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遺址

垓下之戰遺址

垓下之戰遺址位於北緯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壁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老莊胡村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決戰於此,劉邦大敗項羽,迫使項羽演出“霸王別姬”和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

基本信息

簡介

垓下之戰遺址位於,在今靈壁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老莊胡村附近。

如今,這片土地已經很難找到當年戰爭的痕跡,不過依然留下了許多傳說和紀念建築。

歷史

垓下之戰遺址垓下之戰遺址

虞姬墓:座落在今靈璧縣城東15華里,宿(縣)泗(縣)公路南側。虞姬為項羽的寵妾,當年楚漢相爭,項羽四面楚歌時,虞姬自刎而葬於此。

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垓下(今靈璧城南沱河北岸城後大隊),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妾虞姬、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歌而和之。《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雲,虞姬歌詞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途中築冢葬此。

霸王城(古稱靈壁):位於靈璧縣城西北,今尹集鎮濉河北。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大戰濉水之濱,項羽大敗劉邦於此。

垓下遺址之爭

2010年1月6日,《“垓下遺址”豈能“過河”?》一文,對近日新修訂的《辭海》把垓下遺址地理歸屬從“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改為“今安徽固鎮東北沱河南岸”的“垓下過河說”提出質疑。

此文一經刊登,便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很多讀者致電本刊,對此事予以關注。1月11日,記者一行來到靈璧,與該縣相關部門負責人及部分專家進行座談,並走訪了垓下遺址附近的村民,他們紛紛表示——

“不能給歷史製造懸念,不要給子孫留下遺憾!”

“沒有垓,何來垓下?!”剛一見面,現年72歲的曾擔任過靈璧縣文化局副局長的謝永禕老人對於“垓下遺址”之爭就亮明了觀點。“‘垓下’只是個普通名詞,不是專有名詞,資料上有關記載也很多,如古沛郡有垓下、河南鹿邑也有垓下,從地勢上看,有高崗才有垓下。項羽和劉邦最後一戰的‘垓下’,據《中國漢語詞典》1979年版記載,‘劉邦圍困項羽之地就在今安徽省靈璧東南、沱河北岸。’固鎮縣說‘垓下’是他們的,但是固鎮的濠城哪裡有‘垓’?他們沒有,我們有!”

謝老闡述,清同治、鹹豐年間,每遇發大水,垓下附近的百姓就會帶著牲畜跑到垓上以求避水,因為那是最高的地方。“垓下”在哪兒,應從“垓”談起,因為當年項羽和劉邦大軍激戰時,不可能只局限於某一個地點,固鎮可能是“垓下古戰場”,但卻非“垓下遺址”。記者正在採訪時,縣水利局送來一份檔案資料,上面記載著沱河治理的歷史,沱河從來沒有改道過。如此說來,“垓下遺址”不可能從沱河北岸“轉移”到南岸。

謝老對記者說,經過2000多年的滄桑歲月,垓下之戰已經日漸沉入到歷史的長河中,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旅遊產業興起,垓下遺址才再次引起人們的重視。目前,“垓下”的屬地問題已不再是學術問題那么簡單,固鎮方面所爭的不是學術,而是經濟。剛出現“垓下”之爭時,靈璧縣文化局、縣史志辦也曾以縣政府的名義,用大量詳實的論證編寫報告向省里反映過這個問題。固鎮縣爭奪“垓下”靠《史記》上曾有過的一些記載,說古洨國在其境內,除此之外,他們沒有多少依據。“上世紀九十年代,安徽大學的一位歷史學教授站在濠城一看說‘原來垓下就在這裡’,真是草率!”謝老不屑道。

謝老表示,固鎮不是與我們爭“垓下遺址”,確切地說應該是“奪”。“《辭海》的編輯應該學問高深,態度嚴謹,貿然推倒學術結論,是有失偏頗的!”謝老不無憂慮地說:“編造出來的歷史是經不起考驗的,我們一定要釐清事實真相,不能給歷史製造懸念,不要給子孫留下遺憾!”

“誰編造歷史,就是歷史的罪人!”

“靈璧與固鎮的‘垓下’之爭,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就曾撰文論證。固鎮方面說‘垓下’是他們的,簡直就是張冠李戴!”採訪中,曾擔任過靈璧縣靈城文化站站長的79歲的解安中老人義憤填膺地說。

據解老介紹,固鎮縣之所以說“垓下”是他們的屬地,理由無非是《史記》上曾說其在靈璧東南,而濠城也在東南。固鎮方面稱古代時有個洨國在其境內,但楚漢戰爭時不可能有國,這反而證明“垓下”不屬於固鎮縣。

解老對記者說,靈璧縣垓下因劉邦在此大敗項羽而著稱,固鎮縣濠城因為是古洨國之都而馳名。這兩個名稱不同、位置不一的地方,由於一些史籍記述有錯和一些人考證有誤,垓下位置誤被說成在濠城。自元朝初年以來就有人稱“垓下與濠城自是兩地,不得並而為一也。”可是直到現在,還有人宣稱“經過到濠城實地考察、考證後認為,垓下位置在濠城。”更為嚴重的是,固鎮縣史志辦還把“垓下即濠城”當作正確的結論載入《固鎮縣誌》。

那么,“垓下位置在濠城”這一錯誤說法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漢書》記載“洨有垓下聚”,這沒有錯誤,洨確實有個地方叫垓下聚。可是到了元朝初年,馬端臨編著的《文獻通考》卻稱“垓下,即濠城(又稱洨城)地也”,於是產生“垓下即濠城”這一錯誤說法。

至清乾隆年間,靈璧知縣貢震就發現《文獻通考》這一說法有誤,指出“《漢書》言,‘洨有垓下聚’,則垓下與洨城(即濠城)自是兩地也,不得並而為一也”。貢震為了證明他的這一論斷,去實地考察,卻又誤把澮水(今固鎮縣鏡澮河)當洨水(今沱河),導致他把固鎮縣南連城集北的濠崗當作洨縣故城——濠城。又因他認為垓下和濠城不在一個地方,於是他把沱河南岸之濠城推斷為“垓下”,得出“垓下,今濠城也”的錯誤結論。這部分只要翻閱《靈璧志略》便可得見。清光緒年間,《安徽通志》就指出貢震這一判斷的錯誤:“貢震謂洨城在連城集北岸,蓋以澮水為洨水雲。”

解老說,垓下,是因地形而得名。弄清“垓下”的概念,對於垓下位置不在濠城這一結論會更加明確。唐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上說:“垓下是高崗絕岩,今猶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側,因取名焉。”由此可知,在古代自然形成的高崗絕岩地形(即地形一面平緩,一面陡峭)才可稱為垓下。1953年治淮委員會測繪的“靈璧南部高程表”顯示,北部平緩,標高18.77米,南部陡峭,最低標高15.22米,高程相差3.32米,呈半島狀由北向南伸延。2000多年過去了,在靈璧垓下仍可見這種特殊的地形,而濠城則不具有這種地形,不夠格稱“垓下”。

“垓下不在濠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至於固鎮所謂的‘垓下村’、‘垓下居委會’,那都是後來才起的名字。《辭海》的編輯考證不嚴謹就修改詞條,誤導後人。歷史就是歷史,不能隨意篡改,誰編造歷史,就是歷史的罪人!”解老再次強調。 

“‘垓下遺址’和‘洨城遺址’不能混為一談”

“固鎮自1965年從宿縣地區劃分出去之後,於1986年申報省級文物保護,1991年挖掘了一個漢墓,2007年又要求修改教科書,還組織省文物考古隊進行考古,後開發了兩條街,塑了‘霸王別姬’像,進行旅遊資源開發。這些方面他們比靈璧縣搶先了一步,這或許與他們做了大量工作是分不開的。”採訪中,靈璧縣文化局非遺申報股股長石亞萍對記者說。

石亞萍表示,要明確“垓下”的屬地,先要辨析垓下聚的位置。最早記載“垓下”位置的是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郡國志二:“沛國(秦泗水郡,高帝改。雒陽東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戶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一千三百九十三。二十一城其中‘洨’有垓下聚。”這二十一城當中“洨”在西漢時是一個侯國的封地,東漢經學家和文學家《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曾為“洨”縣長,世稱許洨長。“洨”有垓下聚,是指“洨”境內自然村落。《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的郡國、侯國以及聚邑屬三級不同的行政機構,“洨”是西漢侯國的都城,而“垓下聚”則是東漢“洨”縣境內的自然村落,即在今韋集鎮垓下村(過去叫單圩鄉老莊胡村)。如此,郭沫若《中國史稿地圖集》和中華地圖學社《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垓下”位置均不是固鎮濠城的“洨”城遺址。“垓下遺址”和“洨城遺址”在地圖上經度相差5ˊ,緯度相差3ˊ,兩地地面直徑距離是8公里,以沱河為界,“垓下遺址”在沱河北岸靈璧縣境內,“洨城遺址”在沱河南岸今固鎮縣境內。按照《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的“垓下”和“洨”的位置,僅相距區區十幾里地,但它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古地名,即現在的兩個遺址:“垓下遺址”和“洨城遺址”。

石亞萍告訴記者,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固鎮縣濠城鎮境內遺址曾進行大面積發掘,發現一個古城址,從古城址面積、地形及出土的文物上看,“古洨城”在歷史上的確切位置就是今天的濠城鎮,與《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的地理坐標一致。她認為,無論是從歷史記載還是從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來看,均證明今濠城是古洨國遺址,而非“垓下”。

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地考察,石亞萍收集了詳實的史料文獻,她將於近期自費出版15萬字、集圖文一體的《垓下風雲》一書,從不同角度詮釋劉邦大戰項羽的垓下古戰場的點點滴滴,也將佐證“垓下遺址”確在靈璧縣東南的事實。

史料分析

垓下之戰遺址垓下之戰遺址

楚漢五年十二月(前202年)發生的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時期的最後一次大戰,它決定了楚敗漢勝、楚亡漢興。對於垓下、垓下聚問題,歷來學者頗有異說歧見,至今尚無一致的看法。筆者以為垓下、垓下聚是有區別的。垓下是地區名,垓下聚是在垓下地區的聚落名。

何謂“垓下”?《說文》對“垓”的解釋是“兼垓八極地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兼備八極之地謂之垓”。據此,所謂垓下,就是八極地之下。有說垓即“堤”或“高岡絕岩”,則垓下是謂在河堤下或高岡下。依此而言,垓下必是地區名,非具體地點。猶如“塞上”、“河上”、“關中”、“山東”等等,是不能指定為具體地點的。

大致說來,楚漢之際的垓下,在睢水、洨水(今沱河)間開闊的平原地區,大約在北緯33度至34度、東經117度至118度的範圍內。具體如何,有興趣者尚可深入探討。此地區當南北要衝,能容納數十萬人馬駐屯和打仗。如今靈壁、泗縣、固鎮等縣境內多處“霸王城”故址,相傳為項王楚軍駐地,也能說明歷史問題。

《漢書·地理志》“洨(侯國)”下有“垓下”。洨,西漢時為侯國,東漢改為縣。東漢應劭註:“洨水所出。”洨水,即今沱河。它自今安徽宿州市北分蘄水東南流,經宿縣、靈壁、固鎮等縣境,至五河縣西北會渙水(今澮水)“南入淮”。垓下就在洨水地區、洨國(縣),自《漢書·地理志》所書洨之垓下,“高祖破項羽”之後,一千多年間是無人懷疑的。東漢應劭、三國魏蘇林、晉徐廣、南朝宋裴駰、梁劉昭、北魏酈道元、唐顏師古、李賢、司馬貞、李吉甫、北宋樂史等都信從班固《漢書》之說,只要細看《史記·項羽本紀》三家注、《漢書·高帝紀》顏師古注、《水經注·淮水注》、《元和郡縣圖志》等就可瞭然。

不過,蘇林、李奇、劉昭、酈道元等提到了“垓下聚”。聚,聚落,即人們聚居的村落。垓下聚,即垓下地區的聚落,當是那裡的一個具體地點。酈道元在《水經·淮水注》云:“洨水又東南流逕洨縣故城北,縣有垓下聚,漢高祖破項羽所在也。”垓下聚在洨縣,可謂早有定說,毋庸置疑。“縣有垓下聚”之“有”字,請注意之,“有”而非“即”,則“垓下聚”非“洨縣故城”。但是,號稱長於地理的唐人張守節卻在其所撰《史記正義》里說:“垓下是高岡絕岩,今猶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側,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縣東十里,與老君廟相接。”這是對垓下的一個新的說法。唐代真源縣,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其東十里有沒有“垓下”,如今不大清楚。但這個地方在秦楚之際與頤鄉相近,屬陳郡苦縣,而不在漢沛郡洨侯國。張守節把項劉戰於垓下從沛國洨地移至陳郡苦縣,真是大錯。元代胡三省撰《資治通鑑注》、近世范文瀾撰《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取張守節之說,不免有失察之過。

有人說“垓下”乃“陳下”之誤,把本是垓下、陳下兩地,垓下、陳下兩次大戰,混為一談,乃大錯特錯。拙文《陳下之戰與垓下之戰》(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年第6期)、《陳下之戰、垓下之戰是兩回事》(載於《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1期),對此已有考辨,這裡不再多言。我是堅信班固、酈道元之說的。

今人多以為,垓下在古洨國境內,幾乎已取得共識,這是幸事。但對垓下聚則有歧議。有說垓下在靈璧縣東南、沱河

北岸;有說垓下在固鎮縣東、沱河南岸的濠城鎮“霸王城”。其實此兩說所爭議者是垓下聚地點,而非垓下地區。

對於垓下聚,魏晉南北朝學者多有提及,只說在故洨縣,未曾詳言具體地點。自唐代後期以來,學者們考真求實,地理方誌古籍指點列圖,說的已經較為具體。試舉幾例並略作分析:

(1)《元和郡縣圖志》卷十,(虹縣):“垓下聚在縣西南五十里。”按:此處首次指出垓下聚在唐虹縣(今泗縣)“西南五十里”,即在漢洨侯國垓下地區。這是值得重視的,且可明確地予以肯定。

(2)《太平寰宇記》卷十七,(虹縣):“在縣西南七十八里,即漢洨縣也,屬沛郡。垓下,洨縣之聚落名。”又云:“垓下在(虹)縣西五十里。漢兵圍項王於垓下,大敗之。”按:此書不僅把洨故城、垓下(聚)分為兩處,而且明確地指出地點方位和距離,洨故城在虹縣西南七十八里,垓下聚在虹縣西五十里。此說與《水經注》酈道元說相符,而更具體化。可以說,這是迄今最為明確而可靠的說法。

(3)明代嘉靖《宿州志》卷七:“濠城在(靈璧)縣南五十里。《東漢書》:‘洨有垓下聚。’注云:洨故城,在虹縣西南,即此城也。”又云:“垓下在虹縣西五十里。”按:此指出洨故城在靈璧縣南五十里,“在虹縣西南”,即明代的濠城集。又肯定垓下(聚)“在虹縣西五十里”,明代屬靈璧縣。這是沿襲《太平寰宇記》之說而所作的具體解釋。它也是把洨故城、垓下聚分為兩處的,並未混二為一。

(4)《明一統志》卷七:“垓下在虹縣西五十里。”“洨城在縣(靈璧)南。漢洨縣,屬沛郡。”按:此乃承《太平寰宇記》之說。其言“垓下”,實指垓下聚。

(5)《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一:“垓下聚,(虹)縣西五十里。”“洨城在(靈璧)縣南。漢洨縣,屬沛郡。”按:此把垓下聚、洨城也明確地分為兩處。其言兩處地點,沿襲了《太平寰宇記》、《明一統志》之說。

(6)《清一統志》卷八七則接受了《史記》、《漢書》、《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明一統志》、《(嘉靖)宿州志》等諸說,加以綜合,條分縷析,指出濠城(集)、垓下聚為兩地,一在靈璧南,一在靈璧東南,

(7)清代乾隆二十三年《靈璧志略》云:“濠城集乃洨縣之垓下聚,以此知靈璧東南境有古洨縣地也。”又,所附《靈璧河渠原委》云:“今之濠城集,即古之垓下聚。”按:兩書作者皆為貢震。所謂垓下聚即濠城集(古洨縣),僅此一說,而未舉出任何根據。

據以上7例來看,自唐至清,絕大多數地理方誌古籍都以為垓下聚、濠城(集)皆在漢洨縣境,且濠城即洨故城所在地。可謂古有一定之說。近年固鎮縣濠城集地區考古發掘亦可證明。濠城集、垓下聚並非一地,實為兩地。《靈璧志略》作者貢震勇於建立新說,把垓下聚移合於濠城集,標新立異,未曾拿出一點像樣的證據來,實屬無稽之談。

由此看來,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把“垓下”標誌於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大致是可信的。古人所言地理方位,有時稍有粗略。也許將來有新的考古文物出現,來證實準確的垓下聚遺址。郭、譚兩地圖集的“垓下”,欠妥,應改為“垓下聚”。至於所謂垓下聚就在濠城集一說,2000年來的歷史文獻皆不能幫助其說的,考古文物迄今也不能幫其大忙。總之,我們只能實事求是,尊重歷史。

垓下遺址八景

垓下之戰遺址垓下之戰遺址

霸城煙雨:城內原有古壽聖寺,寺中有一千年皂角樹,樹冠如蓋,玉立聳天。遠觀霸王城,樹木蔥籠,煙雨蒼茫,氣象萬千,引人遐思。

漢陵秋色:濠城周圍多土丘,素有“濠城古堆三千三,數罷金山數銀山”之說。

虞灣夕照:虞灣,又名虞姬灣,在今固鎮縣濠城鎮垓下村境內的沱河南岸,西距垓下遺址約1公里,傍堤臨水,蘆葦叢

生。每逢雨季,在夕陽的照射下,碧波重粼,垂柳滴翠,令人胸襟開闊,心馳神往。

撒金曉月:撒金橋,扼南京至北京的官道要衝,在古洨城西南約200米處,為一石橋。

夾山簫韻:夾山,又名夾山口,在今固鎮縣濠城鎮垓下村境內。

古剎晨鐘:濠城多寺廟,清晨寺廟鐘聲齊鳴,宏亮深遠,音傳數里,振聾發饋。

洨上雙虹:洨水即今沱河,水首源於河南商丘,東流入淮。流經濠城的河段修有兩座拱橋,構造精巧,建築雄偉,恰似雙虹凌空,左右輝映。

沱沙落雁:每到秋季,古洨城東西上下十餘里河灘上,會有成群的大雁在此棲息,成為沱河兩岸一大景觀。

盤點安徽旅遊景點

微百科:安徽百科

安徽省位於華東腹地,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

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