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者》

《風語者》

戰爭影片《風語者》講述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在接下來的四年里,美國士兵紛紛奔赴廣大的太平洋戰場,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情節真實,場面宏大,由好萊塢影帝尼古拉斯·凱奇領銜主演,華裔著名導演吳宇森拍攝,是一部對於喜愛戰爭題材的電影迷們不容錯過的一部電影。本片在2002年上映,主要講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喬·恩德斯被派去保護一個納瓦霍密電員(人稱“風語者”)本·亞齊的關於戰爭時期友誼的故事。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風語者

製作成本:5,000,000 (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2002 Metro-Goldwyn-Mayer Pictures Inc.

拍攝日期:2000年8月15日

獲得:Harry Award 及 World Stunt Awards 提名

劇情介紹

話說在1941年12月8日,美國被舉世皆驚的珍珠港事件激怒(具體情節參見影片《虎!虎!虎!》和《珍珠港》),暴跳如雷地正式向日本宣戰。接下來的四年里,美國大兵哥們告別了在軍事基地喝酒、打架、泡女護士的悠閒生活,紛紛奔赴廣大的太平洋戰場上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一個個收復被日軍占領的島嶼,一批批打跑頑抗的日軍,憤怒的矛頭直指日本四島。那勢頭,有如猛虎下山、餓虎撲食、虎虎生風、虎頭虎腦……喔,話題好像有點兒扯遠了,其實,我只是想說:《風語者》的故事,就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總能用各種方法破譯美軍的密電碼,這令美軍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42年,幾百名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所以美軍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譯電員,人稱“風語者”。作為美國海軍的秘密武器,每個“風語者”都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每個納瓦霍譯電員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面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譯電員即將被日軍俘獲,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泄。
海軍陸戰隊員喬·安德斯(尼古拉斯·凱奇飾)就是一名譯電員保鏢,他奉命保護一個名叫卡爾·亞茲(亞當·比奇飾;另有資料說這個角色的名字叫本·亞茲,筆者也無從判斷那個正確,請以影片為準)的納瓦霍士兵。在殘酷的塞班島戰役中,被俘的命運就在眼前,執掌他人生殺大權的喬陷入了道德與軍命兩難的抉擇:他到底能不能、該不該在緊急關頭殺死已經和自己親如兄弟的本,以履行軍人的職責、保護美軍的軍事秘密呢。

演職員表

演員

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Sergeant Joe Enders

亞當·比奇Adam Beach.....Private Ben Yahzee

彼得·斯特曼Peter Stormare.....Gunnery Sergeant Hjelmstad

馬克·魯弗洛Mark Ruffalo.....Private Pappas

布萊恩·范·霍爾特Brian Van Holt.....Private Harrigan

馬丁·亨德森Martin Henderson.....Private Nellie

弗蘭西絲·奧康納Frances O'Connor.....Rita

克里斯汀·史萊特Christian Slater.....Sgt. Pete 'Ox' Anderson

Noah Emmerich.....Private Chick

Roger Willie.....Private Charlie Whitehorse

詹森·艾薩克Jason Isaacs.....Major Mellitz

Billy Morts.....Fortino (as William Morts)

Cameron Thor.....Mertens

Kevin Cooney.....Ear Doctor

Holmes Osborne.....Colonel Hollings

Keith Campbell.....Kittring

Clayton J. Barber.....Hasby (as Clayton Barber)

Scott Atkinson.....Camp Tarawa Staff Sergeant

Jeremy Davidson.....Marine

Brian Maynard.....Corpsman (as Brian F. Maynard)

Albert Smith.....Navajo Man

James D. Dever.....Field Hospital Colonel (as James Dever)

Vincent Whipple.....Navajo Instructor

Jim Morse.....Marine Recruit

Chris Devlin.....Code Instructor Sergeant

Jeff Davis.....Technical Sergeant

Glen Begay.....Radio Codetalker

Ross Lasi Tanoai.....Eddie the Bartender

Brian Kasai.....Japanese Intelligence Officer

Hiroshi Mori.....Japanese Radio Officer (as Hiroshi 'Rosh' Mori)

John Takeshi Ichikawa.....Japanese Bunker Commander

Christopher T. Yamamoto.....Japanese Bunker Gunner

Marc McClellan.....Marine Artillery Commander

Steve Tanizaki.....Japanese Artillery Officer

Malcolm Dohi.....Battleship Codetalker

Darrel Guilbeau.....Battleship Petty Officer

Aaron Yamagata.....Tanapag Boy

Victoria Chen.....Tanapag Mother

Jon Michael Souza.....NCO

Carissa Jung.....Tanapag Girl

Wataru Yoshida.....Japanese Artillery Man

Junya Oishi.....Japanese Artillery Sighter

Jiro Koga.....Japanese Artillery Gunner

Lynn Kawailele Allen.....Hula Dancer

Tina Leialoha Gube.....Hula Dancer

Alewa T. Olotoa.....Hula Dancer

Ilima Pumphrey.....Hula Dancer

Lena Savaiinaea.....Hula Dancer

Kaliko Scott.....Hula Dancer

Robert Aguilar Jr......Private Povovich (uncredited)

James Carretta.....Platoon Sergeant (uncredited)

Timothy Di Pri.....Politician (uncredited)

Christopher Gilbertson.....Marine (uncredited)

David L. Hall.....Soldier in Convoy (uncredited)

Christopher Illing.....Marine (uncredited)

Keii Johnston.....Marine (uncredited)

Ender Lee.....Dying Japanese Soldier (uncredited)

Steve Lindsay.....Discharged Platoon Sergeant (uncredited)

Michael Ng.....Japanese Soldier (uncredited)

Denney Pierce.....Marine (uncredited)

John Rocha.....Marine (uncredited)

Ren Urano.....Japanese Radioman (uncredited)

Dixon White.....Hospital Room Patient (uncredited)

Reese Williams.....Platoon Sergeant (uncredited)

Jimmy Zerda.....Camp Tarawa Marine (uncredited)

Matthew Junmar.....Japanese Soldier (uncredited)

Nils Oliveto.....U.S. Marine (uncredited)

製作人

吳宇森John Woo.....producer

Arthur Anderson.....co-producer

張家振Terence Chang.....producer

C.O. Erickson.....executive producer

Tracie Graham-Rice.....producer

Caroline Macaulay.....co-producer

Alison R. Rosenzweig.....producer

John J. Smith.....line producer

Richard Stenta.....line producer

Stephen Traxler.....associate producer

Alison Rosenzweig.....producer

原創音樂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非原創音樂

Ib Glindemann.....(stock music "Everything Goes" and "Little Jug")

攝影

Jeffrey L. Kimball.....(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輯

Jeff Gullo

Steven Kemper

Tom Rolf

選角導演

Mindy Marin

藝術指導

Holger Gross

美術設計

Kevin Ishioka

布景師

Richard C. Goddard.....(as Richard Goddard)

視覺特效

Kevin Lingenfelser

Payam Shohadai.....BWVFX

副導演/助理導演

Arthur Anderson.....co-producer

Jeff Bilger.....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oan Cunningham.....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Randol Perelman-Taylor.....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ark Rabinowitz.....dga trainee

Brian Smrz.....second unit director

Alison Troy.....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製作發行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洗印廠

DeLuxe, USA

攝製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uper 35 (Kodak Vision 320T 5277)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Digital (Texas Instruments DLP 1280 x 1024, 1.9 : 1 anamorphic)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製作公司  

Lion Rock Productions [美國]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 (MGM) [美國]

發行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Distributing Corporation (MGM) [美國] ..... (2002) (USA) (theatrical)

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MGM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2002) (USA) (video)

01 Distribuzione [義大利]..... (2002) (Italy) (theatrical)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巴西]..... (2003) (Brazil) (DVD)

20世紀福克斯荷蘭分公司20th Century Fox Netherlands [荷蘭]..... (2002) (Netherlands) (theatrical)

20世紀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20th Century Fox de Argentina [阿根廷]..... (2002) (Argentina) (theatrical)

20世紀福克斯德國分公司20th Century Fox of Germany [德國]..... (2002) (Germany) (theatrical)

Centfox Film Ges.m.b.H.[奧地利]..... (2002) (Austria) (theatrical)

Gemini Film[俄羅斯] .....(2002) (Russia) (theatrical)

Hispano Foxfilms S.A.E.[西班牙]..... (2002) (Spain) (theatrical)

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MGM Home Entertainment[德國]..... (2003) (Germany) (video)

特技製作公司  

Boy Wonder Visual Effects[美國]

Cinesite (Hollywood)[美國]

Kevin Yagher Productions[美國]

其它公司

Chapman/Leonard Studio Equipment[美國]..... cranes and dollies

Hawaii Media Inc.[美國].....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RCA Victor[美國]..... soundtrack

Skywalker Sound[美國] ..... sound re-recorded at

Todd-AO Scoring Stage [美國]..... music recorded and mixed at

Tony's Food Service Inc. [美國] ..... catering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2002年6月14日

馬來西亞

Malaysia

2002年6月20日

香港

Hong Kong

2002年6月27日

義大利

Italy

2002年6月28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7月2日..... (Filmquart Film Festival)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2年7月22日..... (premiere)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2年7月25日

紐西蘭

New Zealand

2002年7月25日

台灣

Taiwan

2002年7月26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2年7月31日..... (Davao)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2年8月1日

德國

Germany

2002年8月1日

俄羅斯

Russia

2002年8月8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8月9日

瑞典

Sweden

2002年8月9日

土耳其

Turkey

2002年8月9日

西班牙

Spain

2002年8月14日

韓國

Korea

2002年8月15日

愛沙尼亞

Estonia

2002年8月16日

波蘭

Poland

2002年8月23日

日本

Japan

2002年8月24日

希臘

Greece

2002年8月30日

英國

UK

2002年8月30日

比利時

Belgium

2002年9月4日

埃及

Egypt

2002年9月4日

法國

France

2002年9月4日

中國

CHINA

2002年9月13日

導演介紹

《風語者》吳宇森
吳宇森,香港導演。原籍廣西平南,生於廣州。早年隨父親到香港,在貧民區長大和接受中學教育。畢業於香港利瑪竇書院。從小喜愛電影和戲劇,曾是中國學生周報話劇社成員。19歲開始拍攝實驗電影,包括《偶然》 (1968)與《死結》 (1968,與石琪合導),曾在香港第一屆實驗電影展中獲獎。1969年進入國泰電影公司任場記。1971年轉入邵氏,初為場記,後成為張徹的助理導演,參加拍攝《水滸傳》《馬永貞》 (1972)、 《刺馬》 (1973)等11部影片。1973年執導《過客》 ,但在兩年後才更名《鐵漢柔情》公映。1973年成為嘉禾電影公司基本導演,拍有《帝女花》 (1976)、《少林門》 (1976)、《發錢寒》(1977)、 《錢作怪》 (1980)、 《八彩林亞珍》 (1982)、 《英雄無淚》 (1983年拍畢,1986年公映)等,但成就都不突出。

1980年曾以吳尚飛之名為新藝城公司執導《滑稽時代》 。1983年加入新藝城,後又被派往台灣兩年,未有起色。1986年回港,執導徐克監製的《英雄本色》 ,賣座鼎盛,並獲第二十三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第六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獎。他隨之聲名鵲起,周潤髮飾演的小馬哥也深入人心,掀起一股英雄片潮流。後與徐克合作完成《英雄本色Ⅱ》(1987)、 《喋血雙雄》 (1989,獲第九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989年為紀念張徹從影40周年,與午馬聯合導演《義膽群英》 。1990年自組吳宇森製作公司,拍成《喋血街頭》(1990)《縱橫四海》(1991)、《辣手神探》(1992)等。1993年應邀赴好萊塢執導《終極標靶》 ,之後又連續執導《斷箭》 (1996)《奪面雙雄》 (1997),皆獲好評,奠定好萊塢大導演地位。之後作品有《職業特工隊2》 (2000)、 《風語者》 (2002)、《記憶裂痕》 (2003)等。

吳宇森電影沿襲張徹的男性情義與動作暴力,但又以現代抒情手法加以浪漫化鋪陳,在電影語言上形成“暴力美學”風格。2005年應邀出任第58屆坎城國際影展評審會委員。近期正在拍攝眾星雲集的華語大片《赤壁之戰》

演員介紹

《風語者》尼古拉斯·凱奇
尼古拉斯·凱奇出生於1964年1月7日,他本姓科波拉,是以《教父》《現代啟示錄》等片聞名於世的大導演科波拉的侄子。作為科波拉家族的一員,他從小就在充滿音樂與書籍的環境中長大,並養成了喜歡觀察的習慣。同時成為一名電影演員也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1982年,尼古拉斯在影片《開放的美國學府》中獲得了一個角色,這是他從影的首部作品。次年他又參加與了影片《山谷女郎》和《鬥魚》的演出。 《鬥魚》是由凱奇的叔叔科波拉執導的影片。為了與叔叔相區別,凱奇決定他需要一個屬於自己個人的身份,最後定下了凱奇這個名字。 

1984年,在名片《鳥人》中,凱奇出任了主角。他飾演“鳥人”的好友,一個試圖幫助“鳥人”恢復正常的越戰退伍軍人。為了演好這個顏面受傷的角色,凱奇拔掉了兩顆牙齒,臉上整整纏繞了五個星期的繃帶,而且減輕了15磅體重。在《鳥人》一片中,他充分展現了他那過人演技,開始為人們所矚目,但凱奇卻並未因此片而走紅,而是處於一種受注意卻並未成名的狀態。同年凱奇還拍攝了《棉花俱樂部》和《愛的召集令》等影片,也都有不錯的表現。 

尼古拉斯·凱奇尼古拉斯·凱奇

1986年,凱奇又主演了《憂鬱男孩》《佩吉·休出嫁》兩部影片,但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但1987年對凱奇來說則是頗為成功的一年。他先是在影片《撫養亞歷桑納》中飾演一個因無法生育而想偷竊別人嬰兒的男子,又在《月色撩人》中飾演一個失去一隻手掌的麵包師。這兩部影片在影評界人士中有著不錯的評價,但卻並不是十分賣座的影片。在1988年,他有了一部頗為引人注目的影片《吸血鬼之吻》 。在片中凱奇飾演了一位紐約雅皮士,後來變成了一個吸血鬼。該片堪稱是凱奇從影以來最為“過分”的演出。在拍片時,他甚至真的活吞了一隻蟑螂。不過那隻倒霉的蟑螂卻似乎給他帶來了好運。此後他那帶點疲備,有些低調的形象開始為人們所接受。1990年他又演出了《火鳥出擊》一片,同樣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同年,尼古拉斯·凱奇在美國前衛導演大衛·林奇執導的影片《我心狂野》中飾演了主角。凱奇在片中的角色是以搖滾樂傳奇人物貓王為藍圖的。該片有著詭異強烈的影像風格。同時更有著超現實的氣氛。片尾凱奇身著蛇皮夾克站在滾滾車流之上演唱貓王名曲《Love Me Tender》一段更成了電影史上的一個經典場面。不過在《我心狂野》之後,凱奇並沒有重複這種叛逆青年的路子,因為他的外形並不適合這類的角色。他繼續在小製作影片中嘗試著各種角色。1992年他在影片《今夜你寂寞嗎》中飾演了一位將未婚妻輸給賭場大享之後想盡辦法贏回美人芳心的偵探。在1993年凱奇又主演了《西部紅石鎮》《黑白追擊令》《超級賭徒》等影片,也都是小製作的叫好不叫座的作品。

尼古拉斯·凱奇尼古拉斯·凱奇

凱奇在1994年拍攝的幾部影片卻引起了不俗的反響,在《第一夫人的保鏢》中他飾演一位保護前總統夫人的特工。在《傾城佳話》中,他飾演了一位信守諾言的誠實警察,將中彩票得來的獎金分了一半送給一個女招待作小費。 在《天堂有難》中,他又飾演了一位被小鎮居民感化而棄惡從善的劫匪。凱奇在片中的表現也都相當地出色。不過他卻似乎厭倦了演這種善良的小人物,於是在1995年,他的形象有了極大的變化。在影片《死亡之吻》中,凱奇扮演了一位冷血殺手。為了演好這個兇狠強壯的殺手角色,他還特別加強了身體鍛鍊以獲得外形上的效果。之後他又接下了影片《離開拉斯維加斯》。 《離開拉斯維加斯》是一部小製作的影片,影片的成本僅有三百五十萬美元。事實上,在演過影片《今夜你寂寞嗎》之後,凱奇曾經說過“我要一個好的角色,我可以將我的靈魂投資下去!”而在《離開拉斯維加斯》一片中,凱奇投入的不只是他的靈魂。除了全心投入之外,他更只是收取了微薄的片酬。在這部片中凱奇獲得的片酬只有他平常的十分之一!不過他那深入靈魂的表演卻使他贏得了一尊閃閃發光的奧斯卡金像,這是金錢所難以估量的。在功成名就之後,凱奇改變了他的戲路。

獲獎記錄:

1992年以影片《野性難馴》(《WildatHeart》1990)獲第43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1996年以影片《逃離拉斯維加斯》(《LeavingLasVegas》1999)獲第六十八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幕後製作

影片簡直像政策圖解,它讓一組白人士兵和納瓦霍戰友共同演奏樂器,以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正面教育”。凱奇和比奇之間的矛盾衝突應該是影片的戲劇重點,也剛好是老吳的強項。但他似乎擔心老調重彈會引起人們的厭倦,於是用大量戰爭場面把戲劇矛盾的核心包裝起來,似乎沒有硝煙就不足以成為暑期戰爭大片。影片有一種拘謹、放不開的感覺,完全沒有黑幫槍戰中吳宇森的藝術誇張、那種灑脫、優美和近乎歌舞的“華彩樂章”。這是一部可喜可悲的影片:可喜的是,吳宇森沒有重複自己(姑且忽略那個美國兵和日本兵舉槍對準對方腦袋的細節);可悲的是,他重複了別人重複過無數次的老套路。

幕後故事

了解一些二戰歷史的人都會知道,本片故事中所涉及的關於納瓦霍人的事情的確是史實,作為美國最大的一支印第安部落,納瓦霍族對於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此,美國總統小布希還在去年7月26日為四位尚健在的納瓦霍軍事密電碼發明者頒發了代表最高榮譽的“國會金勳章”,製作本片的米高梅公司也趁機在白宮開了一個招待會,與會者除了總統布希、受獎者及其家屬、參議員等之外,還有導演吳宇森、主演尼古拉斯·凱奇等等。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政治和歷史背景,無論是《風語者》的製片方面還是公眾輿論方面對於本片的期望值都很高,用吳宇森自己的話來說,“這部影片並不是另一部《拯救大兵瑞恩》,雖然它也有很駭人的電影場景,但它更接近一部紀錄片,我想通過這部影片傳達一種信息,那就是我們應該停止戰爭。”

據說吳宇森第一次看到本片的劇本時,被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真想像一向冷靜淡定的吳大導捧著劇本痛哭是個啥樣子),於是他對影片拍攝和製作的要求格外嚴格:幾個主要演員在拍攝之前參加了好幾個星期的新兵營集訓;在一場大型戰爭場景的拍攝中,吳宇森動用了700多名民眾演員、設定了280處爆炸、安排了13架攝影機同時拍攝,場面及其壯觀;當然,本片的製作費用也因此節節攀升,最終達到了1億多美元,僅次於吳導的《碟中諜2》。儘管如此,在全部鏡頭拍攝完畢之後,吳宇森仍然感到不滿意,堅持要重拍一些重要鏡頭,於是原定於2001年6月的首映被推遲到了11月。不巧的是,等到吳大導對自己的作品充分滿意了正準備端上桌的時候,受“9·11”餘波的影響,影片再次被推遲,首映日定在了今現年的6月14日--這一天正好是美國的“國旗日”,也許這個吉日會掃去影片推遲一年產生的陰影為它帶來些好運吧。

最後再對本片中兩位演員作一下補充說明。其實扮演“風語者”卡爾·亞茲的亞當·比奇並不是一個納瓦霍人,他來自加拿大一個名為Saulteaux的印第安部落,參與過影片《煙霧信號》(Smoke Signals)和《斯寬托:一個勇士的故事》(Squanto: A Warrior's Tale)的拍攝,是一位很有表現力的印第安演員。而飾演另外一位納瓦霍士兵的羅傑·威利則是個土生土長的納瓦霍,他是劇組在幾千名應徵角色的納瓦霍民眾演員中挑選出來的,這是他第一次演戲,劇組上下對他的表演都很滿意。

穿幫鏡頭

1、登入過程中,F4“野貓”的飛行高度過低,炸彈剛扔下就響了,不怕把自己炸了嗎?

2、在奪取登入場縱深的戰壕時,原先負責支援的“野貓”戰鬥機卻都無影無蹤了。

3、最後戰鬥中把美軍車隊打得狼狽不堪的是日軍的45型240毫米榴彈炮,該炮只在中國戰場、菲律賓戰場使用過,並沒有裝備塞班島守軍。

4、片中出現的美國國旗上有50顆星,而1960年前美國國旗上只有48顆星。

5 、片中喬·安德斯(尼古拉斯凱奇飾)拿著湯姆森衝鋒鎗對日軍掃射,而令人不解的是喬·安德斯整整射擊了十幾秒,連彈匣都沒換,而他的湯姆森是直彈匣,非圓鼓形,他打出的子彈遠遠超出了彈匣子彈的容量。

6 、在灘頭的爭奪戰中,日軍要和美軍拼刺刀,居然是只用一隻手拿著步槍然後往前沖,不是端著步槍衝鋒。 7、在劇中,本·亞茲混入日軍陣地搶奪無線電得手後是脫掉日軍頭盔,只戴日軍的軍便帽用無線電聯絡的,可是他撤離時,卻戴著頭盔!而且在和美軍炮兵聯絡時他說的是英語不是密碼,美軍炮兵會憑一個陌生的無線電而停止行動?如果是日軍呢?

8、日軍在塞班島的裝甲部隊主要裝備97式中型坦克,片中的95式輕型坦克裝備不多。而且日軍坦克不會像劇中都擺在空地上等著挨炸,一般都是在掩體中的,從片尾的95式輕型坦克殘骸可以發現其行走裝置和履帶明顯是美制M3坦克的行走裝置和履帶。

媒體解讀

《風語者》《風語者》
納瓦霍密碼:“風語者”的神秘武器:

著名華人導演吳宇森執導的好萊塢戰爭題材大片《風語者》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喬·恩德斯被派去保護一個納瓦霍密電員(人稱“風語者”)本·亞齊。由於“風語者”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每名“風語者”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面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密電員即將被俘,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泄。在恐怖的塞班島戰役中,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經過浴血奮戰的喬·恩德斯和本·亞齊即將成為敵人的俘虜。此時,喬·恩德斯面臨一個兩難選擇。他會殺死自己的親密戰友嗎?

通過《風語者》,神秘莫測的納瓦霍密碼再次在世人耳邊響起……

“鳥語”引發奇想

美軍遭遇珍珠港襲擊後,被迫對日宣戰。但交戰初期,美軍的密碼屢被日軍破譯,致使其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就在美軍高層為此焦急萬分的時候,1942年初的一天,位於洛杉磯的美國海軍辦公室來了一位自稱菲利浦·約翰斯頓的美國白人。他提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建議———徵召美國最大的印第安部落納瓦霍人入伍,使用納瓦霍人的語言編制更加安全可靠的密碼。

《風語者》納瓦霍密電員
約翰斯頓之所以能夠提出這個構想,是因為他從小就跟隨父親———一位長期在印第安人保護地傳教的牧師,在納瓦霍人聚居區生活,所以對納瓦霍人和他們的語言非常熟悉。而在當時,納瓦霍語對部落外的人來說,無異於“鳥語”。因為這種語言口口相傳,沒有文字,其語法、聲調、音節都非常複雜,沒有經過專門的長期訓練,根本不可能弄懂它的意思。根據當時的資料記載,通曉這一語言的非納瓦霍族人全球不過30人,而其中沒有一個是日本人。極具軍事頭腦的約翰斯頓認為,如果用納瓦霍語編制軍事密碼將非常可靠而且無法破譯。

美國海軍認定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立即答應協助約翰斯頓實現這一構想。1942年2月28日,在聖迭戈的艾略特兵營,約翰斯頓找來4名納瓦霍人進行演示試驗。在演示前,對此十分感興趣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上將克萊登·沃格將軍親自寫出6段戰爭中常用的信息,其中一條是“預期敵人會使用坦克和俯衝轟炸機在黎明時攻 擊”。按照納瓦霍語,信息被逐字逐句地翻譯為“敵人坦克-俯衝轟炸機-預計-攻擊-早晨”,其他5條信息也被熟練地翻譯出來。這給沃格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周后,沃格專門致函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建議為太平洋 艦隊兩棲作戰部隊招募200名納瓦霍人。不過,這項大膽的計畫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擔心納瓦霍密碼不能適應繁多的幾乎是數不盡的軍事活動,因為軍事術語在納瓦霍語中的確比較匱乏。但是,經過一番爭論之後,招募納瓦霍密碼戰士的計畫還是被通過了。於是,神秘的“鳥語”開始登上大雅之堂。

無敵密碼”誕生

1942年5月5日,首批29名納瓦霍人被徵召入伍。他們在加利福尼亞聖迭戈的新兵訓練營中和通訊人員一起設計了最初的納瓦霍密碼。這種密碼由211個字組成,大部分為納瓦霍詞,也摻雜了一些新辭彙,這是為了彌補納瓦霍語中軍事術語的不足。例如,“戰鬥機”被稱為“達-哈-提-西”,納瓦霍語意為“嗡嗡叫的鳥”;“俯衝轟炸機”被稱為“幾尼”,意為“小”。另外,密碼戰士還設計了一個系統,用來與英語26個字母相對應。例如,字母A為“沃-拉-其”,意為“螞蟻(ant)”;字母E為“迪茲”,意為“麋鹿(elk)”。另外,針對那些沒有能夠列入211個密碼的詞語,他們根據納瓦霍語專門創建了一個大約500個常用軍事術語的辭彙表以便用來對照拼讀。

納瓦霍人很快便顯示出記憶密碼和在戰時傳遞信息的能力。他們成功地從飛機或坦克等移動目標上傳遞密碼。計畫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隨後,另外200名納瓦霍人也於1942年7月20日被徵召入伍。1942年10月2日,約翰斯頓也被徵召入伍,並被授予上士軍銜,專門負責訓練納瓦霍密碼戰士。可是,就在約翰斯頓躊躇滿志地實施他的大膽計畫的時候,一個細心的密碼員發現,由於納瓦霍語中沒有的詞的對照表重複使用頻率太高,根據這些詞語,納瓦霍密碼幾乎不用費什麼勁就能被破譯。為解決這一問題,約翰斯頓和一些技術專家把對照表的26個字母增加為44個,使得那些常用的字母如E、T、A、O等有了多種選擇餘地。例如字母A除了原來的“沃-拉-其(螞蟻)”外,還可以叫作“比-拉-沙納(蘋果apple)”和“齊-尼赫(斧子axe)”。這樣一來,其破譯難度大大增加。被美軍稱為“無敵密碼”的納瓦霍密碼終於誕生了。

作戰南太平洋

到1943年4月,第二批200名納瓦霍人完成了訓練,而此時,第一批納瓦霍密碼戰士即“風語者”已經隨海軍陸戰隊在南太平洋上作戰了。很快,納瓦霍密碼就在實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攻占硫磺島一役中,6名“風語者”使用神秘的納瓦霍密碼及時準確地為美軍傳遞信息情報。在戰鬥開始的前兩天,他們通宵工作,沒有一刻休息。整個戰役中,他們共接發了800多條訊息,沒有出現任何差錯。日本人儘管能夠截獲這些情報,但對這些近乎“天書”的文字感到束手無策,而當時美軍已經破譯了日軍的密碼。不久,美軍便很輕易地攻下了戰略要地硫磺島。負責聯絡的霍華德·康納上校曾感慨地說:“如果不是納瓦霍人,如果沒有納瓦霍密碼,美國海軍將永遠攻占不了硫磺島。”參與硫磺島戰役的拉爾夫·斯托其上尉在一份報告中稱,納瓦霍密碼是“最簡便、最快速和最可靠”的密碼,“日本人的腦袋都要想破了,但我們幾乎不用擔心泄密會發生”。

出色的實戰成績吸引美國海軍決定更大規模地徵召納瓦霍人入伍。他們曾經構想以每月50人的速度再徵召303名納瓦霍人,但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因為,那些被招募的納瓦霍戰士也逐漸成為其他部隊的“寶貝”。為此,海軍陸戰隊不得不把名額削減到每月25人,甚至試圖從其他部隊索要納瓦霍新兵,但這些努力並未獲得完全成功。由於“風語者”供應不足,這嚴重影響了美國海軍的通訊工作。儘管如此,因為納瓦霍密碼既保密又很少失誤,仍然逐漸成為美軍最信賴最鍾愛的密碼。

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納瓦霍密碼可能已經算不上高明,但它走過的那段光輝歷程將永遠不會被忘記。

影評反響及評價

《風語者》《風語者》
這是一部給了影迷們太多猜測和期待的影片,也是吳宇森在好萊塢從動作片轉型劇情片的大膽嘗試,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和檔期錯後的煎熬之後,廣大吳宇森迷和凱奇迷們終於在這個周末如願以償。影評人的反響不一,毀譽參半,壞的就不說了,至少美國《娛樂周刊》對該片的評價還不錯,給了個B—,指該片是吳宇森以傳統戲劇手法,向二次大戰中的納瓦霍士兵致敬之作,“吳氏以一個中國導演的角度,以敏銳的想像力,構造了感性的戰爭故事”,《娛樂周刊》還稱吳宇森還把1944年的塞班島戰場再現為一個瘋狂失控的地方,充滿尖叫、流血和死亡,但吳宇森在動作處理上,充滿了個人的標記,戰場上的教堂、好友們互相以手槍指著對方等等,都說明“JohnWoowashere(這是吳宇森的出品)”。
本片票房成績並不理想,只排在第三位,但究竟好不好,還是先了解了再說。就從劇情講起吧————雖然很多影迷對該劇的劇情已經耳熟能詳了。-瘋語者

題解何謂“風語者”?

美日對抗一開始,日軍總能用各種方法破譯美軍的密電碼,這令美軍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42年,幾百名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所以美軍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譯電員,人稱“風語者”。

劇情:兄弟,殺還是不殺?

話說在1941年12月8日,美國被舉世皆驚的珍珠港事件激怒(具體情節參見影片《虎!虎!虎!》和《珍珠港》),暴跳如雷地正式向日本宣戰。接下來的四年里,美國大兵哥們告別了在軍事基地喝酒、打架、泡女護士的悠閒生活,紛紛奔赴廣大的太平洋戰場上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一個個收復被日軍占領的島嶼,一批批打跑頑抗的日軍,憤怒的矛頭直指日本四島。《風語者》的故事,就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

《風語者》《風語者》
場上。

美日對抗一開始,日軍總能用各種方法破譯美軍的密電碼,這令美軍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42年,幾百名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所以美軍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譯電員,人稱“風語者”。作為美國海軍的秘密武器,每個“風語者”都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每個納瓦霍譯電員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面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譯電員即將被日軍俘獲,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泄。

一句話評論

Honor Was Their Code.

From The Director Of "M:I-2"

America Has The Last Word.

The Navajo Has the Code. Protect the Code at All Costs.

相關評論

影片後期製作尚未完成的時候,米高梅公司曾搞過一次樣片的試映,僅限內部人士參考、評論。結果看完了樣片,馬上就有影評人把吳宇森的這部新作劈頭蓋臉地數落了一頓,說他完全就是把《野戰排》和《拯救大兵瑞恩》等經典戰爭片七拼八湊攢出來的一部B級影片;吳氏“暴力美學”的招牌風格完全被一次次無聊又粗製濫造的爆炸場面所取代,令那些抱著對他很高期待的人大失所望。
由於這種負面聲音傳出來時影片還未製作完畢,吳氏還有很大的改過餘地,因此在不久後《紐約時報》的奧斯卡提名預測中,影評人還是把《風語者》劃入了奪標熱門的行列中。只可惜,上映日期的推後讓人們無緣驗證預測的正確與否了。
好在今年4月份的看片會上,又有影評人給予了本片正面評價,說它並非追隨眾多戰爭題材影片的跟風之作,而是一部更突出對戰爭的思考的深刻影片,轟轟烈烈的戰爭場面只是吸引觀眾的噱頭罷了。這讓很多吳大導的忠實fans們著實鬆了一口氣。其實,筆者也和這些fans一樣,經常默默祈禱:但願給全球華人帶來驕傲的吳宇森不會在好萊塢的“電影流水線”上迷失自己的個性和才華。

尼古拉斯·凱奇的電影

回顧歷史,總結一代影帝尼古拉斯·凱奇的作品

盤點尼古拉斯·凱奇的影片

尼古拉斯·凱奇, 1964年1月7日出生於美國加州長灘,他本姓科波拉,是以《教父》和《現代啟示錄》等片聞名於世的大導演科波拉的侄子。17歲開始進入電影圈,為了不受叔叔名氣的影響,改從他喜愛的作曲家約翰-凱奇的姓。他飾演的角色較多,也獲得不少獎項。

二戰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