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屆坎城電影節

第40屆坎城電影節於1987年舉行,《在撒旦的陽光下》(法國,莫里斯•皮亞萊特)獲得金棕櫚獎。

獲獎名單

金棕櫚獎
在撒旦的陽光下 (法國,莫里斯·皮亞拉),惡魔天空下Sous le Soleil de Satan (1987)

惡魔天空下Sous le soleil de Satan (1987)惡魔天空下Sous le soleil de Satan (1987)

劇情
1926年,在阿爾多瓦的一個小村莊裡,16歲的穆謝特殺死了她的情人,儘管所有的人都認為死者是自殺身亡,但是少女感覺有必要將自己的罪行向村裡的神甫多尼桑懺悔。多尼桑神甫儘管有老神甫莫努·賽格萊的熱心指導,但他一直對自己的天職表示懷疑。他被當地人看作聖人,但他卻認為自己看到了撒旦,他與穆謝特之間發生了怪異而不潔的關係,他想迫使穆謝特自殺。但此後不久,老神甫發現多尼桑在懺悔亭中死去……

幕後花絮
本片根據喬治·伯納諾斯小說改編,以討論宗教信仰,即何謂神聖、何謂邪惡為命題。導演自稱是無神論者,但本片對於宗教信仰的闡述並不像一般好萊塢影片那樣善惡分明。影片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但遭到觀眾的噓聲,因為其觀賞價值的確不高。

評審會特別獎
《悔悟》(蘇聯,泰吉斯•阿拉布澤)

懺悔Confession (1987)懺悔Confession (1987)

劇情
瓦爾拉姆·阿拉維澤,這個喬治亞小城的最高統治者死了,他的死亡對於一些人而言是悲痛,而對於另一些人就是節日。政治人物的葬禮是一個儀式,鮮花和安慰都是道具,悼詞和讚頌都是程式化的,這是謝幕也是開幕,身後事往往比生前事更加熱鬧。葬禮結束,該幹嗎的就幹嗎!死人的照片也不再需要,親昵的聲音排遣了死者帶來的憂傷!活著,就得乾哪!清晨,怪事出現了,瓦爾拉姆·阿拉維澤的屍體竟然站在了院子……

幕後花絮
本片被譽為塔可夫斯基之後最完美的蘇聯電影,其主題是在拆解史達林神話,並反省史達林統治期間的政治暴力。影片注重於對民族興亡、文化基因、人物心理結構的思考,同時力求深刻的人性內容和鮮明的表現形式,並取得兩者間的均衡和諧。通過現實與虛構融合的超現實表現方式,完美地講述了一個關於罪與罰的隱喻式的故事。本片獲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是阿布拉澤的三部曲之一。

評審會獎
《光》(馬里,蘇萊曼•西塞)

光The Light (1987)光The Light (1987)

劇情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人從童年到成年的叉路上的遭遇。年輕的主人公雖然才經歷了一段短短的生活里程,卻渴望獲得本族世代相傳的遺產中如何克服困難、駕馭險途的神秘力量。但他的父親卻不願意讓他出頭露面,並且想要殺死他。母親救了兒子,並把他送往遠方。通過一段艱苦的路途,年輕人開始體驗到了如何戰勝他父親的至為重要的經驗和力量。

幕後花絮
影片曾獲1987年坎城電影節評審會大獎。

《親鸞——白色之路》(日本)

……

最佳導演獎
維姆•文德斯(德國,《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uber Berlin (1987))

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uber Berlin (1987)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uber Berlin (1987)

劇情
丹尼爾和卡西爾是守護柏林的兩個天使,不過這兩個天使和其他天使一樣,沒有豎琴和翅膀。他們穿著大衣長袍穿行在這座城市裡,可以不為人知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可以知道人類心裡的想法。但他們只能默默觀察人們的舉動,研究人們的生活,無法與人們交流,因為只有其他天使和孩子們可以看到他們。一天,丹尼爾來到一個馬戲團,見到正在練習走鋼絲的女演員瑪瑞安,竟然對她一見鍾情。由於演出資金不足,馬戲團必須解散,瑪瑞……

幕後花絮
·維姆·文德斯起初是打算與彼得·漢德克一起合作寫劇本。但漢德克更傾向於獨立創作整個劇本,於是答應了寫一些重要場景中的劇本,而由文德斯自己來寫餘下的。
·所有通過慮光器拍攝完成的黑白電影鏡頭,都是由攝影師亨利·艾勒肯的祖母的一雙襪子製造出來的效果。
·艾勒肯馬戲團正是以攝影師亨利·艾勒肯命名的。
·奧托·桑德看起來十分憂鬱地坐在公車上,雙手抱著頭這一幕場景,之所以要採取這種拍攝方……

最佳男演員獎
馬塞羅•馬斯特羅亞尼(義大利,《黑眼睛》黑眼睛Oci ciornie (1987))

黑眼睛Oci ciornie (1987)黑眼睛Oci ciornie (1987)

劇情
十九世紀末,在一條由義大利開往俄國的客輪上,義大利中年男子羅馬諾向一個俄羅斯旅客講述起自己的愛情經歷以及此行的目的:羅馬諾的妻子艾麗莎出身豪門,他們擁有富足奢華的生活,但他們的感情卻始終瀕臨破裂。為了避開婚姻的困擾,羅馬諾跑到俄國旅遊散心,在一處溫泉他結識了俄國某官員的妻子安娜,兩人一見鍾情。羅馬諾回國後與妻子離婚,現正準備到俄國與安娜團聚並廝守終身。但令羅馬諾驚訝的是,這個俄羅斯旅客也給他講……

幕後花絮
影片有著豐富的細節和層次,將喜感和悲涼融為一體。劇情改編自契訶夫的幾個短篇小說。
最佳女演員獎
巴巴拉•赫爾希(美國《長沼湖》)

……

40周年大獎
《訪談錄》費里尼訪談錄 Intervista (1987)(義大利費德里科·費里尼

費里尼訪談錄Intervista (1987)費里尼訪談錄Intervista (1987)

劇情
如果說《想當年》是費里尼對少年時代的回憶,《八部半》是對他中年創作危機的記載,《羅馬》是對他所愛的城市的禮讚,那么本片就是他對Cinecitta電影廠的頌歌。

幕後花絮
影片將回憶、嘲諷、自省、幻想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讓我們見識了鏡頭前後的各種人物。影片高潮是《甜蜜的生活》的重映把片中主角重新聚集一堂,頗有一點大師主掌央視《同一首歌》的味道。

歷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獎影片

屆數
年份影片導演
國家
第3屆坎城電影節1949年《第三人》卡羅爾·里德英國
第4屆坎城電影節
1951年《米蘭的奇蹟》/《茱莉小姐》維托里奧·德·西卡
/阿爾夫·斯約堡
義大利/法國
第5屆坎城電影節
1952年《兩分錢的希望》/《奧賽羅》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奧遜·威爾斯
義大利/美國
第6屆坎城電影節1953年《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法國
第7屆坎城電影節1954年《地獄門》衣笠貞之助日本
第8屆坎城電影節1955年《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美國
第9屆坎城電影節1956年《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法國
第10屆坎城電影節1957年《四海一家》威廉·惠勒美國
第11屆坎城電影節1958年《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東德
第12屆坎城電影節1959年《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法國
第13屆坎城電影節1960年《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
第14屆坎城電影節1961年《維莉迪安娜》/《長別離》路易斯·布努埃爾/Henri Colpi西班牙/法國
第15屆坎城電影節1962年《諾言》Anselmo Duarte葡萄牙
第16屆坎城電影節1963年《豹》盧奇諾·維斯康蒂義大利
第17屆坎城電影節1964年《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法國
第18屆坎城電影節1965年《決竅,如何得到》理察·萊斯特英國
第19屆坎城電影節1966年《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
《紳士現形記》
克勞德·勒魯什/皮亞托·傑米法國/義大利
第20屆坎城電影節1967年《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英國
第22屆坎城電影節1969年《如果》林賽·安德森英國
第23屆坎城電影節1970年《風流醫生俏護士》羅伯特·奧特曼美國
第24屆坎城電影節1971年《送信人》約瑟夫·羅西英國
第25屆坎城電影節1972年《通往天堂的勞動階梯》/
《企業家之死》
Elio Petri/弗朗西斯科·羅西匈牙利/義大利
第26屆坎城電影節1973年《稻草人》/《受僱者》Jerry Schatzberg/阿蘭·布里吉斯美國/法國
第27屆坎城電影節1974年《竊聽大陰謀》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美國
第28屆坎城電影節1975年《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瑞典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76年《出租汽車司機》馬丁·斯科塞斯美國
第30屆坎城電影節1977年《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
維克托里奧·塔維亞尼
義大利
第31屆坎城電影節1978年《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義大利/法國
第32屆坎城電影節1979年《鐵皮鼓》/《現代啟示錄》沃爾克·施隆多夫/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西德/美國
第33屆坎城電影節1980年《影武者》/《浮生若夢》黑澤明/鮑勃·福斯日本/美國
第34屆坎城電影節1981年《鐵人》[波蘭電影]安傑依·瓦依達波蘭
第35屆坎城電影節1982年《失蹤》[美國電影]/
《自由之路》
科斯塔·加夫拉斯/尤馬茲·古尼美國/法國
第36屆坎城電影節1983年《楢山節考》今村昌平日本
第37屆坎城電影節1984年《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法國
第38屆坎城電影節1985年《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南斯拉夫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86年《戰火浮生》羅蘭·約菲英國
第40屆坎城電影節1987年《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法國
第41屆坎城電影節1988年《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瑞典/丹麥
第42屆坎城電影節1989年《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美國
第43屆坎城電影節1990年《我心狂野》大衛·林奇美國
第44屆坎城電影節1991年《巴頓·芬克》喬爾·科恩 伊桑·科恩美國
第45屆坎城電影節1992年《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英國
第46屆坎城電影節1993年《霸王別姬》/ 《鋼琴別戀》陳凱歌/簡·坎皮恩中國/法國
第47屆坎城電影節1994年《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美國
第48屆坎城電影節1995年《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法國
第49屆坎城電影節1996年《秘密與謊言》邁克·李法國
第50屆坎城電影節1997年《櫻桃的滋味》/《鰻魚》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今村昌平
伊朗/日本
第51屆坎城電影節1998年《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希臘
第52屆坎城電影節1999年《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比利時
53屆坎城電影節2000年《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丹麥
第54屆坎城電影節2001年《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義大利
第55屆坎城電影節2002年《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法國
第56屆坎城電影節2003年《大象》格斯·范·桑特美國
第57屆坎城電影節2004年《華氏911》麥可·摩爾美國
第58屆坎城電影節2005年《孩子》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比利時
第59屆坎城電影節2006年《風吹稻浪》肯·羅奇法國
第60屆坎城電影節2007年《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羅馬尼亞
第61屆坎城電影節2008年《牆壁之間》Chris Staron法國
第62屆坎城電影節2009年《白絲帶》麥可·哈內克奧地利/法國
第63屆坎城電影節2010年《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泰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