyoucrazyGoddamnit?Don'tyouthinkitsalittleriskyforsomeR&R?
Kilgore:IfIsayitssafetosurfthisbeachCaptain,thenitssafetosurfthisbeach.ImeanI'mnotafraidtosurfthisplace,I'llsurfthiswholefuckingplace!
Kurtz:
Youhavearighttokillme.Youhavearighttodothat.Butyouhavenorighttojudgeme.
It'simpossibleforwordstodescribewhatisnecessarytothosewhodonotknowwhathorrormeans.
Horror.Horrorhasaface.Andyoumustmakeafriendofhorror.Horrorandmoralterrorareyourfriends.
Iftheyarenotthentheyareenemiestobefeared.Theyaretrulyenemies.

穿幫鏡頭

連續性:柯茨被殺後,威拉德翻看他的手稿,紙張的厚度有變化。
事實錯誤:一架Huey直升機最大限度的重量是10,500磅。對於這種機型而言,要想拉起一艘河裡的油船(PBR),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些船怎么也有15,000到19,000磅。
連續性:船上的遮蓬被摧毀之後,被一些大型的葉子取代。當他們在橋下的時候遮蓬又出現了。在隨後的一組鏡頭之後,遮蓬再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葉子。
發現錯誤:“Clean”要放母親寄來的錄音信的磁帶,拿出了一個磁帶錄音機,裡面並沒有電池。
發現錯誤:當威拉德在讀一些關於柯茨的新聞報導時,其中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西德、伊朗和美國關於核能源問題之爭的。這與柯茨毫無關係。
時代錯誤:在柯茨個人檔案中記載他的榮譽,其中有一條是策劃了一次慶典活動(或者是閱兵儀式)的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飛行,時間是在“1965年8月30日”。然而第一批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原型直到1965年9月7日才開始飛行。

獲獎情況

電影節 年份 獎項 獲獎情況 獲獎人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 /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USA 2000 國家影片登記 / National Film Registry 獲獎
法國愷撒獎/César Awards, France 1980 最佳外語片 / Best Foreign Film 提名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電影 / Best Picture 提名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男配角 /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提名 羅伯特·杜瓦爾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導演 / Best Director 提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編劇 /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提名 約翰·米利厄斯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編劇 /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提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攝影 / Best Cinematography 獲獎 維托里奧 斯托拉羅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提名 Dean Tavoularis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提名 Angelo P. Graham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提名 George R. Nelson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剪輯 / Best Film Editing 提名 Richard Marks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剪輯 / Best Film Editing 提名 Walter Murch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剪輯 / Best Film Editing 提名 Gerald B. Greenberg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剪輯 / Best Film Editing 提名 麗莎 費治文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音效 / Best Sound 獲獎 Walter Murch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音效 / Best Sound 獲獎 Mark Berger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音效 / Best Sound 獲獎 Richard Beggs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80 最佳音效 / Best Sound 獲獎 Nathan Boxer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1980 最佳電影(劇情類) /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提名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1980 最佳男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獲獎 羅伯特·杜瓦爾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1980 最佳導演 / Best Director - Motion Picture 獲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1980 最佳電影歌曲/音樂 / Best Motion Picture Score 獲獎 Carmine Coppola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1980 最佳電影歌曲/音樂 / Best Motion Picture Score 獲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電影 / Best Film 提名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男演員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獲獎 馬丁·希恩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男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獲獎 羅伯特·杜瓦爾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導演 / Best Direction 獲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攝影 / Best Cinematography 提名 維托里奧 斯托拉羅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藝術指導 / Best Production Design 提名 Dean Tavoularis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剪輯 / Best Editing 提名 Richard Marks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剪輯 / Best Editing 提名 Walter Murch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剪輯 / Best Editing 提名 Gerald B. Greenberg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剪輯 / Best Editing 提名 麗莎 費治文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音響 / Best Sound 提名 Nathan Boxer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音響 / Best Sound 提名 Richard P. Cirincione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音響 / Best Sound 提名 Richard Portman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音樂 / Best Music 提名 Carmine Coppola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1980 最佳音樂 / Best Music 提名 Carmine Coppola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 /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 1980 最佳男配角 / Best Supporting Actor 獲獎 弗雷德里克·福里斯特
坎城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 1979 金棕櫚 / Golden Palm 獲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坎城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 1979 FIPRESCI競賽獎 獲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票房收入

北美票房: (貨幣單位:美元)
票房日期(上榜周數) 排名 上周排名 周末票房 累計票房 上映周數 放映銀幕 單銀幕票房
01-11-09 至 01-11-11 (15) 65 61 $1 $462 15 53 N/A
01-11-02 至 01-11-04 (14) 59 60 $2 $459 14 74 N/A
01-10-26 至 01-10-28 (13) 60 46 $3 $455 13 84 N/A
01-10-19 至 01-10-21 (12) 46 40 $6 $449 12 78 N/A
01-10-12 至 01-10-14 (11) 40 38 $8 $439 11 89 N/A
01-10-05 至 01-10-07 (10) 38 37 $10 $425 10 89 N/A
01-09-28 至 01-09-30 (9) 37 33 $15 $409 9 100 N/A
01-09-21 至 01-09-23 (8) 33 32 $19 $383 8 99 N/A
01-09-14 至 01-09-16 (7) 32 29 $20 $352 7 105 N/A
01-09-07 至 01-09-09 (6) 29 28 $28 $322 6 92 N/A
01-08-31 至 01-09-02 (5) 28 24 $57 $280 5 81 $1
01-08-24 至 01-08-26 (4) 24 21 $39 $198 4 66 $1
01-08-17 至 01-08-19 (3) 21 19 $48 $129 3 50 $1
01-08-10 至 01-08-12 (2) 19 33 $38 $56 2 19 $2
01-08-03 至 01-08-05 (1) 0 new $10 $10 1 2 $5

相關影評

戰爭是場變異的狂歡

《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
怯懦的人鼓譟,是男人就去戰鬥。建議他先去看看這部科波拉的電影。
戰爭的意義,如果上升到人類的生存還是毀滅,上帝才是主角。
其餘的解釋,都是扯淡。
一、戰爭
《現代啟示錄》是一部超越了戰爭片的史詩電影,當然也可以饒舌說,它是一部戰爭史詩。但事實是,它不僅僅停留在戰爭史詩的層面,它應該是電影的史詩。
它比戰爭片走的更遠。但首先不能否定它戰爭片王者的地位。1969年,美國在越戰泥潭中越陷越深。在戰爭中承受了心靈重創的威拉德上尉主動返回戰場,並接受一項特殊任務。
一個體會過戰爭殘酷的人也許想著的是逃離,一個深陷戰爭咒語的人卻可能會自溺於戰場。威拉德就屬於後者。至於他是如何落到這樣一個下場,電影沒有給出事前的答案。答案是在威拉德率領五人小分隊深入越戰區、潛入高棉的水路上一點點顯現的。而這個自溺於戰場的人,卻要去處決一個比他還要沉淪的戰爭狂人。
影片的初始具有戰爭史詩的一切元素,甚至它就是戰爭片的標桿。由高比上校指揮的直升機空對地大戰一場戲,絕對是大場面的經典。我很驚詫1979年的科波拉可以拍出比現在電腦特效還要壯觀過癮的戰爭場面,但事實就是如此,直升機群的盤鏇轟鳴、俯視全局的宏闊鏡頭、華格納的歌劇、戰鬥機轟透整個海灘,美國人的英雄主義。喜歡大場面的人一定喜歡,還會為後來電影中看似更大實則乾癟的戰爭場面汗顏。
五人小分隊一路驚心動魄,來到都朗橋是一個轉折。因為這裡是美軍占領區的最前端,再往前就是“越共”的地盤了。這裡的戰場充滿了迷幻色彩,也許是夜晚的緣故,五光十色的炮彈烘托出前沿陣地的地獄本色。此時的美軍不再耀武揚威,而是失魂落魄。小分隊進入高棉邊境不久,克林被流彈擊中,費拉被木箭射穿,戰爭的苦難接踵而至。如果把這場戰爭分為美國和“越共”,焦灼與殘忍就是它的全部意義。
二、反戰
拋開國家主義的狹隘,要看到反戰的意味,就要看個體。對人性的戕害就是屢試不爽的反戰武器。戰爭片一定要有這樣的主旨,否則很容易落入蕾尼•瑞芬舒丹《意志的勝利》式的法西斯美學圈套。這一點,科波拉不能不懂。
威拉德在影片中有兩段自舞自蹈好似瑜珈,看上去略約有越南人的詭譎,這種神經質般的表現像是極度壓抑狀態下的非自覺儀式,充斥了對戰爭正義性的質疑。而在科波拉有感於9•11事件而於2001年重新剪輯的新版DVD中,有兩處明顯的增加段落都表現了導演的反戰訴求。
一是作勞軍演出的“花花公子”兔女郎在某處軍營被困,大廚、蘭斯以提供燃料為誘餌與兩位兔女郎發生關係,戰爭的殘忍與性的壓抑在此刻交集。大廚與美女喋喋不休於曾經的美好,蘭斯則恍如隔世般與女郎產生了依依不捨的感情。戰爭在性愛面前顯得面目可憎,這也暗合了美國性解放所高標的主旨。
二是威拉德一行在高棉遇到法國殖民者的段落。說實話,我覺得在電影中刪除此段絕對是正確之舉,因為這段故事不僅羅唆空洞,而且與影片的節奏、氣氛嚴重不符。但在科波拉看來,這一段似乎也通過法國對殖民地統治陷落的痛陳,以及法國人對美國發動越戰的批判,表達了他對於人類爭戰、侵略、撻伐的深入反思。
反戰落實到人性的層面,往往會有動人的力量,因為人畢竟是感情動物,影片似乎也傷感了起來,但科波拉的野心不僅只於此。
三、荒誕
表現戰爭荒誕的電影像《全金屬外殼》《陸軍野戰醫院》等經典往往將荒誕作為主題來強調人性的異化,但對於戰爭本身的異化往往著墨不多。《現代啟示錄》完成了對戰爭本身的異化,而它的實現者就是戰功昭彰的美軍上校、狂妄獨裁的叛逆頭領庫爾茲。
威拉德的任務就是趕到庫爾茲的匪巢並把他殺了。在三個多小時的電影中,有兩個半小時裡我們只能看到庫爾茲的照片、資料,或是聽到他的隻言片語,而他本人根本沒有露臉。但在威拉德神經兮兮的嘮叨旁白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庫爾茲強大的威攝力。他的殘暴不僅讓美國佬(包括威拉德)緊張,也讓所有原住民臣服。
果然,在到達了庫爾茲的匪巢後,滿山遍布的原住民和陳屍混雜一處,充斥著荒誕感。然而庫爾茲本人的現身卻打破了觀者的心理預期。這個被描述為殺人魔王的人並非窮凶極惡的模樣,雖然長得兇悍,卻是一副看破世相、堅忍低沉的姿態。從美軍長官變為山寨匪類,從殘暴無常到甘受砍殺,戰爭本身發生的扭曲較之所謂的人性的扭曲更加令人驚詫,也許庫爾茲自己的話可以作為一種解釋:你可以殺死我,但你不能審判我。
影片中的荒誕比比皆是。膽小的大廚被老虎嚇得半死,狂叫自己參軍不是為了送命,可最後屬他死的最慘,割頭。高比上校指揮飛機瘋狂轟炸越南村落,卻又不遺餘力地救助受傷村民。克林殺死無辜的漁民讓人髮指,轉眼自己就被流彈擊中斃命,耳邊還放著家鄉寄來的讓他躲避子彈的錄音。
四、史詩
作為一部電影的史詩,這裡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思想層面的,前述都是;一是技術層面的,接下來會略談。前者事實上還可以無限深化,因為對於一部電影的解讀可以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繼續延伸,而且見仁見智。
影片所涵蓋的遠不止於如我所述的戰爭、反戰、荒誕三個層面,更應該深入到對人類戰爭意識的深刻反思。其中對於特定歷史時期、人類思想認知、人性與戰爭的變異等都有影像化的深入闡析。由此它便超越了普通的戰爭片,進入了史詩的層面。
從技術層面來看,《現代啟示錄》不僅是戰爭片的樣本,在全部電影史中它的藝術性也是極其卓越的。原諒我只能幹澀地評價幾句。它的畫面,飽滿濃郁,充滿詩意,迎著旭日飛升的直升機,兩岸原始森林茂密的綠色,在落日映襯下蜿蜒曲折的河流,光影在人物臉上的明滅,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它的剪接,讓我看到了一個大師的所在,在段落轉換、溶鏡、蒙太奇等技巧的運用上都達到了詩意的高度,恍惚錯落,宛如夢幻。
還有它的配樂。在那場壯觀的空對地掃射中,科波拉選用了華格納的歌劇《女武神》,恢宏的配樂參雜著直升機的轟鳴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戰爭中瘋狂的屠殺和平民奔逃的無助。科波拉與音樂家父親一同完成了影片的大部分配樂,迷離、充滿金屬冷感、略帶憂傷的音樂表達了導演對於戰爭的荒誕、疏離和殘酷的認知。
在影片的開始,在戰場轟炸與威拉德毫無表情的溶鏡中,TheDoor的那首著名的《TheEnd》伴隨著直升機像是有了知覺一樣的悸動聲,緩緩唱起,美輪美奐,導演似乎要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結束。

因為虛無,所以荒誕

《現代啟示錄》海報《現代啟示錄》海報

許多人在評價電影《現代啟示錄》時,只深入到了戰爭、謊言、暴力、人性的陰暗等層次,我卻只從中看到了生的孤獨與荒誕,還有虛無。因為虛無,所以荒誕。

謊言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如果只是因為謊言就覺得生命虛無,未免太過矯情。畢竟謊言還有判斷的標準,真正的虛無是所有東西都可對也都可以錯。
人是價值和標準的動物。沒有價值和標準,人生只有虛無。因為有相同或者不同的價值訴求,人類才黨同伐異。而戰爭的瘋狂有可以顛覆所有的價值,甚至到最後連最原始的恐懼都變得麻木與虛無。
我知道馬龍白蘭度並沒有瘋狂,他只是在死去。他在眾人的順從和膜拜中死去,在輕而易舉的暴力和殺戮中死去。他在逆光與側光的迷霧中吟詩,孤獨的影子讓人心碎。虛無與孤獨早已侵蝕了他的心靈。他不殺上尉也許只是為了找個傾訴者,也許只是為了讓自己能有最後一次機會面對恐懼。然而對於死亡,他早已不在恐懼。他死前念了兩次的“horror”,其是應該是“hollow”才對。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
早在拍攝1969年的《雨人》時,時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助手的喬治·盧卡斯就鼓動約翰·米利厄斯寫出一部越戰電影,後者想到改編約瑟夫·康德拉的小說《黑暗之心》,只是他無意執導,而是希望盧卡斯擔綱。不過,導演拉羅爾·巴爾蘭德曾稱他在1967年就產生了拍攝《現代啟示錄》的想法,當時米利厄斯還沒開始動筆,他和製作人喬爾·蘭登達成協定,可二人最終沒能得到康德拉小說的改編權。
科波拉支付給米利厄斯15000美元編寫劇本。米利厄斯的劇本初稿完成於1969年,原定片名為“迷幻戰士”。雖說影片劇本改編自《黑暗之心》,卻明顯與原著大相逕庭。康德拉在《黑暗之心》中融入了自己在非洲的親身經歷,當時他曾在一艘蒸汽輪船上任船長。米利厄斯希望將康德拉的小說當作一種寓言,因為小說情節過於簡單,根本無法完全遵從。在構思人物時,他還借鑑了身邊的第一手素材。

籌備工作

喬治·盧卡斯起初有意執導本片,但要排在《五百年後》之後,在1971年才能開拍。
他計畫在加州斯托克頓與薩克拉曼多之間的稻田中拍攝本片,他的好友、製作人加里·庫爾茨還曾特地前往菲律賓物色拍攝地。按照兩人的最初構想,影片拍攝預算為200萬美元,採用紀錄片風格,使用16mm攝影機,雇用真正的士兵。不過,後來盧卡斯開始投身於《美國風情畫》,於是耽誤了《現代啟示錄》的拍攝。1974年春,科波拉開始同製作人弗雷德·魯斯和加里·弗雷德里克森商談影片的拍攝事宜。

拍攝過程

1976年3月1日,科波拉率全家飛赴馬尼拉,為了長達5個月的拍攝,他們在那裡租住了一套大房子。3周后,影片正式開拍。1976年5月26日,劇組在菲律賓的Iba遭遇了熱帶暴雨,滂沱大雨毀掉了影片布景,劇組不得不停止拍攝。1976年6月,回到美國的科波拉看到了一本關於成吉思汗的書,隨即產生了完善庫爾茨角色的新想法。馬龍·白蘭度抵達馬尼拉,他和科波拉一起重新改寫了片尾。1976年聖誕節過後,科波拉粗略觀看了已經完成的所有膠片,結尾依然懸而未決。1977年初,科波拉返回菲律賓繼續拍攝。3月5日,心臟病突發的馬丁·辛苦苦掙扎了400米才得到救助,4月19日,病情痊癒的辛重返片場。

上映遭遇

1977年5月21日,《現代啟示錄》終於殺青。科波拉告訴剪輯、音效師沃爾特·默齊只能給他4個月時間完成影片音效,默齊發現劇本使用了旁白,可科波拉在拍攝中未予採納。最終,他決定一改初衷,親自為影片錄製旁白。1977年9月,科波拉向妻子坦言,影片如期上映的幾率只有20%。科波拉找到聯美電影公司上層,要求將首映日期從1978年5月推延至10月。在承受影片巨大壓力的同時,科波拉還因婚外戀而陷入了一場家庭危機。到了1978年5月,科波拉決定再將影片映期推遲到翌年春季。

發行信息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美國USA 1979年8月15日
中國香港HongKong 1980年3月27日

影片評價

《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是關於找尋的,也是關於成長的。這兩個基本的敘事元素決定了作品的敘事流程。《現代啟示錄》也可以說是一部公路片,它運用了公路片的模式,只不過把公路置換成了河流,把汽車置換成了巡邏艇。(東方網評價)
該片表面上在講越戰,但在所有著名的戰爭片中,它可能是“升華”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於任何戰爭,甚至廣而言之說它表現任何人生經歷都不為過。影片雖然不乏對戰爭的正面描寫,但它的精髓是刻畫人性中的黑暗,難怪它不是以越戰記錄為藍本,而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康拉德的經典名著《黑暗之心》。(新浪評價)
作為一部具有大歌劇風格的戰爭電影,《現代啟示錄》並不僅僅從視覺上還原了真實的越戰,更讓這一成為美國傷口的戰爭被異化,或者說還原出本原狀態的人性。影片就像一個寓言揭示了最大的真相:任何一場戰爭其實都沒有勝負,勝利的一直只是戰爭本身。(網易評價)

二戰電影

歷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第一屆 《鐵路之戰》 法國 | 第三屆 《第三者》 英國 | 第四屆 《米蘭的奇蹟》 義大利 | 第四屆 《朱麗小姐》 瑞典 | 第五屆 《奧賽羅》 美國 | 第五屆 《兩分錢的希望》 義大利 | 第六屆 《恐懼的代價》 法國 | 第七屆 《羅生門》 日本 | 第八屆 《馬蒂》 美國 | 第九屆 《寂靜的世界》 法國 | 第十屆 《四海一家》 美國 | 第十一屆 《雁南飛》 蘇聯 | 第十二屆 《黑人奧威爾》 法國 | 第十三屆 《甜蜜的生活》 義大利 | 第十四屆 《維莉迪安娜》 西班牙 | 第十五屆 《諾言》 巴西 | 第十六屆 《豹》 義大利 | 第十七屆 《瑟堡的傘》 法國 | 第十八屆 《訣竅》 英國 | 第十九屆 《男歡女愛》 法國 | 第十九屆 《這些先生和太太們》 義大利 | 第二十屆 《放大》 英國 | 第二十二屆 《如果》 英國 | 第二十三屆 《陸軍野戰醫院》 美國 | 第二十四屆 《送信人》 英國 | 第二十五屆 《工人階級上天堂》 義大利 | 第二十六屆 《稻草人》美國 | 第二十六屆 《僱工》 英國 | 第二十七屆 《對話》 美國 | 第二十八屆 《烽火歲月志》 阿爾及利亞 | 第二十九屆 《出租汽車司機》 美國 | 第三十屆 《我父我主》 義大利 | 第三十一屆 《木屐樹》 義大利 | 第三十二屆 《鐵皮鼓》 西德 | 第三十二屆 《現代啟示錄》 美國 | 第三十三屆 《影子武士》 日本 | 第三十三屆 《爵士樂大全》 美國 | 第三十四屆 《鐵人》 波蘭 | 第三十五屆 《自由之路》 土耳其 | 第三十五屆 《失蹤》 美國 | 第三十六屆 《楢山節考》 日本 | 第三十七屆 《德克薩斯的巴黎》 德國、法國 | 第三十八屆 《爸爸出差去了》 南斯拉夫 | 第三十九屆 《傳道》 英國 | 第四十屆 《撒旦的陽光下》 法國 | 第四十一屆 《征服者佩爾》 丹麥 | 第四十二屆 《性,謊言,錄像帶》 美國 | 第四十三屆 《我心狂野》 美國 | 第四十四屆 《巴頓·芬克》 美國 | 第四十五屆 《善意的背叛》 丹麥 | 第四十六屆 《霸王別姬》 中國《鋼琴課》 澳大利亞 | 第四十七屆 《低俗小說》 美國 | 第四十八屆 《地下》 南斯拉夫 | 第四十九屆 《秘密和謊言》 英國 | 第五十屆 《櫻桃的滋味》 伊朗 | 第五十屆 《鰻魚》 日本 | 第五十一屆 《永遠的一天》 希臘 | 第五十二屆 《羅塞塔》 比利時 | 第五十三屆 《黑暗中的舞者》 丹麥 | 第五十四屆 《兒子的房間》 義大利 | 第五十五屆 《鋼琴家》 法國 | 第五十六屆 《大象》 美國 | 第五十七屆 《華氏911》 美國 | 第五十八屆 《孩子》 比利時 | 第五十九屆 《風吹稻浪》 法國/愛爾蘭/英國 | 第六十屆 《四月三周兩天》 羅馬尼亞 | 第六十一屆 《牆壁之間》 法國 | 第六十二屆 《白絲帶》 德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