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麥導演拉爾斯·馮·特里厄2000年時的電影作品,由世界著名的冰島歌手比約克主演。影片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底層社會的一面,在劇情上處理別具一格,完全不同於傳統歌舞片,這是一部引起愛憎兩極反應的準歌舞片,有些段落讓人難以忍受,但也有出乎意料的感人場面。此片獲得了2000年奧斯卡最佳音樂劇提名,2000年第53屆法國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與最佳女演員獎,這部影片還陸續獲得了歐洲電影節、丹麥電影節等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員獎。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的美國,捷克難民莎瑪與獨子基恩移民來到美國,住在從小鎮警察比爾和她妻子琳達家租來的貨車庫裡。莎瑪在生產不鏽鋼水槽的工廠工作,業餘時間做些小飾品賺錢。她酷愛音樂劇,常與好友凱西去看音樂劇電影,參加社區音樂劇排練。音樂是她的幸福所在,她時常沉浸在從生活中單調乏味的響聲而幻想出來的音樂節奏中,她臉上常常掛著甜美而單純的笑容。

影片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底層社會的一面。塞爾瑪(比約克飾演)有一個令她心痛的秘密:由於遺傳因素,她的視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著高度近視鏡才能維持微弱的視力,她發現兒子吉恩也有同樣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掙到足夠的錢支付動手術的費用,吉恩也難以逃脫變瞎的命運。為了給兒子湊錢動手術,塞爾瑪開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將辛苦賺來的每分每毫都裝在一個小鐵皮盒裡。

儘管現實是如此殘酷,塞爾瑪還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對音樂的激情,特別是對充滿著歌唱、舞蹈的好萊塢音樂劇感興趣。在工廠的歌舞團里,塞爾瑪經常和工友們排練《音樂之聲》,她把自己想像成劇中的主角,以此給予自己疲憊的心靈以撫慰,並自我沉醉。同時,她還有兩個很好的朋友——車間裡的女工頭凱茜和暗戀她的司機傑夫,有這些好心人關愛她,即使生活困苦,塞爾瑪也覺得其樂融融。

塞爾瑪的房東比爾是個警察,他有個整日無所事事卻又崇尚享樂的妻子,她把家裡的財產全揮霍光了。比爾破產了,但他很愛妻子,沒有勇氣把真相告訴她,更沒有勇氣自殺。他知道塞爾瑪有一些積蓄,於是找到了她,向她訴說現實的壓力與內心的窘迫。善良的塞爾瑪體諒比爾的難堪,並告訴他自己業已失明並一直在為兒子存錢的秘密。無意間,比爾發現了塞爾瑪裝錢的鐵皮盒子……

由於視力的不斷下降,塞爾瑪在工作中出現了失誤,儘管凱茜百般為她說情,她還是被工廠解僱了。

警察在工廠的歌舞團里逮捕了塞爾瑪,這時她已經用那筆錢為吉恩交了手術費。在法庭上,為了維護死去的比爾的尊嚴,塞爾瑪沒有說出實情,同時她謊稱把錢寄給了父親洛維,實際上塞爾瑪並不認識他,他只是一個塞爾瑪所崇拜的音樂劇明星。洛維被請到法庭上來作證,塞爾瑪無話可說了。

不幸的塞爾瑪被判處絞刑,但當她得知吉恩做了手術後,她已經了無牽掛,臨刑之前她也沒忘記放聲歌唱。

主創陣容

導演
拉爾斯·馮·特里厄拉爾斯·馮·特里厄
拉爾斯·馮·特里厄
駭世驚俗的丹麥導演,畢業於丹麥電影學院,作品大都由自己兼任編劇。曾以大學時代的作品《夜曲》(Nocturne)、《影像多面向》(ImagesofaRelief)獲得1981與1982年幕尼黑影展最佳影片獎。之後完成“歐洲三部曲”:《犯罪份子》、《瘟疫》和《歐洲特快車》。1994年推出風格詭譎的《醫院風雲》。1995年他與四個丹麥導演共同發表了“道格瑪宣言”(Dogma95),指出現今的電影太講求特效,忽略了本身的電影精神,他們主張現場收音、用手提攝影、不事後配音、不用濾鏡以及拒用一切會美化畫面的手法。次年的《白痴》可稱為範例。接著推出描寫受苦受難女人的《良心》三部曲,包括《白痴》、《破浪》和《黑暗中的舞者》。最新的系列叫做《美國三部曲》。具有神經質,對自己作品非常有信心,行事招搖,愛惹事生非,《歐洲特快車》獲得坎城第三名的特別評審獎,他把評審團主將羅曼·波蘭斯基罵成“侏儒”。90年代中轉信天主教,作品風格發生急轉彎,從精雕細琢轉為天然古樸。最新作品是由威廉·達福和夏洛特·甘斯布主演的恐怖片《反基督者》
主演
比約克比約克
比約克
1965年11月21日出生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曾是當年在獨立音樂圈中顯赫一時的“糖”樂隊的主唱,1993年推出了首張專輯即被英國權威音樂雜誌《Q》評為年度TOP10之一,次年又一舉贏得英國音樂大獎“年度最佳新晉歌手”和“年度最佳國際藝術家”兩項大獎
在歌壇風光無限的比約克的影視作品並不多,但卻在丹麥導演拉斯·馮·特里爾執導的《黑暗中的舞者》一片中以不著痕跡的出色表演一鳴驚人,更榮登坎城影后寶座。但表演才能不俗的她並沒有打算在影壇長期發展。
大衛·摩斯,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了他的劇院演出生涯,在1971年到1977年間,曾在波士頓巡演劇團中擔任專職演員。70年代末,他來到紐約的巡演劇團繼續表演,到了1980年,他的第一個電影形象,是理察·唐納的《真正朋友》中的主角。

角色介紹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Selma:由冰島歌后比約克出演,由於有家族遺傳的眼病,正在逐漸失明。為了不讓遺傳了該病的兒子也將繼承,Selma每日做工都很辛苦,為了能夠在兒子13歲也就是最適合治療眼疾的時間之前湊足錢手術。Selma極其喜愛歌劇,業餘時間排練歌劇,平時也喜愛幻想自己處在音樂中舞蹈。
Kathy:Selma的好朋友,由法國演員凱薩琳德納芙出演,經常幫助Selma完成工作。
Bill:Selma的鄰居,因為妻子Linda奢侈生活幾乎將家產花光,但愛妻子,不願讓妻子知道事實。
Jeff:幾乎永遠願意陪伴在Selma身邊的男人,但是被Selma拒絕。
Linda:Selma的鄰居,Bill的妻子。不知家中沒錢依然奢侈生活。

影片視點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北歐電影史上耗資最大的一部影片,一部同現實激烈碰撞的質樸而偉大的音樂劇 ,一首關於執著信念的讚美詩。《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麥傑出導演拉爾斯繼《破浪而出》《白痴》後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據說拍攝這三部曲的靈感,來自一則他最喜歡的童話故事:一個小女孩去森林中遊玩,她手裡有麵包,口袋裡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東西一件件給予周圍的人,最後她什麼也沒剩下,一貧如洗。可她說:"我一切都會順心如意,一切都將完好如初。"拉爾斯以這個自我犧牲奉獻的角色當範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堅強而樂觀的塞爾瑪的形象。影片上演了一幕屬於美國60年代的悲劇,或許只有在這個時代才會發生種種的不公平和無知,塞爾瑪如同戰場上的孩子,左躲右閃著每天的不幸,但生活並沒有因為她的善良而出現奇蹟,黑暗的世界最終埋沒了她倔強的身姿。
這是一部賺人眼淚的歌舞片,在拉爾斯的眼中,世界同舞蹈與音樂是一體的,在轟鳴的機器節奏中起舞,在火車的賓士中起舞,在莊嚴的法庭中起舞,在無情的斷頭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號,是對命運壓迫的反抗,正像它的電影海報中向人們訴說的那樣:在這個世界的陰影里,她憑著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幕後製作

在這部片中,音樂的部分幾乎是由主人公的歌聲來完成的,沒有豪華的場面,沒有漂亮的面孔,沒有經典抒情的鏇律,沒有美輪美奐的舞蹈,只是一個人在盡情地歌唱,完成生命的絕唱。而像這樣單純將歌聲作為重要塑造人物和推動情節發展的手段以及與歌聲相配的特別的畫面處理成為傳統音樂片的一個突破。這是一部引起愛憎兩極反應的準歌舞片,獲坎城金棕櫚獎,由冰島歌手比約克編曲兼主演。本片的處理別具一格,完全不同於傳統歌舞片,有些段落讓人難以忍受,但也有出乎意料的感人場面。

花絮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編劇兼導演拉斯·馮·第爾第一次完成的劇本名字是“TAPS(節拍)”,在每一段場景中都以踢踏舞為母題。舞蹈指導文森特·帕特森勸說他放棄這個念頭,因為要在短時間內教會比約克和其他演員,這種“技術性”的踢踏舞,不要說很困難,簡直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任務。馮·第爾重新寫過劇本,這樣片中的音樂在風格上更加接近與“傳統的”好萊塢音樂片,但還是在奧德里徹·諾維這個角色上,保留了一些踢踏舞的主題。

凱茜的角色,塞爾瑪最要好的朋友,原來劇本中寫的是一個非洲裔美國婦女。凱薩琳·德納芙曾經早在數年以前就寫過信給拉斯·馮·第爾,表示想與他合作一部電影,現在對這個角色十分感興趣。馮·第爾於是稍微把劇本改動一些,這個角色成了法國移民婦女,這樣就更加適合德納芙。

比約克曾經在採訪時說,在影片中為了扮演這個角色,她必須努力地調動最強烈的情緒,她再也不會演別的電影了。

電影設定的背景是在華盛頓州,實際上是在瑞典拍攝的。有一些小角色是由瑞典演員扮演的,為他們配音的是帶有美國口音的人。

在電影剛開始不久,工人們從工廠走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短暫地看到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每個人抱著一個孩子,在車站等候著公車。這個女人就是編劇兼導演拉斯·馮·第爾的妻子本特·芙姬·第爾,兩個孩子正是他們的雙胞胎兒子。馮·第爾本來是想剪掉他們的客串演出,但在妻子的抗議之下,又重新加了進去。

拉斯·馮·第爾本來是想自己演在電影院因為塞爾瑪和凱茜而生氣並懲罰了她們的男人。然而,由於和比約克經常在片場爭吵不斷,他擔心自己會在表演的時候很糟糕而且失控,於是就把這個角色讓給了麥可·弗萊薩斯。

法官的名字A.D.曼特爾,是根據安東尼·杜德·曼特爾而來。他是三部道格瑪95電影的攝影師,即《家變》Festen(1998),《敏郎悲歌》Mifunessidstesang(1999)和《奇異小子》JulienDonkey-Boy(1999)。導演拉斯·馮·第爾曾經是道格瑪95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在電影《賭城情仇》FearandLoathinginLasVegas(1998)的開始不久,可以聽到歌曲“我最喜歡的東西(MyFavouriteThings)”,同樣出現在本片當中。就在歌曲唱到第27秒的時候,可以看見一個拿著越南人拿著一個標籤,上面寫著“塞爾瑪”的名字。

有一個場景,塞爾瑪(比約克)靠在一堆白樺樹的木材上。在冰島、挪威和瑞典,“比約克”的意思是白樺樹。拉斯·馮·第爾說要是把這些放在電影中,他會覺得很有趣。
這是拉斯·馮·第爾“良心三部曲”的第三部,無論女主角的行為如何都始終是天真無邪的。另外兩部是破浪BreakingtheWaves(1996)和白痴Idioterne(1998)。
在拍攝過程中,戴上深度近視眼鏡之後,比約克同時還要戴著度數相反的隱形眼鏡,這樣才能壓制住視力上給她帶來的不適。
拍攝過程中,和拉斯·馮·第爾鬧翻之後,比約克離開片場三天,走之前還在她的裙子上咬了一塊下來。沒有人知道她去了哪裡。

穿幫鏡頭

事實錯誤:雖然角色塞爾瑪是捷克斯洛伐克人,但她的口音不是捷克語。
連貫性:在殺死比爾後,塞爾瑪駕駛著傑夫的卡車,她臉上的一滴血跡時有時無。
連貫性:就在比爾告訴塞爾瑪他沒有錢的時候,她的頭髮從綁在後面,變成了放下。在不同鏡頭之間,她的髮型來回變化著。

精彩對白

Selma:Inamusical,nothingdreadfuleverhappens.
塞爾瑪:在一個音樂劇中,不會發生任何可怕的事情。
Linesonscreen:Theysayit'sthelastsong.Theydon'tknowus,yousee.It'sonlythelastsongifweletitbe.
銀幕上的台詞:他們說這是最後一首歌。他們不了解我們,你想想。要是我們想這么做,它就是最後一首歌。
Selma:Ilistentomyheart.
塞爾瑪:我在傾聽我的心扉。
Selma:Youlikethemovies,don'tyou?
塞爾瑪:你喜歡電影,不是嗎?
BillHouston:Ilovethemovies.Ijustlovethemusicals.
比爾·休斯頓:我熱愛電影。我只是熱愛音樂劇。
Selma:Butisn'titannoyingwhentheydothelastsonginthefilms?
塞爾瑪:但要是他們把音樂只做成電影的片尾曲,不是很讓人惱火?
BillHouston:Why?
比爾·休斯頓:為什麼?
Selma:Becauseyoujustknowwhenitgoesreallybig...andthecameragoeslikeoutoftheroof...andyoujustknowit'sgoingtoend.Ihatethat.Iwouldleavejustafterthenexttolastsong...andthefilmwouldjustgoonforever.
塞爾瑪:因為你正好知道它進展很順利…並且攝影機也像是要離開屋頂…你正好知道它將要結束。我討厭那樣。我會在片尾曲快要出現的時候離開…這樣電影將會永遠繼續下去。
Jeff:[referringtoGene]Whydidyouhavehim?Youknewhewouldhavethesamediseaseasyou.
傑夫:(指吉恩)你為什麼要懷上他?你知道他將會和你有同樣的病。
Selma:Ijustwantedtoholdalittlebaby.
塞爾瑪:我只是想要一個小孩。

原聲音樂

慧眼獨具的他大膽地啟用在電影界算是新人的Bjork,起初Bjork只允諾擔綱《在黑暗中漫舞》的音樂製作部分,沒想到這一演就讓Bjork潛藏的演戲天分嫣然托現。《莎瑪之歌》已在9月20日發行,整輯包括《在黑暗中漫舞》電影歌曲和配樂共7首歌,其中有幾曲是配合原聲帶推出再重新錄製的(凱薩琳丹妮芙的部分便是)。有一首歌在電影中本來是兩人合唱,在電影原聲帶中則改為Bjork個人獨唱;另支單曲I‘veSeenItAll則由Bjork與Radiohead主唱ThomYorke合作。專輯的最新造型基本上以Bjork在電影中的造型為主。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專輯曲目:
1.Overture
2.Cvalda
3.I'veSeenItAll
4.Scatterheart
5.IntheMusicals
6.107Steps
7.NewWorld

《黑暗中的舞者》插曲
"I'veSeenItAll"--
I'veseenitall,Ihaveseenthetrees,
I'veseenthewillowleavesdancinginthebreeze
I'veseenamankilledbyhisbestfriend,
Andlivesthatwereoverbeforetheywerespent.
I'veseenwhatIwas-IknowwhatI'llbe
I'veseenitall-thereisnomoretosee!
(女)人生種種我已經看盡
看過春花秋月風擺楊柳
看過兄弟鬩牆摯友相傷
看過生靈塗炭稚子早夭
前生尤識後事已知
這些都看過了還看什麼呢
Youhaven'tseenelephants,kingsorPeru!
I'mhappytosayIhadbettertodo
WhataboutChina?HaveyouseentheGreatWall?
Allwallsaregreat,iftheroofdoesn'tfall!

(男)如許奇觀大千世界你還沒有見過
(女)我要自得地說更好的風景也盡收眼底
(男)那遠東的古國和萬里長城呢
(女)若庇得寒士有歡顏城池何需宏偉
Andthemanyouwillmarry?
Thehomeyouwillshare?
Tobehonest,Ireallydon'tcare...
(男)那與你執手攜老的人?那溫和寧靜的居所?
(女)坦白說那並不是我心思所在
You'veneverbeentoNiagaraFalls?
Ihaveseenwater,itswater,that'sall...
TheEiffelTower,theEmpireState?
Mypulsewasashighonmyveryfirstdate!
Yourgrandson'shandasheplayswithyourhair?
Tobehonest,Ireallydon'tcare...
(男)你可曾見過飛瀑?
(女)就算曾經滄海也無非是水
(男)高樓廣廈你都不嚮往?
(女)曾經年少輕狂志向更為高遠
(男)難道不要兒孫繞膝天倫之樂?
(女)坦白說那不是我的夢想
I'veseenitall,I'veseenthedark
I'veseenthebrightnessinonelittlespark.
I'veseenwhatIchoseandI'veseenwhatIneed,
Andthatisenough,towantmorewouldbegreed.
I'veseenwhatIwasandIknowwhatI'llbe
I'veseenitall-thereisnomoretosee!

(女)一切我都看過
看過黑暗還有星火之光
所想所需我都見過
若還不願滿足即是貪婪
前世未矣後事已知
一切都看過還有什麼好戲
You'veseenitallandallyouhaveseen
Youcanalwaysreviewonyourownlittlescreen
Thelightandthedark,thebigandthesmall
Justkeepinmind-youneednomoreatall
You'veseenwhatyouwereandknowwhatyou'llbe
You'veseenitall-thereisnomoretosee!

(男)你都見過都瞭然於胸
如今回首望去一切清晰如昨
那些光陰樹影那些廣宏細微
只要記得這些已經足夠
過去還沒過去未來已經到來
一切盡收眼底沒有別的好戲

所獲獎項

第五十三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最佳女演員獎
第十三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獎
2000年國家評論協會獎(美)最佳女演員獎
2001年奧斯卡最佳音樂/歌曲提名
2001年金球獎最佳女演員(劇情類)提名,最佳電影歌曲/音樂提名
2001年法國愷撒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1年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獎

影片賞析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電影的發展,歷經了100多年的時間,就故事片來講,主流的、常規的視覺表述,始於格里菲斯。隨著電影常規敘事的越來越完備,以及時代的發展和觀眾心理的變化,電影有了一整套為敘事服務的視覺表達系統,最為典型的就是好萊塢。好萊塢所建構的一些視覺原則,諸如對動作的分解式描述、暴力地縫合觀眾的視點、相對封閉的敘事環境,既滿足了、同時也建構和誘導了觀眾的觀影習慣和心理的機制。
敘事倫理就是道德倫理,故事結構就是社會結構,常規、主流的故事影片就是通過這樣的視覺表述系統與主流的意識形態相得益彰的。
特里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就其視覺形態來講,似乎具有“顛覆”性的意義,但如果撩開這層“顛覆”的面紗,看到的其實還是建構和誘導,或者可以說是“重構”。
一、敘事段落:
1、用一種“家庭式”的拍攝方法,來“記錄”主角和事件
在這部片子裡,可以看到,特里爾幾乎是用一個常人的視點來完成整個影片的拍攝的——大多數的機位和被攝者的眼睛一樣高,只是在一些需要強調人物的情緒和主次有差別的對話場面里,才有一些帶仰角和俯角的鏡頭。
手執拍攝——成為這個片子視覺形態的根本由來。在敘事段落里,幾乎沒有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明確的機位。不是“游”著拍的,就是“甩”著拍的:攝影機隨著人物的運動而“遊動”,到了需要強調另外一個人物的時候,就自由地“甩”出去。
長短焦距的使用、大小景別的交替,是現代電影形成視覺節奏的兩個重要的元素。但在《黑暗中的舞者》的敘事段落里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鏡頭都如“家庭錄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象”一般,使用了稍微偏短一些的焦距;而景別呢,基本以卡到人物的腰部的小中景為主。
畫面的抖動和變焦距推拉,早已成為主流電影所屏棄的內容。無論是以前的肩扛也好,還是後來的軌道,以及減震器的使用,對運動鏡頭的要求都是“穩”和“勻”;而變焦距的推拉,由於其過於主觀和機械的缺陷,也早被棄用。但在《黑暗中的舞者》里,幾乎每個畫面都是抖動的(就是除了最後一個鏡頭);而自由的變焦距推拉,在該片裡,卻成為了一種攝影的風格。
沒有視點的連線,沒有軸線,沒有主機位,沒有交代環境空間的大景別的鏡頭,沒有插入的空鏡頭。影片裡充滿了跳軸、甩拍、瘋狂的推拉、大量重複的同方向的機位和景別以及淺飽和度的家用機拍出來的畫面質感。
這些東西,“顛覆”掉了普通觀眾的觀影習慣和期望,把造夢機砸得粉碎。在主流電影的創作中,分鏡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就一個場面來講,如何確立主機位,交代清楚大的環境和人物的空間關係,怎樣確立軸線,是否選擇跳軸,分多少個鏡頭,這些鏡頭是如何組接的,什麼時候該給誰一個什麼樣的鏡頭,時間又是多長……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都是以能否讓觀眾“入戲”為準則的。大的方向就是,讓觀眾忘記自身,相信眼前發生的是“真”的,進入到一個別人的世界中去。
所以,諸如軸線、正反打、多機位地分解一個動作的過程,主客觀視點的交替銜接、大小景別的變化和無縫隙的剪輯……都是為了滿足和建構觀眾的觀影習慣而出現和完善起來的。
這些東西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視覺上的秩序和視覺上的倫理,宣揚的是主流的道德規範和意識形態。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而《黑暗中的舞者》所呈現出來的視覺特徵,恰恰把這些東西給“顛覆”掉了。但,如果回過頭來,仔細審視特里爾及DOGME的這些視覺形態上的特點,也可以發現,它們並不是因由“顛覆”而生的。
一方面,這個失明的女人,是個不很常規的人物,這些“瘋狂”的攝影造型,恰能準確地傳達出她的形象和氣質——自閉、孤獨、倔強……而且這些造型和影片“犧牲”的主題又非常地吻合——脫俗而非同平凡的。特里爾使用這些手段,並不是為了“顛覆”常規的敘事,目的還是要讓觀眾接受這樣一個故事和這樣一個人物,以至於接受影片所傳達的那樣一個“童話”般的道德主題。
另一方面,家用攝象機的普及,V-8、HI-8,再到DV,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記錄影像的經驗。“家庭式”的拍攝方式和觀看“家庭錄象”的視覺經驗,擴大了觀眾接受和認同影像形態的範圍。這種具有平民特徵的視覺形態,融合了記錄的客觀性和拍攝的主觀特徵,強調了“被看”和“看”兩者之間交融的關係。這是影像成本降低,電影進入後工業時代的產物,從中能夠觀照出當代觀影者的趣味取向和心理的節奏。
而特里爾在《黑暗中的舞者》中所採取的攝影造型正是與此相諧的。
這種“家庭式”的拍攝方法,一則,已經為以前的DOGME影片嘗試過很多次,而且已經取得了公眾的認同;再則,普通人用家用攝象機拍攝“家庭錄象”的經驗,自然成了認同《黑暗中的舞者》的視覺基礎。
到了拍攝《黑暗中的舞者》的時候,DOGME的這些方法其實和95年的時候早就不是一回事了,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時尚的手法了。
2、剪輯——凡是能接順的方法,一概不用。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可以看到,在《黑暗中的舞者》的敘事段落里,人物的動作過程也是被拆解開描述的,但這種描述卻無意去掩蓋因拆解而留下的痕跡。反而是怎么有痕跡,怎么來描述。我們看到的是:時間,在沒有什麼道理的情況下,被輕易地重複和省略掉;大量的同方向的機位和景別的連續使用,視線的不匹配,停機再拍的效果和晃動的甚至“甩動”的起幅與落幅以及極其跳躍的轉場……
在好萊塢的概念里,好的剪輯就是看不到接點的剪輯,主流電影利用一切視覺和聲音的手法,把剪輯點掩藏好,不讓觀眾發現。從而控制觀眾觀影的心理節奏,暴力地讓觀眾認同這個與己無關的故事和人物。
特里爾以及其他DOGME電影,卻採取這樣一種剪輯的形態,同樣“顛覆”掉了“電影是生活的漸進線”這樣一個觀念,追求的不是肖似,恰恰是人工。觀眾不斷地“出戲”,不斷地感到不適應,這樣,虛假的敘事就不能成立了。
但是,世界上的事情總是這樣的:太陽從西邊掉下去,不出幾個小時,就又會從東方升起。當觀眾的視點不斷地被這種快速的“跳接”,阻斷在虛假的故事外面的時候,他們就會真的以為自己是站在一個毫不虛假的客觀的立場上來“看待”或者說“審視”這個故事了,那么,這種“看待”和“審視”,難道不是一種接受和認同嗎?難道觀眾的立場不是在導演的誘導下,分派得來的嗎?
其實這種“跳接”的形態和DOGME的攝影造型是一樣的,是經常出現在“家庭錄象”中的。只是在DOGME的電影裡,這種形態比在“家庭錄象”里來得頻繁得多和集中得多罷了。於是,業餘愛好者的“家庭錄象”又為這種“跳接”的剪輯形態提供了視覺的依據。
另外,《黑暗中的舞者》這部片子,敘事段落的攝影造型和非敘事段落的攝影造型是徹底地不同的,但相同的正是“跳接”。影片一方面是靠聲音,但更主要的就是靠相同的剪輯形態——“跳接”,把敘事段落和非敘事段落連線起來的。
“跳接”在MTV里的使用是最濫的了,所以,可以相信觀眾對影片敘事段落里的這種極其快速的、極其不順的剪輯方法是有一定的接受能力的。
也可以從格式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跳接”的問題,兩個外形一樣的影像分別處在兩個畫面的不同位置上,這兩個畫面是前後相連的,互相替換的。當這兩個畫面飛速地相互替換的時候,那么處在不同位置上的兩個外形一樣的影像,在觀眾的眼睛裡是一體的,是自然運動過去的,這個運動的過程被心理補償掉了,這就是“似動效應”。所以,在《黑暗中的舞者》里,當飛速的“跳接”在兩個半小時的放映時間裡,一以貫之的時候,觀眾其實是能夠接受下來的。
和“家庭式”的攝影造型一樣,《黑暗中的舞者》在敘事段落里,選擇的這種非常規的剪輯方法,雖然號稱是為了“顛覆”好萊塢,但同樣很恰當地表達了影片的人物和情節,同樣維護了敘事的權威。
二、非敘事段落
女主角在片中一共做了7次“白日夢”,於是出現了7個非敘事的歌舞場面。這7個段落在影片中相對獨立,在攝影和剪輯上,與敘事段落有所不同。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1、多角度、多視點的商業化拍攝
既然是“造夢”,於是特里爾,就毫不避諱各種商業化、產業化的拍攝方法了,也就無所謂“顛覆”不“顛覆”的了。
他用多機聯拍,固定機位(除了火車上的幾個移動),同時從各個角度,用不同的景別、不同的焦距和畫面空間的構成,來展示一個又一個夢幻中的大場面,形成與普通觀眾心理節奏相仿的視覺節奏。
高飽和度的畫質,誇張的色彩,強調了其與敘事段落中淺色畫質的完全不同,形成這種鮮明對比的目的,其實就是要讓觀眾去接受——作為現實時空的敘事段落的“現實”性。
這些漂亮的段落和嚴酷的“現實”段落,截然的不同;但又和流行頻道的商業時尚節目是那么的一樣,那么地容易讓普通觀眾動容。
“顛覆”——在這裡,已經徹底地成為了一個產品上的商標。
這種童話般的場面,和特里爾想通過這個片子所表達出來的童話般的主題是一致的,同時也確立了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以及導演對人物的態度。
在此時,仰俯的角度變化、大小景別的交替、焦距長短的不同運用、精緻的構圖、濃艷的色彩、縫合觀眾視點的機位,都回來了。於是,觀眾愉快地找到了主流的視覺倫理和觀影的習慣。
2、剪輯——雖然同是“跳接”,但與敘事段落的是不同的。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敘事段落的“跳接”是破壞性的,非常蠻橫的,不斷地把觀眾擋在電影時空以外的。但作為MTV式的歌舞段落,雖然也使用了“跳接”,但卻是不同的形態,起到的是“建設性”的作用。
首先,在時間的處理上,幾乎是不“跳”的,由於是多機聯拍,各個機位都完整地記錄下場面的時間,特里爾就把被拆解開的不同的人物的動作過程,按照時間的流程,幾乎是一點不落的組接了起來。
其次,歌舞段落在剪輯上的跳躍性,只有與常規的敘事性剪輯做了比較,才能體現出來:大反差的景別、大仰大俯的上下鏡頭、時間極短的插入鏡頭——這些不很常規的組接是以音樂和人物激烈的動作來作為節奏的依據的,在這些段落中的使用,是極其恰當的。
這種“跳接”,雖然和敘事段落的有所不同,但對觀眾的視覺刺激是很類似的,這樣就把這樣兩個完全不同的段落“縫合”了起來,成全了這部影片的敘事、人物和主題的建構。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是一個很多主流電影都愛用的,標誌全片結束的“升”起來的鏡頭。“幕布”拉上,“觀眾”離去,攝影機平穩地“升”了起來。就此,特里爾用這樣一種方式來宣稱,《黑暗中的舞者》完成了對主流敘事的徹底回歸。
其實觀眾的觀影經驗總是隨著視聽媒體的發展,不斷的變化著的。當DV還是個相對新鮮些的視聽媒體的時候,有個別人用這種相對新鮮些的工具開始電影創作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的手段和效果。開始的時候,甚至會引起一些驚呼,似乎傳統的創作方式和語言形態被“顛覆”了,似乎觀眾的“舊”的視覺經驗和這些“新”的形態是永遠格格不入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新工具被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使用,甚至於進入主流領域(現在很多娛樂報導都是用DV來採訪拍攝的),這樣,觀眾的視覺經驗就會有新的發展,接受範圍就會擴大,主流的“重構”也就此出現。這個時候再回頭看一看,當初被“驚呼”過的那些“新”的視覺形態,其實也沒那么極端,只是在科學技術有了新發展,出現了新的創作工具的時候,起到了一定的開發和推廣的作用而已。
特里爾從來就是個出色的職業導演,熟知各種電影語言,在這部《黑暗中的舞者》里,他向我們展示了各種不同的電影語言的魅力和變化的可能性。單從這方面來看,可能比廣受議論和注目的DOGME小組所奉行的各種規則和其所宣稱的奮鬥目標來得有意義得多。

評論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別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點浪漫,也有一點灰色,但是卻充滿力量。它向100多年來經典電影裡所有愛的深處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淵一樣的穿透力。

——法國著名影評人 拉爾夫·里舍

有著“冰島女神”美譽的歌手比約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嘆,雖然她此前從未出演過電影,但我們還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樂向來輕靈任性,像一座現代派的藝術冰雕,乍聽之下有些隨意妄為,再聽就發現韻味無窮自然天成,加上她舉世無雙的“鬼聲”,無法不獨樹一幟、鶴立雞群。

——第53屆坎城電影節評審會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們以往看過的影片並不一樣,它是一部絕美的音樂片,它帶給了人們無法言傳的力量——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在紛亂的世界裡跌跌撞撞,但卻堅持著不讓自己倒下去——這類主題始終具有高度風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議的電影,它的情節簡單卻能夠在狠狠撕破你心靈厚繭的同時讓你對電影的固有看法一掃而空。它是那種所謂的“另類”,從頭到腳都是。

——影評人 劉勇

能讓你看透自己的十部電影

關於女人,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些妙語。比如“如果女人有男人的德行,她就叫人受不了,如果她沒有男人的德行,她自己又受不了。”(尼采);再比如“每一個男子都愛著兩個女人:一個是他想像的作品,另外一個還沒生下來。”(紀伯倫)。就像女人的衣服比男人多一樣,女人的情感也有著比男性更多的交叉點,她們之間有著特異的呼應方式。也許,身為男人你不了解女人的複雜,也許,作為女人你無法看透自己的內心,但電影聚焦了女性的心理與獨特氣質,電影中刻畫的女人,也許就是你的某個隱形部分。

歷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獎影片

屆數
年份影片導演
國家
第3屆坎城電影節1949年《第三人》卡羅爾·里德英國
第4屆坎城電影節
1951年《米蘭的奇蹟》/《茱莉小姐》維托里奧·德·西卡
/阿爾夫·斯約堡
義大利/法國
第5屆坎城電影節
1952年《兩分錢的希望》/《奧賽羅》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奧遜·威爾斯
義大利/美國
第6屆坎城電影節1953年《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法國
第7屆坎城電影節1954年《地獄門》衣笠貞之助日本
第8屆坎城電影節1955年《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美國
第9屆坎城電影節1956年《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法國
第10屆坎城電影節1957年《四海一家》威廉·惠勒美國
第11屆坎城電影節1958年《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東德
第12屆坎城電影節1959年《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法國
第13屆坎城電影節1960年《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
第14屆坎城電影節1961年《維莉迪安娜》/《長別離》路易斯·布努埃爾/Henri Colpi西班牙/法國
第15屆坎城電影節1962年《諾言》Anselmo Duarte葡萄牙
第16屆坎城電影節1963年《豹》盧奇諾·維斯康蒂義大利
第17屆坎城電影節1964年《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法國
第18屆坎城電影節1965年《決竅,如何得到》理察·萊斯特英國
第19屆坎城電影節1966年《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
《紳士現形記》
克勞德·勒魯什/皮亞托·傑米法國/義大利
第20屆坎城電影節1967年《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英國
第22屆坎城電影節1969年《如果》林賽·安德森英國
第23屆坎城電影節1970年《風流醫生俏護士》羅伯特·奧特曼美國
第24屆坎城電影節1971年《送信人》約瑟夫·羅西英國
第25屆坎城電影節1972年《通往天堂的勞動階梯》/
《企業家之死》
Elio Petri/弗朗西斯科·羅西匈牙利/義大利
第26屆坎城電影節1973年《稻草人》/《受僱者》Jerry Schatzberg/阿蘭·布里吉斯美國/法國
第27屆坎城電影節1974年《竊聽大陰謀》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美國
第28屆坎城電影節1975年《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瑞典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76年《出租汽車司機》馬丁·斯科塞斯美國
第30屆坎城電影節1977年《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
維克托里奧·塔維亞尼
義大利
第31屆坎城電影節1978年《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義大利/法國
第32屆坎城電影節1979年《鐵皮鼓》/《現代啟示錄》沃爾克·施隆多夫/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西德/美國
第33屆坎城電影節1980年《影武者》/《浮生若夢》黑澤明/鮑勃·福斯日本/美國
第34屆坎城電影節1981年《鐵人》[波蘭電影]安傑依·瓦依達波蘭
第35屆坎城電影節1982年《失蹤》[美國電影]/
《自由之路》
科斯塔·加夫拉斯/尤馬茲·古尼美國/法國
第36屆坎城電影節1983年《楢山節考》今村昌平日本
第37屆坎城電影節1984年《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法國
第38屆坎城電影節1985年《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南斯拉夫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86年《戰火浮生》羅蘭·約菲英國
第40屆坎城電影節1987年《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法國
第41屆坎城電影節1988年《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瑞典/丹麥
第42屆坎城電影節1989年《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美國
第43屆坎城電影節1990年《我心狂野》大衛·林奇美國
第44屆坎城電影節1991年《巴頓·芬克》喬爾·科恩 伊桑·科恩美國
第45屆坎城電影節1992年《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英國
第46屆坎城電影節1993年《霸王別姬》/ 《鋼琴別戀》陳凱歌/簡·坎皮恩中國/法國
第47屆坎城電影節1994年《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美國
第48屆坎城電影節1995年《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法國
第49屆坎城電影節1996年《秘密與謊言》邁克·李法國
第50屆坎城電影節1997年《櫻桃的滋味》/《鰻魚》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今村昌平
伊朗/日本
第51屆坎城電影節1998年《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希臘
第52屆坎城電影節1999年《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比利時
53屆坎城電影節2000年《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丹麥
第54屆坎城電影節2001年《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義大利
第55屆坎城電影節2002年《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法國
第56屆坎城電影節2003年《大象》格斯·范·桑特美國
第57屆坎城電影節2004年《華氏911》麥可·摩爾美國
第58屆坎城電影節2005年《孩子》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比利時
第59屆坎城電影節2006年《風吹稻浪》肯·羅奇法國
第60屆坎城電影節2007年《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羅馬尼亞
第61屆坎城電影節2008年《牆壁之間》Chris Staron法國
第62屆坎城電影節2009年《白絲帶》麥可·哈內克奧地利/法國
第63屆坎城電影節2010年《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泰國

歷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第一屆 《鐵路之戰》 法國 | 第三屆 《第三者》 英國 | 第四屆 《米蘭的奇蹟》 義大利 | 第四屆 《朱麗小姐》 瑞典 | 第五屆 《奧賽羅》 美國 | 第五屆 《兩分錢的希望》 義大利 | 第六屆 《恐懼的代價》 法國 | 第七屆 《羅生門》 日本 | 第八屆 《馬蒂》 美國 | 第九屆 《寂靜的世界》 法國 | 第十屆 《四海一家》 美國 | 第十一屆 《雁南飛》 蘇聯 | 第十二屆 《黑人奧威爾》 法國 | 第十三屆 《甜蜜的生活》 義大利 | 第十四屆 《維莉迪安娜》 西班牙 | 第十五屆 《諾言》 巴西 | 第十六屆 《豹》 義大利 | 第十七屆 《瑟堡的傘》 法國 | 第十八屆 《訣竅》 英國 | 第十九屆 《男歡女愛》 法國 | 第十九屆 《這些先生和太太們》 義大利 | 第二十屆 《放大》 英國 | 第二十二屆 《如果》 英國 | 第二十三屆 《陸軍野戰醫院》 美國 | 第二十四屆 《送信人》 英國 | 第二十五屆 《工人階級上天堂》 義大利 | 第二十六屆 《稻草人》美國 | 第二十六屆 《僱工》 英國 | 第二十七屆 《對話》 美國 | 第二十八屆 《烽火歲月志》 阿爾及利亞 | 第二十九屆 《出租汽車司機》 美國 | 第三十屆 《我父我主》 義大利 | 第三十一屆 《木屐樹》 義大利 | 第三十二屆 《鐵皮鼓》 西德 | 第三十二屆 《現代啟示錄》 美國 | 第三十三屆 《影子武士》 日本 | 第三十三屆 《爵士樂大全》 美國 | 第三十四屆 《鐵人》 波蘭 | 第三十五屆 《自由之路》 土耳其 | 第三十五屆 《失蹤》 美國 | 第三十六屆 《楢山節考》 日本 | 第三十七屆 《德克薩斯的巴黎》 德國、法國 | 第三十八屆 《爸爸出差去了》 南斯拉夫 | 第三十九屆 《傳道》 英國 | 第四十屆 《撒旦的陽光下》 法國 | 第四十一屆 《征服者佩爾》 丹麥 | 第四十二屆 《性,謊言,錄像帶》 美國 | 第四十三屆 《我心狂野》 美國 | 第四十四屆 《巴頓·芬克》 美國 | 第四十五屆 《善意的背叛》 丹麥 | 第四十六屆 《霸王別姬》 中國《鋼琴課》 澳大利亞 | 第四十七屆 《低俗小說》 美國 | 第四十八屆 《地下》 南斯拉夫 | 第四十九屆 《秘密和謊言》 英國 | 第五十屆 《櫻桃的滋味》 伊朗 | 第五十屆 《鰻魚》 日本 | 第五十一屆 《永遠的一天》 希臘 | 第五十二屆 《羅塞塔》 比利時 | 第五十三屆 《黑暗中的舞者》 丹麥 | 第五十四屆 《兒子的房間》 義大利 | 第五十五屆 《鋼琴家》 法國 | 第五十六屆 《大象》 美國 | 第五十七屆 《華氏911》 美國 | 第五十八屆 《孩子》 比利時 | 第五十九屆 《風吹稻浪》 法國/愛爾蘭/英國 | 第六十屆 《四月三周兩天》 羅馬尼亞 | 第六十一屆 《牆壁之間》 法國 | 第六十二屆 《白絲帶》 德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