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弩台

教弩台

教弩台,亦名點將台,位於安徽合肥在市內淮河路東段北側。史載,三國鼎立時期,魏主曹操四次到達合肥,臨陣指揮,築此高台教練強弩兵將,以御東吳水軍,迄今為止已有1700多年歷史。

基本信息

簡介

教弩台教弩台
萬佛湖原名龍河口水庫,位於安徽中部,距省城合肥80公里,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量9.03億立方米,是舉世聞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皖西五大水庫之一。因北岸岩石似觀音打坐,對面湖心散落著大小66座島嶼,栩栩如佛子羅拜,形成“眾佛拜觀音”的勝境,故得名萬佛湖

萬佛湖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旅遊度假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安徽旅遊十大度假基地。被譽為“合肥的後花園、安徽的北戴河”。

特點

教弩台教弩台
萬佛湖,群山環抱、波光瀲艷、水面開闊、一碧萬頃,港叉曲折、綠島浮動、鷗鳥翔集、舟輯點點。中國農民手挖肩挑方式築成千米大壩,堪稱世界之最。梅嶺電站、落磯山溢洪道、牛角衝進水閘等巨型設施,樹起了新中國水利建設史的豐碑;瓦礫山、文家墩和龍王樹等古文化遺址,提供我們祖先生息勞作的歷史實證;龍河口、梅福洞、釣魚台和周瑜祖墳等古蹟,向人們講述著優美動人的美好傳說。梅山曉煙、萬佛石林、白鷺洲、北風吹海螺、五老觀太極、萬佛溫泉和徽萃山林、芙蓉島、金海岸、風情島、逍遙島、桃花島、萬佛島、燕子島等景觀,使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萬佛湖風景區以其博大的胸襟,集山、、泉、、石於一體,形成了妖嬈多姿彩斑斕的人間仙境,是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運動健身、會議商務以及科普考察的理想勝地。

解說

教弩台教弩台
暢遊湖面,你可以穿行於眾多島嶼之間,觀賞那些形態各異、綠得可愛、美得醉人如玉盤嵌珠似的島嶼。你還可去栲栳山,鑑賞風水寶地“五老觀太極”,憑弔三國名將周瑜先祖安息之地。這裡的大梅山,就是漢代南昌尉梅福隱居之地,山上梅福洞尚存。在這裡你可體驗一下這位辭官不做的先賢洞穴崖居的生活情景,想像他羽化升天的境界。西去里許,有一處奇石景觀,臨湖岩石因風雨剝蝕,形成奇特景象,有象鼻石、人頭馬、神龜望月和釣魚台等。欣賞大自然賜給萬佛湖的這些瑰麗的寶藏。
乘遊船東去,是瓦礫山、葉墩遺址所在地,在那裡你可訪古探微,尋找我們祖先當年捕魚狩獵、刀耕火種的痕跡,感嘆萬佛湖的蒼桑歷史。
船靠三江碼頭,其東南方向就是名震遐邇的西湯池溫泉了,那裡有桐城派古文大家戴名世的《溫泉記》碑刻美文,還有仙米尖、仙人橋、五龍廟、鏡子石、情侶峰、蓮花峰、獅子石和龍潭湖等諸多勝景。但你更應該盡情地享受一下高熱氡礦泉浴的舒坦和美妙。
夜幕下的萬佛湖,朦朧神秘,你可以踏月水濱,坐石臨風,聆聽那如歌如訴的濤聲,回味那“斬蛟除害,造福蒼生”的優美傳說,它會把你帶到悠遠的遐思遙想之中。
萬佛湖生態環境良好,湖汊港灣縱橫曲折,林木水草茂盛豐盈,是各種禽鳥栖息之地,造就了野鴨渚、雉雞塢、白鷺洲等自然景觀,每當“寒波淡淡起”,便看到“白鳥悠悠下”,使你有置身於“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境界。
萬佛湖島嶼林立,各顯姿態,有的如綠龜浮背,有的如鰲魚出水,有的似紫燕剪水,有的似牛臥淺灘。已開發的有金海岸燕子島桃花島芙蓉島和徽萃山林等多處,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觀點亮點。
萬佛湖還是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距今約1.4至1.2億年的侏羅紀晚期,全球火山活動強烈,地處太平洋岩獎活動帶上的萬佛湖園區,先後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火山噴發,這些自地球深處噴出的熾熱漿冷凝後,形成了火山岩地貌區。

萬佛湖大壩橫臥於栲栳山、中流砥柱和龍河寨三山之間。它是萬佛湖的主體工程,也是萬佛湖風景區最為壯觀最為動人心魄的景觀。新中國誕生不久,倍受旱澇災害的舒城人民,在舒城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先後動員20萬人次民工建設萬佛湖。工程自1958年11月開始至1960年2月主壩完工,歷時一年又四個月,大壩為粘土心牆砂壩總長約1000米,底寬190.8米,壩高34米。總計完成土石方160萬立方米。如此巨大工程是在我們共和國三年最困難時期,龍舒人民用肩挑手推而築成的。時任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親臨工地題寫:“劈山引水灌溉良田千萬頃/興利除害造福子孫億兆年”。聯合國大壩委員會主席托蘭考察後,稱讚說:“非常了不起的工程”。萬佛湖建後,發揮了防洪、灌溉、養殖、發電和旅遊等效益。2002年初開始,歷時5年對大壩進行灌漿防滲、白蟻防治、塊石護坡、防洪牆等加固措施,增建了壩頂觀景欄桿,綠化美化了壩中山。萬佛湖大壩是舒城人民用心血汗水凝結的英雄豐碑。它集中體現了龍舒人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艱苦創業的奮進精神、顧全大局的犧牲精神、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概而言之就是“龍河口精神”。它是舒城人民永遠的驕傲。

美食

教弩台教弩台

萬佛湖砂鍋魚頭”是以地道的萬佛湖鱅魚頭為原料,加上純淨的湖水,配以獨特的佐料,以文火燉製而成。其味鮮美,口感獨特,鮮而不腥,肥而不膩,腴嫩汁濃,湯色乳白,高蛋白,低脂肪,且含有豐富的鉀、鈉、鐵、磷、硒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維生素A的含量最高,達34毫克/100克,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食品的追求,屬真正的綠色食品。
品質優良的綠色食品,源於良好的生態環境,而萬佛湖鱅魚生長的生態環境十分優良。萬佛湖群山環繞,綠樹成蔭,湖面開闊,水質清新。上游為群山疊嶂、森林覆蓋的大別山。積水面積1000餘平方公里,有隨雨水入湖的大量天然餌料,無需任何人工飼養。其產品通過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的有機食品認證,榮獲“安徽省無公害農產品”、“安徽省名牌農產品”和“六安市知名商標”稱號,成為國家第二家、安徽第一家有機魚生產基地。
萬佛湖有50平方公里的天然養殖水域,年產鱅魚約100萬公斤,成魚大都在2-4公斤左右,充裕的產量確保了縣內市場的供應。為精心打造“萬佛湖砂鍋魚頭”的品牌,由舒城縣旅遊飯店協會倡議,金水灣度假村萬佛湖休閒度假村、在水一方溫泉度假村等10多家賓館、飯店達成公約,做到鮮魚統一由萬佛湖漁業公司直供,統一標準、統一質量、統一價格,不宰客,不欺客,以優良的品牌信譽,取得市場和遊客的認可。遊客可以選用大、中、小三種不同規格的萬佛湖砂鍋魚頭,而價格也比較便宜,在48元至98元間。願萬佛湖秀美的山水給你留下難忘的記憶,願萬佛湖砂鍋魚頭給你留下無窮的回味!

景觀

教弩台高4.3米,面積3800平方米。略呈正方形,距淝水、津水和逍遙津都不遠。台上有屋上井、聽松閣兩處古蹟。屋上井以超過民房屋脊得名,為當時曹軍將士飲水之源。聽松閣是曹操"望敵情、運籌帷幄、納涼休息"之所。周圍松拍挺拔,濃蔭蔽日。後被譽為廬陽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蔭"即此。梁武帝時又在台上建有鐵佛寺。唐大曆年間(776年前後)又重修擴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為明教寺。後毀於戰火。清光緒十一年(1886年)太平天國遺老袁宏謨(法名通元上人)雲遊募化,按原樣重建,至今。

現明教寺為全國重點寺院,它由佛殿、藏經閣、西廂園三部分組成。殿分正殿和後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寶殿飛檐翹角,風鈴叮鐺,殿脊高聳一巨大錫葫蘆,銀光閃耀,直刺雲天,顯示了我國佛教寺宇威嚴莊重的建築特色。寺內鐘鼓齊鳴,梵音繚繞,更充滿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特產

教弩台教弩台
舒城古屬舒、廬二州,早在唐宋時代產茶既有盛名,並被列為貢品。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土貢中列有茶的共有17州,有…廬州”;《建炎雜記》載:“廬州,有舒城王同茶場”;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舒城縣誌》載:“茶,出曉天主簿園、毛坦廠”;《宋史·食貨志》、《夢溪筆談》等都記有舒州茶葉。

關於“舒城小蘭花茶”的起源,我國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著《安徽茶經》載:“傳說在清朝以前,當地士、紳階層極為講究蘭花茶生產”,由他主編的《中國名茶研究選集》和《制茶學》中闡明,舒城小蘭花茶與碧螺春、太平猴魁、涌溪火青、六安瓜片、鐵觀音等名茶同在清朝創製。據此,蘭花茶迄今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為何叫作蘭花茶?茶區還有一些有趣的傳說:一說清朝年間,舒城白桑園有一名叫蘭花的姑娘,心靈手巧,炒出的茶葉香味突出,形似蘭花,山東茶商十分喜愛,隨出高價包收,於是蘭花姑娘拚命地日夜兼制,不幸勞累過度而亡,鄉親們為紀念她即將此茶取名蘭花茶;一說清朝末年,舒城磨子園黃家灣茶農沈興余,制茶技術精湛考究,所制茶葉具有濃郁的蘭花香,深得桐城茶行老闆鄭國英讚賞,稱其茶形若大麥苞,香如蘭草花,蘭花茶就因此而傳開。由此看來,蘭花茶的名稱主要是由其“外形芽葉相連似整朵蘭花,內質具有幽雅的蘭花香”的品質特徵而得。

光風菜,又名瘦身菜,是產於萬佛湖畔的山野菜。據《本草綱目》記載:光風菜,其莖葉安中利人,可久食。利五臟,輕身健人,洗去脾胃邪氣,通腸諸惡,煮和醬食,亦可作羹。

氣候

合肥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15.7℃,最冷1月,平均氣溫2.4℃,最熱7月,平均氣溫28.4℃。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春秋兩季與夏季相交時期雨水較多。年平均無霜期228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128%。主要自然災害為旱、澇、寒流、低溫、淫雨、倒春寒、大風、晚霜凍

交通指南

從合肥南門換程中心做合肥到舒城的汽車價格約20rmb,行程約55分鐘,抵達之後乘坐當地小車前往,票價約十元左右,可以砍價。

合肥地處華東腹部,交通十分方便,全市航空鐵路公路互相銜接,已形成立體交通網路
航空:合肥駱崗機場位於城南12公里,是國際大型的現代化機場,有直通北京上海武漢廣州深圳海口杭州福州廈門青島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成都西安南陽溫州安慶阜陽黃山等20餘條航線,還有直達香港的定期航班。火車站乘11路公車直達。(附:民航機票代理處)
鐵路:淮南鐵路(複線)貫穿南北,北至蚌埠,與京滬線、隴海線相接,南至蕪湖,與皖贛、寧蕪線和宣杭線相連。華東第??劃中的寧(南京)西(西安)鐵路也途經合肥,建後將成為與隴海線平行的東西第二條幹線。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新客站位於城北的勝利路北首,是三條國家重點幹線鐵路的交匯點和安徽省最大的客運始發站,已形成以合肥為中心、輻射五個方向的鐵路交通網。每天有始發北京(西)、上海寧波漢口成都鄭州商丘深圳西和省內的蚌埠、淮北亳州、黃山等地的列車。(附:火車票售票網點合肥站列車時刻表)合肥火車西站位於望江路西首(火車站乘111路直達),每天10:00始發一趟去南昌的2103次空調列車,17:35抵達。此外,上海—安慶、合肥—安慶、合肥—深圳西3對列車經停本站。
公路:合肥已成為全省公路交通中心,有開往本省13個地市42個縣的直達汽車。312國道和206國道在合肥交匯。合寧、合蕪、合蚌等高速公路的相繼開通,大大便利了與滬寧杭和長江流域各城市的往來。合肥有3個主要汽車客運站(附:各長途汽車站營運線路)

市內交通

市內公交有80多條線路,非常便利,從1路到47路以及東線201路、西線202路為大公交,單一票價1元。101路到135路為小公共汽車,市區所有景點均有公車通達。計程車起步費5元,夏利每公里1元,夜間(22:00—06:00)每公里1.2元;桑塔納、富康每公里1.2元,夜間每公里1.5元。

地理位置

教弩台,亦名點將台,在合肥市內淮河路東段北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的明教寺即聳立在高5米,面積4260平方米的“古教弩台”上。

歷史

史載,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四次到達合肥,臨陣指揮,築此高台教練強弩兵將,以御東吳水軍,點將台,台基陡峭,邊緣勒以磚石,東漢末年曹操在此“教強弩以御吳舟師”,故名“教弩台”,1981年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弩台高4.3米,面積38OO平方米。台上有屋上井聽松閣兩處古蹟。屋上井以超過民房屋脊得名,為當時曹軍將士飲水之源。聽松閣是曹操“望敵情、運籌帷幄、納涼休息”之所.周圍松拍挺拔,濃蔭蔽日。後被譽為廬陽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蔭”即此。梁武帝時又在台上建有鐵佛寺大曆年間(公元776年前後)又重修擴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為明教寺。後毀於戰火。光緒十一年(公元1886年)太平天國遺老袁宏謨(法名通元上人)雲遊募化,按原樣重建,至今。

教弩台教弩台

明教寺已列為全國重點寺廟。由佛殿、藏經閣、西廂園三部分組成。殿分正殿和後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寶殿飛檐翹角,風鈴叮鐺,殿脊高聳一巨大錫葫蘆,銀光閃耀,直刺雲天,顯示了我國佛教寺宇威嚴莊重的建築特色。寺內鐘鼓齊鳴,梵音繚繞,更充滿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明教寺原名“鐵佛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49),不久荒廢。大曆年間(766~779),於廢墟中挖得丈八高鐵佛一尊,廬州刺史裴絹奏聞朝廷;代宗皇帝李豫詔令重建寺廟,定名“明教院”。明代以後,稱“明教寺”,沿用至今。現尚存“大雄寶殿”、“屋上井”和“聽松閣”等名勝古蹟。相傳“古教弩台”上,昔日松樹成蔭,松濤有聲,寺僧建閣,取名“聽松”,於是“教弩松蔭”之譽,被稱為廬陽八景之一。閣上撰有楹聯:“教弩聳高台不為炎劉消劫難,聽松來遠客誰從古佛識真如”。“屋上井”,以井口高於“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井口石井欄上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隸書12字,為公元268年遺蹟。井欄口遺下汲水繩磨成的23條深溝,堪為千年歷史之見證。

明教寺建於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監年間,原名鐵佛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興建百年後,毀於兵亂。唐代大曆年間,有人在寺廟遺址掘得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鐵佛,當時的廬州刺史裴絹上奏朝廷,唐代宗李豫詔令重建,定名“明教寺”,並沿用至今。唐人吳資曾寫詩形象地概括了明教寺的歷史演變:“曹公教弩台,今為比丘寺。東門小河橋,曾飛吳主騎。”
隨著朝代的更迭,在多次的戰火中,明教寺屢經盛衰,到清代鹹豐五年全部毀於戰火。現在的明教寺主體建築為光緒年間所建。明教寺門前原為南向直上台階,33級,後為便利街道交通,直階改為東西雙向。在台階前面,立著兩隻高達數米的石獅。石獅線條粗獷,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沿台階進入前殿天王殿,殿東廂建有“三國文物陳列室”,陳列著當年魏、蜀、吳軍隊旗幟,戰場上使用過的刀槍劍戟,以及與教弩台有關的強弓硬弩。牆壁上有詩人劉夜烽手書的絕句:“貔貅百萬舉刀弓,誓奪江東氣似虹。橫槊高歌雄一世,騎兵無奈遇東風。”
前殿與大雄寶殿之間是個雅致的院落,古柏婆娑,三隻古雅樸拙的大香爐,青煙裊裊。繞過香爐便是大雄寶殿,門上方懸掛的泥金大匾為趙朴初先生題寫,而紅牆上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則是弘一大師(李叔同)的珍貴遺墨,非常難得,是明教寺書畫中的珍品。大雄寶殿內供奉的五尊佛像,為明教寺鎮寺之寶,全部來自北京。據《江淮文史》專文《北京請佛記》記載,合肥市曾派人三上北京請“佛”。在北京文物部門大力支持下,明教寺請回了這五尊佛像。殿內兩側為十八羅漢塑像,形態各異,神態逼真。大殿左側的大鐘為清道光年間鑄造,聲音悠揚清遠,撞擊時其音可傳遍老城,是寺里不多的歷史文物之一。
寶殿東面是臥佛殿,往後是地藏殿,東南角為寺內花園。花園雖不大,但築於園內高台上古亭之內的古井和聽松閣兩處古蹟卻很有來歷。相傳古井是當年魏軍汲水所鑿,因高出地面屋脊被稱為“屋上井”。此井在晉代得到整修,井欄周圍現尚存“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一行字,由此可以推算出這口古井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井沿內周的20多條深溝,是汲水繩索長期拉磨形成,它仿佛在向人訴說著屋上井的歷史滄桑。

著名的聽松閣在小花園的東南角。聽松閣舊址原為一土堆,傳說曹操曾站在此處操演水軍,後人便在此砌台紀念,取名“聽松閣”,閣上題有“教弩松陰”四字,是聞名的古“廬陽八景”之一。原來教弩台上並無松樹,因為廬州夏天炎熱,士兵難熬酷暑,曹操便令廣植松柏。松樹長成後,清風襲來,松濤陣陣,從此,教弩松陰”便成為合肥的一個著名景點,聽松閣也由此得名。
位於聽松閣西側的“歸西冢”,因葬有頗具神話色彩的一龜一雞而得名。明教寺現存主體建築是清光緒年間所重修。傳說當時主持通圓上人除了傳經布道,最大的業餘愛好便是以養龜為樂。他所養的這隻龜與其相伴時間較長,也很通人性,聽到經聲即口角張合,作念誦狀。此龜在僧人唱頌時,便作“之”形爬行,四腳疾馳,像在聞歌而舞。通圓上人圓寂後,此龜也抑鬱而終,被僧人葬於這個地方。1938年5月合肥被日軍占領後,當時明教寺的主持藏印和尚不甘屈辱,飲毒殉節。藏印在世時曾養一隻雄雞,傳說凡藏印上殿念佛,此雞必亦步亦趨跟隨。此雞無疾而終後,藏印將它葬在龜冢附近,後人便統稱此處為“龜雞冢”。由於“龜雞”與“歸西”音近,人們說久了便把它諧音為“歸西冢”了。

唐人吳資詩云:“曹公教弩台,今為比丘寺。東門小河橋,曾飛吳主騎。”道出了“教弩台”與“明教寺”的歷史關係。“明教寺”屢經興廢,至清鹹豐三年(1854年)復毀於戰火。同治初年,太平天國將領袁宏謨於太平軍失敗之後,慨然出家於紫蓬山西廬寺,後參禪於明教寺(為西廬寺下院),經多年苦行募化,終於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寺院。現在的大雄寶殿後殿即為當年的建築,也是寺廟的主體建築。

解放後,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寺廟。1978年,人民政府再撥巨款翻修寺廟,重建彌勒殿、法堂、藏經閣、講經堂、齋堂、僧寮,總計800平方米。現明教寺共有佛像37尊(其中銅佛5尊),現有僧20人,住持為妙安法師。省、市佛教協會也設在此處。

盤點安徽旅遊景點

微百科:安徽百科

安徽省位於華東腹地,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

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