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薩斯的巴黎》

《德克薩斯的巴黎》

《德克薩斯的巴黎》由維姆·文德斯導演的彩色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電影,主演有哈利·戴恩·斯坦通、迪恩·斯托克維爾、娜塔莎·金斯基等。

基本信息

信息

《德克薩斯的巴黎》德克薩斯的巴黎

中文片名

《德克薩斯的巴黎》

英文片名

《Paris, Texas》

更多中文片名

《德克薩斯,巴黎》

《德州巴黎》

《德克薩斯州的巴黎》

更多外文片名

《Motel Chronicles》 .....(West Germany) (working title)

《Párizs, Texas》 .....Hungary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47 min

國家/地區

法國 西德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Australia:PG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Sweden:Btl Argentina:13 UK:15 Finland:S France:U USA:R Norway:12 New Zealand:R

製作成本

£1,162,000/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

(Road Movies Filmproduktion GmbH)

拍攝日期

1983年9月29日- 1983年12月11日

製作日期

1983年9月29日 - 1983年12月11日

攝製格式

35 mm

演職員表

導演

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

編劇

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written by)

L.M. Kit Carson .....(adaptation)

演員

哈利·戴恩·斯坦通Harry Dean Stanton .....Travis Henderson

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 .....Jane Henderson

迪恩·斯托克維爾Dean Stockwell .....Walt Henderson

Aurore Clément .....Anne Henderson (as Aurore Clement)

Hunter Carson .....Hunter Henderson

Bernhard Wicki .....Doctor Ulmer

山姆·貝瑞 Sam Berry .....Gas Station Attendant

Claresie Mobley .....Car Rental Clerk

Viva .....Woman on TV (as Viva Auder)

Socorro Valdez .....Carmelita

製作人

Anatole Dauman .....producer

Pascale Dauman .....associate producer

Don Guest .....producer

Chris Sievernich .....executive producer

原創音樂

Ry Cooder

攝影

Robby Müll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輯

Peter Przygodda

選角導演

Gary Chason

美術設計

Kate Altman

服裝設計

Birgitta Bjerke

副導演/助理導演

克萊爾·德尼 Claire Denis .....assistant director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Argos Films [法國]

Road Movies Filmproduktion [德國]

發行公司

Argos Films ..... (1984) (France) (theatrical)

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 (2005) (Germany) (DVD)

Look Vídeo [巴西] ..... (Brazil) (video)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澳大利亞] ..... (2001) (Australia) (DVD)

Primer Plano Film Group S.A. [阿根廷] ..... (1999) (Argentina) (theatrical) (re-release)

SBP [阿根廷] ..... (1999) (Argentina) (VHS) (re-release)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 (1999) (Argentina) (VHS) (re-release)

marketing-film [德國] ..... (1999) (Argentina) (VHS) (re-release)

其它公司

Warner Bros. Records [美國] ..... soundtrack

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1984年5月19日 ..... (Cannes Film Festival)

加拿大

Canada

1984年9月14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1984年9月19日

美國

USA

1984年11月

瑞典

Sweden

1984年11月2日

芬蘭

Finland

1984年12月21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85年1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5年2月14日

希臘

Greece

2003年8月1日 ..... (re-release)

劇情介紹

Travis在德州的沙漠裡獨自行走了好幾年,當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時起初他拒絕說話,即使最關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問,他也三緘其口,不肯透露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沉默著繼續從德州到洛杉磯的旅程,車子駛過沙漠。突然Travis講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處荒蕪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愛的地方,也應該是他開始的地方。Travis說。

他們回到Walt家以後,Travis漸漸適應文明的生活,也漸漸學會和兒子Hunter相處。但是他始終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發生了什麼事。

從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於是帶兒子開車前往德州,在一家銀行門口等待妻子。Jane出現又走了,Travis跟蹤她到一棟老舊的建築前。他來到一個小房間,牆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對面,但是對面看不過來。他的妻子在這裡從事色情行業。Travis將過去的事娓娓道來,終於讓妻子認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離開,他則因妒嫉把妻兒鎖在車庫。半夜醒來發現家裡失火,趕忙去車庫看,但他們已經走了。這時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無目的地跑著,跑著,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訴妻子兒子旅館的住址,讓她們母子團聚,自己則悄悄地走了。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德克薩斯的巴黎》是是一部由歐洲人的視角來拍攝美國人的生活的影片。從旁觀者的身份來觀望發生在鄰國美國這塊熱土上的故事,頗具深意。身為德國新電影導演之一,溫德斯常被定位為存在主義者,他的作品融合了好萊塢形式及類型,主要呈現孤獨、優柔寡斷、不安的意識及探究二次大戰後德國人對其生活中無法抹滅的美國文化的矛盾、衝擊情結。他曾表示:“我的電影就如同現在潛藏於德國的美國化現象。”一般來說,歐洲人都具有強烈的歐洲潛意識,所以沒有任何一位導演像他一樣,呈現出如此豐富、醉心於美國勢力的表征。

《德克薩斯的巴黎》從敘事風格來看,它繼承了文德斯在《公路之王》中寧靜而近乎抒情的筆調,我們可以看到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語言被文德斯運用的張弛有力,舒緩、內斂和幾乎杜絕使用蒙太奇剪輯成為文德斯公路電影的鮮明標記。現代人遊走和不斷遷徙在文德斯的鏡頭下呈現出一種荒蕪冷漠的狀態,汽車與公路這兩種冰冷的“機器”成了隔離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絕緣體,遷徙、迷航與旅行成為不絕於耳的嗡鳴,這便是文德斯的標籤。

影片從感情宣洩和主題設定來看,文德斯採用欲擒故縱的手法將影片從人物內心世界的覺醒拉到人物內心世界的再度沉淪,他通過兄弟之情、父子之情以及夫妻之情將本片的三個層次天衣無縫的彌合起來,最後在悲鬱和內省的氣氛中突出一種塵世的無奈,生活中不可理喻的孤獨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隔膜感都是人們難以逃避的現實世界。在這樣的世界,疏離、逃往、流浪和漂泊成為人類永恆的主題,不管過程如何,人類世界好似陷入循環和輪迴的怪圈,它的起點是流浪終點也是流浪。

本片以憂傷的筆觸,刻畫出一個傷痕累累的文明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中飄來盪去的孤獨的靈魂。著名影星娜塔莎·金斯基在影片中戲分不多,但她憂傷、絕望的眼神無疑給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而這種眼神也恰如其分地映襯了本片的主題。攝影師羅比·穆勒將藍天黃沙的荒漠空間拍出映象魅力,對本片的氣氛營造有很大貢獻。本片無論從導演、編劇、攝影還是表演都十分出色,幾乎無懈可擊。影片獲得了包括BAFTA、巴伐利亞、坎城、愷撒等國際電影節大獎,獎項主要集中在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影片上,總計14項大獎和5項金秋獎提名,足見其實力。

關於導演

1945年出生於德國杜塞道夫的維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代表性。他曾憑藉自己獨具魅力的作品多次榮獲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大獎,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是20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

更為難得的是時至今日,文德斯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雖然身為德國人,文德斯對公路電影和美國西部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卻特別著迷。維姆·文德斯在美國拍攝的作品,既具藝術電影的個人風格,在劇情上亦具曲折懸疑的吸引力。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公路電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製片公司命名為“Road movie production”,對公路電影的執著可見一般。

精彩花絮

·作曲者雷·寇德把布魯斯吉他手布朗德·維力爾·詹森1927年的曲子“黑色屬於夜晚”重新編曲,成為了電影《德州巴黎》聲音部分的主題曲。

·這是一部以發掘一個人過去為主題的公路電影。文德斯對公路的喜愛,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繪沿途的景觀,原本他想要拍一部從阿拉斯加縱貫北美洲到德州的電影。不過他的編劇告訴他“你可以在德州發現美國全部”。而事後他同意這點。他在拍攝本片時也用相機捕捉了美國西部的風貌,而有攝影集問世。

穿幫鏡頭

·連續性:亨特在San Bernadino給沃特和安妮打電話,他使用的應該是一部對方付費電話。(可以看到崔維斯在簡單地教他如何使用這種電話)。然而,當畫面切回到家中回復電話的沃特時,他同時線上與亨特對話,但始終沒有提到他是否需要為這個電話付費。

·事實錯誤:片尾字幕有一個拼寫錯誤,導演助理Assistant Director被拼寫成了Assistant Diretor。

·角色造成的錯誤(有可能是影片製作者有意的):Terlingua小鎮在德克薩斯州的西部,而不是沃特在電影開始說的南部。

精彩對白

Walt: I thought you were afraid of heights.

沃特:我以為你害怕坐飛機。

Travis: I'm not afraid of heights. I'm afraid of fallin'.

崔維斯:我不是害怕坐飛機,只是害怕墜落。

--------------------------------------------------------------------------------

Walt: We live in the suburbs, but I've got my business in town

沃特:我們住在鄉下,但是在城裡我有自己的生意。

Travis: Oh yeah? What's your business?

崔維斯:喔,是嗎?你做什麼生意啊?

Walt: I make billboard signs for advertising.

沃特:我是做廣告宣傳牌的。

Travis: Oh yeah? So *you*'re the one who makes those signs, I love those. Some of them are beautiful.

喔,是嗎?那么你就是做那些標誌中的一個人了,我喜歡那些。很多都十分漂亮。

Walt: I'm not the only one who makes them, Trav.

沃特:崔,可不是我一個人做它們的。

歷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獎影片

屆數
年份影片導演
國家
第3屆坎城電影節1949年《第三人》卡羅爾·里德英國
第4屆坎城電影節
1951年《米蘭的奇蹟》/《茱莉小姐》維托里奧·德·西卡
/阿爾夫·斯約堡
義大利/法國
第5屆坎城電影節
1952年《兩分錢的希望》/《奧賽羅》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奧遜·威爾斯
義大利/美國
第6屆坎城電影節1953年《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法國
第7屆坎城電影節1954年《地獄門》衣笠貞之助日本
第8屆坎城電影節1955年《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美國
第9屆坎城電影節1956年《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法國
第10屆坎城電影節1957年《四海一家》威廉·惠勒美國
第11屆坎城電影節1958年《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東德
第12屆坎城電影節1959年《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法國
第13屆坎城電影節1960年《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
第14屆坎城電影節1961年《維莉迪安娜》/《長別離》路易斯·布努埃爾/Henri Colpi西班牙/法國
第15屆坎城電影節1962年《諾言》Anselmo Duarte葡萄牙
第16屆坎城電影節1963年《豹》盧奇諾·維斯康蒂義大利
第17屆坎城電影節1964年《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法國
第18屆坎城電影節1965年《決竅,如何得到》理察·萊斯特英國
第19屆坎城電影節1966年《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
《紳士現形記》
克勞德·勒魯什/皮亞托·傑米法國/義大利
第20屆坎城電影節1967年《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英國
第22屆坎城電影節1969年《如果》林賽·安德森英國
第23屆坎城電影節1970年《風流醫生俏護士》羅伯特·奧特曼美國
第24屆坎城電影節1971年《送信人》約瑟夫·羅西英國
第25屆坎城電影節1972年《通往天堂的勞動階梯》/
《企業家之死》
Elio Petri/弗朗西斯科·羅西匈牙利/義大利
第26屆坎城電影節1973年《稻草人》/《受僱者》Jerry Schatzberg/阿蘭·布里吉斯美國/法國
第27屆坎城電影節1974年《竊聽大陰謀》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美國
第28屆坎城電影節1975年《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瑞典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76年《出租汽車司機》馬丁·斯科塞斯美國
第30屆坎城電影節1977年《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
維克托里奧·塔維亞尼
義大利
第31屆坎城電影節1978年《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義大利/法國
第32屆坎城電影節1979年《鐵皮鼓》/《現代啟示錄》沃爾克·施隆多夫/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西德/美國
第33屆坎城電影節1980年《影武者》/《浮生若夢》黑澤明/鮑勃·福斯日本/美國
第34屆坎城電影節1981年《鐵人》[波蘭電影]安傑依·瓦依達波蘭
第35屆坎城電影節1982年《失蹤》[美國電影]/
《自由之路》
科斯塔·加夫拉斯/尤馬茲·古尼美國/法國
第36屆坎城電影節1983年《楢山節考》今村昌平日本
第37屆坎城電影節1984年《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法國
第38屆坎城電影節1985年《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南斯拉夫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86年《戰火浮生》羅蘭·約菲英國
第40屆坎城電影節1987年《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法國
第41屆坎城電影節1988年《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瑞典/丹麥
第42屆坎城電影節1989年《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美國
第43屆坎城電影節1990年《我心狂野》大衛·林奇美國
第44屆坎城電影節1991年《巴頓·芬克》喬爾·科恩 伊桑·科恩美國
第45屆坎城電影節1992年《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英國
第46屆坎城電影節1993年《霸王別姬》/ 《鋼琴別戀》陳凱歌/簡·坎皮恩中國/法國
第47屆坎城電影節1994年《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美國
第48屆坎城電影節1995年《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法國
第49屆坎城電影節1996年《秘密與謊言》邁克·李法國
第50屆坎城電影節1997年《櫻桃的滋味》/《鰻魚》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今村昌平
伊朗/日本
第51屆坎城電影節1998年《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希臘
第52屆坎城電影節1999年《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比利時
53屆坎城電影節2000年《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丹麥
第54屆坎城電影節2001年《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義大利
第55屆坎城電影節2002年《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法國
第56屆坎城電影節2003年《大象》格斯·范·桑特美國
第57屆坎城電影節2004年《華氏911》麥可·摩爾美國
第58屆坎城電影節2005年《孩子》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比利時
第59屆坎城電影節2006年《風吹稻浪》肯·羅奇法國
第60屆坎城電影節2007年《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羅馬尼亞
第61屆坎城電影節2008年《牆壁之間》Chris Staron法國
第62屆坎城電影節2009年《白絲帶》麥可·哈內克奧地利/法國
第63屆坎城電影節2010年《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泰國

歷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第一屆 《鐵路之戰》 法國 | 第三屆 《第三者》 英國 | 第四屆 《米蘭的奇蹟》 義大利 | 第四屆 《朱麗小姐》 瑞典 | 第五屆 《奧賽羅》 美國 | 第五屆 《兩分錢的希望》 義大利 | 第六屆 《恐懼的代價》 法國 | 第七屆 《羅生門》 日本 | 第八屆 《馬蒂》 美國 | 第九屆 《寂靜的世界》 法國 | 第十屆 《四海一家》 美國 | 第十一屆 《雁南飛》 蘇聯 | 第十二屆 《黑人奧威爾》 法國 | 第十三屆 《甜蜜的生活》 義大利 | 第十四屆 《維莉迪安娜》 西班牙 | 第十五屆 《諾言》 巴西 | 第十六屆 《豹》 義大利 | 第十七屆 《瑟堡的傘》 法國 | 第十八屆 《訣竅》 英國 | 第十九屆 《男歡女愛》 法國 | 第十九屆 《這些先生和太太們》 義大利 | 第二十屆 《放大》 英國 | 第二十二屆 《如果》 英國 | 第二十三屆 《陸軍野戰醫院》 美國 | 第二十四屆 《送信人》 英國 | 第二十五屆 《工人階級上天堂》 義大利 | 第二十六屆 《稻草人》美國 | 第二十六屆 《僱工》 英國 | 第二十七屆 《對話》 美國 | 第二十八屆 《烽火歲月志》 阿爾及利亞 | 第二十九屆 《出租汽車司機》 美國 | 第三十屆 《我父我主》 義大利 | 第三十一屆 《木屐樹》 義大利 | 第三十二屆 《鐵皮鼓》 西德 | 第三十二屆 《現代啟示錄》 美國 | 第三十三屆 《影子武士》 日本 | 第三十三屆 《爵士樂大全》 美國 | 第三十四屆 《鐵人》 波蘭 | 第三十五屆 《自由之路》 土耳其 | 第三十五屆 《失蹤》 美國 | 第三十六屆 《楢山節考》 日本 | 第三十七屆 《德克薩斯的巴黎》 德國、法國 | 第三十八屆 《爸爸出差去了》 南斯拉夫 | 第三十九屆 《傳道》 英國 | 第四十屆 《撒旦的陽光下》 法國 | 第四十一屆 《征服者佩爾》 丹麥 | 第四十二屆 《性,謊言,錄像帶》 美國 | 第四十三屆 《我心狂野》 美國 | 第四十四屆 《巴頓·芬克》 美國 | 第四十五屆 《善意的背叛》 丹麥 | 第四十六屆 《霸王別姬》 中國《鋼琴課》 澳大利亞 | 第四十七屆 《低俗小說》 美國 | 第四十八屆 《地下》 南斯拉夫 | 第四十九屆 《秘密和謊言》 英國 | 第五十屆 《櫻桃的滋味》 伊朗 | 第五十屆 《鰻魚》 日本 | 第五十一屆 《永遠的一天》 希臘 | 第五十二屆 《羅塞塔》 比利時 | 第五十三屆 《黑暗中的舞者》 丹麥 | 第五十四屆 《兒子的房間》 義大利 | 第五十五屆 《鋼琴家》 法國 | 第五十六屆 《大象》 美國 | 第五十七屆 《華氏911》 美國 | 第五十八屆 《孩子》 比利時 | 第五十九屆 《風吹稻浪》 法國/愛爾蘭/英國 | 第六十屆 《四月三周兩天》 羅馬尼亞 | 第六十一屆 《牆壁之間》 法國 | 第六十二屆 《白絲帶》 德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